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6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126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上海东佘山竹林土壤中原尾虫区系和生态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首次在欧洲发现原尾虫以来,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虽然五大洲均有原尾虫的发现,但有关生态方面的报道却很少见。偶或在土壤昆虫区系研究中涉及一些,往往非常笼统,大多只有一项“原尾目”,连分科的资料也没有。直到今立源太良(Imadate,1973)才做了出色的报道,Tuxen(1978)也发表了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调查的情况。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本试验旨在通过筛选出一株可以高效同化氨氮的霉菌,揭示其在不同培养基中的代谢组差异和其发酵饲料的氨基酸含量变化,明确霉菌氨同化代谢机制。【方法】用(NH4)2SO4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分别培养7株木霉(Trichoderma spp.)、7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9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筛选氨氮利用率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 GS)活性都较高的霉菌为供试菌株,再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较供试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和无机氮培养基中的代谢差异,测定发酵饲料的粗蛋白质和有机氮含量,利用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解析供试菌株发酵饲料提取液中氨基酸含量变化。【结果】结果表明,筛选到的米曲霉MQ28氨氮利用率为54.46%,GS活性为0.61μmol/(h·g),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5)。基于比较代谢组学分析,确定MQ28在氨同化过程中与多种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MQ28发酵使饲料粗...  相似文献   
993.
不同荔枝品种采后果实衰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5个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品种("怀枝"、"糯米糍"、"桂味"、"红蜜荔"和"水晶球")果实采后在常温下的衰老表现.其中,"糯米糍"果实衰老褐变快,而"桂味"衰老最为缓慢.果实褐变过程伴随失水,但品种间脱水速度与果实衰老的速度无显著相关性.果皮的褐变潜力、果皮细胞壁糖醛酸含量、果胶甲酯化程度、果皮和果肉总钙含量、果皮水溶性钙含量与果实衰老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但膜透性与坏果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果皮结构钙与之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4.
Chemokines attract leukocytes bearing the relevant chemokine receptors and regulate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 (ODN) and GM-CSF are potent vaccine adjuvants and in combination induce enhanced Th1 responses by mechanisms yet to be determined. We have examined combinations of CpG- or non-CpG-ODN and GM-CSF for effects on the production of chemokine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onocytes to dendritic cells. High levels of the Th1-attracting, HIV-1-inhibitory chemokines, CCL3/MIP-1alpha and CCL4/MIP-1beta, were induced in human primary monocytes when CpG- or non-CpG-ODN was combined with GM-CSF, but not with IL-4 or IFN-gamma. The synergistic induction of beta-chemokines by non-CpG-ODN was phosphorothioate (PS) chemistry dependent and inhibited by blocking endosome maturation/acidification and ERK1/2 activation. Chemokine and TLR9 mRNAs were induced by PS-ODN. Cells treated with non-CpG PS-ODN and GM-CSF expressed dendritic cell marker CD83 and high levels of HLA-DR and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and were CD14(-) or CD14(dim), consistent with monocyte differentiation into a dendritic cell phenotype. The induction of CD83 and beta-chemokines was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dependent. Secreted CCL3 and CCL4 were detected as a heterodime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e CpG-independent synergy between PS-ODN and GM-CSF mediated through chemokine and dendritic cell induction. In addition,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PS-ODN plus GM-CSF may be useful as potent ex vivo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maturation agents for dendritic cell therapy and as vaccine adjuvants for tumor and infectious microorganisms, including HIV-1.  相似文献   
995.
选择含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Ⅱ(Neor)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包装细胞进行包装,得到了含有重组逆转录病毒粒子的病毒溶液,该病毒溶液分别采用差速离心和滤膜截留两种方法进行浓缩,浓缩前,后的病毒溶液体外感染靶细胞NIH3T3以测定其滴度。结果显示,差速离心法的浓缩效率要优于滤膜截留法的浓缩效率,其浓缩效率能达到34.5%。  相似文献   
996.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第7型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鑫浈  张宝荣  吴鼎文  田均  张灏 《遗传》2007,29(6):688-692
对一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家系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 并对患者行视力、眼底血管造影、眼底拍照、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电图以及头颅MRI等辅助检查;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及DRPLA基因的CAG重复序列, 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直接测序进行突变分析。结果2名患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眼底视网膜色素变性、小脑和脑干萎缩; 并存在SCA7基因的突变, 而未发现SCA1、SCA2、SCA3、SCA6、SCA17及DRPLA基因突变。说明该家系为SCA7突变家系, SCA7基因中CAG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的异常扩增是其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97.
