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2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石蜡切片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罗汉果雄性、雌性、两性花芽分化过程的形态和激素水平变化进行观测,为罗汉果开花调控和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罗汉果雄性、雌性、两性花的花芽分化过程均可分为花芽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初期、花序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和雌蕊原基分化期7个阶段。雄蕊原基分化期前,3种花芽分化过程无明显差异,各时期形态特征均依次为:茎端呈圆锥状(花芽未分化期)→茎端经半球形变成扁平状(花芽分化初期)→距茎端5~7节位处分化出穗状花序(花序分化期)→小花原基周围形成5个萼片原基(萼片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内侧形成5个花瓣原基(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和雌蕊原基分化期,3种花芽分化过程存在明显差异,雄蕊原基内侧出现雌蕊原基后,雄花芽雄蕊原基继续发育成雄蕊,雌蕊原基停滞生长,退为一个小突起;雌花芽雌蕊原基继续发育成雌蕊,雄蕊原基生长缓慢,退化为小花丝;两性花芽雌蕊和雄蕊原基均继续发育,形成外观正常的雌蕊和雄蕊。(2)内源激素脱落酸(ABA)、赤霉素(GAs)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在3种花芽分化过程中变化规律相似,即ABA含量在花芽生理分化期降低,花芽形态分化期升高,而GAs和ZR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吲哚乙酸(IAA)含量在3种花芽分化过程中变化存在明显差异,雌花芽IAA含量在花芽生理分化期升高,花芽形态分化期逐渐降低,而雄性和两性花芽的IAA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ABA/GAs、ABA/IAA、ZR/IAA和ZR/GAs激素含量比值在3种花芽分化过程中变化规律相似,ABA/GAs在花芽生理分化期降低,花芽形态分化期升高,而BA/IAA、ZR/IAA和ZR/GAs则基本保持不变。研究认为,罗汉果花芽分化过程经历一个"两性期",高ABA含量和ABA/GAs比值有利于罗汉果花芽分化,IAA可能对罗汉果花性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毛庆功  鲁显楷  陈浩  莫江明 《生态学报》2015,35(17):5884-5897
人类活动的加剧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矿质元素(如氮、磷、钾等)循环的速度和方向,并且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产生重要影响。如今,矿质元素输入量的改变及其产生的后续效应对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从4个方面综述了全球氮沉降背景下主要矿质元素输入的改变对陆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理:1)矿质营养元素限制的概念、确定方法以及与植物多样性的耦合关系;2)概述了氮、磷、钾等主要矿质元素输入对陆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面效应;3)探讨了矿质元素输入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可能机制,包括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机制(如竞争排斥、酸化铝毒、物种入侵、同质性假说,间接诱导机制等)和植物个体水平上的机制(如元素失衡和环境敏感性增加等);4)根据目前研究现状,指出了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分析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63.
基于IPCC5 3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浓度排放路径(RCP)的情景集成数据,采用VIP生态水文模型,模拟分析了黄淮海平原未来冬小麦产量、蒸散量的气候变化响应.模拟结果表明:未考虑CO2肥效时,3种典型排放路径下,冬小麦生育期都将因气温上升而缩短,其产量和蒸散量将呈下降趋势.CO2浓度增加对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强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来情景下冬小麦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以RCP4.5为例,2050s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平均产量将增加14.8%(无CO2肥效时产量下降2.5%),蒸散量降低2.1%.采用积温需求更高的品种将有利于冬小麦利用CO2肥效提高其产量,但耗水量将有所增加.因此,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和管理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土壤水分的相对亏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磊  卫伟  莫保儒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11,31(11):3060-3068
土壤水分是制约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因子。而缺乏科学指导的人工植被恢复会加剧土壤水分耗竭,造成土壤水分亏缺,从而严重阻碍该区生态系统恢复和脆弱生境的有效改善。本研究以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甘肃定西龙滩流域为例,对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储水状况,并通过构建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PCSWDI(Plot 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发现各人工植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其中,柠条、油松、山杏林地PCSWDI分别达到0.65、0.62、0.62,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尤其是100 cm以下土层;山毛桃林地和苜蓿草地PCSWDI分别为0.38和0.17,在100—200 cm土层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但相对较轻;侧柏林地土壤水分的亏缺主要集中在20—100 cm这一层次,100 cm以下则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0 cm土层内,杨树林地、撂荒草地和马铃薯农地无显著水分亏缺,且在0—100 cm内土壤水分有一定的补充。CSWDI和PCSWDI能有效反映不同层次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状况,可用于同一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响应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  相似文献   
65.
