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贵州五种野山茶种子氨基酸和主要脂肪酸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野山茶种子中均含有13种氨基酸,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总量差异极显著,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显著(P0.01,P0.05),且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含量不同;长柱红山茶(Camellia longistyla)和贵州红山茶(C.kweichouensis)的氨基酸总量及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3.01、13.29和26.33、10.38 mg·g~(-1)。(2)不同种类种子的千粒重、含油率、含水率皆呈显著差异(P0.01,P0.05),种子含油率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0.556、P0.05),种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棕榈酸、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R=-0.791,P0.01;R=-0.776,P0.01),其中长柱红山茶和贵州红山茶种子的含油率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43.93%、71.89%和43.91%、71.85%。(3)小黄花茶(C.luteoflora)、皱叶瘤果茶(C.rhytidophylla)、贵州红山茶、长柱红山茶、美丽红山茶(C.delicata)所含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44.9、43.3、39.0、40.9、33.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81.6、76.4、64.0、67.4、51.0,除了美丽红山茶的比值系数偏低外,其余4种均达到了WHO/FAO的理想蛋白质标准,种子蛋白质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长柱红山茶和贵州红山茶的种子含油脂质量等级指标接近我国现行茶油标准(GB11765—2003),可以作为重要的优质油茶种质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OMNI采样器直接、迅速、准确地测定山茶属Camellia4组63种2变种植物叶片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各分类群(种)的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特异性,其红外光谱图的变化可以作为山茶属植物属下的分类依据之一。这也暗示了利用标准红外光谱图库,可以区分和鉴定出山茶属植物的种类。经主成分分析后的红外光谱数据构建的树型聚类图与先前的形态分类结果大体一致,能将油茶组sect.Oleifera和短柱茶组sect.Paracamellia植物明显区分,并且各组中亲缘关系较近的种聚在一起。因此支持它们作为两个独立的组处理。但是,红山茶组sect.Camellia内的滇山茶亚组subsect.Lucidissima和光果红山茶亚组subsect.Reticulata植物在聚类图上很难区分,建议将这两个亚组植物进行归并。最后讨论了张宏达和闵天禄系统中存在分歧的油茶组、短柱茶组和红山茶组内的种间分类关系。  相似文献   

3.
粤东山区山茶科植物有10属56种8变种2变型,主要集中于山茶属和柃木属,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山茶科具有园林观赏、药用、用材、经济原料等多种用途。山茶属、石笔木属、木荷属、大头茶属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目前在园林应用上较少。柃木属和山茶属植物又是重要的蜜源植物。研究这些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建立野生资源的种质库,筛选和培育优良品种,在园林上推广应用,发挥粤东地区的区位优势,生产出优质的茶油和茶蜜,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油茶栽培历史与长江流域油茶遗传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普通油茶作为油料作物的栽培历史, 现存确切记载不到1,000年, 长江流域可能是最早栽培油茶的地区之一。普通油茶的野生近缘种是油茶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普通油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Camellia)油茶组(Sect. Oleifera), 其野生近缘种应包括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Sect. Paracamellia)的物种, 但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的划分仍有争议, 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清楚。油茶组和短柱茶组是山茶属中多倍体出现频率最高的类群, 而且存在突出的种内多倍性现象, 人工选择和种间杂交可能在其中起到促进作用。长江流域是普通油茶的主产区, 也是最主要的野生普通油茶分布区, 拥有丰富的野生普通油茶遗传资源。本研究统计了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物种的分布地, 并与野生普通油茶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苗岭及附近地区是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 同时也是野生普通油茶潜在的高适生区, 可能是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潜在的种间杂交带。物种多样性从南向北呈下降趋势, 可能反映了从南向北的扩散方向。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间的潜在杂交带可能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为选择育种提供了天然的育种场, 应对这些地区优先开展研究和保护, 挖掘与利用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5.
落瓣油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甫  徐炳声   《广西植物》1985,(4):363-368
<正> 山茶属植物约220种,其中报道过:染色体计数的约50种,报道过染色体核型的近10种。作者继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南山茶(C.semiserrata Chi)、白花南山茶C.semiserrata var.albiflora Hu et Huang)和茶梨C.octopetala Hu)之后,对落瓣油茶(C.kissii Wall.)进行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旨在为油茶育种工作和探索山茶属内的系统发育提供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山茶科3种中国特有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和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均为我国特有的山茶科珍稀濒危植物。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检测方法,比较了这3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0-24个随机引物从猪血木、圆籽荷和杜鹃红山茶居群中分别获得206-305条RAPD谱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51.80%、80.26%和38.83%;居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分别为0.3566、0.1713、0.1242。结果显示:自然分布较广的圆籽荷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另外两种自然分布区狭窄的种类。3个物种的遗传变异均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但猪血木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明显高于圆籽荷和杜鹃红山茶,这可能与其生境的严重片断化有关。根据3个物种不同的遗传结构特点,建议加强现有自然居群的就地 保护,促进居群自然更新;收集不同分布点的种源,尽快建立广东山茶科珍稀濒危植物的保育中心,深入开展人工快繁研究,扩大这些种群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红山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红山茶组,俗称茶花,是世界名花之一,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青睐。虽然 茶花的原产地在中国,但其故乡,以往人们所栽培的茶花往往仅限于山茶(Camellia japonica)和滇山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室工作,将无柄石笔木处理为粗毛核果茶的异名,修订了过去将该种归入小果核果茶的分类学处理,报道了该分类群的染色体资料,其间期核属简单染色中央微粒型,中期染色体核型结构为2n=2x=30=24m+6sm。  相似文献   

