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附加染色体的传递及丢失规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并且分离向染色体数目减少偏移,有利于43、44条染色体的分离;双单体附加和单体附加后代异染色体丢失严重,分别为65.79%和61.99%,双单体附加分离出单体附加占10.53%,单体附加的传递率为26.92%,单体附加后代分离出的二体附加为5.56%,二体附加自交世代中,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29.03%,传递率为56.45%;PMCMI染色体构型为21.70Ⅱ+0.05Ⅰ+0.02Ⅲ+0.01Ⅳ,2n=22Ⅱ的细胞占88.96%。选育的附加系及具42条染色体的株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大穗、大粒、优质、抗病等滨麦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2.
八倍体小滨麦与缺体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傅杰  徐霞 《遗传学报》1997,24(4):350-357
八倍体小滨麦与缺体小麦杂交和回交,其后代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有利于41条染色体类型的分离,若用异源双单体附加作父本与缺体回交,41条染色体类型的分离率还会提高2倍左右;单体代换在自交世代的传递率为31.91%,二体代换的分离率为19.37%,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29.34%;二体代换在自交世代的传递率为85.26%,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9.21%;PMCMI染色体构型为20.76”+0.31’+0.03"+0.01””,相对紊乱系数为0.01,2n=21”的细胞占86.09%。选育的二体代换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大穗、多花、优质、抗多种病害等滨麦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3.
普通小麦×大麦杂种后代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通小麦×大麦杂种与普通小麦回交,产生了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带有部分大麦细胞核的普通小麦-大麦属间杂种后代,对其连续多年套袋自交,测交、细胞学鉴定和定向选择,从自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出一部分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街人有大麦某些特性的小析类型,并系统地对本和二体附加系自交后代染色体的分离行为作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n=43的单体附加标株自交分离出单体附加的频率为25.6%,二体附加的频率为1.2%;  相似文献   

4.
李海凤  刘慧萍  戴毅  黄帅  张军  高勇  陈建民 《遗传》2016,38(11):1020-1029
通过细胞学方法和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鉴定六倍体小偃麦(AABBEE)与硬粒小麦(AABB)杂交的自交后代F2和F3植株,探讨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世代间的传递特征,并筛选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附加系。对218个F2单株染色体数检测表明,2n=28植株占41.7%,2n=29植株占18.3%,其余40.0%植株的染色体数在2n=31~42范围内。分子标记鉴定表明,在F2代2n=29单体附加植株中,不同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传递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1E传递率最高,3E和6E传递率最低。在F2代2n=30单株中,1E、4E、7E和5E染色体相互组合产生的双单体多,6E参与组合较少,未检测到2E或3E与其他染色体的组合单株。在1E~7E单体附加株自交后代F3中,E染色体传递率变化范围为9.1%~27.5%,1E传递率最高,6E传递率最低,与F2的传递率一致。从F3代中选育出1E~7E单体附加及少数二体附加,所有单体附加均可育。这些附加E染色体材料将对小麦代换系和易位系的创制提供有益的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5.
马渐新  周荣华 《遗传学报》1999,26(4):384-390
小麦-簇毛麦6V二体附加系,6A(6V)二体代换系,6A^L.6V^s二体易位系在细胞学上是基本稳定的6V,6A^L.6V^s染色体能够通过配子稳定地传递给后代,在杂合状态下,带有6V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在单体附加系(21”W+6V)中,6V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11.3%)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5.9%),在单体代换系(20”W+6A-6V)中,6V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10.4%)低于通过  相似文献   

6.
孙荣锦  杨之刚 《遗传》1994,16(6):24-26
1987年,当我们用细胞学方法鉴定小麦丰抗13单体株时,在部分单体系内发现了双单体植株,选出后并进性了自交、测交及其后代的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与缺体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40,但其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不同.另一方面,双单体的长势和育性都比缺体好,接近单体.目前已在12个单体系内选出双单体株系.  相似文献   

7.
取不完全结实的小麦花粉植株的株系后代66株进行细胞学鉴定。结果如下: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有34株,占51.5%;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有32株,占48.5%,其中单体25株,双单体4株、三体3株。经Giemsa-N带技术鉴定,其中有3株3B、6B双单体;3株3B单体;3株7B单体和1株3B三体。  相似文献   

