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最近几年开展的小型兽类调查和研究中,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证实在新疆发现的白尾高山鼠平(Alticola albicauda True, 1894)是中国新纪录。该种尾全白色,末端有白色毛束;身体背部淡红褐色,腹部纯白。在基于Cyt b构建的系统树中和GenBank中的白尾高山鼠平聚在一起,并与银色高山鼠平(Alticola argentatus Severtzov,1879)形成姊妹群,两者间遗传距离为5%;在西藏发现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 Satunin,1902),其特征和我国其他区域分布的小毛足鼠一致,两者之间Cyt b基因遗传距离(K2P)为0.6%,是西藏新纪录;在四川发现丽江绒鼠(Eothenomys fidelis Hinton, 1923),其牙齿特征、尾长和体长之比与地模标本基本一致,但个体较小,在基于Cyt b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四川标本为独立分支,表明形态和分子上均存在一定的分化,但和地模标本的遗传距离只有1.1%,应为同一种,为四川省新纪录;在湖北发现循化鼠兔(Ochotona xunhuaensis Sou and Feng, 1984),有异耳屏,头骨较扁平,符合循化鼠兔的鉴定特征,与模式产地的循化鼠兔Cyt b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9%,为湖北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扩增了169号鼠兔属样本的cyt b序列,代表13个种11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下载了66条分类地位确定而完整的Cyt b序列,包括25种及9个亚种。构建了Bayesian系统发育树,计算了遗传距离,开展了物种界定分析;对13个种4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174号完整头骨和外形的20个形态学量度数据开展了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T检验;对头骨和身体外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鼠兔属包含5个亚属,分别是Ochotona, Conothoa, Pika, Lagotona 和一新亚属;5个亚属间的遗传距离在12.8%-16.0%之间;高黎贡鼠兔(Ochotona gaoligongensis)是灰颈鼠兔(O. forresti)的亚种;喜马拉雅鼠兔(O. himalayana)是灰鼠兔(O. roylei)的亚种;木里鼠兔(O. muliensis)是川西鼠兔(O. gloveri)的亚种;宁夏鼠兔(O. argentata)应为蒙古鼠兔(O. pallasi)的亚种;西伯利亚鼠兔(O. turuchanensis) 为高山鼠兔(O. alpina)的同物异名。藏鼠兔循化亚种(O. thibetana xunhuaensis)应提升为种:循化鼠兔(O. xunhuaensis);东北鼠兔长白山亚种(O. hyperborea coreana)应该提升为种:长白山鼠兔(O. coreana);藏鼠兔峨眉亚种(O. thibetana sacraria)应提升为种:峨眉鼠兔(O. sacraria); 藏鼠兔锡金亚种(O. thibetana sikimaria)应提升为种:锡金鼠兔(O. sikimaria)。通过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发现了鼠兔属1 新亚属和5个新种。新亚属命名为异耳鼠兔亚属(Alienauroa subgen. n.),属模为黄龙鼠兔(O. huanglongensis sp. n.),成员包括黄龙鼠兔新种、峨眉鼠兔、循化鼠兔,以及在龙门山和大巴山发现的2个新种,共计5个种。新亚属的鉴定特征是:耳上前缘内侧有一个密被短毛的异耳屏(Congenial tragus);头骨扁平,颅面平直;眼小,眼眶长和眼眶宽均小于其他亚属;被毛粗长而无光泽;腹毛多为灰白色。5个新种分别发现于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四川北部龙门山、四川北部大巴山、四川西部邛崃山、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朗县。我们分别将其命名为黄龙鼠兔(Ochotona huanglongensis sp. n.),扁颅鼠兔(Ochotona flatcalvariam sp.n.),大巴山鼠兔(Ochotona dabashanensis sp. n.),雅鲁藏布鼠兔(Ochotona yarlungensis sp. n.)和邛崃鼠兔(Ochotona qionglaiensis sp. n.)。黄龙鼠兔的鉴定特征是:门齿孔前段平行;脑颅扁平,颅高为颅全长的33.5%;耳大,平均20mm以上(不含耳基部的管),异耳屏三角形,但顶端圆形;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约20mm;腹面毛色以灰白为主;前后足背面灰白色,腹面黑灰色,指(趾)垫大,橘黄色,露出毛外,爪黄白色半透明。扁颅鼠兔的鉴定特征是:脑颅异常扁平,颅高约11mm,颅高仅为颅全长的31%;眼眶很小,平均6.7mm×5.6mm;个体小,体长140mm以下;体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22mm;耳小,平均17mm左右,异耳屏阔圆型,相对较小;背毛沙黄色,腹毛黄白。大巴山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异耳屏镰刀状;耳相对较小,均在17mm以下,和峨眉鼠兔、扁颅鼠兔差不多,比该亚属循化鼠兔和黄龙鼠兔小。颅高相对较大,颅面更隆突,颅高平均12.45mm, 眼眶相对较大,平均8.52mm×7.13mm。