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究维生素D联合抗结核药物对老年脊柱结核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我院诊治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试验组(48例)。对照组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滴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脊髓损伤程度、血清IL-1β及干扰素γ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脊髓损伤程度减轻(P0.05),血清IL-1β及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脊髓损伤程度减轻更为显著(P0.05),试验组血清IL-1β及IFN-γ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维生素D联合抗结核药物对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显著,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推测其与血清IL-1β及干扰素γ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17(IL-17)在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表达的差异.方法 选择新发未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20例,经抗结核治疗后肺结核病好转的患者20例,采集患者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IFN-γ、IL-10和IL-17的表达水平的差异,明确上述细胞因子在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 肺结核病初诊患者血清中TNF-α、IL-17的含量较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后好转的明显增高,分别为(144.05 ±59.15)pg/mL vs (97.55 ±20.58)pg/mL和(33.10±19.07) pg/mL vs(10.80±1.50)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γ在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好转组血清中较肺结核病初诊患者明显升高[(97.40±48.00) pg/mL vs(30.98±16.72)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肺结核病初诊患者和治疗后好转组血清IL-1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02±33.42) pg/mL vs (146.78 ±33.75)pg/mL].结论 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免疫紊乱,抗结核治疗后TNF-α、IL-17明显降低,而IFN-γ则明显升高,提示在抗结核治疗肺结核病患者的过程中,连续监测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判断抗结核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评价新型抗结核融合蛋白亚单位疫苗Ag85A-γ干扰素(Ag85A-IFN-γ)的免疫效果.在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去除Ag85A信号肽的融合蛋白Ag85A-IFN-γ后,将其与免疫佐剂二甲基三十六烷基铵(DDA)混合,皮下免疫C57BL/6小鼠3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2周后进行效果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gG、IgG1和IgG2c水平.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g85A-IFN-γ组的IgG水平均高于单独抗原组,且融合蛋白组IgG2c/IgG1 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融合蛋白能刺激宿主产生更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更倾向于激发T辅助细胞1型(Th1型)免疫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比例,发现Ag85A-IFN-γ组CD8+/CD4+最高,显示该融合蛋白能显著增强CD8+ T细胞增殖.上述结果表明,融合蛋白Ag85A-IFN-γ有望成为有效的新型抗结核融合蛋白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2岁,反复淋巴结肿大、发热伴皮疹2年,广谱抗生素、抗结核治疗无效,肺部CT提示两肺内多发结节,血γ干扰素抗体阳性,皮肤活检组织、淋巴结组织、肺穿刺活检组织均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狐γ-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从北极狐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增出γ-干扰素(VuIFN-γ)cDNA.序列分析表明VuIFN-γcDNA全长501 bp,编码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44个氨基酸的成熟肽蛋白,与已发表的银黑狐和犬IFN-γ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8%和99.4%;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应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北极狐γ-干扰素成熟肽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19 kD,以不溶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经纯化和复性,在Vero和MDCK细胞上可明显抑制VSV病毒的复制,并测出北极狐重组γ-干扰素的活性单位分别为1.0×106 u/mg和1.56×105 u/mg,为进一步开发基因工程狐干扰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重组中国汉族人源γ-干扰素的纯化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coli中高表达的中国汉族人源γ-干扰素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的,包涵体经各种溶液洗涤后,用8 mol/L尿素裂解,裂解上清在8 mol/L尿素存在下,经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凝胶过滤两步纯化,得到纯度大于95%的γ-干扰素,稀释复性后,其比活为5.5×105 U/mg. 激光解析电离质谱分析表明,中国汉族人源γ-干扰素的分子质量为17.32 ku,其N端序列与Gray等报道的γ-干扰素N端序列一致.中国汉族人源γ-干扰素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也与其理论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在畜牧养殖业中可以用于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和疫苗免疫效力的提高,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家蚕中表达了猪γ干扰素。