两个弥漫性掌跖角化病家系的病理特征与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鑫浈  张宝荣  丁美萍  张灏  夏昆  胡正茂 《遗传》2007,29(3):301-305
为了明确两个弥漫性掌跖角化病家系的临床、病理特征、角蛋白9在局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KRT9基因的突变, 对2名先证者的手掌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并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直接测序分析的方法, 对家系中46名成员的KRT9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发现两名先证者的表皮都呈显著的角化过度, 颗粒层和棘层明显增厚, 真皮浅层有轻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上基底的棘层和颗粒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中都有特征性的空泡变性存在; 角蛋白9只在棘层和颗粒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两个家系患者分别存在KRT9基因的点突变N160S和L167S; 说明这两个家系都属于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家系, KRT9基因N160S和L167S突变分别导致这两个家系发病。  相似文献   
998.
在室内条件下,将大鵟作为艾虎的天敌动物,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确定6 只成体艾虎在3 个捕食风险水平和4 种饥饿状态条件下的取食行为,探讨艾虎在取食过程中对饥饿风险与捕食风险的权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捕食风险存在时,艾虎被剥夺食物0 d 和1 d 后对食物量不同的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均无明显不同(P > 0. 05),但对高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的(P <0.05),而艾虎被剥夺食物2 d和3 d后对高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中的(P < 0.05),但在利用频次上均无明显差异(P > 0.05)。在面临低风险时,艾虎在4 种饥饿状态下均只利用无天敌动物存在的低食物量斑块,而基本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高食物量斑块。在面临高风险时,艾虎不得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食物斑块,被剥夺食物0 d 时艾虎对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P>0.05),而被剥夺食物1d、2 d 和3 d 后艾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明显高于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P< 0. 05)。在相同风险条件下,随着饥饿程度增加,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均明显增加(P< 0.05),而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明显降低(P<0.05)。在相同的饥饿状态下,不同风险水平时,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在低风险和高风险时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频次均明显低于无风险时的(P <0.05)。以上结果说明艾虎能够根据食物摄取率和自身的能量需求在捕食风险和饥饿风险之间做出权衡,当饥饿风险小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躲避捕食风险,当饥饿风险大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面对捕食风险,所采用的取食策略是减少活动时间和能量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  相似文献   
999.
雌雄异株植物对环境胁迫响应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胥晓  杨帆  尹春英  李春阳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626-2631
从温度、CO2、水分以及生境变化4个方面综述了雌雄异株植物的雌雄个体在环境胁迫下出现的不同生理、生态和生化差异.温度胁迫将导致雌雄个体在气孔导度、净同化作用、耐冻性形成以及ABA含量等方面出现不同的生理响应,响应大小受限于外界条件.雄株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高于雌株,而且随着CO2浓度的增高,二者的光合作用受到明显的促进,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水分胁迫使雌雄个体在干物质积累、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碳同位素值等生理指标以及部分形态指标呈现显著差异.多数植物的雄株个体在干旱环境中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对水分胁迫的抗性更大.不同生境中雌雄异株植物雌雄个体的适应性各不相同.在土壤干燥、养分贫瘠、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生境中,雄性植株生长良好,数量较多;而在湿润、肥沃、低海拔或低洼的生境中,雌性植株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000.
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土壤动物、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凋落叶、土壤动物、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3种微量元素在凋落叶、土壤动物和土壤中含量排序均为Mn>Zn>Cu.不同环境组分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其中,Mn的含量为土壤>凋落叶>土壤动物;Zn的含量为土壤动物>凋落叶、土壤;Cu的含量为土壤动物>土壤>凋落叶.阔叶凋落叶中微量元素变化幅度大于针叶凋落叶.不同土壤动物对不同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蚯蚓体内Mn含量最高,蜈蚣体内Zn含量最高,而马陆体内Cu含量最高.土壤动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均与环境本底值、凋落物分解速度、土壤动物食性以及对微量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富集作用等有关.3种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均是土壤层(5~20 cm)大于腐殖质层(0~5 cm),不同土层中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