雅鲁藏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与黑唇鼠兔(O. curzoniae)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O. nubrica lhasaensi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唇缘有很窄的深灰色圈,深灰色圈外侧为灰白色;前后足底部毛浓密,趾端毛多而长,趾垫和爪隐于毛中;个体中等,体长150mm左右,比黑唇鼠兔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小得多;颅面较隆突,但与黑唇鼠兔相比,颅面相对平直;被毛黑褐色。邛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大小及头骨和藏鼠兔很相似,但该种和藏鼠兔的显著不同是眶间宽狭窄,平均4.05mm(3.64-4.19mm),而藏鼠兔眶间宽一般超过4.2mm,平均为4.45mm;该种毛色为沙色带黄色调,毛粗长;藏鼠兔为黑褐色调,毛相对较短;邛崃鼠兔前后足背面为显著的草黄色,而藏鼠兔前后足背面黄白色。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来自中国云南的耐氏大鼠Leopoldamys neilli中国新纪录,分别测量了5号中国新纪录标本的外形量度和26项头骨指标;利用已有的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推算了耐氏大鼠、小泡巨鼠和沙巴长尾大鼠三者之间的遗传距离,并通过Cyt b基因和核基因IRBP合并基因数据集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耐氏大鼠与泰国地区的耐氏大鼠为同一个种,为中国鼠科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于2006年10月及2015年8月在中国云南省采集到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3号成体标本。1号雄性与1号雌性的标本来自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2°53′59″N,103°41′23″E,2 088 m),另1号雌性标本采自富宁县里达镇半边箐(23°28′11"N,105°35′59″E,1 442 m)。其尾毛长而稀疏,尾长变异大,后足宽大,后足足底和掌外侧垫突出、聚集且呈圆形,这些特征与模式产地的标本吻合。其线粒体Cyt b与地模标本的遗传距离为1.6%。采集地生境为原生林与次生林交界处和落叶季雨林。  相似文献   

5.
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 (Thomas, 1911) 是中国特有种,也是白腹鼠属体型最大的种类。这一物种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形态分化也缺乏系统分析。化石记录显示这一物种在第四纪晚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川黔地区中低海拔环境,然而国内外主要的数据库和专著均显示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分布区较为狭窄,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本文通过检视国内外主要动物博物馆馆藏标本,结合课题组近十年来的野外采集,对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分化进行研究,综合利用采集记录和博物馆馆藏数据对这一物种的分布范围进行修订。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一物种具有3个遗传支系。安氏白腹鼠指名亚种包含于四川盆地周边山脉与华中、华南支系,安氏白腹鼠哀牢山亚种分布于云南西南及藏东南支系。基于头骨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已产生显著的分化。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从中国西藏东南地区到秦岭,甚至武陵山地区中高海拔森林环境均有分布,但与第四纪晚期这一物种的化石分布记录相比,现生种群分布海拔已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6.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Cyt b)为分子标记,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和遗传距离统计(JC遗传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从16个样点共采集到189个田鼠样品,成功获得所有个体的Cyt b全序列,长度为1 143 bp,共检测到248个变异位点和65个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的结构基本一致,将65个单倍型分为三组(G1-G3),分别与已知的柴达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ilus)、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和高原松田鼠(N. irene)聚为单系群,支持率都为100%。遗传距离统计显示,G1、G2、G3组内两两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09%~3.04%、0.09%~0.70%、0.18%~1.95%;同时,G1与柴达木根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2与青海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3与高原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61%-2.49%、0.53%-0.97%、1.77%-2.22%。