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首次被Kuroda于1938描述,其模式产地在中国台湾台中市(Taichung)。随后一直被认为是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的亚种或同物异名(Corbet and Hill,1992;Hutterer,1993;Fang et al.,1997;Motoka-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贵州省的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 Milne-Edwards,水麝鼩Chimmaroyale platycephala himalayica Gray及大长尾鼩Soriculus(chodsigoa)salenskii Kastschenko中检获五种吸虫,其中一种是新宿主记录,四个新种,两个属是我国的新记录。 宿主名称依Ellerman & Morrison-Scott,1951订正,其汉名依《拉汉兽类名称》。量度为毫米,括弧内为平均值,模式标本存贵阳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1.国梁新穴吸虫Neoglyphe linkuolianyi(Tang,1941)n.Comb.  相似文献   

3.
2018年11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30°34′42″N,118°41′47″E)和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30°21′26″N,118°30′11″E)的针阔混交林采集到3只麝鼩属小型兽类。3只个体体型较小,体重11~14 g;背毛灰褐色,腹部毛色稍淡;尾短而粗壮,上下异色,基部2/3散生稀疏的长刚毛,这些特征与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描述一致。基于Cyt b全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这3号标本与从GenBank下载的台湾灰麝鼩(GenBank登录号KX946002~KX946006、AB175080、AB175081)构成单系群(支持率为100%)。这3号标本Cyt b全序列与台湾灰麝鼩地模标本(GenBank登录号AB175080、AB175081)的遗传距离在0.76%~0.85%之间。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这3号标本为台湾灰麝鼩,这是该物种在安徽省的首次发现,也是其在华东地区的首个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4.
<正>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 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属内多个物种的分类和分布存在较大争议。我国麝鼩属物种丰富,目前记录有14种麝鼩在我国分布(魏辅文等,2021)。  相似文献   

5.
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食虫目动物,以往的工作仅限于对其形态及分布的描述。目前大麝鼩不仅成为上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鼠形小兽群落内的优势种,而且也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但对其生态学研究几乎是空白。近年来,我们对大麝鼩的繁殖、食性和越冬等生态问题作了报道,并对其种群密  相似文献   

6.
于2013年和2018年在河南信阳新县与浉河共采集到3号鼩鼱成年个体标本,基于齿色特征初步鉴定为劳亚食虫目鼩鼱科麝鼩属(Crocidura)物种。对所采3号标本的Cyt 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关系树进一步明确所采3只标本的分类地位。根据标本形态、头骨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确定该物种为台湾灰麝鼩(C.tanakae),为河南哺乳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现存于郑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所(编号分别为IBE20131005、IBE2018100501和IBE2018100502)。  相似文献   

