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1篇
  免费   595篇
  国内免费   2432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316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203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97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55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32篇
  1963年   17篇
  1959年   14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植物冠层与大气氨交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植物与大气间NH3交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冠层能够与大气进行NH3交换.交换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细胞间隙与大气NH3分压的差异,即NH3补偿点。大部分农田植物的NH3补偿点大致在1~6nmol NH3/mol air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NH3补偿点可能接近气孔下腔中的NH3分压,也可能接近大气中的NH3浓度;生长在低氮输入生态系统(如沼泽地和森林)中植物的NH3补偿点几乎为零。当外界大气NH3浓度低于补偿点时,生长的植被会释放NH3:否则,植被就会吸收NH3。影响NH3补偿点的因素主要包括叶温、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及质外体pH、光呼吸速率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等内部因素。在植物生长前期,与大气间的NH3交换以吸收为主。后期则以释放为主。植物吸收或释放NH3的大小.因研究者、试验材料和试验条件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植物地上部分对NH3的吸收途径主要有2条,一是通过表皮层吸收;一是通过气孔吸收.通过表皮层吸收的NH3占气态NH3吸收的3%,不是主要吸收途径;NH3吸收丰要通过气孔进行,其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取决于气孔导度、温度及光照等。目前对植物NH3释放机理的解释主要是光呼吸氮循环途径和植物衰老时的蛋白质降解途径.但有关光呼吸氮循环途径在植物体NH3挥发中的作用远末搞清。当前国内、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植物与大气间NH3、交换的方向、强度、NH3补偿点及其影响因素,植物与大气间发生NH3交换的生理机制,人气NH3浓度增加对植物代谢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等方面,而忽视了对植物生态学特征、源库特征、根系分泌物、养分利用效率和不同植物种群间竞争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与大气间NH3交换。不仅可以丰富植物氮素营养理论,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植物胚胎发生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军  张学文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2183-2187
植物胚胎发生是指单细胞的受精卵经过一系列受控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为成熟的多细胞种胚的过程,也是一个基因有序的选择性表达调控的过程。主要从胚胎发生的3个时期即原胚期——极性建成、球形胚-心形胚过度期——区域形态建成、器官形成与成熟期——分生组织形成及发育等方面对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93.
报道了内脐蠕孢属一新种棗燕麦生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icola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安德森内脐蠕孢Drechslera andersenii和席氏内脐蠕孢Drechslera sivanesanii。新种与新记录种均附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994.
利用电子显微镜术,对蒜休眠进程中鳞片薄壁细胞间胞间联络的特征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不同时期胞间联络具有随细胞间生理关系密切程度而呈现相应结构变化的特点。并观察到萌芽期鳞片中衰败细胞与存活细胞之间有类外连丝型胞间连丝的存在;以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结合荧光标记物示踪检测,发现不透膜荧光物质分子量为457Da 的萤黄(Lucifer yellow,LYCH),可以共质体运输方式进入存活细胞内,论证了类外连丝这一胞间连丝特定修饰态的存在,并可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生理活性,起到进行物质共质运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5.
我国石炭系滑石板阶标准剖面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石板阶标准剖面的牙形刺主要有Neognathodussymmetricus,Declinognathodusnoduliferusnoduliferus,D .noduliferusinaequalis,D .lateralis,Idiognathoidescorrugatus,I .sinuatus和I .sulcatus等 ,应属Neognathodussymmetricus带 ;滑石板阶之底界则在Neognathodussymmetricus带中通过。由此可知 ,在标准剖面上 。  相似文献   
996.
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2,自引:5,他引:77  
研究了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Fe、Ni、Co、V污染不明显,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Mn、Cr、Cu、Zn、Pb污染,其中:Pb污染非常严重;重金属在土壤剖面分布没有规律性;Fe、Ni、Co、V元素主要来源于原土壤物质,Cu、Zn、Pb、Cr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Mn可能在不同的土壤中来源不同;Fe、Cr、Ni、Co、V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Cr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Fe、Co、V、Ni含量与粘粒含量、CEC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含量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u、Zn、Pb、Cr含量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b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7.
刘革修  张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4,20(3):280-283,F006,F007
目的:建立巯基乙醇(β-mercaptoethanol,β-ME)和丁羟回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体外诱导入胎肝(fetal liver,FL)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模型。方法:采用MACS试剂盒分离人胚胎肝CD34^ 细胞,以DMEM 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第五代细胞待细胞融合达80%后,用DMEM 10%胎牛血清 1mmol/Lβ-ME 0.2mmol/L BHA诱导24h,PBS洗涤。然后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5h~5d。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析诱导前后的细胞表型特点。结果:经β-ME BHA诱导处理后,细胞表现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表达神经组织细胞特异蛋白,如neustin、NeuN、NF-M、TuJ-1和NSE。统计显示81%细胞NeuN染色阳性,75%细胞TuJ-1染色阳性,47%染色NF-M阳性,90%染色NSE阳性。结论:β-ME和BHA能够诱导体外培养的人FL CD34^ 细胞分化为具有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和成分的神经样细胞;胚胎肝细胞具有向神经组织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998.
氟桂利嗪对青霉素致痫大鼠皮层及海马癫痫样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青霉素致痫大鼠皮层和海马癫痫样放电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大鼠60只制作青霉素致痫模型,在大鼠海马、颞叶、额叶皮层埋置电极,记录氟桂利嗪(20 mg/kg)灌胃后大鼠癫痫样放电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动物皮层及海马癫痫样放电潜伏期明显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单位时间内癫痫样放电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氟桂利嗪具有明显抗癫痫作用,可显著抑制青霉素致痫鼠皮层及海马区癫痫样放电.  相似文献   
999.
朊病毒(prion)具有超强的理化因素抵抗能力,可抵抗常规物理和化学因子对其感染性的灭活.为了研究不同理化因素对PrPSc蛋白酶抗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NaOH、NaOCl、SDS、温度变化以及3%SDS与温度变化联合处理羊瘙痒因子263K,再经蛋白酶K(Proteinase K,PK)消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观测PrPSc的PK抗性.结果发现,上述几种理化因素对羊瘙痒因子263K的PK抗性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NaOH浓度在0.05mol/L以上,NaOCl游离氯含量在0.1%以上,温度在121℃以上都能使PrPSc的PK抗性消失;而1%~5%SDS不能使PrPSc的PK抗性完全消失,3%SDS与温度的联合作用可有效地破坏PK抗性,同时使所需温度降低.还发现,在较低浓度的化学因子或温度的条件下即可出现PK抗性的破坏,而在较高浓度或温度处理时才出现蛋白本身的消失.这些结果提示,与PrPSc感染性的结果相似,PK抗性可受相似浓度或强度的理化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浓度或强度相关性,对判定消除PrPSc的感染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报道采自辽宁沈阳、阜新和大连的3种跳小蜂,即黑角赛巴跳小蜂Ceballosia nigricornis Xu,sp.nov.、短翅抑蚧跳小蜂Echthroplexiella brachyptera Xu,sp.nov.和黄角秀柯跳小蜂Pseudococcobius flavicornis Xu,sp.nov.,对新种进行了详细描述。本文也是赛巴跳小蜂属Ceballosia Mercet、抑蚧跳小蜂属Echthroplexiella Mercet和秀柯跳小蜂属Pseudococcobius Timberlake在我国分布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