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评估陕西黄河湿地大鸨越冬期营养状况,于2012年1~2月收集大鸨新鲜粪便并对粪便中的蛋白质、灰分和氨基酸含量等做了测定.结果显示,粪便中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分别为40.25%、19.81%.谷氨酸含量最高,为0.55%,组氨酸含量最低,为0.10%.粪便中豆苗、豆瓣、麦苗、麦粒、玉米、杂物的干物质比重分别为0.47%、4.05%、84.80%、6.75%、2.86%、1.07%.结果表明,麦苗是粪便干物质的主要成分,但相对大鸨越冬食性而言,麦苗粗蛋白含量偏低.粪便中谷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大,这对优化大鸨对食物的选择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SLE的发病机制,通过测定SLE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浆中的IL-17以及IL-23的表达水平,研究SLE患者体内的IL-17以及IL-23水平是否异常,并探讨其在SLE疾病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有望为SLE患者的治疗在细胞因子方面提供方向.方法:SLE组33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中IL-17、IL-23的水平,收集整理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按照SLE患者疾病活动度、有无狼疮肾炎和抗ds-DNA阳性与否以及补体水平进行分组.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浆中的IL-17以及IL-2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SLE非活动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狼疮肾炎组和非狼疮肾炎组患者血浆中的IL-17和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IL-17和IL-23的水平在肾炎组和非肾炎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抗ds-DN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IL-17和IL-23水平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补体C3、C4水平高值组与正常组间IL-17和IL-23水平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IL-17和IL-23表达水平在SLE患者活动期血浆中表达有明显增高,提示IL-17和IL-23可能参与了SLE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与疾病的活动度有密切的关系.是否有肾脏损害以及抗ds-DNA抗体阳性与否、补体水平的高低与否可能对SLE患者血浆中IL-17和IL-23的表达水平影响较小.通过此研究我们可以在SLE的细胞因子治疗方面有进一步突破,进一步明确SLE的发病机制,为SLE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外源质粒pcDNA3s肌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评价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可能性.通过PCR方法检测质粒pcDNA3s经肌肉注射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检测外源质粒在基因组DNA上的整合情况.注射后3h所有的组织均能检测到质粒,至第3周时只有胸腺和生殖器官能检测到质粒的存在,至第6周后各组织均为阴性、各组织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均为阴性.肌注外源质粒后,外源质粒在小鼠细胞内逐渐被清除,外源质粒不会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2n=6x=42,AABBDD)为母本,以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为父本,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属间远缘杂种F1,其平均结实率为0.08%。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无性系的建立、植株再生、壮苗培养等,最终获得了生长正常的杂种F1植株。同时,通过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根尖细胞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为真杂种,即2n=5x=35(预期染色体数)的杂种细胞占主体;另外,因组培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也有少量2n=28-34染色体数的细胞。以上杂种的获得为将旱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记述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区直翅目刺翼蚱科郑蚱属1新种:弯刺郑蚱Zhengitettix curvispin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鸨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鸨Otis tarda是我国Ⅰ级保护动物,本文对我国大鸨生物学研究进展及现状进行了概述,内容涉及大鸨种群数量、食性、繁殖生物学、人工饲养、栖息地选择、越冬及繁殖行为和生理生化等方面。指出了我国大鸨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研究人员少、研究深度浅及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工作不连续等,以期为我国今后大鸨研究以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建文  蒋国芳 《四川动物》2003,22(3):162-165
2001年8月调查表明,目前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已知有蝴蝶122种,隶属于11科,23亚科,85属;有4种珍稀保护种类,发现了中国新纪录种——何华灰蝶。该保护区的蝴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从下往上划分为3个垂直分布带: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中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  相似文献   
8.
9.
陕西省大鸨东方亚种越冬分布与救助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文  吴逸群  许秀 《四川动物》2013,32(2):306-307
本文通过9年来陕西省11次共12只大鸨Otistarda dybowskii救助事件分析及相关文献资料查阅,介绍了陕西省越冬大鸨的分布,分析了被救助大鸨的发现地点、伤病原因。对当地大鸨的后续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直翅目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4年以来国内外在直翅目昆虫种群遗传变异及进化、种及种下阶元的分类鉴定、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子进化等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近年来,蝗亚目昆虫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有关螽亚目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较少。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序列联合分析、整个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以及分子数据与形态学的密切结合将是分子系统学未来发展的主要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