结合系统发育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本研究中采集到的田鼠个体可以鉴定为3个物种:柴达木根田鼠(n = 135)、青海松田鼠(n = 30)和高原松田鼠(n = 24)。其中,柴达木根田鼠分布最广(10个地点),青海松田鼠(4个地点)和高原松田鼠(3个地点)的分布区则相对狭小;3种动物在分布区上重叠度很小,仅河南县同时发现有柴达木根田鼠和青海松田鼠分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至少有3种田鼠分布,种间遗传界限清晰,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研究结果为了解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分布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同时,为这一地区的田鼠类动物的分子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藏鼩鼱(Sorex thibetanus)和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的分布范围和生物学资料了解较少。2017年,在云南省西北部的高山区域采集了48号鼩鼱属(Sorex)动物标本。用形态学和基于Cyt b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对采集标本进行了物种鉴定。结果显示来自4个地点的27号标本形态上与藏鼩鼱相符,来自2个地点的21号标本与甘肃鼩鼱相似,但存在一定差异。基于Kimura-2-parameter的遗传距离显示,藏鼩鼱组内遗传距离为0.46%,甘肃鼩鼱组内遗传距离为0.42%。它们与其它鼩鼱属物种的组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76%~17.04%和6.59%~14.52%。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树结果显示,来自云南省西北部的两种鼩鼱动物分别与藏鼩鼱(BS=71%)和甘肃鼩鼱(BS=100%)构成单系。上述结果支持这两种鼩鼱属动物分别为藏鼩鼱和甘肃鼩鼱,均为云南省兽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2019至2023年,在四川省珙县(104°50′05″E,27°54′27″N,海拔1 331 m)和叙永县(105°32′05″E,28°13′51″N,海拔1370m)分别采集到2号和4号绒鼠类成体标本。这些标本个体较小,尾长约为体长的41%,形态鉴定属于滇绒鼠(Eothenomys eleusis)。对所采标本的Cyt 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绒鼠属物种序列构建贝叶斯基因树,结果显示:所采标本与滇绒鼠指名亚种(E. e. eleusis)聚为一个支系(贝叶斯后验概率为1.0),遗传距离为0.8%,与滇绒鼠aurora亚种(E.e.aurora)的遗传距离为2.5%。根据标本形态、头骨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确定所采6号标本为滇绒鼠,是该物种在四川省的首次确认分布记录。标本现存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动物标本馆(编号分别为SAF19843、SAF19844、SAF220125、SAF220131、SAF23176和SAF23177)。  相似文献   

9.
2017年8月,在浙江省拟建淳安磨心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拟建东阳市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捕获麝鼩属(Crocidura)共5号标本。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样本与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日本麝鼩(Crocidura dsinezumi)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最近,而与中国西南部分布的小体型印支小麝鼩(Crocidura indochinensis)、五指山小麝鼩(Crocidura wuchihensis)及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Crocidua shantungensis)、北小麝鼩(Crocidua suaveolens)亲缘关系较远,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114、0.124、0.139和0.144。这些样本与麝鼩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101~0.155之间,最小遗传距离出现在来自浙江的样本和大麝鼩之间,最大遗传距离在浙江样本与中麝鼩之间。形态上,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标本个体小,体长48~61mm(平均:55.60mm),尾长35~49mm(平均:43.14mm);尾长与体长之比72.92%~80.36%;尾近乎裸露,尾基1/3~1/2着生稀疏长毛;尾上下双色,背部黑褐色,腹部较淡;颅较短,颅全长15.60~17.16mm(平均:16.46mm),与中国东北部分布的山东小麝鼩和北小麝鼩相近又有区别,与已知其它麝鼩属物种形态差异较大;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证实采集于浙江的麝鼩属物种为一新物种,命名为东阳江麝鼩(Crocidura dongyangjiangensis Liu Y, Chen SD, and Liu SY sp. nov.)。本文对其形态、栖息环境和与近缘种的区别进行了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10.
