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蚕丝经腐化处理可达到脱胶除油的效果,该文着重对蚕丝腐化液中的脱胶微生物进行研究.实验以酪蛋白为分离培养基碳源,采用平板透明圈法从两种腐化液中初筛出9种脱胶细菌,再经发酵脱胶复筛出脱胶效果最好的菌株D7,该菌处理后蚕丝的残胶率为5.12%.D7菌体呈杆状,长3μm~4μm,宽0.9μm~1.1μm,有芽孢,在平板上菌落直径1mm,透明圈直径5mm,结合其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属腊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建立蚕丝的纯种微生物发酵脱胶工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2.
氧化和化学应激的防御性转导通路——Nrf2/A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rf2/ARE是近年新发现的机体抵抗内外界氧化和化学等刺激的防御性转导通路.生理条件下,NF-E2相关因子2(Nrf2,NF-E2-related factor 2)在细胞质中与Keap1结合处于非活性、易降解的状态.在内外界自由基和化学物质刺激时,Keap1的构象改变或者Nrf2直接被磷酸化,导致Nrf2与Keap1解离而活化.活化的Nrf2进入细胞核,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启动ARE下游的Ⅱ相解毒酶、抗氧化蛋白、蛋白酶体/分子伴侣等基因转录和表达以抵抗内外界的有害刺激.MAPK、PI3K/AKT、PKC等信号通路分子广泛参与了Nrf2的活化和核转位过程,但是具体何种通路被激动、何种通路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刺激物种类、刺激方式和细胞类型.本文就Nrf2分子结构、Nrf2活化机制、Nrf2/ARE调控的下游基因、与Nrf2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子以及其在肿瘤、炎症、衰老等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报道一种基于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IMAC)的噬菌体抗体库液相筛选方法。将纯化的带有His标签的抗原与噬菌体抗体库混合,噬菌体抗体与抗原充分结合后再加入亲和介质,使噬菌体抗体抗原复合物通过His标签与介质结合,然后通过充分洗涤去除非特异性噬菌体抗体,最后将特异性噬菌体抗体洗脱下来,感染TG1,进行下一轮筛选。整个筛选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在液相中完成,不仅消除了固相介质对抗原表位的影响,也更有利于噬菌体抗体与抗原的充分作用。将此方法应用于HEV NE2蛋白特异性人源噬菌体抗体的筛选,抗原竞争ELISA,阳性血清阻断,可溶性单链抗体表达检测及测序结果表明,最终获得2个特异性人源抗体。  相似文献   
64.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HTLV)是最早发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分为I型和II型。HTLV感染后,会在人体内长期存在,潜伏期长达20年以上,并在多年后引起白血病或下肢瘫痪等致死性或致残性疾病,迄今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性疫苗仍未研制成功[1]。因此,唯一积极的控制办法就是及时发现HTLV感染者,并采取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由于HTLV可经血传播,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及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其列为献血员必检项目之一,但我国各地均一直未开展此项目。自1986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多个省、市发现了HTLV感染…  相似文献   
65.
本文对目前已知的天然5,8内过氧化物甾醇的结构、生理活性、波谱性质作了综述,并对其合成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6.
μ芋螺毒素基因的串联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芋螺毒素是一类小分子多肽,专性作用于生物系统的离子通道及其它神经递质。针对自然产芋螺毒素产量小、采集、提取困难等因素,采用基因表达的方法,将μ-芋螺毒素基因进行串联,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有效地表达。  相似文献   
67.
一种改进的快速PCR定点突变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研究中常常用到基因突变技术制备突变体,用于研究基因调控、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本项研究在快速PCR定点突变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简化实验步骤,以适用蛋白质结构改造研究的需要。建立的突变技术仅需一次PCR反应即可完成基因的定点突变,突变效率为79.6%左右。该法对1~3个连续碱基的突变和对间隔4个甚至多达15个碱基的数个密码子突变效果都很好。  相似文献   
68.
摘要:【目的】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人乳头瘤病毒11型病毒样颗粒(HPV11 VLPs),并对其免疫原性和所诱导中和抗体的型交叉反应性进行研究。 【方法】 在大肠杆菌ER2566中非融合表达HPV11-L1蛋白,并通过离子交换层析,疏水相互作用层析其进行纯化。纯化后的HPV11-L1经体外组装形成病毒样颗粒,通过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检测其形态,并通过多种HPV型别假病毒中和实验评价HPV11 VLPs的免疫原性及型交叉反应性。 【结果】 HPV11-L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以以可溶形式表达。经过硫酸铵沉  相似文献   
69.
麻阳铜矿植被组成特征及优势种植物铜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麻阳铜矿的Cu矿脉地表露头区、废弃采坑口、矿洞塌陷区和Cu矿石矿渣散落区进行土壤和植被调查,旨在筛选潜在的金属型植物。结果表明,土壤总Cu含量和DTPA提取态Cu含量分别为3250和393mg·kg-1,而Zn、Pb和Cd含量相对较低。共计录到28科47属54种植物,其中菊科、禾本科、豆科、蓼科植物共27种。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酸模(Rumex acetosa)和地枇杷(Ficus tikoua)是上述生境中的优势植物,其地上部Cu含量分别为120、203和133mg·kg-1,生物富集系数介于0.01~0.1。表明,麻阳铜矿土壤高Cu含量是影响植物自然定居的主要限制因子;3种优势植物可能以低积累或排异型的方式适应高Cu含量土壤,可以作为候选金属型地被植物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或绿化。  相似文献   
70.
闽南地区TT病毒的变异及经输血传播的初步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T virus(TTV)DNA was tested by nested-PCR from sera of hepatitis patients and volunteer blood donors in Minnan area. The amplified segment was a 189 base pair region in TTV ORF2. A total of six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three non-A to G hepatits patients and two from volunteer blood donors. The sequences were found to be with 82.9% to 99.3% homology to TTV Japanese strain and Chinese strain. The divergence of sequence in these six segments varied from 0.7% to 17.1%,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TTV had been existing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area. In the serum of a non-A to G hepatitis patient who was negative for TTV DNA in the 14th day of disease course turned to be positive in the 30th day, two TTV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which showed 92.1% nucleotide homology. It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TTV strains can co exist in the same person. This patient's blood had been transfused ten times between the collection of his TTV negative sample and his positive serum sample. Seven of the blood donors were traced and sampled for sera, of which three were positive for TTV. For all 161 patients tested, the history of exposure to blood products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TTV infection(relative risk, 3.0;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1.89~4.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