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尖杉科的核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种三尖杉科植物的核形态结构的研究结果如下:它们的间期核均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分裂前期 染色体属于中间型,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核型为:(1)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i Hook.F.,K2n= 24=21m+1M+2sm(2SAT),核型不对称性属于2A型,着丝点端化值(T.C.%)为53.99;(2)高山三尖 杉C.alpina(Li)L.K.Fu,K2n=24=19m+3M+2sm(2SAT),核型不对称性属于2A型,T.C.%值为 53.93;(3)海南粗榧(西双版纳粗榧)C.mannii Hook.f., K2n=24=22m(1SAT)+2sm(2SAT),核型不 对称性属于2A型,T.C.%值为54.47;(4)篦子三尖杉C.oliveri Mast.,K2n=24=22m+2sm(2SAT), 核型不对称性属于2B型,T.C.%值为53.53。4种三尖杉的染色体结构都是1~22号染色体为m染色 体,23和24号染色体为sm染色体并具随体,其随体较大而稳定。它们的核形态结构较为相似,从核型 参数上看似乎三尖杉和高山三尖杉的亲缘关系最近,种间的中期染色体结构也有一些细微差异。除三尖杉C.fortunei仅有染色体数目的报道外,这4个种的核形态研究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鸡骨常山属(Alstonia)3个种的核形态,其中盆架树(A.rostrata)的核型属首次报道,3个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且糖胶树(A.scholaris)和鸡骨常山(A.yunnanensis)的染色体数目同前人报道的2n=44不同。盆架树的间期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为棒状前染色体型和中间型,核型公式为2n=42=3M+21m+18sm,核型不对称性类型为2A型。糖胶树的间期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为球状前染色体型和中间型,核型公式为2n=42=14m+24sm+4st,核型不对称性类型为3A型。鸡骨常山的间期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为复杂染色体中央粒型和中间型,核型公式为2n=42=5m+37sm,核型不对称性类型为3B型。根据核形态结果,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已有的细胞学资料,初步讨论了该属几个种的系统位置及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瓜四个品种的核型分析及其倍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黄瓜的四个不同品种(“津一号”、“津二号”、“津四号”和“一串连”)进行了核型及倍性变化的研究,染色体数目为2n=14,其染色体组成为2n=2x=14=14m(2SAT)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每一品种只有一对随体染色体,“津一号”和“津二号”还具有一个次级缢痕。黄瓜体细胞倍性的变化有3n、4n和6n,随着细胞倍性增高,其多倍性细胞频率依次下降,不同品种倍性的变化以“津四号”为最高,“一串连”品种为最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星叶草属的核形态。其间期核和前期染色体分别为简单染色中心型和中间型;中期染色体较小,长度介于3.00μm到1.20μm之间;核型公式为2n=30=22m+8sm。其明显很高的染色体基数以及其它退化和特化的形态学性状,表明该属是一个孑遗的古多倍体类群。该属与独叶草属在间期核形态、前期染色体形态以及中期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方面极为相似。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本文认为星叶草属和独叶草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它们一起置于星叶草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双花木属和壳菜果属(金缕梅科)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双花木属Disanthus Maxim.的长柄双花木D.cercidifolius subsp.longipes和单种属壳菜果属Mytilaria Lec.首次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与产自日本的双花木D. cercidifolius subsp.cercidifolius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2n=16,前者无“st”或“t”染色体,表明该亚种可能比较原始;壳菜果Mytilaria laosensis Lec.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x=13。前人报道的金缕梅科染色体基数为x=8和x=12,因此x=13可能是金缕梅科的一个新染色体基数。联系该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马蹄荷属Exbucklandia R.W.Brown的关系,作者支持将壳菜果属处理为独立的亚科,即壳菜果亚科Mytilarioideae。  相似文献   

6.
大吴风草(菊科:千里光族)的核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全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1):159-163,T007
研究了大吴风草属的核形态,染色体间期为复杂型;前期 色体为中间型,染色体长度从3.70μm到2.64μm,平均长度为3.20μm;核型公式为2n=60=14m 26sm 20st(4SAT),为3A类型。过去认为大吴风草属与橐吾属接近,并比之原始,但染色体和花粉特征并不支持这种处理。  相似文献   

7.
二倍体雌核发育鱼产生二倍体卵子的证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张纯  孙远东  刘少军  刘筠 《遗传学报》2005,32(2):136-144
二倍体雌核发育第 1代 (G1)产生的二倍体卵子经紫外线灭活的散鳞镜鲤精子诱导 ,无需染色体加倍处理 ,发育成二倍体雌核发育第 2代 (G2 ) ;G1 产生的二倍体卵子与雄性异源四倍体鲫鲤 (AT)产生的二倍体精子结合 ,形成新型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 (G1 ×AT)。对G2 和新四倍体 (G1 ×AT)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生殖细胞染色体行为及性腺结构、外形、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G2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 =1 0 0。在 6~ 1 2月龄G2 中 ,没有发现性成熟的个体 ,组织学切片结果表明 ,G2 性腺处于卵原细胞增殖阶段 ,与 1龄G1 的性腺发育相似 ,性腺发育迟缓。对 6~ 8个月龄G2 性腺染色体制片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G2 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没有二价体的形成 ,只有有丝分裂的迹象 ,其有丝分裂中期不但有 2n =1 0 0的染色体分裂相 ,还有 4n =2 0 0的染色体分裂相 ,甚至有接近 8n(380 )的分裂相 ,说明 1龄G2 的性腺中存在 2n、4n等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其中 4n的生殖细胞经正常的减数分裂后可产生二倍体卵子。核内复制 (pre meioticendoreduplication)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这种不减半配子产生的现象。新四倍体 (G1 ×AT)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4n =2 0 0 ,雌雄新四倍体 (G1 ×AT)具有正常的性腺发育 ,在繁殖季  相似文献   