9.
山茶科核果茶属和石笔木属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观察了短叶核果茶,石笔木,粗毛石笔木和屏石笔木的大小孢子和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和发育过程,4个种的胚胎学特征高度相似,均为基本型药壁发育,腺质线毡层,同时型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四面体形小孢子四分体,二细胞成熟花粉,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单孢原,蓼胚囊,卵细胞与助细胞区分明显,均具有珠被绒毡层和承珠盘,以蓼型胚囊区别于邻近的山茶属。  相似文献   

10.
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叶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山茶属Camellia油茶组sect.Oleifera和短柱茶组sect.Paracamellia 21种(张宏达系统)植物叶解剖特征。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浅波状或波状,对两组分类具有重要作用。气孔器只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均为环列型。基于17个叶解剖学及细胞学性状,应用PAST软件对两组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能将两组植物进行明显区分,并且各组中亲缘关系较近的种聚在一起。本研究结果支持将大姚短柱茶C.teniiSealy归入离蕊茶组sect.Corallina;支持狭叶油茶C.lanceoleosa H.T.Chang & J.S.Chiu与窄叶短柱茶C.fluviatilis Hand.-Mazz.,短柱茶C.brevistyla Coh.St.与钝叶短柱茶C.obtusifolia H.T.Chang和粉红短柱茶C.puniceiflora H.T.Chang,长瓣短柱茶C.grijsii Hance与陕西短柱茶C.shensiensis H.T.Chang的合并;建议将褐枝短柱茶C.phaeoclada H.T.Chang作为细叶短柱茶C.microphylla(Merr.)Chien的亚种。研究证明山茶属植物的叶解剖性状在属内分类中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开发木本油料植物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德国、欧盟和美国制定的生物柴油标准制定了以碘值、十六烷值和脂肪酸组成等参数作为植物油质量的评价体系。通过四条标准,即51<十六烷值<65、碘值<115、亚麻酸<12%和十八碳四烯酸<1%、碳链长度为C12-C22,对国产118种种子含油量超过30%的木本油料植物进行评估,共筛选出53种木本油料植物的种子油可作为发展生物柴油最适合的原料。其中油茶、杏、无患子、臭椿、白檀、海州常山分布广,是值得推广种植的生物柴油植物。富油大科山茶科和无患子科植物的种子油一般都适合发展生物柴油,而富油大科樟科、松科和卫矛科植物的种子油不适合作生物柴油原料。我国各省区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能源树种,发展生物柴油产业。  相似文献   

12.
油茶产区在夏季常伴有持续干旱、高温少雨等天气,造成油茶产量不高。为了解持续干旱对油茶生理造成的影响,该研究以两年生的9个长林无性系油茶为材料,在温室内模拟自然干旱胁迫试验,并研究干旱胁迫第0、5、10、15、20和25天时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同时以各生理指标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油茶抗旱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及权重对其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将14个单项指标降维成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并通过隶属函数值和权重确定各油茶耐旱性综合评价值,进而得到长林无性系油茶的抗旱强弱依次为长林59号>长林22号>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8号>长林3号>长林27号>长林18号。  相似文献   

