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钟藤(Decalobanthus boisianus)是林业有害植物, 其暴发生长和扩散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以海南岛48个金钟藤典型分布群落为研究对象, 用方差比率法和贡献定律法探究群落的稳定性; 用χ 2统计量、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Ochiai指数和Dice指数分析金钟藤与伴生物种的种间联结关系; 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系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研究群落中各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以期为金钟藤生物防治的植物物种筛选提供借鉴。结果表明: (1)金钟藤所在48个群落共有156种伴生植物, 其中大戟科、茜草科、桑科、无患子科和樟科植物占优势; (2)群落中优势物种呈正联结关系, 植物种类累积倒数百分比与累积相对频度交点坐标为(44.53, 55.47), 远离稳定交点坐标(20, 80), 说明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 (3)金钟藤与芳槁润楠(Machilus suaveolens)、黄椿木姜子(Litsea variabilis)、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显脉杜英(Elaeocarpus dubiu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和银柴(Aporusa dioica)都紧密关联, 说明金钟藤与这些物种的资源利用方式较相似; (4)金钟藤的生态位宽度最大, 与伴生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较高, 但伴生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较低。金钟藤的入侵导致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 并与伴生物种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 建议在金钟藤已入侵的群落中大量栽种芳槁润楠、黄椿木姜子、显脉杜英、鸭脚木和银柴, 以遏制其蔓延; 大量栽种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海南菜豆树(Radermachera hainanensis)、九节(Psychotria rubra)和肉实树(Sarcosperma laurinum)用于金钟藤入侵群落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2.
研究群落构建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群落动态过程中的构建规律对于了解群落演替机理有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海南岛刀耕火种干扰后自然恢复的10 hm 2热带低地雨林为研究对象, 通过比较不同恢复阶段的次生林(15年、30年和60年)和老龄林在幼苗、幼树和成年树群落的物种组成, 揭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构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老龄林中不同径级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不同径级间的物种相似度显著高于各恢复阶段的次生林, 但优势种在群落中的比例低于各恢复阶段的次生林。随着自然恢复过程的进行, 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与老龄林的相似性也逐渐增大, 支持演替平衡理论。所有恢复阶段样地中幼苗的个体、物种丰富度和基于多度涵盖估计量(ACE)都低于幼树和成年树群落, 幼苗层物种组成与幼树、成年树也有较大差异, 说明新增到幼苗群落可能是一个难于预测的过程。研究结果说明了确定过程和随机过程共同决定了次生演替的群落构建。  相似文献   
3.
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均属于热带云雾林.为了揭示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在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分别设置8个和10个2,500 m2样方,调查所有DBH≥1cm的乔木、灌木和藤本植株.结果显示:(1)热带山地常绿林幼树(1cm≤DBH<5 cm)和小树(5cm≤DBH< 10 cm)的平均密...  相似文献   
4.
海南铜鼓岭灌木林稀疏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威  龙成  杨小波  龙文兴  李东海  卜广发 《生态学报》2013,33(20):6569-6576
以海南省文昌市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0m?160m的山麓灌木林固定样地中胸径(DBH)31.5cm的所有木本植物为对象,并根据DBH划分为7个径级,研究其稀疏规律,结果表明:1)群落中Ⅰ级(DBH<4.5cm)个体数所占百分比最大,占64%,群落结构为“倒J型”,林分密度是幼树>小树>成年树,该群落正处于稳定状态,且个体间为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发生强烈的自疏和它疏作用,存在明显的稀疏现象。2)各径级地上生物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幂函数增加,幂函数方程为:AGB=6?107N0.4626或lnAGB=0.4626lnN 17.855,在较小的密度范围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增加较快,但当密度趋于0.6株/m2时,地上生物量变化缓慢,趋于恒定值。3)林分密度与各径级平均胸径呈负相关关系(密度越大,平均胸径越小),其幂函数关系式为:N=70.1d-3.5506,R2=0.8808。4)选择Yoda提出的幂函数方程对天然灌木林自然稀疏规律进行模拟,林分密度与平均生物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关系式为:W=2219.1N-0.5374或 lnW=7.7048-0.5374lnN;自疏指数α值为0.5374,这与Yoda所提出的3/2指数相差甚远,并不满足-3/2自疏定律。5)此次调查的物种有常见种(0.2hm2样地中个体数≥5的种为常见种)41种,非常见种53种。天然灌木林在物种层面的稀疏也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云雾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异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异,有助于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策略,也能为预测物种分布和环境变化提供依据。以海南霸王岭热带云雾林为对象,建立21个20 m×20 m固定样方,划分为336个5 m×5 m小样方;测定胸径在5cm以上所有乔灌木植物个体的功能性状(叶面积LA;叶干重LDW;比叶重LMA;叶绿素含量Chl;叶厚度LTh;木材密度WD)和土壤养分含量,通过方差分解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在个体、种内、种间、群落水平的分异大小,探究土壤养分对功能性状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LA、LDW、LMA、CHl、LTh、WD在个体、种内、种间、群落水平的解释方差范围分别为0.06—0.47、0.09—0.35、0.35—0.72、0—0.07,在个体、种内、种间、群落层次上,种间水平的功能性状分异最大,而群落水平的分异最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尺度的功能性状变化与土壤有机质、氮和磷含量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五指山热带雨林黑桫椤种群及其所在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作者在海南岛五指山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分别设立样地对黑桫椤种群及其所在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热带雨林黑桫椤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数量分布以及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中黑桫椤种群分别为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都是完全集群分布.低地雨林的黑桫椤平均密度是山地雨林的1.7倍.土壤pH值对黑桫椤种群密度有负的影响,全磷含量对其有正的影响.山地雨林林地土壤pH值大而全磷含量低,低地雨林刚好相反.土壤酸碱度和全磷含量的差异是导致两地黑桫椤数量差异的原因之一.pH值对黑桫椤平均密度的影响效应是全磷含量的2.5倍,说明pH值是影响黑桫椤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黑桫椤所在群落垂直结构分为3个乔木亚层、2个灌木亚层及草本层.山地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57和5.305,均匀度为0.811;低地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37和5.484,均匀度为0.804.总之,五指山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的黑桫椤种群年龄结构、分布格局和数量分布都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生境差异造成的.热带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7.
