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human major vault protein (MVP)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cells. Over expression of MVP has also been reported in brain tissue samples from antiepileptic drug (AED)-resistant human focal epilepsie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involving the MVP gene and AED-resistance, we compar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ree SNPs in the MVP gene, rs4788187, rs3815824 and rs3815823, among 220 patients with 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 with hippocampal sclerosis (MTLE-HS) (prototype of AED-resistant epilepsy syndrome), 201 patients with 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 (JME) (prototype of AED-responsive epilepsy syndrome) and 213 ethnically matched non-epilepsy controls. All the patients and controls were residents of the South Indian state of Kerala for more than three generations. We did not find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lele and genotypic frequencies of the studied SNPs between AED-resistant and AED-responsive cohorts, and between AED-resistant and AED-responsive cohorts independently and pooled together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We conclude that rs4788187, rs3815824, rs3815823 variants of the MVP gene are associated neither with predisposition for epilepsy nor with AED-resistance in the population that we have studied. Our results suggest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link between MVP and AED-resistance.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33%(8/60),低于对照组的36.67%(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术后5 d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FVC、FEV1、FEV1/FVC与IL-6、IL-10、CRP均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且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炎症反应存在密切相关,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单孔与两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手术治疗气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对照组行两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切口长度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和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和CR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两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相比,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用于气胸患者的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V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对肺癌患者血清疼痛相关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淋巴清扫治疗,研究组给予V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疼痛相关因子和免疫功能,随访记录研究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引流时间更短(P<0.05)。两组术后1 d去甲肾上腺素(NE)、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皮质醇(Cor)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 CD3+、CD4+、CD4+/CD8+均较术前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CD8+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与组织分化、吸烟史、病灶直径、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是研究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可减轻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免疫抑制,虽然手术时间更长,但可以改善其他围术期指标。此外,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肺叶切除术对红细胞及淋巴细胞膜流坳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均作肺叶切除术。分别用微量滴定法、高效液权色谱法和DPH荧光探剂法测定血浆和红细胞膜PLA2活性,红细胞膜磷脂PS、PE、PC和红细胞、淋巴膜脂流动性。结果:手术10min、手术60min和手术结束后30min血浆和红细胞膜PLA2活性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手术60min和手术结束后30min 红细胞膜PS、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医疗数据信息集成系统的3D打印技术在治疗肺癌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肺癌临床路径,进入医疗数据信息集成系统,并接受320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3D打印出实体1:1大小的患侧肺血管及肺病灶模型,术前制定手术方案且模拟手术过程的4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电视胸腔镜应用内镜缝合切割器切除病灶,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明确诊断,行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观察术中肺血管与3D打印符合程度。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量、有无术中死亡、病理结果、并发症、引流时间和引流量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术中证实95%以上的肺血管可被3D打印出来。手术时间(51.4±18.1)min,术中出血量(40.2±20.3)mL。切除淋巴结(7.1±2.8)枚。无术中死亡。术后病理回报示肺鳞癌13例,肺腺癌29例。病理分期:T1aN0M0 12例,T1aN1M0 10例,T1bN0M0 3例,T1bN1M0 3例,T2aN0M0 2例,T2aN1M0 12例。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其中肺感染6例、肺膨胀不全6例、房颤5例,所有患者经积极后痊愈;术后引流时间(3.0±1.2)d,引流量(200.7±66.1)mL/d。42例随访2~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0月,40例无瘤生存,术后6个月发生转移脑转移2例,分别于术后7和10个月死亡。结论:基于医疗数据信息集成系统的3D打印技术可以应用于肺癌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02例,其中高龄组(≧70岁)24例;非高龄组(70岁)78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的输血量、胸液总量、胸管放置时间、术后并发症、止痛药使用的次数等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早期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液的总量、胸管放置的时间、止痛药的使用次数、术后的并发症、平均的淋巴结数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8.1%,2年生存率为80.3%,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5.3%,2年生存率为73.1%,非高龄组与高龄组早期生存状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与非高龄病人进行比较,高龄病人能获得同样的治疗疗效和早期预后,所以,可在临床上采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式在严重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手术及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严重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方式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式。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等信息,术后记录引流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发热、肺不张、肺炎、伤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房颤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术后7天进行疼痛评分;在术后1、3、6个月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实验组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并发症组间无明显差异;(3)实验组术后第三天,疼痛评分已降至轻度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对照组在术后第五天降为轻度疼痛,显著低于实验组;(4)实验组在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至术后6个月才基本正常,显著低于实验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式在严重胸部外伤患者手术的应用中显著优于传统开胸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肋间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行全麻联合胸椎旁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观察组30例患者行全麻联合前锯肌+肋间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监测入室时(T0)、插管即刻(T1)、手术切皮时(T2)、拔管即刻(T3 )时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4 h、12 h、24 h、48 h的静息、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对比两组患者T0-T3点的应激反应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剂量,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T0点相比,观察组在T1、T2、T3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在T1点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T2、T3点时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静息、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同时间点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点相比,观察组在T1、T2、T3时的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水平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同时间点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剂量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7%低于对照组23.33%,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静脉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肋间神经阻滞的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术中所需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单操作孔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与单操作孔胸腔镜常规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22年1月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单操作孔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单操作孔胸腔镜常规肺叶切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情况、肺功能、炎症因子以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 d VAS上升,术后7 d VAS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 VAS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无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 m、3 m FEV1、FVC、FEV1/FVC先下降后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 CPR、TNF-α、IL-6先下降后上升(P<0.05),且观察组患者1 d、3 d CPR、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疼痛、降低炎症因子,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