8.
利用缺体回交法获得了含一对小染色体的自花结实4D缺体中分别附加0、1和2条4E染色体的3种材料.对自花结实4D缺体小麦附加不同剂量4E染色体后.小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终变期和中期的配对频率观察分析。证明了4E染色体具有促进小染色体与小麦正常染色体分离同步化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没有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9.
旱麦草属(Eremopyrum)是用于小麦品种改良的又-潜在的植物资源。为了筛选小麦-旱麦草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对普通小麦品种 Fukoho×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 BC2F3代材料的96粒种子进行了染色体数目的检测,共检出15粒2n=43的种子, 8粒 2n= 44的种子,进一步对以上材料进行的基因组DNA原位杂交,共鉴定出3个单体附加系,2个二体附加系,1个双单体附加,1个小麦三体单体附加,1个附加3条东方旱麦草染色体的小麦单体,在染色体数为42的个体中,检测出1个单体代换,1个双单体代换。根据BC2F3代自交品系来源的不同,初步认为由双单体附加自交比单体附加自交选择异附加系的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春3D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结合染色体鉴定等方法,培育出了一种具有蓝粒标记的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该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籽粒为浅蓝色,能够正常生长,自交结实率为36.1%,其自交后代可分离出深蓝籽粒小麦4E(3D)二体代换系、浅蓝籽粒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和白粒小麦3D缺体.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对小麦3D染色体缺失有一定的补偿功能,对以染色体定向代换方式快速创制蓝粒标记小麦单体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72180 4D缺体附加的1对小染色体(ti)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大小为常染色体平均长度的1/3 ̄1/4。PMC MI,染色体构型为19.59”(18 ̄20)+0.46’(0 ̄4)+0.09””(0 ̄1)+0.96ti”(0 ̄1)+0.08ti’(0 ̄2),96.19%的细胞中,ti 色体联会成环状二价体,82.38%的ti”游离在赤道板两边,与常染色体不联会,且推后分离,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的  相似文献   

12.
黑麦6R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传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文俊  景建康 《遗传学报》1995,22(3):211-216
带有6R的配子传递率普通显著下降。6R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为8.8%,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10.3%,通过花药培养的传递率较高,为23.3%,但均低于理论值。进一步分析各种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的传递率,发现附加型提高最多,正常型次之,缺失型减少最多,代换型次之,说明离体培养对各种配子具有选择作用。另外,还观察到6R单体附加,6R^L端体单附加和6R^L等臂单附加自交传递率差异不显著。对于影响传递率的各  相似文献   

13.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选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2n=14,NN)杂交与回交产生的七倍体杂种(AABBDDN,2n=49),再与普通小麦回交,即产生单体附加(2n=43),当以七倍体作父本时,产生单体附加的频率(24.2%)高于七倍体作母本的频率(12.28%)。单体附加自交产生二体附加的频率为7.19%。不同附加系的细胞学稳定性有差异,并随着逐代选择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290棵水稻花粉植株中获得水稻非整倍体植株,频率为10.7%。其中初级三体为6.7%,四体为1.7%,单体为1.3%,缺体为1.0%;双三体为0.7%。额外染色体粗线期分析表明,19个初级三体分别归属于三体3,三体4,三体8,三体10和三体12。粗线期分析还鉴定了四体、双三体、缺体和单体的染色体组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非整倍体花粉植株的主要染色体畸变为粗线期的疏松配对、单价体;终变期的单价体和四价环;中期Ⅰ的染色体拖曳及四价体;后期Ⅰ的染色体桥和落后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陈漱阳  侯文胜 《遗传学报》1996,23(6):447-452
利用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2n=14,NN)杂交与回产产生的七倍体杂种(AABBDDN,2n=49)再与普通小麦回交,即产生单体附加(2n=43)当以七倍体作父本时,产生单体附加的频率(24.2%)高于七倍体母本的频率(12.28%)单体了会加自交产生二体附加的频率为7.19%,不同附加系的细胞学稳定性有差异,并随着逐代选择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的传递特点,利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 FISH)等方法,对小偃麦8801(AABBEE)与硬粒小麦(AABB)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株系Du_No.2和Du_No.4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分子标记检测株系Du_No.2及Du_No.4分别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2E、4E染色体特异条带。(2)GISH和ND FISH分析显示,株系Du_No.2和Du_No.4分别附加了1条2E和4E染色体,表明株系Du_No.2 和Du_No.4分别为硬粒小麦 长穗偃麦草2E和4E单体附加系。(3)2个株系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发现,后期Ⅰ、Ⅱ和末期Ⅱ都有E染色体分离异常现象,且株系Du_No.2和 Du_No.4的异常率分别为22.24%和36.18%。(4)2个株系分别与硬粒小麦进行正反杂交的后代PCR分析表明, 2E和4E染色体经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4.41%和2.17%,而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都为零,表明2E和4E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能通过雄配子传递,但不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该研究为创建全套硬粒小麦 长穗偃麦草双体附加系及代换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与5个四倍体小麦种——硬粒小麦、波斯小麦、波兰小麦、埃及小麦、东方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和回交。杂种F_1育性分离比例是:不育株与可育株为1:1,染色体构型为14Ⅱ+7Ⅰ。不育株的回交后代是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分离出的不育株数逐次减少,可育株数逐次增多,极显著偏离1:1;BC_3不育株绝大多数染色体构型为14 Ⅱ+1 Ⅰ,带有一个单价体,BC_3可育株染色体构型为14Ⅱ。杂种F_1的可育株,其回交后代全是可育株,没有分离出1株不育株。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与3个六倍体小麦种—印度矮生小麦、瓦维洛夫小麦、密穗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和回交,其后代育性分离比始终为1:1。测定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显性不育基因是在D组染色体的某个染色体上。因而这个基因不能直接导入不含有D组染色体的小麦种中去,如硬粒小麦。  相似文献   

