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正交设计及方差分析对影响狗蔷薇植株再生体系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狗蔷薇植株再生的最主要因素是NAA和BAP,其次为AgNO3和蔗糖.适宜狗蔷薇茎尖再生的培养基为:MS+BAP1.5mg.L-1+NAA0.1mg.L-1+AgNO33.5mg.L-1+蔗糖40g.L-1+琼脂6.0g.L-1,植株再生频率高达96.3%,增殖系数为6.5.  相似文献   
2.
槲皮素具有诱导细胞自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抗癌功能,但其诱导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还不太清楚. 本文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槲皮素对Hep G2细胞自噬的影响; Fluo-3 AM和Cyto-IDTM Green Detection Reagent染色标记, 流式细胞术测定了槲皮素对Hep G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 及Ca2+螯合剂BAPTA-AM对自噬水平的影响. 探讨了槲皮素诱导人肝癌细胞 Hep G2自噬过程中[Ca2+]i的变化. 结果表明, 在槲皮素较低浓度范围内(0 ~ 50 μg/mL), 可明显抑制Hep G2细胞增殖, 并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细胞自噬. 同时发现,槲皮素刺激Hep G2细胞可使[Ca2+]i明显增加, 进而促进自噬. 而当胞内Ca2+螯合剂 BAPTA-AM存在时, 细胞的自噬水平受到一定的抑制. 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内[Ca2+]i的升高可促进自噬, [Ca2+]i 的降低可能会抑制自噬. Hep G2细胞自噬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化学方法合成是新药研发的一种重要途径。结合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蒽醌类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一类新的蒽醌类衍生物1-硝基-2-酰基蒽醌-缬氨酸(简称C3),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为了确定蒽醌类衍生物C3对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首先通过MTT比色法检测C3对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3对这两种结肠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60μg/mL的C3处理HCT116和HT29细胞48 h,细胞活性分别是50.67%和59.77%,达到了半抑制浓度;同时,其细胞形态和细胞核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采用Western印迹和qRT-PCR技术,检测C3对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3降低了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并且减弱了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稳定性。最后,用U0126(MEK1/2抑制剂)和C3联合作用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ERCC1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C3通过降低p-ERK1/2的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从而抑制ERCC1的表达。上述结果证明,C3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1/2)信号通路,降低了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稳定性,使ERCC1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发生下调,进而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Vta1基因,检测Vta1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反转录-PCR与PCR方法筛选草地贪夜蛾Vta1基因及缺失Vta1N-端MIT结构域的突变体并构建其瞬时表达质粒,通过转染Sf9细胞检测表达;构建Vta1及其突变体的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质粒,并通过瞬时转染检测其与Vps4及ESCRT-III亚基Vps46与Vps60的相互作用;共转染gp64与Vta1及其突变体瞬时表达质粒,检测瞬时表达Vta1突变体对AcMNPV出芽型病毒产量及病毒基因启动子指导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了草地贪夜蛾Vta1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昆虫、酵母与人类Vta1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分别约为20%与50%。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GFP标签的Vta1及其突变体均能在瞬时转染的Sf9细胞中表达。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发现,缺失第1个或第2个MIT结构域显著降低Vta1突变体与Vps4、Vps46或Vps60的相互作用。此外,瞬时表达Vta1突变体显著降低了AcMNPV感染性出芽型病毒的产量,但并未影响AcMNPVie1基因早期启动子和p6.9基因晚期启动子指导的LacZ和GUS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Vta1可能参与杆状病毒AcMNPV子代病毒粒子的组装和/或出芽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狗蔷薇( Rosa canina Inermis) 为材料, 以MS 为基本培养基, 通过对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
大幅度提高了狗蔷薇离体培养植株再生频率。结果表明, 210 mgPL 6-BA+ 01 3 mgPL 2, 4-D 的组合较为适宜,
其不定芽再生率为87%, 增殖率为310; 而CPPU 和2, 4-D 的适宜组合为115 mgPL+ 013 mgPL, 其不定芽再
生率高达93%, 增殖率为510。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 以MS+ 40 gPL 蔗糖+ 610 gPL 琼脂粉+ 31 5 mgPL
AgNO3 + 115 mgPL CPPU+ 01 1 mgPL 2, 4-D+ 0105 mgPL GA3 作增殖培养基效果最好, 不定芽诱导率为89%,
增殖率为51 5; 利于生根的培养基为1P4MS+ 20 gPL 蔗糖+ 315 gPL 琼脂+ 013%活性碳+ 011 mgPL IBA+ 011
mgPL NAA, 生根率为91%。  相似文献   
6.
从荞麦中提取总RNA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一种简单快速的从荞麦中提取总RNA的方法。经SDS、KAc和异丙醇等常规试剂提取高纯度的荞麦RNA,对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表明,其28S RNA与18S RNA的比值约为2:1,紫外吸收值A260/A290为1.91-2.06,产率为69.2-87.5μg RNA/g植物材料。用该法提取的总RNA可满足RT-PCR和cDNA文库构建等的需要,是一种高效的荞麦RNA提取法。  相似文献   
7.
设计一种适合基因工程开发的无标签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rBTI-2,并研究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xSecI-BTI-2,诱导表达获得可溶性目的蛋白,经Resource~(TM) Q纯化后作用于HL-7702、HepG2、EC9706和QBC-939细胞,MTT检测rBTI-2对其生长的影响,并与前期获得的几种融合蛋白酶抑制剂进行功能比对。结果表明:质粒pEXSecI-BTI-2构建成功,SDS-PAGE分析表明分子量约为7.8 kDa。MTT检测表明rBTI-2对几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HL-7702作用很小。几种蛋白酶抑制剂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rBTI-2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要大于融合蛋白酶抑制剂rBTI,这为深入研究BTI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DNA重组技术,去掉人γ干扰素(IFNγ)基因3′端含编码多肽羧基(C)端11个氨基酸的核苷酸序列,与编码P,G,I,L的DNA序列相连接,构成IFNγ突变体(rIFN-γ132-PGIL)基因,将后者插入pBV220P_RP_L串连启动子下游,转化大肠杆菌DH5α,在CIts857基因的调节下,通过升温诱导,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可溶性蛋白的30%以上,抗病毒活性平均可达4.9×10~-8U/L,比母体菌株高10倍。SDS—PAGE结果表明,rIFN-γ132—PGIL分子量为17kd。  相似文献   
9.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相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学过程的强度。本文系作者于1986年8月在青海省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4种植被类型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的初步结果。研究方法1.土壤样品的采集样品采自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植被类型分别为:矮嵩草(Kobresis humilis)草甸,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灌丛,垂  相似文献   
10.
子宫颈糜烂病毒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491份宫颈拭子病毒分离结果表明:糜烂宫颈单纯疱疹病毒(HSV)分离阳性率(30.8%)是正常宫颈(2.6%)的11.8倍,用人干扰素治疗一个疗程后,病毒分离率下降至疗前的1/4.36例糜烂宫颈活体组织DNA分子杂交表明,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阳性者占52.8和,HPV-18占17.9%,HPV-6B占28.1%,HPV-11占7.7%,251例宫颈糜烂患者经人(?)D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双盲对比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8%,显效率达60%,分析临床疗效与HSV分离率的变化表明,临床有效病例中有35%(49/140)在治疗后病毒阴转,有57%在疗前疗后均未分离出HSV,有5%在疗前疗后保持阳性不变,有2.9%疗前阴性,疗后阳性,上述结果表明,HSV和HPV与慢性宫颈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