13.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产卵驱避和拒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基于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理论,利用25科37种小菜蛾非嗜食植物的茎、叶、花或根的乙醇提取物,研究其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和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有不同程度的产卵驱避和拒食效果,羊蹄甲、细叶桉、飞扬草、假连翘、花椒、荷花玉兰、烟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有较好的驱避效果,驱避率均达80%以上,一品红、构树、艾蒿、茶枯、垂柳、飞扬草、羊蹄甲、狗尾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有较好的拒食作用,48h的拒食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正> 引言 山茶属植物将近二百种,分布于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近90%以上的种集中在我国的南部。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o Hu)又名浙江红花油茶,属于山茶属(Camellia)山茶亚属(Subgen.Camellia)的山茶组(Sect.Camellia),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和福建北部海拔600—1400米的山地。这种植物具有硕大而美丽的红花,为庭园观赏佳品;其种子含油量较高,可供食用。目前已有不少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山茶属茶亚属 (Camellia subgenThea) 中长柄山茶组 (sectLongipedicellata)、金花茶组 (sectChrysantha)和超长柄茶组 (sectLongissima) 的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本研究选取了该属4个亚属11组28个种及2个外类群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叶绿体4个DNA片段 (rpl16、psbA trnH、trnL F和rpl32 trnL) 进行了测序,运用邻接法 (neighbor joining)、最大简约法 (maximum parsimony) 和贝叶斯推断 (Bayesian inference) 对获得的序列进行了联合矩阵分析,并构建基因树。基因树的拓扑结构显示:1) 金花茶组包括3个平行的支系,并且长柄山茶组的模式种长柄山茶 (Camellia longipedicellata) 嵌于其中一个支系,因而金花茶组可能是一个并系或多系类群;2) 长柄山茶与越南分布的金花茶组种类在分子系统树上构成一个单系支,暗示了长柄山茶组和金花茶组之间可能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3) 超长柄茶组不是一个单系类群,该组的河口超长柄茶 (C. hekouensis) 位于系统树的基部,与山茶属其余种构成姐妹群。由于缺乏更广泛取样的分析,超长柄茶在山茶属中的系统位置仍然不明确,超长柄茶组与长柄山茶组的亲缘关系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山茶科一新种——牦牛山山茶Camellia maoniushanensis J. L. Liu et Q. Luo,并绘制了形态图。本种与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 Cohen Stuart 相近似,不同在于叶狭小,狭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9 cm,宽1.1~2.7(-3)cm,叶面全部向上强烈内弯呈半圆形,花瓣在外面中部以下密被白色伏生短毛,外轮花丝长2.2~2.9 cm,在中部或中上部合生,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山茶科金花茶系七种会花茶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育苗技术,研究了在改良的ER培养基中~[1],七种金花茶在胚状体形成,假珠芽成苗~([6,7]),愈伤组织分化芽及用成年树茎尖进行腋生株快速繁殖等再生方式中的不同效应,试验证明:金花茶系植物同其他山茶科植物一样,其体细胞能通过多种再生方式产生大量的完整植株。本试验所用的七种金花茶无论在所用分化配方,再生方式及移栽方法上都与我们做过试验的茶树,油茶,山茶花等多种山茶科植物极其相似,因此本试验进一步证明可分化配方与种属密切有关,而且在分化情况及再生方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共性,我们根据此一结果正把此方法用于金花茶杂交幼胚的早期培养上,现已得到大量的杂交小金花茶苗。  相似文献   

18.
简要论述了油脂植物油茶的地理分布与生态习性以及油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综合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毛果猴子木的胚胎学观察及山茶属胚胎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世雄  彭华  梁汉兴 《广西植物》2002,22(4):340-344,T001
首次报道了毛果猴子木 ( Cam ellia yunnanensis( Pitard ex Diels) Cohen Stuart var. camellioides( H u)Ming)雌雄配子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并对业已报道的 8种山茶属植物的主要胚胎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胚胎学性状在山茶属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腺质绒毡层、同时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二细胞成熟花粉、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单孢原、合点端功能大孢子、葱型胚囊发育等特征为各代表种共有 ,主要的不同在于珠被绒毡层的有无、卵器和反足细胞的分化情况。笔者初步推测了这些差异在系统演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