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8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寡营养对人体肠道细菌培养组的条件。【方法】通过稀释富集培养基、固体平板和增菌肉汤培养基成分获得寡营养培养基。对健康人粪便样本分别用原液(0)、5、10、20、30和40倍稀释的富集培养基(添加羊血和瘤胃液的血培养瓶)连续增菌,在不同时间点(第0、3、6、9、15、27、30天)吸取增菌液,用YCFA (yeast casitone fatty acid)固体培养平板分离菌落;用YCFA增菌肉汤增菌后再次挑取单菌落,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质谱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菌株。通过比较上述6种寡营养条件分离肠道菌群的效果,选取富集培养基原液、稀释10倍和30倍这3 种条件下分离效果较好的富集条件,与同样稀释倍数条件的固体平板和增菌肉汤分别组合成9种培养基条件,进一步优化肠道菌群的培养组条件。【结果】在6种寡营养富集培养基中,未稀释(原液)、10 倍和30倍稀释的富集培养基分离细菌的种类比其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法制备固定化谷氨酸捧杆菌T6—13原生质体及其用于生产谷氨酸脱氢酶(GDH,E.C.1.4.1.4)的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游离细胞和固定化细胞胞内可积累谷氨酸脱氢酶,但并不分泌到胞外。对数生长前期的细胞经蛋清溶菌酶处理14h后分离得到原生质体,游离原生质体和固定化原生质体可产胞外GDH。用3%海藻酸钙凝胶包埋10%的原生质体制备的固定化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产酶性,分批培养72h后发酵液中GDH活力可达到1.64×10-2u/ml,为游离细胞胞内产酶的205%。固定化原生质体可用溶菌酶处理固定化细胞而制得,与直接固定化原生质体制备的固定化原生质体具有同样的产酶能力,且制备方便。固定化原生质体可重复使用6批次(约18天),且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水分梯度下胡杨种内竞争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规律,在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选取3条样带,每条样带内依照水分梯度布设3个样方,采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与点格局等分析方法,探究了水分梯度下胡杨林种内竞争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的最适竞争范围为10m; 2)胡杨竞争指数与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P<0.001),胡杨竞争指数随对象木胸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对象木胸径达到20cm以上时,其竞争指数逐渐稳定,且维持在较低水平;3)随水分梯度的降低,胡杨林分竞争指数呈下降趋势;4)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胡杨逐渐趋向于随机分布;5)随水分梯度的降低,胡杨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水分是决定极端干旱区荒漠植被空间分布与结构的主要因子;在胡杨林分管理中,应充分考虑胡杨的种内竞争、空间格局及其与水分梯度之间关系,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四川省林权制度的改革,高速路域人工林经营模式变得多样化。本文探讨了不同营林措施(UP:林下种植;PT:翻耕;MO:割除灌草;AC:弃耕;CK:对照)对路域杨树人工林的影响,为其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于2020年7月中旬,采用典型样地法选取样地,对样地内乔木进行每株检尺,并记录林下物种组成,计算α多样性;采集土样并测定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全钾、速效钾、全氮、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土壤pH。结果表明:UP、MO、AC处理均显著减少了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PT处理提高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不同营林措施下,土壤容重、全钾、全磷的差异性不显著,UP、PT、MO与AC处理均显著减少了速效磷、全氮与速效钾含量;UP与MO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UP、PT、MO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率;MO处理显著减少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土壤含水率、土壤pH、全氮、速效钾显著影响草本层多样性;速效磷、速效钾、全氮显著影响灌木层多样性。不同营林措施对路域杨树人工林影响效果有显著差异;除CK外,所有营林措施均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全氮、速效钾含量;路域杨树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大部分可由土壤速效磷、全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寄主植物对3种桑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的相同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来自7种寄主植物的五蕊寄生(Dendrophthoe pentandra)的叶片含水量(61.2%~70.1%)、氮含量(9.6~16.0 g/kg)、碳氮比(30.8~48.5)以及缩合单宁含量(3.3%~11.0%)等性状的差异较大;从4种寄主植物上获取的澜沧江寄生(Scurrula chingii var.yunnanensis)的叶片含水量(60.0%~71.7%)、碳含量(431.3~502.3 g/kg)和缩合单宁含量(3.8%~9.9%)等性状也呈现较大种间差异,而在2种寄主植物上的离瓣寄生(Helixanthera parasitica)的叶片功能性状没有显著差异。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叶片含水量、总碳含量、总氮含量、碳氮比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寄主植物作为桑寄生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会影响桑寄生植物叶片的相应功能性状。桑寄生植物能从寄主植物获...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科协、国家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动物学会联合举办,福建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于1996年8月16日至21日在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举行。竞赛目的在于:加强中学生物学教育;提高生物学教育水平;向青少年普及生物学知识;为参加第八届国际生物学奥赛作准备。  相似文献   
17.
乳链菌肽高产菌株AL2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对乳链菌肽高产菌株AL2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30℃是产乳链菌肽的最适温度;蔗糖和酵母膏是最佳的碳、氮源,浓度分别为0.5%和1%。发酵培养基起始pH为6.5;锰离子对乳链菌肽的产生有促进作用,而铜离子却有严重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虱Chi科三新种(虫Chi目:粉虫Chi亚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云南省虱Chi科虱Chi属3新种,Liposcelis elegantis sp.n.,Liposcelis nigritibia sp.n.和Liposcelis yunnaniesis sp.n.。  相似文献   
19.
家兔胚泡ICM在体外培养系统中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用显微外科方法从兔早期胚泡分离来的ICM在所用的体外培养系统中的行为,因ICM的生长状态而不同。呈带状生长的ICM从近端向远处延伸,而细胞的分化则从远端逐渐向近端进行,它具有明显的极性。细胞的分化秩序井然,层次分明。因此呈状生长的ICM适艇于进行细胞分化和细胞谱系的研究。二、呈团块状生长的ICM,没有明显的极性,细胞分化开始于团块的外表面,逐渐向中央进行,分化开始稍晚一些,速度也较慢,这种生长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大麦(Hordeum vulgare L.)花药-花粉培养中不同预处理对花药内源激素(ABA,IAA,IP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经甘露醇预处理不同天数,同一种基因型的3种内源激素的变化和不同基因型的同一种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十分相似,均是在预处理初期含量急剧增加,最高值在0.5或1 d 处。以后开始逐渐下降;最后,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2. 在甘露醇预处理过程中,两种基因型花药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相似。在预处理前期(从开始到第3天)活性呈直线上升,第3天达到最大值。从第3天到第5天活性减弱。最后,活性又开始增强。3. 在低温预处理过程的初期(2~5 d) 两种基因型花药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出现第一个小峰。在第14天(“Harrington”)或第21天(“Igri”)又出现第二个峰值,但后者较高。在预处理的后期(从第28天到第35天)两种基因型花药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又呈现上升的趋势。同甘露醇预处理后期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