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我院2009年2月到2013年2月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病历,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管放置时间、胸液总量、止痛药使用次数、术后并发症、清除淋巴结情况),随访两年,了解其生存情况。结果:≥70岁患者30例(高龄组),70岁患者78例(非高龄组),两组患者年龄及术前肺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和基础疾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患者与非高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30.5月vs36月)、1年生存率(96.9%vs98.1%),2年生存率(75.2%vs8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NSCLC患者与非高龄者的手术指标及两年预后大致相同,因此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癌患者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SCLC患者共118例,分为高龄组(≥70岁)26例及非高龄组(<70岁)92例,均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枚数及转移枚数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84.62%,2年生存率为69.23%,非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0.22%,2年生存率为79.34%。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 x2=3.351,P=0.082)。结论:高龄NSCLC患者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获得与非高龄患者一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术式是治疗高龄NSCLC患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孔、三孔胸腔镜与传统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肺叶切除的肺癌患者110例,根据VATS肺叶切除技术不同将其分为A(48人)、B(62人)两组,另选取2008-2010在我院接受传统后外侧开胸肺叶切除患者49例作为C组,比较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清扫淋巴结数和站数、胸腔引流时间、术后前3天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前三天总引流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血量、出血量、胸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各项参数均明显优于B、C组;(2)三组在淋巴结清扫数和清扫站数、N2淋巴结清扫数和清扫站数、淋巴结分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N1和N2期患者中,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小,三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如手术时间、术后3天总引流量、清扫淋巴结数和站数、病理阳性淋巴结数和站数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三孔法同样安全有效,并且能相对减少降低机体损伤,便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与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情况、预后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总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的手术切缘转移率为0.00%(0/35),死亡率为11.43%(4/3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复发率、胸腔内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肿瘤相关性死亡率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为8.24个月(95%CI:9.34~6.27),中位生存期为15.29个月(95%CI:12.14~21.78);观察组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1.26个月(95%CI:9.37~14.35),中位生存期为18.13个月(95%CI:15.24~22.36),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状况。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NSCLC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实验组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所有患者于术后视具体情况给予化疗或放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并分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12.50%、57.50%,与对照组的17.50%、50.0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和术后是否放化疗是影响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患者具有微创、安全及远期生存率较高的特点,术后辅以放化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VATS组和OT组,各42例,VATS组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OT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血清CRP、TNF-α、IL-6、IL-10水平.结果:VATS组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OT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VATS组术后1d、3d疼痛评分明显低于OT组(P<0.05);VATS组术后3d血清CRP、TNF-α、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OT组(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电视胸腔镜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小,患者术后炎症反应较低,痛苦较小,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推荐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胸腔镜手术方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为临床手术方式提供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行肺癌根治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共100例,分别采用单孔胸腔镜(40例),两孔胸腔镜(32例)及三孔胸腔镜(28例)手术方式,比较三组手术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结果:单孔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两孔胸腔镜组和三孔胸腔镜组(P0.05),而两孔胸腔镜组明显少于三孔胸腔镜组(P0.05);单孔胸腔镜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两孔胸腔镜组和三孔胸腔镜组(P0.05),而两孔胸腔镜组明显短于三孔胸腔镜组(P0.05)。三组组内疼痛评分术后24h低于术后12h,术后48h低于术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发现,单孔胸腔镜组疼痛评分低于两孔胸腔镜组和三孔胸腔镜组(P0.05),而两孔胸腔镜组低于三孔胸腔镜组(P0.05)。三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淋巴结站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与两孔、三孔胸腔镜手术相比优势明显,且不会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可作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高引流量时早期拔出胸管的管理策略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所有接受完全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的患者术后均留置一根胸管,以"无漏气并且引流量≤300 m L/24h"为标准拔出胸管,分析患者胸管的拔出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共包括221例单肺叶切除和9例双肺叶切除,91.3%的患者完成了硬膜外麻醉,胸管中位引流时间为1天。62.6%的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胸管被拔出,86%的患者在48小时内拔出胸管。12例患者(5.2%)出现持续漏气,4例患者(1.7%)拔管后出现气胸。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以"无漏气并且引流量≤300 m L/24 h"为标准拔出胸管,62.6%的患者在24小时内拔管安全,86%的患者在术后48小时内拔管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开胸手术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对老年性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疗效及生存曲线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行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均为周围型肺癌。采用非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开胸手术组和胸腔镜组,其中开胸手术组34例,胸腔镜组31例。按照既定分组方案实施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属性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随访至2016年6月,采用Kaplan-Meier法对比2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S)、无复发生存率(RFS)。结果:胸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胸组(p0.05)。胸腔镜组拔出胸腔引流管天数明显缩短(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胸组(p0.05)。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VAS评分、住院时间低于开胸组(p0.05)。但胸腔镜组住院总费用多于开胸组(p0.05)。开胸组组5年RFS为65.27%,胸腔镜组6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患者5年OS为53.73%,胸腔镜组为5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下早期肺癌切除术出血量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5年总生存率高于传统开胸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与开放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结局,为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我院行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入VATS(VL)组或开放手术(OL)组,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手术时间、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及远期预后。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NSCLC患者285例,其中VL组99例,OL组186例。VL组手术时间(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P0.001)显著短于OL组。VL组出血量显著少于OL组(P=0.009),而淋巴结清扫总数(P=0.015)却更多。在术后并发症方面,VL组肺部感染(P=0.040)及伤口并发症(P=0.044)显著少于OL组,其他各类并发症及总并发症率两组并无显著差异。VL组术后1年(P=0.006)和3年生存率(P=0.009)显著优于OL组,但进一步的针对期别的分层分析却并未发现VL组存在生存优势。同时,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无差异(P=0.774)。结论: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VATS肺叶切除治疗NSCLC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且远期疗效并无劣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Raji, a human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 has the ability to activate the complement cascade by alternate pathway mechanisms with subsequent fixation of C3 to receptors on the Raji cell membrane. Using this property, we examined the role that complement plays in mediating a cytolytic event betwee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and Raji cells coated with C3b, antibody, or both. Presence of C3 was confirmed by immune adherence. IgG bound to the Raji membrane was quantitated using I125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assay. The presence of alternate pathway-activated C3 on Raji cells failed to produce monocyte-mediated cytotoxicity. These same target cells subsequently coated with antibody 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 200 to >600,000 SPA molecules per Raji cell produced neither enhancement nor inhibition of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ADCC was enhanced by complement when complement activation and binding of C3 to the cell surface occurred by classical pathway mechanisms. ADCC of 32% ± 3.2 occurred with undiluted antiserum (625,000 SPA molecules bound/Raji cell) with enhancement to 52% ± 1.1 in the presence of C3. IgG inhibition of ADCC was un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membrane-bound C3.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