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于近年实验用鱼作为新兴模式动物在国内外生命科技界发展迅速,因此实验用鱼的标准化特别是对其水环境的标准化已经成为实验用鱼类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和综述了实验用鱼类所需的水源及供水要求、水质和水环境的技术指标特点和对鱼类的影响,以期为斑马鱼、剑尾鱼等水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人工诱导斑马鱼干扰素的产生,证实两种斑马鱼干扰素γ基因ifng1-1和ifng1-2的存在,并克隆这两种干扰素基因,构建高效表达载体并做原核表达。方法:通过conA药浴,诱导斑马鱼干扰素γ的表达,即刻提取组织总RNA,并通过RT-PCR方法扩增两种干扰素γ基因。将目的基因连入表达载体pET24a,构建重组载体pET24a-ifng1-1和pET24a-ifng1-2。将载体转化BL21,并用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分析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了两种斑马鱼干扰素γ基因,构建了pET24a-ifng1-1和pET24a-ifng1-2重组载体,并实现了原核融合表达。结论:两种干扰素γ基因都能够被conA所诱生,且具有相似特性,表明两种干扰素γ都不是假基因,都有可能在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两种干扰素γ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揭示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在环境中的分子传播机制,研究了猪源结肠小袋纤毛虫的种群特征。【方法】用粪便涂片镜检和改进型DMEM培养基从病猪结肠内容物分离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然后用显微观察、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和基于ITS1-5.8S rRNA-ITS2序列的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豫西地区猪群中结肠小袋纤毛虫的种群特征。【结果】结果显示,从来自豫西地区8个县市的病猪中共分离了15株小袋纤毛虫,5.8S rRNA序列相似性高达99.4%以上,同属于结肠小袋纤毛虫,根据ITS1/2序列分析结果,MJ-2和SX-1株属于结肠小袋纤毛虫基因型A,其余13株均属于结肠小袋纤毛虫基因型B。MJ-2和SX-1株滋养体形态特征明显区别其他13株,绝大多数呈球形,运动缓慢,粪便中和体外培养的虫体密度较低;而其他13株的滋养体均呈多形性,运动快速活跃,虫体密度较大。吖啶橙荧光染色显示,2种基因型滋养体的核结构没明显差别。【结论】首次报道中国猪源结肠小袋纤毛虫存在2个基因型,其中基因型B为优势种群,为防控人和动物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虽然斑马鱼等实验用鱼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一类重要模型动物,但对于在集约化人工养殖过程中实验鱼的疾病却研究很少。实验用斑马鱼严重的健康问题使其在研究中常出现大面积甚至毁灭性的死亡。常见的感染也可以危及很多实验室的鱼群。因此,培育健康的实验用鱼群,建立必要的质量控制标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收集和分析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为我国实验用鱼疾病的控制以及标准化研究和培育SPF斑马鱼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维甲酸(retinoic acid,学名:视黄酸)在皮肤局部给药时,常刺激皮肤基底层角质细胞的异常增殖。证据表明,位于皮肤表皮基底层上层角质细胞中的维甲酸受体二聚体对维甲酸引起的基底层细胞增殖是必需的。可能的机制是,位于表皮基底层上层的维甲酸受体首先诱导位于同一细胞层中的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表达上调,该生长因子通过旁分泌途径激活位于基底层的受体(erbB1和erbB2),刺激基底层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在遗传学及其他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实验用鱼已成为一类应用越来越广的实验动物, 但是尚缺少标准化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监管。在我国, 实验动物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实验用鱼遗传质量控制标准是实验用鱼质量控制的基础。为了规范实验用鱼的遗传质量, 避免实验用鱼种质退化、遗传漂移, 导致实验结果误差, 开展了本标准的研究。依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参考国内外实验用鱼遗传学相关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实验用鱼生产和使用的实际情况, 在全面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以实验用斑马鱼和剑尾鱼遗传质量控制为规范对象, 研究制定了实验用鱼遗传质量控制标准, 供科研工作者参考、讨论。本标准对实验用斑马鱼和剑尾鱼的遗传分类及命名原则、实验用鱼的繁殖方法、近交系和封闭群的遗传质量监测进行了规范。新标准将为实验用鱼的使用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离鼠精子发生时期表达的基因,本文采用mRNA差异显示法,以鼠的粗线期卵母细胞为对照,检测了出生后60天和16天鼠的睾丸。得到12个有差异的片段(Fig.1&Table 1)。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中5个与已知基因非常吻合,另外6个与一些未知功能的cDNA、ESTs有较高的同源性,只有1个与已知序列没有同源性。Northern杂交分析显示sp1和sp8主要在成年鼠睾丸表达(Fig.4B)。采用5RACE对sp1的cDNA进行了全长分析,该基因编码一个推测是高度磷酸化蛋白的541个氨基酸(Fig.2),其中包括一个核定位信号,无论在核苷酸水平上,还是在氨基酸水平上均没有明显的同源性,仅在2个蛋白区有少量同源氨基酸(Fig.3)。该基因在20-60天龄鼠的睾丸均有表达,并且具有很高的组织特异性只在睾丸里表达(Fig.4A)。因而,这个基因有可能参与减数分裂及其以后的整个过程。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新基因。我们把它命名为peat (predominantly expressed in adult testis)。  相似文献   
8.
以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分析了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两个养殖群体的群体内及群体间遗传关系,并探讨了该技术在种群鉴定中的应用。RAPD引物筛选结果表明,所测试的20个随机引物中(Table 1),除一个引物未扩增出任何片段外,其余19个引物均扩增出1~11个大小不等的片段,长度大部分在500~3000bp之间,共扩增出220个片段,平均每个引物产生5.5个片段。两群体间共有片段70条,大部分引物的扩增产物具有种间多态性,种群间相似系数为0.727。以筛选的引物对两种群不同个体(Fig.1,Table2)及种群混合样品(Fig.2,Table3)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引物在扩增图谱上表现很大差异。奥利亚罗非鱼不同个体间表现为一致的扩增图谱,种内相似系数达1000,显示了其种群内遗传变异的缺乏;尼罗罗非鱼种内相似系数为0.827,个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态性;两个种群间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767和0.742,表明种间有较高的同源性,遗传距离为0.235,略低于国外的报道、此外,两个养殖群体间的扩增图谱比较也暗示了遗传渐渗现象的存在。实验表明,RAPD标记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遗传标记,用于不同鱼  相似文献   
9.
斑马鱼在人类发育学研究、疾病动物模型以及生命科学多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新兴的实验动物资源,标准化已经成为斑马鱼使用中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和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综述了斑马鱼的研究历史,生物学特性以及质量标准化的研究现状,并对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在标准化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了探讨,以期为斑马鱼实验动物资源标准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斑马鱼、剑尾鱼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模式生物,在分子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环境毒理学、免疫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标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饲料营养的标准化问题已经是影响实验用鱼质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斑马鱼、剑尾鱼的营养需求及饲料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斑马鱼、剑尾鱼营养需求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及营养标准的制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