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立新  张沅 《遗传学报》1995,22(2):91-96
本文提出了畜禽遗传资源系统保存的概念、基本思想及其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该理论是将一定时空内某一畜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作为保存对象、既将活体保存作为基本方法,又将其有机地与高新生物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追求系统地保存控制畜种特性的基因资源,又可达到保存地方品种的目的。在假定无世代重叠,群休内存在选择、突变、迁移,且考虑漂变效应的情况下,本文所构建的两个数学模型可分别用来描述一个座位上多个主基因频率  相似文献   

2.
赤拟谷盗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畜禽遗传资源系统保存理论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其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同时它还表明,系统保存群体应保持一定大小的群体有效含量,控制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并根据保存基因(或性状)的群体遗传特征,确定适宜的选择方法和交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畜禽遗传资源系统保存的理论与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杜立新  张沅 《遗传学报》1995,22(3):171-177
赤拟谷盗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畜禽遗传资源系统保存理论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其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同时它还表明,系统保存群体应保持一定大小的群体有效含量,控制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并根据保存基因(或性状)的群体遗传特征,适宜的选择方法和交配制度。  相似文献   

4.
珙桐种质资源保存样本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珙桐 (Davidiainvolucrata) 是我国特有的珙桐科单型属植物, 起源古老, 是第三纪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 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利用RAPD技术, 通过 11个多态引物对 5个天然珙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珙桐天然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但群体间的差异明显, 2 6 %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研究将珙桐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大种源区。通过对珙桐群体间及群体内的聚类分析, 结合遗传标记的捕获曲线研究提出了珙桐种质资源保存的样本策略。原地保存可以选择甘肃文县、四川峨眉山和贵州梵净山 3个种群作为保存对象, 每个群体保存面积 3hm2 以上 ;异地保存应抽取甘肃文县、四川峨眉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等 4个群体, 每个群体抽样 30个以上个体, 株间最小间距 30m以上, 共计保存 15 0个个体, 分别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建立一个异地保存点。  相似文献   

5.
许多年来,人们认识到需要保存大量遗传的变异,这些变异出现在人们栽培的作物植物类的“基因中心”(gene—centres)或遗传多样性中心。由于大规模引进精选的、一致的高产作物栽培品种,致使基因库受到严重的侵蚀,引起了栽培作物种的遗传基础的窄化,许多潜在上有用的抗病基因和适宜于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基因早已丢失。很多国际组织对于植物遗传资源保存问题给予了积极的支持。现在已经建立了几个  相似文献   

6.
林木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多位点遗传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评述了群体同工酶基因位点遗传结构研究中的主要度量方法及其在森林树种中的应用概况。群体遗传结构可由单位点和多位点两类参数度量。 文中对这两类度量及其关系分别进行了讨论。阐明了多位点遗传结构的信息对林木改良和资源保存策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遗传》2000,(4)
【本刊讯】自1996年1月农业部正式批准成立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以来 ,我国对国际和国内在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方面有了专门机构 ,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首先 ,成立了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交流培训部、基金会和办公室等下设机构。其中国家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下设牛、羊、猪、家禽以及其它畜种(包括马、兔、驼、蜂等经济动物)共五个畜种的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颁布了章程 ,明确了任务、职责 ,积极协调省一级的工作。根据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的规定 ,几年来受理了许多品种(系)的申请 ,已通过农业部正式公…  相似文献   

8.
小扁豆种质资源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选取国家种质库保存的481份小扁豆种质资源进行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14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变异类型达8.79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I)为1.8149。16个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显示出显著的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差异,国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国内群体。国内山西小扁豆种质资源的,值(1.573)仅次于,值最高的国外ICARDA群体(1.683)。研究结果显示,西北部省份是我国小扁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应加强该区域小扁豆资源的进一步搜集、保护和研究。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481份参试资源划分为6大组群,各组群特征表现各异,变化丰富。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作物种质资源大国,目前已经收集保存了340种作物,保存资源总量达50万份,如何确保安全保存是种质资源管理的首要课题。自"九五"以来,系统地开展了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揭示了种质活力丧失存在关键节点及其生物学机制;明确了发芽率低于关键节点后进行更新,会导致群体遗传完整性降低;提出了种质安全保存寿命的概念,以及延长安全保存寿命的关键因素。研发了种质活力监测预警、繁殖更新与离体保存等关键技术,制定了种质资源入库圃保存、监测预警、繁殖更新、离体保存和设施建设等技术规程,创建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技术体系。该体系应用于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实践,最大程度延长种质安全保存寿命,并监测预警出需更新的种质,避免因活力和遗传完整性丧失而导致种质资源得而复失,为实现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久安全保存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绒山羊遗传多样性现状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调查中国绒山羊遗传资源现状, 作者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家畜研究所推荐的19对微卫星引物并结合荧光PCR技术, 对9个中国地方产绒山羊群体和1个西非山羊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14个微卫星座位在10个山羊群体中显示为高度多态, 可作为山羊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有效标记。多态信息含量和遗传杂合度等数据表明: 目前中国地方产绒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并且大部分保种场较好地保存了这些地方资源。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构建的聚类图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散点图均显示, 中国山羊与西非山羊为不同的2类; 中国产绒山羊中河谷山羊、河西绒山羊与其他山羊的遗传距离较远; 其他山羊又大致分为2类: 一类由辽宁绒山羊、新疆山羊、柴达木山羊、陕北山羊组成, 另一类由内蒙古绒山羊组成。此研究结果为开展我国地方绒山羊种质特性研究及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动物模型及多性状BLUP在家禽遗传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航  宫桂芬 《遗传学报》1989,16(4):291-298
利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估计家畜的育种值,目前除家禽外已在其它各家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动物模型和多性状BLUP对“京白Ⅰ系”蛋鸡在1986—1987年24个家系的777个个体的系统分组资料进行了分析,估计出了所有个体的复合育种值。其中考虑了两个性状(40周产蛋数和36周蛋重)和两个固定效应(鸡舍-鸡笼效应和孵化批次效应)。同时还对混合模型方程组维数较大时如何在微机上实现进行了研究,即(1)利用磁盘存取系数矩阵的非零元素和中间计算结果;(2)简化了多性状BLUP的计算,利用乔列斯基(Cholesky)分解变换后,此法建立的方程数是常规算法方程数的1/q(q为性状数);(3)简化了方程组迭代求解的方法,即利用块迭代法,这样大大缩短了计算的机吋,节省了费用,使BLUP在家禽中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13.
云南野生稻生态类型丰富,且具有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耐旱、耐寒等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经消失的遗传基因,是水稻品种改良的优良基因库。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加剧,这一宝贵的战略性生物资源正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危险。为了加强云南野生稻资源的保护,近年来,我们对云南野生稻资源开展了原生境保护(物理隔离方式和主流化方式)及非原生境保护(种质库、种质圃、细胞库和DNA库)等保护技术研究,明确了各种保护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保护了云南野生稻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了丰富的基因源。  相似文献   

