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的选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利用缺体小麦-华山新麦草七倍体杂种(2n=49,AABBDDN)杂交,F1再瑟相应的缺体小麦回交2次,在BC2F1镜检选出2n=41的植株,同时套代自交,选育出5A和3D两种异代换系。单体找换植侏自交产生二体代换植侏的频率为23.16%。5A代换植侏在减数分裂中期Ⅰ21Ⅱ的出现频率平均为84.52%,3D代换植侏21Ⅱ的出现频率平均为62.61%。异代换系均生长旺盛,结实正常,说明异染色体能较好地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选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2n=14,NN)杂交与回交产生的七倍体杂种(AABBDDN,2n=49),再与普通小麦回交,即产生单体附加(2n=43),当以七倍体作父本时,产生单体附加的频率(24.2%)高于七倍体作母本的频率(12.28%)。单体附加自交产生二体附加的频率为7.19%。不同附加系的细胞学稳定性有差异,并随着逐代选择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陈漱阳  侯文胜 《遗传学报》1996,23(6):447-452
利用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2n=14,NN)杂交与回产产生的七倍体杂种(AABBDDN,2n=49)再与普通小麦回交,即产生单体附加(2n=43)当以七倍体作父本时,产生单体附加的频率(24.2%)高于七倍体母本的频率(12.28%)单体了会加自交产生二体附加的频率为7.19%,不同附加系的细胞学稳定性有差异,并随着逐代选择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11日,世界大豆科技界最高级别的盛会——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2176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创造了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参会人数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抗小麦全蚀病中间材料H8911(BC1F1)是通过小麦与华山新麦草杂种幼胚培养及杂种F1(ABDN2n=28)再与小麦回交后得到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49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20.85(19~21)Ⅱ 7.30(7~11)Ⅰ,21Ⅱ 7Ⅰ的细胞占86.67%。BC1F2和BC1F3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范围分别为45~53和44~52,49条染色体的植株类型分别占30.19%和27.50%,华山新麦草染色体丢失率分别为11.85%和13.1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0.62(18~22)Ⅱ 7.64(5~13)Ⅰ 0.04(0~1)Ⅲ和20.53(17~22)Ⅱ 7.79(5~15)Ⅰ 0.05(0~1)Ⅲ,21Ⅱ 7Ⅰ的细胞分别占77.24%和69.42%。随着自交世代的延续,21Ⅱ 7Ⅰ细胞的传递能力逐渐降低。利用H8911作供体,选育出小麦-华山新麦草抗全蚀病新种质13个,其中1个附加系表现近高度抗病性,6个附加系、3个代换系和3个易位系材料表现中度抗病性。  相似文献   
6.
VE161小麦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VE161小麦包括具有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雄性不育代换系、可育附加系和杂育系,杂育系由其代换系×附加系产生。VE161小麦在与其它小麦品系的杂交F1中,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但其本身部分同源配对频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VE161小麦本身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较低,是因其小麦染色体组中存在有一对纯合隐性上位基因,它能够抑制E染色体(Eph基因),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的表达,而一般小麦品系中具有该基因的相对显性基因。同时,在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上,E染色体(Eph基因)具有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7.
VE161小麦包括具有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雄性不育代换系,可育附加系和杂育系,杂育系由其代换系×附加系产生,其外源染色体(E染色体)具有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本报道了VE161小麦本身含E染色体配子的传递率为VE161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F2,BC1中分离出含E染色体植株的频率,发现VE161小麦本身含E染色体配子的传递率极高,而在F2和BC1代分离群体中保留或消除E染色体都较为容易,这一特点极利于E染色体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在创造易位系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VE型小麦不育—保持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E型不育系及其蓝粒标记的同型保持系为材料,采用细胞学鉴定方法对其碱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在花粉母细胞MI的主要染色体2n=21(包括浅蓝粒种子植株和白粒种子植株),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结构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认为利用蓝粒标记的VE型不育保持系为4E染色体的蓝粒基因片段转移而形成的易位系,田间育性调查表明利用这个保持系生产的不育系的不育性是可靠的。同时,由于蓝粒基因片田间育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20.47″+0.02。天然和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9.07%和39.23%。籽粒蛋白质含量为20.98%。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  相似文献   
10.
小麦的外源染色体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RFLP分析和染色体重双端体分析,对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VE161小麦不育异代换系及其附加系进行了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VE161小麦代换的或附加的外源染色体为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被代换的小麦染色体为4B.过去曾鉴定为7B,可能是由于VE161早代染色体易位较多所致.同时发现,VE161小麦在5B,7B和1D所在的3个部分同源群中仍有染色体相互易位存在,为进一步研究VE161小麦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机制、不育的机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