8.
刘建全 《植物研究》2000,20(3):313-317
研究了款冬属的核形态。染色体间期为简单型与复杂型的过渡型;前期染色体为近基型与中间型的过渡型。染色体较小,核型不对称,具明显的二型性;数目与核型公式为2n=60=42m+10sm+6st+2t。比较发现款冬的核型明显不同于千里光族中已有的核型记载,其核型特征似乎与它独特的形态特征相联系,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横断山及邻近地区风毛菊属三个种的核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风毛菊属(Saussurea)3种植物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昂头风毛菊(Saussurea sobarocephala)核型公式为:2n=2x=34=6m 26sm 2st;弯齿风毛菊(Saussurea puewalskii)核型公式为:2n=2x=32=12m 14sm 6st;三角叶风毛菊(Saussurea deltoidea)核型公式为:为:2n=2x=34:26m 8sm,染色体数2n:34与前人报道一致.3种植物中,除三角叶风毛菊的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外,另两种的核型不对称性均属于3B型.它们的间期核均为复杂染色体型,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相似文献   

10.
假橐吾属(菊科:千里光族)的核形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发表假橐吾属Ligulariopsis Y.L.Chen的核形态研究结果。染色体间期为复杂型,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染色体长度从2.70μm到4.70μm,平均长度为3.62μm,无明显的二型性;核型公式为2n=58=34m+18am(2sat)+6st,核型类型属于2A 。假橐吾属的核型和蟹甲草属与橐吾属相似,但假橐吾属具有较多的亚中部、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核果茶属的气孔器类型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世雄  刘爱忠  彭华  吴征镒 《广西植物》2003,23(3):250-252,I001
为了检验有关核果茶属气孔器类型不同的研究结果 ,使用从模式标本上获取的实验材料重新观察了耿煊 (H .Keng)在 1 962年报道过的具有毛茛型气孔器的核果茶属 3个种的叶片下表皮 ,得到了与耿煊不同的研究结果 ,即核果茶属的气孔器属大头茶型 ,与邻近的石笔木属、拟核果茶属乃至山茶亚科的气孔器类型一致。结果提示 ,气孔器类型可以作为划分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分布于青海境内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的ITS区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以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沙枣为外类群,对胡颓子科沙棘属15种植物的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 探讨沙棘属各植物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3种沙棘属植物的ITS区长度为600~605 bp,其中,ITS-1区为201~203 bp,5.8S为166~167 bp,ITS-2区为232~236 bp.核苷酸分析显示,3种沙棘属植物的ITS区存在丰富的变异位点.聚类分析表明,棱果沙棘种的2个亚种——棱果沙棘和理塘沙棘为2个不同种,江孜沙棘与柳叶沙棘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中国沙棘亲缘关系较远;沙棘种下9个亚种间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IMAGING-PAM叶绿素荧光法,测定了宁夏地区种植的梭梭和白梭梭在离体脱水胁迫和光合日变化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以研究肉苁蓉寄主梭梭和白梭梭对地理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 梭梭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性能,其光合电子传递活性(Fv/Fm)、光能转化效率(qP)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等指标均高于白梭梭.离体脱水胁迫48 h,梭梭同化枝含水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各指标均显著高于白梭梭.梭梭和白梭梭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差异较大,且呈现“V”型变化趋势.推测梭梭对水分及光照等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白梭梭强,地理分布较广;白梭梭因受水分及光照等因子限制,地理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4.
陕北沙地3种典型灌木根木质部解剖结构及水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陕北沙地沙柳、柠条和沙棘3种典型灌木不同土壤深度(0~20和30~50 cm)根木质部解剖结构和水力特性.结果表明: 沙柳具有较高的叶水势,根木质部导管平均最大直径(dmax)、平均最小直径(dmin)、平均导管面积(Alum)以及导管面积占木质部面积比例(Aves/Axyl)显著高于柠条和沙棘,根导管密度(VD)与沙棘相当但显著高于柠条;沙柳根的比导水率分别为柠条和沙棘的5.0和2.8倍;沙柳根栓塞脆弱性指数与柠条根相当,但显著高于沙棘根.表明沙柳属耗水型水分利用策略,而柠条和沙棘属节水型水分利用策略,且柠条更耐旱.3种灌木在2个土层深度的dmax、dmin和Alum无显著差异,但30~50 cm土层根VD和Aves/Axyl显著高于表层;30~50 cm土层根比导水率显著高于表层根,但脆弱性指数小于表层根,深层根具有高的水分传输效率和低的水力脆弱性.  相似文献   