14.
印度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对外交流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拥有高等植物17500种,是世界著名的八大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植被可分为8个区系,即喜马拉雅西部、喜马拉雅东部、阿萨姆地区、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马拉巴尔海岸和安达曼群岛。已建立6种原生境保护形式和229个基因库,长期保存植物遗传资源35万份,中期保存17.6万份。以科研为目的资源引进由印度植物遗传资源国家局(NBPGR)统一管理,对外提供由国家生物多样性总局(NBA)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对外交流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澳大利亚拥有开花植物23 000种,名列世界第5.根据降水量和植被分布,全国可划分为集约农业区、农牧区和天然场区三大农业区域.澳大利亚已建立完善国家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其中原生境保护体系以国家保护地为主体,面积达国土面积的11.65%;异生境保护体系以166个植物园和7个基因库为主体,保存植物遗传资源18.6万份.植物遗传资源的日常管理和对外交流由各州政府负责,联邦政府环境、遗传和艺术部负责全国活动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巴西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对外交流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西拥有高等植物55000种,居世界第一。植被分为6个区系,即亚马逊雨林、塞拉多(Cerrado)稀树草原、卡廷加(Caatinga)旱生植被、大西洋雨林、南方森林草原和潘塔纳尔(Pantanal)湿地植被。已建立554个原生境保护区和126个基因库,保存植物遗传资源25万份。对外交流由巴西农业科学院(EMBRAPA)遗传资源与生物技术中心(CENARGEN)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7.
植物遗传资源的种子基因库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物种的灭绝是与其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威胁程度相关的。随着物种的加速绝灭,保护生物多样性受到广泛地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生物技术之一是建立种子基因库,进行迁地保护。种子库理想的贮藏条件主要取决于种子含水量、贮藏环境(如温度和湿度)和贮存种子的容器。进行种子贮藏,了解种子生命力和活力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除了种子自身的生理特征外,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成熟度、收获技术、加工处理方法也是息息相关的。即使在最适的库存条件下,种子也会随时间发生劣变。因此,必须根据种子特定的贮藏行为,加以考虑影响种子存活的3个主要方面(贮藏环境、贮藏期和植物种类)而选择有效的贮藏方案。本文试图讨论种子贮藏生理的几个重要方面及其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便更好地通过种子基因库,长期有效地保存植物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19.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s a human autoimmune disease of unknown etiology. Clinical, serologic, immunologic,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are highly variable in different patients and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same patient. Murine and canine animal models of SLE have been found with clinicopathologic abnormalities resembling those observed in humans. Each animal model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aken together they reflect the spectrum of disease in human SLE.Investigations in the animals have suggested that genetic, hormonal, immunologic, vira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and modify the expression of disease. Where analogous studies are available for humans, the same factors have been found to modify disease expression in a similar fashion. Together, these studies have helped to clarify the multifactorial basis for SLE.The best characterized abnormalities are immunologic. These include excessive B cell function with the form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autoantibodies, and T cell abnormalities which include defects in T cell regulatory function as well as certain T cell effector functions.The animal models of SLE also serve as convenient test subjects for newer therapeutic modalities. It is hoped that further study of the animal models will provide a more rational approach to therapeutic modulation of disease in humans with SLE.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substantial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disasters. However, most disaster studies to date have focused on acute disasters, ignoring slow-onset chronic hazards, such as extreme climate conditions and pollution. Using a multilevel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S. E. Hobfoll, The Ecology of Stress, Hemisphere, New York, 1988; Stress, Culture, and Community: The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tress, Plenum, New York, 1998) and the “ecological analogy” (see e.g., S. E. Hobfoll and R. S Lill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1:128–148, 1993; E. J. Trickett, Extreme Stress and Communities: Impact and Intervention, Kluwer, Boston, 1995), this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is aimed at increas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personal and community impacts of drought as a classic example of a natural, slow-onset disaster affect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worldwide. A gap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was identified concerning appraisal and coping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se include psychological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role of resources other than economic resources in explaining vulnerability to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drought, such as personal resources (e.g., knowledge, skills, self-sufficiency, mastery, control) and social resources (e.g., social support). Import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with fast-onset disasters. Most importantly, dealing with drought is generally an integrated part of life for people in drought prone areas. Therefore, individuals may not recognize that their problems are part of a community wide stressor, and raising community awareness during severe and long droughts that deplete community resources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Implications for studying drought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