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躁狂抑郁症的肤纹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的肤纹学异常,国内从未见报道。本文对140例躁郁症的手、足纹特征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系符合躁郁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的140名住院病人,汉族,均为天津地区及河北省人。  相似文献   
2.
一、引 言 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亦名癞蛤蟆、疥蛤蟆。它是我国分布较广而且亦是最常见的一种蟾蜍。大蟾蜍是一种有益动物,它能消灭一部分农田害虫,而且其耳后腺(毒腺)所分泌的毒汁能提取成蟾酥,是一种药材。对于这种动物的生态学以往尚缺少研究报导。为了在这方面积累一些资料,笔者由1964年5月至1965年4月在徐州市近郊(云龙山、奎  相似文献   
3.
川北广元、南江一带志留系的研究工作很早就有报导,我国地质学家最早在该地区工作的,有赵亚曾、黄汲清等先生(1931),他们在广元至神宣驿间进行过初步调查工作。以后侯德封、王现衍等先生(1939),在广元及南江地区作地质矿产调查时,对志留系也做过研究。杨敬之、谷德振等先生(1945),也对南江、旺苍等地的志留系进行了地层划分工作,并采集了三叶虫、腕足类及珊瑚等化石。至于本区志留系的头足类化石,迄今还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4.
对酶概念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Ribozyme、抗体酶、生物酶工程生产的酶、人工酶、模拟酶、博莱霉素等最新科研成果,对传统的酶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提出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两概念之间的鸿沟必将被填平。  相似文献   
5.
自1993年以来,我们用自制的DFY—Ⅰ型多功能超声定量诊断仪,测定组织结构超声图像的分贝(dB)、灰阶(GS)值。本文检测分析123例正常心脏,肝脏、肾脏、胎盘及胎儿骨骼测值,在超声定量诊断上迈出了步子。  相似文献   
6.
通过DNA体外重组技术,以pET-3b为表达载体,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6R(B)和PET-6R(B)4,分别编码28kD的hIL-6R配基结合区片段及其53kD的二联体蛋白,并为酶切分析和DNA序列分析所证实。SDS-PAGE分析表明,含有重组表达质粒的菌株可分别表达出28kD的蛋白rIL6R-28和53kD的rIL6R-53。重组蛋白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45%和29%左右。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表明重组蛋白具有IL-6R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7.
人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关键的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它对造血、免疫和急性期应答起重要作用。重组IL-6在辐射损伤,血小板减少、肝损伤、肿瘤及艾滋病的研究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潜在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引物设计、转译优化及DNA体外重组等技术构建了pSV-IL-6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大量扩增、纯化后,利用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缺陷株(CHO-dhfr~ ),经选择培养基培养2周后,挑出CHO-dhfr~ 细胞克隆,并用逐渐提  相似文献   
8.
在大肠杆菌中,利用新构建的含T7g-10L RBS以及λ-PR启动子的新型原核表达载体,通过表达gag-pol基因片段,获得了具有天然序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核心蛋白p24的高效表达。克隆的gag-pol基因片段在其阅读框架移位区域插入了4bp碱基,其表达的病毒蛋白酶在阅读框架上与gag一致,从而实现了对gag-pol融合蛋白的有效加工,产生成熟的核心蛋白p24及其它产物。重组p24以可溶形式存在,可以被抗p24的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测定的N端8个氨基酸序列与从病毒纯化的p24完全一致。在使用硫酸铵沉淀后,采用两步离子柱层析,可将重组蛋白纯化到95%以上的纯度。结果表明,纯化的p24可以作为特异性很强的试剂而用于HIV感染的诊断及病情的预后,并可用于p24的生化及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9.
1 克隆与拷贝DNA 在70年代早期,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Her-bert Boyer和斯坦福大学的Stanley Cohen已经能够将取自别的细菌,尔后是无关的动植物细胞的基因插入细菌之上,使其克隆化。他们首先使用限制酶将供体DNA切割成可操作的片段。其次,他们发现如何将这些基因拼接入质粒,然后再由质粒将该DNA片段带入细菌。一旦进入细菌,新基因便随着细胞分裂而复  相似文献   
10.
噪声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使野生动物接触到人为噪声的机会增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为噪声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噪声会改变动物的生理状态,使其处在较高的应激水平,进而影响动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甚至使雏鸟的端粒缩短。人为噪声的存在还会影响动物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干扰动物觅食、交流等行为。这些因素累积就可能会降低动物后代的存活率,改变物种丰度,对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对人为噪声带来的非听觉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噪声的潜在危害,采取更为积极的缓解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