通过田间观察,运用TTC法、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香石竹的开花状态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香石竹种群可周年开花,单株花期35~61d,单花花期9~15d;花粉在开花第1~5天具有活力,柱头在开花第4~12天具可授性,第8~11天可授性最强;杂交指数为5,P/O值为307.84~790.52,结合坐果率结果,判断其繁育系统属于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  相似文献   
66.
瘦肉率对生猪产业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指标,而这一指标完全取决于骨骼肌的生长发育。因此,猪骨骼肌生长发育机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早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猪骨骼肌单个基因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相反,以小鼠为模型,其骨骼肌单基因的功能研究却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这一时期,影响肌决定和肌分化的基因,如MRFs家族和MEF2家族相继被发现,这些基因在猪的肌肉发育中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然而,这些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揭示骨骼肌发育过程中复杂的基因间互作关系。随着近年来芯片和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人试图从整个转录谱的水平来阐述猪肌肉发育的分子机理,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了对猪骨骼肌生长发育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该文将以目前猪骨骼肌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基础,同时结合模式动物小鼠骨骼肌单基因的研究成果,对猪的骨骼肌生长发育分子调控机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7.
目的:克隆水牛白细胞分化抗原14(buffalo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14,bCD14)基因,表达bCD14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鉴定.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水牛外周血白细胞中扩增bCD14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28a-bCD14,转化入E coli BL21,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蛋白进行可溶性分析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bCD14基因含有一个1 12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73个氨基酸;与印度水牛、挪威大鼠和人CD14的cDN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5%、68.78%、78.6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78%、61.27%、72.34%;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得到了一条约46 kD的特异性条带.结论:该文成功克隆了bCD14基因,表达了bCD14蛋白,为进一步揭示水牛抵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莫创骑  徐立  卢明 《生物磁学》2011,(2):297-29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并在治疗后24h内和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MMP-9水平测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MMP-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可能与降低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构建pPIC-vMIP-II-TfN酵母表达载体,表达纯化vMIP-II-TfN融合蛋白。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编码人转铁蛋白N端半分子的基因片段,通过酶切、连接、转化等分子克隆方法构建pPIC-vMIP-II-TfN酵母表达载体;电击法转化X33酵母菌;用甲醇诱导重组酵母菌表达融合蛋白,利用硫酸铵沉淀、透析、Ni-NTA层析等技术进行蛋白纯化,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和纯化情况,利用趋化实验进行纯化蛋白活性检测。结果:经过两次PCR扩增了一个长约1.1kb的包含Xba I酶切位点的IgG3-TfN基因片段,插入pPIC-vMIP-II的Xba I酶切位点,经菌液PCR鉴定获得重组子,测序结果表明构建载体pPIC-vMIP-II-TfN的表达框正确无误,转化X33酵母菌,用甲醇诱导表达出48kDa的vMIP-II-TfN融合蛋白,经硫酸铵沉淀、透析、Ni-NTA纯化后得到纯度约为95%的vMIP-II-TfN融合蛋白。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能与转铁蛋白抗体特异性结合。活性检测表明经过诱导表达的vMIP-II-TfN融合蛋白具有趋化抑制活性。结论:成功构建pPIC-vMIP-II-TfN酵母表达载体,重组酵母工程菌经甲醇诱导成功表达出vMIP-II-TfN融合蛋白,纯化后的vMIP-II-TfN融合蛋白具有趋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的第1血清型(UU1)、第3血清型(UU3)和第4血清型(UU4)对昆明小鼠下生殖道的致病性。方法:将10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雌二醇组、UU1组、UU3组和UU4组,每组20只;空白组和雌二醇组为对照组,UU1组、UU3组和UU4组为实验组;雌二醇组和实验组雌二醇化后1周,将UU1、UU3和UU4分别接种至UU1、UU3和UU4组小鼠泌尿生殖道,将液体培养基接种至空白组和雌激素组。2周后检测各组小鼠泌尿生殖道的IL-8、SIgA、TNF-α并取小鼠子宫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实验组小鼠UU接种都获得成功。IL-8、SIgA、TNF-α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UU4组和UU1组及UU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空白组和雌二醇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UU1组和UU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病理显示:UU1、UU3和UU4组昆明小鼠子宫组织有炎细胞浸润,UU4组小鼠宫颈病变更明显。对照组小鼠子宫未见明显改变。结论:UU1、UU3和UU4可能导致昆明小鼠下生殖道产生病理反应;UU4可能短期致病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