根据已发表的序列对猪γ干扰素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并合成,将其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 VL1393上,与Bm Bacmid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Bm N细胞系,获得重组病毒,猪γ干扰素基因位于重组Bm NPV病毒的多角体基因启动子下游。用该重组病毒感染家蚕获得含有猪γ干扰素的表达产物。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表达产物中的猪γ干扰素,用微量细胞病变法利用干扰素抑制VSV-GFP感染VERO细胞的方法来测定干扰素活性,结果显示干扰素效价可以达到6×105 IU/m L以上。在家蚕幼虫体内成功表达并获得了有活性的猪γ干扰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两个重组人γ干扰素高效表达株pIFN-γ及PBVIFN-γ的表达产物进行了纯化并对纯化的γ干扰素进行了活性鉴定及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采用连续沉淀的方法对高表达菌株pBVIFN-γ及低表达菌株pIFN-γ,裂解液进行初步纯化,然后应用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方法进行纯化,分别可纯化14倍与933倍,均达电泳纯,回收率分别为25%和30%,比活性达7.56×10~7U/mg蛋白。SDS-PAGE电泳上γ干扰素分子量约17.5kD。测定了纯化的γ干扰素N末端19个氨基酸序列,与由其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确认了本研究所表达、纯化的γ干扰素达到了较高纯度。本方法为γ干扰素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r干扰素是重要的Th1型细胞因子,它可通过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激活巨噬细胞,参与结核病的肉芽肿免疫反应等多方面发挥抗结核免疫作用。这些使得r干扰素在抗结核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体外培养的人喉癌细胞系Hep-2细胞用10 ng/ml干扰素-γ处理不同时间后,利用细胞计数、细胞凋亡-DNA Ladder分析及半定量RT-PCR方法,探讨干扰素-γ对Hep-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与不处理对照细胞相比,干扰素-γ处理后第2天起Hep-2细胞增殖明显变慢;细胞凋亡分析显示,干扰素-γ处理后Hep-2细胞基因组DNA电泳图谱呈梯状分布;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干扰素-γ处理诱导Hep-2细胞IFI16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干扰素-γ抑制Hep-2细胞增殖诱导Hep-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干扰素-γ诱导IFI16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获得印度尼西亚食蟹猴的干扰素-γ基因,为常用实验猕猴干扰素-γ的基因工程生产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恒河猴干扰素-γ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印度尼西亚食蟹猴的外周血液中分离单核淋巴细胞,利用Trizol试剂,提取淋巴细胞的总RNA,通过RT-PCR的方法获得干扰素-γ基因片段,并对该片段进行克隆、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到一498bp的目的片段,经序列测定证实为印度尼西亚食蟹猴的干扰素-γ基因,与恒河猴、人及狒狒的干扰素-γ基因相比,同源性分别为100%、96%、99%。结论常用的两种实验猕猴食蟹猴与恒河猴的干扰素-γ基因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2.
<正> 853314 E受体调节γ干扰素生产: 人白细胞激活的四种受体模型[英]/Wilkinson,M.…//Eur.J.Immumol.-1984,14(8).-708~713[译自DBA,1984,3(22),84-10577]γ干扰素生产体随着淋巴细胞激活的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人工诱导斑马鱼干扰素的产生,证实两种斑马鱼干扰素γ基因ifng1-1和ifng1-2的存在,并克隆这两种干扰素基因,构建高效表达载体并做原核表达。方法:通过conA药浴,诱导斑马鱼干扰素γ的表达,即刻提取组织总RNA,并通过RT-PCR方法扩增两种干扰素γ基因。将目的基因连入表达载体pET24a,构建重组载体pET24a-ifng1-1和pET24a-ifng1-2。将载体转化BL21,并用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分析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了两种斑马鱼干扰素γ基因,构建了pET24a-ifng1-1和pET24a-ifng1-2重组载体,并实现了原核融合表达。结论:两种干扰素γ基因都能够被conA所诱生,且具有相似特性,表明两种干扰素γ都不是假基因,都有可能在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两种干扰素γ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将梅山猪γ干扰素基因定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neor),构建逆转录病毒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质粒转染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系PA317,转染细胞经含G418(400μg/mL)培养基筛选一周后获得稳定产毒的PA317细胞系。从细胞培养上清中提取RNA,进行RT-PCR检测,扩增到目的片段;将上清感染猪肾细胞(PK-15),经含G418(400μg/mL、600μg/mL和800μg/mL)的DMEM筛选一周,间接免疫荧光表明表达的猪γ干扰素主要锚定于细胞膜。收取PK-15细胞上清,在牛肾细胞(MDBK)上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重组病毒表达的猪γ干扰素抗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活性为1200IU/106cells.48h。以表达的干扰素处理PK-15细胞后,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重组猪γ干扰素可以抵抗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试验结果表明猪γ干扰素基因已成功插入逆转录病毒基因组并在PK-15细胞中表达,表达的重组猪γ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间白细胞素-2对治疗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AIDS)的可能性已宣传得非常多。但是,现在康乃尔大学医学院Henry W. Murray的实验室研究表明,γ-干扰素也许能为AIDS病人重建免疫系统。AIDS病人免疫系统的破坏使他们不能抵御几乎所有的病毒和细菌感染。这种病人免疫系统的一个缺陷就是一些淋巴细胞(T-细胞)不能产生γ-干扰素。 Murray的实验显示由Genetech公司生产的实验室用γ-干扰素能激活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6.
