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评价血管生成技术的应用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评价血管生成并进行优化,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筛选提供良好的体内实验模型。方法:对CAM技术的各个环节,包括合适日龄胚蛋选择、蛋壳开窗及暴露CAM的方法、载体选择、结果分析等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采取气室开窗,以甲基纤维素为药物载体,促进血管生成的药物在孵化11d以后、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在孵化7~9d给药,鸡胚存活率为85.8%,生长状况良好,被检测药物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血管生成的效应。结论:通过优化建立了操作简便、鸡胚存活率高的在CAM上评价血管生成的技术;应用CAM技术评价了若干影响血管生成的因子。  相似文献   
42.
在细菌体内存在连续型和非连续型两种方式的蛋白质降解,连续型蛋白质降解又在不同水平有着多种调控方式。蛋白质降解能够除去细胞内非正常的或不再需要的蛋白质,这种调控行为在细菌应激反应、细胞周期和生长,以及感染宿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43.
双组分核定位信号介导Apoptin定位于肿瘤细胞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poptin是一种来源于鸡贫血病毒的小蛋白,在肿瘤细胞中定位于细胞核,而在正常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质。根据预测,Apoptin分子中有2段序列(NLS1和NLS2)可能是单组分核定位信号。通过基因突变和缺失构建了Apoptin各种不同的核定位信号突变体和磷酸化突变体,利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作标签,观察了其在肿瘤细胞中亚细胞定位的变化。结果表明,NLS1和NLS2单独均不是有效的单组分核定位信号。Apoptin的核定位信号是由NLS1和NLS2这2段序列共同组成的双组分核定位信号,缺少任何一段序列都会严重影响Apoptin在肿瘤细胞中的核定位。其中,NLS2对于Apoptin的核定位起主要作用。Apoptin的获得型磷酸化突变体并不能转位到正常细胞的细胞核中,而其磷酸化负突变体仍定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另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H7也不影响Apoptin在肿瘤细胞中的核定位。很可能,Apoptin的磷酸化并不参与调控其核定位信号的功能。  相似文献   
44.
冠状病毒S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冠状病毒S蛋白具有受体结合活性和膜融合活性,在组织嗜性、细胞融合和毒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了S蛋白的一般结构特征及其与细胞受体和膜融合的关系,并介绍了最近发现的SARS病毒S蛋白与其他冠状病毒的异同。  相似文献   
45.
冠状病毒感染细胞的受体结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病毒致病的关键所在,病毒感染细胞需要与其受体相结合,介导其与细胞的膜融合反应。本综述了冠状病毒受体结合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SARS病毒致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为从随机肽库中寻找具有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抑制活性的新型小肽抑制剂 ,应用PCR法从含有人MMP 2基因的质粒中扩增了人MMP 2的催化区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无氨基酸突变 .然后构建人MMP 2催化区的表达载体pET MCD ,转化大肠杆菌BL2 1(DE3 ) ,经IPTG诱导表达人MMP 2催化区 .经包涵体分离、变性、金属螯合层析纯化和复性等过程 ,复性后的人MMP 2催化区具有较好的明胶水解活性 .  相似文献   
47.
proEMAPⅡ(又称p43蛋白)是哺乳动物氨酰tRNA合成酶的辅助因子,近年来发现,p43具有细胞因子活性以及抗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具有潜在的抗肿瘤疗效.p43的C端结构域即为EMAPⅡ,其结构和功能都已知,具有细胞因子和抗血管生成的双重功能.但是N端的结构还不清楚,研究表明全长的p43比EMAPⅡ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活性,但是p43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此外,作为蛋白质药物,更小的分子能够减少免疫原性和副作用,从而发挥更好的活性.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43 N端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并且在不破坏二级结构的前提下,构建了10个p43的缺失突变体,在体外对10个缺失突变体与全长的p43蛋白进行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验证比较,最终我们获得了3个活性高的p43缺失突变体,并且发现N端的1~16,1~79位氨基酸和C端的264~312位氨基酸不是p43发挥抗血管生成功能所必需的,而且它们的删除使得活性位点更好地呈现并发挥活性.通过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揭示p43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为临床筛选肿瘤治疗候选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p43蛋白对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调控。方法: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43蛋白作用于HMEC-1细胞后IP10基因水平的变化,并找到p43蛋白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及最佳作用时间;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p43蛋白是否促进IP10蛋白的分泌,并检测p43蛋白对可能引起IP10上调的相关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控作用,试图找到p43蛋白诱导IP10表达上调的原因。结果及结论:p43蛋白能显著上调IP10的表达,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在p43浓度为70μg/m L、作用时间为6 h时达到峰值;p43蛋白能够诱导IFNγ的分泌,p43蛋白诱导IP10的表达可能是通过上调IFNγ的分泌,并经由JAK-STAT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49.
病毒入胞机制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病毒家族利用胞吞作为入侵宿主细胞的途径。胞吞既可以介导病毒内化,也可以将病毒运输到复制位点。已知的胞吞途径包括:网格蛋白依赖型内吞、小窝蛋白依赖型内吞、巨胞饮和网格蛋白、小窝蛋白非依赖型内吞。随着对胞吞过程中各组分结构和功能了解的日趋深入,研究胞吞过程以及病毒入侵过程的手段也变得更有效,特异性更高。目前,化学抑制剂的使用仍十分普遍,但该方法常非特异性地阻断细胞某些功能。一些分子抑制方法,如过表达显性负突变体和siRNA技术等,因其对单一途径的特异性阻断,使得应用分子型抑制剂逐渐取代了化学抑制剂。本文主要分析了研究病毒入侵途径时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并列举了一些实例。  相似文献   
50.
酵母表达系统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真核表达系统之一。本文基于对酵母的相关研究近况,分析了酵母体内的分泌途径,推测了可能影响酵母表达系统表达量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能解决的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