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海洋放线菌124092细胞毒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MTT法对海洋放线菌124092正己烷提取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用硅胶真空柱层析法将正己烷提取物粗分为6个组分(Fr1~Fr6),细胞毒活性追踪显示Fr6组分为活性部分。为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运用GC/MS对脯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11.76%)、油酸(Oleic acid,12.16%)、亚油酸(Linoleic acid.14.77%)和乳杆(菌)酸(Lactobacillic acid,61.31%)。据文献报道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均对小鼠腹水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亚油酸还对人肺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菌株不断被分离及已有的大量菌株,快速、准确的分类鉴定及高效排重对微生物资源开发日益重要,而快速发展的色谱技术使之逐渐成为可能.以标准菌株和标准品优化了色谱技术中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在放线菌的DNA(G+C)mol%、甲基萘醌和脂肪酸中的鉴定方法及测定参数.优化的色谱鉴定方法不但有利于各个指征的分析更快,更精确,也有利于高效排重,甚至也可检验已有的分类鉴定是否正确而纠正错误属、种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红树林样品不经分离的微生物群体培养物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颖  洪葵  庄令  林海鹏 《微生物学报》2007,47(1):110-114
从海南、广西与广东三省的红树林区采集了181个样品,不进行微生物分离而直接作发酵剂接种到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取发酵上清液进行抗细菌、抗真菌与肿瘤细胞毒活性的测定。同时对样品进行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样品类型的生物活性差异较大。在15个具有强抗活性的样品中,有5个样品分离到的单株菌均无任何生物活性,说明这5个样品的生物活性可能是由微生物的群体作用产生的,也可能是某种没有培养出的微生物产生的。初步表明了探索微生物混合培养获得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CTAB法提取野野村菌基因组D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凡  洪葵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8):1211-1215
针对用常规方法难以提取野野村菌基因组DNA的问题,通过选用添加甘氨酸的不同培养基和不同培养时间获得的菌丝体,采用液氮研磨结合CTAB法提取野野村菌DNA,电泳检测及计算OD260/OD280值。结果表明,在添加0.3%甘氨酸的麦芽汁-酵母膏(YE)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培养3d的菌丝体适合于DNA提取,用CTAB法获得的基因组DNA,长度约为20kb,且OD260/OD280在1.8左右,达到基因组DNA-DNA杂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宏基因组克隆--微生物活性物质筛选的新途径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阎冰  洪葵  许云  马超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1):113-117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95%以上未能培养,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筛选的途径寻找新的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受到局限;宏基因组是特定小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直接抽提环境样品中的总DNA,利用适宜的载体克隆到替代宿主细胞中构建宏基因组文库,通过外源基因赋予宿主细胞的新性状或基于某些已知DNA序列筛选,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或基因,极大地扩展了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空间,增加了获得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小单孢菌是除链霉菌外,生产抗生素的另一大家族。从分类地位、生态分布、分离方法以及产生物活性物质的状况等方面,介绍了小单孢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展望了小单孢菌在海洋药物开发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从海南红树林的海泥和海藻样品中分离得到26株具有细胞毒活性的放线菌(Actinomycetes),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0617230属于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与Micromonosporaechinospora的相似性为97%。其余25株菌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中菌株050643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Streptomycesviolaceolatus的相似性仅为96%;菌株061342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Streptomyceskasug-aensis、Streptomyceskasugaensis、Streptomycesmorookaensis的相似性仅为95%;菌株061303等11株菌株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Streptomyceskasugaensis、Streptomyceskasugaensis、Streptomycesmorookaensis的相似性仅为95%;因此它们可能是新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湛江红树林、深圳红树林、吊罗山原始森林、儋州橡胶林和海口火山口等7处热带不同生境土壤样品预处理,共分离到114株放线菌。用显微镜形态观察和菌落形态观察对分离到的放线菌初步归类,从中选取13株菌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类群。由初步的归类结果对热带不同生境稀有放线菌的类群分布进行分析比较,水生环境和非水生环境以及不同的非水生环境之间,发现稀有放线菌类群分布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从海南文昌清澜港红树林采集78份植物组织和土壤样品。对样品进行真菌分离, 共分离得到真菌608株, 采用目测法对其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进行检测, 发现81株红树林真菌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占总分离菌株的13.32%。结果表明, 从红树植物杯萼海桑中分离得到真菌菌株的数量最多, 而从红树植物银叶树分离得到的抗肿瘤细胞活性菌株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20.
红树林植物瓶花木中的细胞毒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树林植物瓶花木(Scyphiphora hydrophyllacea Gaertn. F.)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betulone(1)、3,4,5-三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2)、α-香树脂醇(3)、β-香树脂醇(4)、β-谷甾醇(5)和豆甾醇(6)。经MTT法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显示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12.5μg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