7.
大剑口吸虫虫体形态的补充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友 《四川动物》1993,12(2):26-26
大剑口吸虫(Xiphidiotrema magnum Chin et Gu,1981)最初发现于我国贵州省的水麝鼩(Chimmarogale platycephala himalayica Gray)体内。1990年8月作者在四川省雅安市严桥区一只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ta Milne-Edwards)的小肠内检获5条大剑口吸虫,对此虫体的食道、肠管、排泄囊等作了补充描述。量度单位为mm,括号内为平均值。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水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对湖区小型哺乳动物造成一定压力。具有游泳能力的小型哺乳动物可利用水体逃生扩散,游泳能力影响其分布情况。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为洞庭湖区主要优势鼠种,在湖区各生境中均占优势;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在湖区亦有分布,二者分布特点不同,可能与游泳能力有关。为观察比较二者游泳能力,野外捕捉动物进行游泳实验,观察并比较二者的游泳行为及皮毛吸水率。结果发现,灰麝鼩采用狗刨式在水面游泳,背腹部没入水中,身体与水面倾斜度较大,利用四肢划水提供动力,游泳期间无漂浮行为,皮毛吸水率随游泳时间延长而增长,游泳行为及皮毛吸水率无性别差异。黑线姬鼠也采用狗刨式在水面游泳,仅腹部没入水中,身体与水面倾斜度较小,主要利用后肢划水,可漂浮在水面,皮毛吸水率随游泳时间延长而增长,游泳行为及皮毛吸水率无性别差异。两者比较显示,黑线姬鼠采用水生适应程度较好的游泳方式,游泳能力比灰麝鼩强,其皮毛防水性能优于灰麝鼩,皮毛吸水率和吸水率速率显著低于灰麝鼩。上述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和灰麝鼩都具有一定的水中运动能力,但黑线姬鼠的游泳方式及皮毛防水性比灰麝鼩强,可能是其广泛分布于洞庭湖湖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989年3—11月,我们用铗日法,网格式取样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兽进行了全面调查,总面积为286800平方米,共捕获小兽标本846只,隶属8科16属21种。它们是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鼩鼹(Uropsilus soricipes),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社鼠(Niviventer niviventer),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足鼠(Rattus nitid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藏鼠兔(Ochatona thibetana),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洮州绒鼠(Eothenomys eva),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川鼩(Blarinell…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2004年8月,通过铗日法对四川南充城区的鼠型小兽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在调查地共发现8种鼠型小兽,其中食虫类2种、啮齿类6种.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860和0.816;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次之,为0.619;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最低,为0.001,几乎等于0.小家鼠Mus musculus和社鼠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为0.789;社鼠与微尾鼩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次之,为0.664;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与小家鼠,黑线姬鼠Apodernus agrarius与小家鼠、灰麝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为0,不存在对资源利用的竞争.在研究的生境中,鼠型小兽表现出对不同生境有较强适应性,但对资源利用存在较小程度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1.
2017年8月,在浙江省拟建淳安磨心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拟建东阳市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捕获麝鼩属(Crocidura)共5号标本。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样本与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日本麝鼩(Crocidura dsinezumi)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最近,而与中国西南部分布的小体型印支小麝鼩(Crocidura indochinensis)、五指山小麝鼩(Crocidura wuchihensis)及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Crocidua shantungensis)、北小麝鼩(Crocidua suaveolens)亲缘关系较远,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114、0.124、0.139和0.144。这些样本与麝鼩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101~0.155之间,最小遗传距离出现在来自浙江的样本和大麝鼩之间,最大遗传距离在浙江样本与中麝鼩之间。形态上,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标本个体小,体长48~61mm(平均:55.60mm),尾长35~49mm(平均:43.14mm);尾长与体长之比72.92%~80.36%;尾近乎裸露,尾基1/3~1/2着生稀疏长毛;尾上下双色,背部黑褐色,腹部较淡;颅较短,颅全长15.60~17.16mm(平均:16.46mm),与中国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和北小麝鼩相近又有区别,与已知其它麝鼩属物种形态差异较大;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证实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物种为一新物种,命名为东阳江麝鼩(Crocidura dongyangjiangensis Liu Y, Chen SD, and Liu SY sp. nov.)。本文对其形态、栖息环境和与近缘种的区别进行了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12.
利安德水鼩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喜马拉雅水鼩的亚种,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利安德水鼩是进化关系上与日本水鼩更加接近的独立物种。而喜马拉雅水鼩一直被认为是分布区横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广域分布的物种,但基于Cyt b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关系的构建,我们确定最近在四川、浙江和湖南等地采集的水鼩标本均为利安德水鼩。基于基因序列和对馆藏标本的比对,我们修订喜马拉雅水鼩和利安德水鼩在中国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陕西、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浙江等地区都是利安德水鼩的分布区,而喜马拉雅水鼩在中国确定的分布区仅在云南。这一分布格局很可能是由于在地形地貌的影响下产生隔离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中国野生棕榈科植物调查中,首次发现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的鱼尾葵野生种群,并对其分布、生境和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漳州龙海为鱼尾葵在福建省的最新发现野生分布点,也是已知的中国鱼尾葵自然分布的最北缘和最东端;鱼尾葵在漳州龙海自然分布区生长良好,有开花结果植株,有小植株的分布,具有自然更新能力。鱼尾葵分布范围较狭窄,呈零星块状分布,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4.
正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鼩鼱属(Sorex),又称阿尔泰鼩鼱或西伯利亚鼩鼱,从前称S.vir,但是S.roboratus有优先权(Hoffmann,1985)。Wilson和Reeder(2005)认为其分布区域从俄罗斯东部的鄂毕河到乌苏里江,南部到阿尔泰山脉、蒙古北部和krai滨海边疆区。Hoffmann(1987)把扁颅鼩鼱作为可能分布于中国的两个鼩鼱类物种之一列于文中,王应祥(2003)在《中  相似文献   