刘少英  靳伟  唐明坤 《兽类学报》2020,40(3):290-301
䶄亚科田鼠族(Microtini)是一个分布广、物种多、在分类学上存在争议也较多的类群。通常认为该族在全世界有10属81种,中国有7属24种。近年来,通过广泛采集标本,开展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基本厘清了我国䶄亚科田鼠族分类与系统发育问题。确认田鼠族在全世界仅8属,分别是东方田鼠属(Alexandromys)、雪田鼠属(Chionomys)、毛足田鼠属(Lasiopodomys)、艾草田鼠属(Lemmiscus)、田鼠属(Microtus)、松田鼠属(Neodon)、沟牙田鼠属(Proedromys)和川西田鼠属(Volemys)。帕米尔田鼠属(Blanfordimys)被证明是田鼠属的亚属,白尾松田鼠属(Phaiomys)是松田鼠属 的同物异名,水䶄属(Arvicola)被证明不属于田鼠族。而东方田鼠属是从田鼠属的亚属提升为属。中国田鼠族包括6属26种。青海毛足田鼠(Lasiopodomys fuscus)、白尾松田鼠(Phaiomys leucurus)和克氏田鼠(Microtus clarkei)均是松田鼠属成员。凉山沟牙田鼠(Proedromys liangshanensis)、林芝松田鼠(Neodon linzhiensis)、聂拉木松田鼠(Neodon nyalamensis)和墨脱松田鼠 (Neodon medogensis)是近年来命名的新种。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哺乳动物生态与进化学科组于2014年9月20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北纬21°30'00″,东经100°29'24″,海拔1 604 m)附近的常绿阔叶林中使用sherman捕获两号疑似费氏树鼠属标本。通过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遗传比较,确定这两号标本为南洋鼠(Chiromyscus langbianis)。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我国东北地区3个种群(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的中鼩鼱(99个样本)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81个单倍型。整体单倍型多态性为0.9940,显示东北地区中鼩鼱整体遗传多样性较高,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差异。分子变异方差分析显示3个种群之间的分化占总分化的2.48%,种群内采样地的分化占总分化的0.34%,采样地内部遗传分化占总分化的97.19%。遗传分化结果显示中鼩鼱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存在非正相关关系。结合GenBank下载欧亚其他地区中鼩鼱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分化为3个分支:日本北海道分布的中鼩鼱构成1个小分支;韩国济州岛的中鼩鼱构成1个小分支;我国东北地区和其他欧亚大陆的中鼩鼱构成1个大分支,在这个大支上未显现进一步的遗传分化结构。中介网络分析也暗示除日本北海道和韩国济州岛外,欧亚大陆分布的中鼩鼱没有明显的地理系统分化,表现出遗传分化与地理关联性较弱。种群历史分析显示东北地区中鼩鼱经历过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3.
A dead whale was found by local fishermen on the coast of Zhangzi Island, Changhai County, Dalian, Liaoning on April 16, 2019.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1) discovery location, (2) prominent ridges on head, 256 pairs of white baleen in the mouth and the white transverse band on the fin limb, (3) characteristics of Cytochrome b (Cyt b) gene sequence, the whale was identified as the North Pacific minke whale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acutorostrata). It was found that the whale was in pregnan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ody length of minke whale was 640.0 cm and the body weight was 3350.0 kg. The fetus was a 7-8 months old male, with its body length 123.0 cm and body weight 26.3 kg. The body length of dead minke whale was less than the minimum value of the previous recorded pregnant minke whale. Our study is to recor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ad minke whale samples and enrich the basic biological data of large cetacean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利用韩国豹猫的IRBP、12S rRNA 和细胞色素b (Cyt b)序列,并将其与GenBank 中的豹猫及西表猫的上述基因进行比较,以此来重新分析韩国豹猫和其它豹猫及西表猫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首先,我们从18 只韩国豹猫的IRBP、12S rRNA 和Cyt b 序列分析中分别检测到6 个等位基因、1 个单倍型和3 个单倍型,推测曾经发生 在豹猫种群的瓶颈事件可能是本文发现的不同分子标记之间存在基因型丢失差异的原因。基于Cyt b 序列分析,证实东亚的豹猫形成一个单独的进化枝,本文得到的Cyt b 序列和之前发布结果支持一个分类理论,即认为东亚的豹猫就是东北森林猫。我们发现在IRBP、12S rRNA 基因上,韩国豹猫和西表猫存在相同的序列,支持将西表猫和豹猫视为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   

15.
中蹄蝠亚种的划分、分布及有效性尚不清楚,国内学者的观点不一致。为了探讨中国不同地区中蹄蝠的形态差异和亚种分化,运用软件SPSS 13. 0 对广西和海南中蹄蝠的17 项外部形态和25 项头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并用Mega 5 软件比较了它们的线粒体Cyt b 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表明广西和海南的中蹄蝠在外形及头骨形态上均有明显差异,两地中蹄蝠外形6 项指标、头骨10 项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个体数超过75% ,两地样本的Cyt b 基因序列分歧度为3. 7% - 4.4%,外形、头骨及Cyt b 基因序列的差异均已达到亚种分类水平,海南和广西的中蹄蝠应为不同的亚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大陆沿岸属大陆棚水域,常见的齿鲸物种以近岸型的海豚科(Delphinidae)、小抹香鲸科(Kogiidae)及鼠海豚科(Phocaenidae)动物为主(王丕烈,2012),而喙鲸科(Ziphiidae)发现纪录相对较少,近年来仅由王丕烈等(2011)针对喙鲸科的中喙鲸属(Mesoplodon)标本进行检视校正,认为中国大陆沿岸存在柏氏中喙鲸  相似文献   

17.