18.
小麦-大麦异代换系的创制及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缺体回交法"以小大麦二体异附加系WBA9816作父本与阿勃缺体小麦杂交,创制小大麦异代换系.F1再用该异附加系回交,回交后代通过细胞学鉴定,筛选2n=43的双单体植株套袋自交,从自交后代群体培育出WBS02126;用原位杂交GISH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鉴定表明,WBS02126为2D/2H异代换系;田间试验结果显示,WBS02126生长发育良好,育性基本正常,表现弱春性,叶片宽厚上挺,叶色淡绿,棒状穗,小穗排列紧密,长芒,早熟,综合抗病性好.  相似文献   

19.
用抗白粉病的普通小麦一簇毛麦6VS/6AL易位系与普通小麦品种扬麦5号、普通小麦一簇毛麦6V代换系和中国春6A双端二体以及6V代换系和6A双端二体配制了4个测交组合,分析了这4个杂交组合F1PMC’sMIC-分带的减数分裂构型。在(6VS/6AL易位系×扬麦5号)和(6VS/6AL易位系×6V代换系)的F1PMC’sMI,分别观察到由易位染色体与6A染色体和6V染色体配对形成的具有特定C-分带带型的棒状二价体,杂种中的棒状二价体数目高于各自亲本中的棒状二价体数。在(易位系×C.S.d.d.t6A)F1中,在87.9%的PMC中观察到由易位染色体长臂与6AL端体配对形成的异形二价体(tl”)。而在(6V代换系×C.S.d.d.t6A)F1中,96.68%的PMC具有两个单价端体(t’,t’)。该结果进一步证实易位涉及簇毛麦染色体6VS和小麦染色体6AL,易位断点靠近着丝粒。在减数分裂中,易位染色体的正常配对和分离,保证了6VS上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正常传递,为这一新抗源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蓝粒小麦的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粒小麦是在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类型。实验证明,蓝粒小麦在研究胚乳遗传和染色体工程方面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材料。本试验观察了用中国春小麦,中国春单体系统、中国春4D缺体,分别与蓝粒小麦杂交F_1代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其结果是:(1)(中国春小麦×蓝粒小麦)F_1,减数分裂中Ⅰ,76%的细胞为20"+2';(2)(中国春4D单体×蓝粒小麦)F_1,中Ⅰ,普遍出现了20"+1'的染色体构型,其它杂种F_1均为19"+3';(3)(中国春4D缺体×蓝粒单体分离出的缺体)F_1,中Ⅰ,花粉母细胞n=20"。以上结果证明,蓝粒小麦是一个异代换系,即由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4Ael,代换了小麦的1对4D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