15.
杨丹  余旋  刘旭  刘金良  张顺祥  于泽群   《生态学杂志》2015,26(12):3634-3640
以沙棘×油松混交林、沙棘×侧柏混交林、沙棘×刺槐混交林、沙棘纯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参与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沙棘与油松或侧柏混交能显著增加林地土壤总磷脂脂肪酸(总PLFA)、细菌脂肪酸(BPLFA)和革兰氏阳性菌脂肪酸(G+PLFA)含量,而真菌脂肪酸 (FPLFA)含量无明显变化.两种混交林地土壤的nifH、amoA、nirK和narG基因丰度明显高于沙棘纯林土壤.土壤总PLFA、G+PLFA、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G-PLFA)和4种功能基因的丰度均与土壤pH、土壤有机碳、总氮、NH4+-N、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栽培模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基因丰度的差异主要与土壤理化特性有关.沙棘与油松或侧柏混交为当地2种较好的栽培模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6.
山茶科核果茶属和石笔木属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观察了短叶核果茶,石笔木,粗毛石笔木和屏石笔木的大小孢子和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和发育过程,4个种的胚胎学特征高度相似,均为基本型药壁发育,腺质线毡层,同时型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四面体形小孢子四分体,二细胞成熟花粉,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单孢原,蓼胚囊,卵细胞与助细胞区分明显,均具有珠被绒毡层和承珠盘,以蓼型胚囊区别于邻近的山茶属。  相似文献   

17.
值得注意的中国植物(续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宏达  丘华兴 《广西植物》2003,23(2):97-101
继续报道了大戟科等10个分类单位:发表了防城巴豆(Crotonhanceivar.tsoiH.S.Kiu)和七星毛桐(Mallotusbarbatusvar.wuiH.S.Kiu)两个新变种;补充了合柱金莲木(Siniarhodoleuca)广东的标本;柳叶钝果寄生(Taxillusdelavayi)广西及贵州的标本;香港巴豆(Crotonhancei)的标本;小黄珠子草(Phyllanthuswilfordii)的标本;茎花守宫木(Sauropusbonii)为海南新记录;山麻杆(Alchorneadavidii)为广东新记录;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云南的卵叶石岩枫(Mallotusrepandusvar.scabrifolius)的代表性标本;论述了毛果巴豆(CrotonlachnocarpusBenth.)为中国特有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显微观察和测定不同时期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初步研究了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潜力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侵染初期大量分生孢子吸附或寄生于虫体体壁,并且在分生孢子寄生的部位出现明显的缢缩.侵染后期寄生于虫体的分生孢子萌发产生大量菌丝,并形成致密的菌网将虫体缠绕或穿透虫体体壁,甚至有的虫体完全被分解.不同浓度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2龄幼虫具有明显的致死和寄生作用,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致死和寄生作用随着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浓度为1.5×107 cfu·mL-1的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后72 h,2龄幼虫的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3%和90.4%,14 d后对2龄幼虫的寄生率为88.7%.表明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致死作用较强,该菌具有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19.
NaCl胁迫对沙棘和银水牛果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沙棘和银水牛果2年生幼苗为试材,设NaCl浓度分别为0、200、400和600 mmol·L-1,研究NaCl 胁迫对其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沙棘和银水牛果幼苗的生物量、单株总叶面积均显著下降,且NaCl浓度越高, 下降幅度越大.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沙棘和银水牛果幼苗根冠比较对照显著增加,比叶质量(LMA)略有降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沙棘和银水牛果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明显下降, 胞间CO2浓度(Ci)先降后升,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则先升后降.Pn下降的原因短期内以气孔限制为主,长期则以非气孔限制因素为主,且树种耐盐性越弱,NaCl浓度越高,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的时间越早.试验中,沙棘幼苗在600 mmol·L-1NaCl处理10 d时即出现盐害症状,22 d时全部死亡,而银水牛果可以忍耐600 mmol·L-1NaCl长达30 d以上,说明银水牛果作为引进树种,其耐盐性较沙棘更强,可能更适合在我国盐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采用皆伐法对南岭小坑800 m2小红栲 荷木次生群落(24 a)的生物量进行实测,并建立了生物量回归模型,分析群落地上部总生物量(AGB)在森林各层次、各树种及乔木层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 在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构建混合树种生物量模型的标准木数量最好在12株以上.基于伐倒实测265株阔叶乔木树木的群落混合阔叶树种地上生物量模型为:AGB=0.128D2.372和AGB=242.331(D2H)0.947,并且获得小红栲、荷木和萌条杉木单个树种的生物量模型.群落地上部总生物量为115.20 t·hm-2,其中,乔木层和下木层分别为111.25和1.01 t·hm-2,层间植物0.36 t·hm-2,凋落物层2.58 t·hm-2.小红栲和荷木分别占乔木层地上部总生物量的39.1%和28.7%.树干和枝叶生物量分别占乔木层地上部总生物量的81.0%和1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