为重新分析韩国大麝鼩种群与相邻的俄罗斯远东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我们获得9 条来自韩国4 个地点和俄罗斯3 个地点的大麝鼩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Cyt b)全序列,并将其与来自GenBank 的4 条Cyt b 全序列和4 条Cyt b 部分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韩国的大麝鼩并非只有一种基因型,因此,在利用Cyt b 部分序列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时需格外注意。基于Cyt b 全序列分析,发现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之间存在1.08% 的平均JC 距离和7 个位点的差异,推测韩国的大麝鼩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麝鼩在包括末次冰盛期在内的很长时期都没有进行过遗传交流。目前的测序结果不支持当前认为大麝鼩为单系群的亚种分类理论,支持韩国大麝鼩是C. l. thomasi 亚种的分类理论,但还需进一步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后才能最终确认。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明羊族物种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解决岩羊属中矮岩羊物种的有效性问题,本文测定了来自金沙江河谷地区栖息于林线以上岩羊和林线以下矮岩羊共226 份粪便DNA 样品的线粒体Cyt b 基因全序列(1 140 bp)和核基因ZFY 部分序列(612 bp),结合从GenBank 中检索到的羊族物种同源DNA 序列进行比较,利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根据获得的拓扑结构初步探讨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绵羊属的绵羊与山羊属、塔尔羊属、岩羊属各物种亲缘关系最远,喜马拉雅塔尔羊和岩羊属、山羊属的亲缘关系最近。在进化树的岩羊属这一分支中,金沙江河谷地带岩羊和矮岩羊与内蒙古、青海、四川其它地理种群的岩羊聚为一支,同时分布在这一区域的部分岩羊和矮岩羊在Cyt b 基因和ZFY 基因单倍型上存在共享现象。历史上的气候事件可能造成金沙江河谷地带岩羊和矮岩羊种群之间相互迁移,偏雄性扩散促进了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因此不支持矮岩羊为独立的物种,建议将金沙江河谷地带的岩羊和矮岩羊都划分到岩羊四川亚种(Pseudois nayaur szechuanensis)。由于它们的形态和生态上存在一定的分化,建议将林线以下矮岩羊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拟家鼠(Rattus pyctoris)由Hodgson在1845年命名,其模式产地为尼泊尔。该种的分类地位和是否在中国有分布都存在较大争议。近来有研究认为拟家鼠不分布于我国。2020年,在西藏吉隆县和札达县进行野外调查时采集到7号标本,皮毛、头骨和牙齿的形态特征与尼泊尔的拟家鼠相似,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这些标本为单系(PP=1.0),与模式产地样品Cyt b基因的K2?P遗传距离为0~2.8%,确认这些标本为拟家鼠。这是第一次在我国境内采集到拟家鼠标本,丰富和完善了这个物种的生物地理资料。  相似文献   

20.
猪尾鼠属(Typhlomys)是啮齿类中的孑遗类群,片段化分布于我国南方和越南最北部的山地森林。前期我们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将猪尾鼠属现生类群划分为4个物种。但该分类系统仍存在争议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有学者对大娄山猪尾鼠等是否应属于种级分类单元抱有疑问;另一方面,秦岭、南岭和广西周边的猪尾鼠种群的分类地位仍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采用核型分析以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猪尾鼠的分类及分布进行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华猪尾鼠和大娄山猪尾鼠的G带核型和Ag-NORs的数目和分布,其中中华猪尾鼠2n=36,核型为14(M, SM) + 20 (A),XY (SM, A),Ag-NORs 6个;大娄山猪尾鼠2n=56,核型为2 (SM) + 52 (A),XX (SM, SM ),Ag-NORs 4个。上述核型与已报道的沙巴猪尾鼠核型(2n=38)存在显著差异,支持上述类群均为独立物种。基于线粒体Cyt b,ND2COⅠ基因的进化关系分析,秦岭种群应属于大娄山猪尾鼠、南岭种群应属于中华猪尾鼠。而来自红河以东的云南南部的种群以及贵州南部的种群情况复杂,暗示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喀斯特地区可能还存在未知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