田菁种子在1/2MS NAA0.5mg/L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上诱导发芽;以种子苗的茎尖、叶、茎、子叶和下胚轴各切段为外植体,在1/2MS 6-BA 2.0mg/L NAA 0.25mg/L上可分化出丛生芽;在1/2MS NAA0.2mg/L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达90%以上.上述培养基均添加25g/L蔗糖和7g/L琼脂,pH 5.8.  相似文献   
8.
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对凋落物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南铜鼓岭山麓灌木林和季雨矮林固定大样地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凋落物,比较两林型的凋落物数量及其器官组成、凋落叶物种组成,探讨森林群落物种组成与凋落物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林型的凋落物总量及其器官组成不同,山麓灌木林(6.227 t/hm~2)比季雨矮林的年凋落量大(5.636 t/hm~2);凋落叶是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反映凋落物的凋落情况。(2)山麓灌木林凋落物优势种和主要物种为贡甲、林仔竹、橄树等15个物种,凋落叶总量占77.72%;季雨矮林的凋落物优势种和主要物种为方枝蒲桃、肖蒲桃、贡甲等17个物种,凋落叶总量占71.84%;山麓灌木林中凋落物优势种和主要物种的叶凋落量与其组成物种的株数、总断面积、树冠面积极显著正相关而季雨矮林的凋落物优势种和主要物种的叶凋落量与其组成物种的株数极显著正相关。山麓灌木林中两者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20%,季雨矮林为25.93%,两林型的群落物种组成与凋落叶物种组成不一致,热带森林群落优势种不一定是凋落物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海南昌江石碌铁矿尾矿库区植被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开展了3个不同年代的海南石碌铁尾矿库区植被调查研究,根据记录数据计算了各样地物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结果表明,铁尾矿库区内植物种类总体上来看较为稀少,不同尾矿库区内植物群落组成成分差异比较大。已经停止使用20a的尾矿区(样地1)内,自然定居的植物仅有44种,其中禾本科植物种类较多,其次为豆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表明这3个科的植物种类较其它科植物更容易适应这种环境,特别是禾本科的水竹(Phragmites karka)、雀稗(Paspalum commersonii)和豆科的田菁(Sesbaniacannabina)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刚停止使用2a的尾矿库区(样地2)内,自然定居的植物有21种,其中硬骨草(Panicum repens)、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和芒(Miscanthussinensis)等禾本科植物为该样地的优势种群;正在使用的尾矿库区(样地3)内物种单一,只有水竹(Pyllosacys karka)、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田菁(Sesbaniacannabina)三种植物能在该恶劣的生境中顽强地生长和发育,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结果还表明了3个不同年代库区的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存在明显的演替顺序差异,样地3单种优势明显,从样地3到样地1,这种优势依次减弱,物种多样性指数也依次增加,这表现出由较少先锋物种种类组成的简单群落向稳定复杂群落方向演替的趋势,反映了植物群落结构随演替时间的延长越来越趋向复杂化。在同一个尾矿库区内土壤的不同水分含量和理化性质会对植物的定居与群落的组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研究热带云雾林植物N、P及可溶性糖分配规律,对了解植物生长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海南岛3个林区热带云雾林282种植物的枝条与叶片中N、P和可溶性糖含量,比较枝条、叶片中各个养分的差异,分析养分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片N、P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枝条,其中枝条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5.06±9.4)和(32.14±19.57)g·kg~(-1),氮含量分别为(3.48±1.02)和(9.51±5.26)g·kg~(-1),磷含量分别为(0.23±0.15)和(0.56±0.44)g·kg~(-1)。黎母山植物枝条、叶片的N和P含量最高,霸王岭植物最低;霸王岭植物枝条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黎母山和尖峰岭,而霸王岭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黎母山和尖峰岭。在植物枝条、叶片中,N与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可溶性糖与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在枝条与叶片之间,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相关,而N含量和P含量显著正相关。此外,P元素是海南岛热带云雾林植物生长及种群发育的主要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