15.
在大兴安岭山脉呼中地区、塔河地区和呼伦湖地区,小兴安岭山脉萝北地区,长白山山脉横道河子地区、三道关地区、牡丹峰地区、凤凰山地区和新宾地区,对我国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进行调查。共获得686号标本,首先利用形态特征描述和形态测量进行形态学物种鉴定,然后利用mt DNA 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使用ABGD软件进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结果一致。证实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包括麝鼩属2种: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山东小麝鼩(C. shantungensis);鼩鼱属9种:大鼩鼱(Sorex mirabilis)、中鼩鼱(S. caecutiens)、远东鼩鼱(S. isodon)、苔原鼩鼱(S. tundrensis)、长爪鼩鼱(S. unguiculatus)、栗齿鼩鼱(S. daphaenodon)、细鼩鼱(S. gracillimus)、扁颅鼩鼱(S. roboratus)和姬鼩鼱(S. minutissimus)。调查发现大麝鼩和山东小麝鼩同域分布,且更临近人类生活区。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鼩鼱、细鼩鼱和远东鼩鼱种群数量与分布范围较大,其它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小于这3个物种;大鼩鼱和扁颅鼩鼱分布数量较小,苔原鼩鼱仅在呼伦湖地区被采集到,在此地与姬鼩鼱同域分布。栗齿鼩鼱仅在大兴安岭地区捕获到。文中测量各物种标本的外形(体重、头体长、尾长、尾长/头体长、后足长、耳长),及头骨(颅全长、颅基长、基长、脑颅宽、脑颅高、眶间宽、上齿列长、下齿列长、腭前部宽、腭后部宽),通过照片展示了鼩鼱属9个物种的颅骨形态特征,并给出每一物种的鉴别特征,作为东北地区鼩鼱科物种形态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大蓟(Cirsium japonicum)紫外光谱的显著鉴别特征,以快速、准确地鉴别正品大蓟,采用多溶剂紫外光谱法分析福建省不同地区的自采大蓟和市售18批不同厂家商品大蓟在无水乙醇、氯仿及石油醚溶剂中紫外特征差异,并采用主峰值(含肩峰值)及主谷值的均值加方差归纳比较特征。结果表明,自采大蓟在无水乙醇溶剂中表现为“谷—峰—谷—峰”,即在273±3 nm、326±2 nm处的峰值和250±2 nm、298±1 nm处的谷值具有显著鉴别意义;在氯仿溶剂中,表现为“峰—谷—峰”,即在245±3 nm、273±4 nm处的峰值和260±3 nm处的谷值具有显著鉴别意义;在石油醚溶剂中表现为“肩峰—谷—峰”,即在233±3 nm处的肩峰、265±5 nm处的峰值和257±5 nm处的谷值具有显著鉴别意义。紫外光谱的峰谷特征可用于大蓟鉴别。  相似文献   

17.
为重新分析韩国大麝鼩种群与相邻的俄罗斯远东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我们获得9 条来自韩国4 个地点和俄罗斯3 个地点的大麝鼩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Cyt b)全序列,并将其与来自GenBank 的4 条Cyt b 全序列和4 条Cyt b 部分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韩国的大麝鼩并非只有一种基因型,因此,在利用Cyt b 部分序列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时需格外注意。基于Cyt b 全序列分析,发现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之间存在1.08% 的平均JC 距离和7 个位点的差异,推测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在包括末次冰盛期在内的很长时期都没有进行过遗传交流。目前的测序结果不支持当前认为大麝鼩为单系群的亚种分类理论,支持韩国大麝鼩是C. l. thomasi 亚种的分类理论,但还需进一步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后才能最终确认。  相似文献   

18.
在最近几年开展的小型兽类调查和研究中,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证实在新疆发现的白尾高山䶄(Alticola albicauda True, 1894)是中国新纪录。该种尾全白色,末端有白色毛束;身体背部淡红褐色,腹部纯白。在基于Cyt b构建的系统树中和GenBank中的白尾高山䶄聚在一起,并与银色高山䶄(Alticola argentatus Severtzov,1879)形成姊妹群,两者间遗传距离为5%;在西藏发现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 Satunin,1902),其特征和我国其他区域分布的小毛足鼠一致,两者之间Cyt b基因遗传距离(K2P)为0.6%,是西藏新纪录;在四川发现丽江绒鼠(Eothenomys fidelis Hinton, 1923),牙齿特征,尾长和体长之比和地模标本基本一致,但个体较小,在基于Cyt b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四川标本为独立分支,表明形态和分子上均存在一定的分化,但和地模标本的遗传 距离只有1.1%,应为同一种,为四川省新纪录;在湖北发现循化鼠兔(Ochotona xunhuaensis Sou and Feng, 1984),有异耳屏,头骨较扁平,符合循化鼠兔的鉴定特征,与模式产地的循化鼠兔Cyt b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9%,为湖北新纪录。  相似文献   

19.
以百山祖常绿阔叶林中三个优势种麂角杜鹃、尖连蕊茶和木荷为研究对象,研究2009~2012年其花及果实凋落的年际变化与季节动态,结果表明:1)在花凋落数量上,麂角杜鹃和木荷有明显大小年现象,尖连蕊茶则无;2)在果实凋落数量上,麂角杜鹃有明显大小年现象,其他两树种则无;3)从凋落季节上看,麂角杜鹃和尖连蕊茶花凋落集中于春末,木荷则在秋初;4)果实的异常凋落与灾害性天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