犬干扰素-γcDNA的克隆及其在鼠骨髓瘤细胞(SP2/O)中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扰素(IFN)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1].干扰素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干扰素又称为干扰素-γ(IFN-γ)或免疫干扰素,主要由抗原刺激CD4+和CD8+T细胞所产生2].IFN-γ可使Mφ功能亢进,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3].  相似文献   

17.
肿瘤坏死因子与γ干扰素具有非常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并在一些主要的生物活性方面表现有较强的协同作用。本文采用寡核苷酸指导下的定位缺失-插入体外基因突变技术,删除了干扰素与肿瘤坏死因子串联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区,去徐了γ干扰素的翻译终止信号,插入了一个人工设计的连接肽,使γ干扰素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在不改变读码框架的条件下融合起来,并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述了兼有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功能的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18.
应用DNA重组技术,将去信号肽的人γ干扰素(HuIFN_γ)cDNA插到质粒p HE 6的P_RP_L启动子下游。该质粒含有CIts857抑制子基因。转化大肠杆菌DH5a后,通过升温诱导法,即将培养温度从30℃升到42℃,人γ干扰素cDNA可获得高效表达。分子量约为17.5kd,滴度可达2.4×10~3单位/升菌液。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的扫描表明,γ干扰素的表达量约占细菌可溶性蛋白总量的30%。对细菌生长与干扰素表达的关系做了动力学研究。本文对重组人γ干扰素的发酵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重组酵母鸡γ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测定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具有天然抗病毒活性的重组酵母鸡γ干扰素,以Con A(刀豆素A)诱导培养4~10h的鸡全血中提取的淋巴细胞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的方法扩增出鸡γ干扰素成熟蛋白基因。通过EcoRⅠ和XbaⅠ两个酶切位点把鸡γ干扰素成熟蛋白基因插入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a-A上,得到了重组酵母鸡γ干扰素表达载体pPICZa-A-CHIFN-γ,经BstxⅠ线性化后的重组载体被转入酵母菌株X33中,通过PCR的方法来筛选重组酵母菌,在甲醇诱导表达后,SDS-PAGE结果显示有两株重组菌在诱导72h后其表达上清中有大小为16kDa的目的条带。干扰素生物活性测定经典实验(微量病变抑制实验)和临床初步应用结果皆说明重组酵母鸡γ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的生物活性和较好的临床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探讨利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γ-IFN体外释放测定评估抗结核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了66例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抗原特异性γ-IFN体外释放测定结果的变化,并与结核菌素皮试结果的变化相比较。结果,抗原特异性γ-IFN体外释放测定于抗结核治疗前期(满2个月)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后期(疗程满6个月)[55/66(83.3%)vs12/66(18.2%);P≤0.01],而PPD结素皮试于抗结核治疗前期及后期的阳性率分别为[50/66(75.8%)vs38/66(57.6%);P>0.05]。结论: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γ-IFN体外释放测定评估抗结核治疗疗效较PPD结素皮试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