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究多巴酚丁胺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血液滤过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血液滤过组患者进行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联合高容量血液滤治疗。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水平;监护仪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流动力学、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脂(LPO)、丙二醛(MDA)、IL-1β、TSP-1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BUN、Scr、Cys-C、LPO、MDA、IL-1β、TSP-1水平、HR均显著低于血液滤过组(P<0.05),CI、MAP、血清GSH-Px水平均高于血液滤过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血液滤过组,而CD4+、CD3+水平高于血液滤过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血液滤过组(80%,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减轻氧化应激,提升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清IL-1β、TSP-1水平。  相似文献   
2.
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与寄主植物种类调查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是新入侵海南的外来有害生物,2006年4月在海南陵水已发现该虫传入。作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与为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螺旋粉虱目前已分布至除昌江县和东方市以外的全岛其它15个市县,在吊罗山和尖峰岭保护区的林业局生活区也有分布;调查显示,螺旋粉虱寄主植物达47科120种,其中包括热带果树、蔬菜、热带作物、粮食作物、观赏与园艺作物,印度紫檀、榄仁树、番石榴、番木瓜、木薯、番荔枝、香蕉、茄子、四季豆等作物及美人蕉、飞扬草、野甘草等受害最为严重。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受害程度进行了初步划分,并对防控工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原产中、南美洲,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目前已广泛侵入中国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是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本文以海南重要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实验材料,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了克隆整合对异质性光照生境下薇甘菊克隆片段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异质性光照下,克隆整合显著提高了低光斑块分株的生物量,但同时降低了高光斑块分株的生物量,对克隆片段总体的生物量积累无显著影响,且这一结果不受资源输送方向的影响;克隆整合降低了异质性光照下克隆分株间根冠比的差异,加大了克隆分株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且倾向于提高生长在高光斑块分株的比叶面积;克隆整合虽然并不能促进薇甘菊匍匐茎克隆片段在异质性光照生境下总体的生长,但可以促进低光斑块下分株的生长,因而,克隆整合可促进薇甘菊从开阔生境向低光生境(森林、杂草群落等)的入侵能力,因此,克隆整合特性是薇甘菊对异质性光照环境的重要适应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4.
根间相互作用对玉米与马铃薯响应异质氮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表明养分异质促进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的正相关性。然而,相关的促进机制还很不清楚。以农田生态系统下作物多样性群体(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为例,在盆栽条件下采用控释性氮肥构建养分异质性,通过目标植物法设计根间作用处理,探讨根系的觅养行为,植株个体生长和总生产力对土壤氮空间分布和根间作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根间作用提高作物的觅养精确度(F=3.017,P=0.094),在异质性条件下马铃薯的根冠比增加(P=0.001),而玉米的根冠比则不论在均质性还是异质性条件下均显著降低(F=4.781,P=0.039);氮异质性显著地提高在根间作用下两作物的生物量生产(P=0.021),明显增加总生产力LER(Land equivalent ratio)(F=4.171,P=0.064),显著地降低相对关系指数RII(Relative interaction index)值(F=5.636,P=0.026),显著降低玉米的根冠比(F=4.273,P=0.049),增加根间作用下马铃薯的根冠比,而在无竞争下则降低。上述结果说明,非资源性的根间作用激发玉米和马铃薯对异质性氮的觅养能力,这可能是为什么异质性养分环境促进植物多样性与群体生产力正向关系的重要原因;结果还表明觅养能力的激发主要来自非资源性的根间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验证了植物对异质性养分和竞争者的协同响应理论。而有关的非资源性根间作用机制,例如种间识别作用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金钟藤种子低萌发率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钟藤种子在室内萌发率很低,为进一步探讨金钟藤种子的特性,阐明其种子萌发率低的主要原因,对金钟藤种皮的透水性、种子解剖结构、种子活力和种子内源抑制物的生物测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钟藤种皮透水性较差,完整种子比破皮种子吸水达到最高水平慢38h;种子空瘪粒多,占所有种子的30%;种子活力较低,平均活力仅为35%;金钟藤种子甲醇粗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率、根长和芽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浸提液浓度在25mg/mL时,严重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和生长,即金钟藤种子内部含有较高的内源抑制物质。金钟藤种子萌发率低,表明其近年来突发性蔓延成灾主要不是由种子生成新个体造成的,导致其蔓延成灾的关键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利用GC-MS技术对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以假臭草、巴西含羞草、含羞草、蝶豆和鬼针草5种肿柄菊伴生植物为供试植物,用半密闭容器法对肿柄菊挥发油的化感效应进行生物测定。GC-MS分析结果显示,从肿柄菊挥发油中鉴定出50个化合物,占总出峰面积的94.79%,肿柄菊挥发油中主要含有α-蒎烯(63.81%)、柠檬烯(7.07%)、β-石竹烯(4.85%)、双环大香烯(2.95%)、香桧烯(2.78%)、斯巴醇(2.70%)等萜类和醇类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15%,其中萜类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6.01%。生测结果显示,肿柄菊挥发油对5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对巴西含羞草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而对含羞草和蝶豆影响较小。说明肿柄菊挥发油在其入侵扩散中发挥一定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贵州五种野山茶种子氨基酸和主要脂肪酸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野山茶种子中均含有13种氨基酸,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总量差异极显著,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显著(P0.01,P0.05),且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含量不同;长柱红山茶(Camellia longistyla)和贵州红山茶(C.kweichouensis)的氨基酸总量及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3.01、13.29和26.33、10.38 mg·g~(-1)。(2)不同种类种子的千粒重、含油率、含水率皆呈显著差异(P0.01,P0.05),种子含油率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0.556、P0.05),种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棕榈酸、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R=-0.791,P0.01;R=-0.776,P0.01),其中长柱红山茶和贵州红山茶种子的含油率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43.93%、71.89%和43.91%、71.85%。(3)小黄花茶(C.luteoflora)、皱叶瘤果茶(C.rhytidophylla)、贵州红山茶、长柱红山茶、美丽红山茶(C.delicata)所含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44.9、43.3、39.0、40.9、33.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81.6、76.4、64.0、67.4、51.0,除了美丽红山茶的比值系数偏低外,其余4种均达到了WHO/FAO的理想蛋白质标准,种子蛋白质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长柱红山茶和贵州红山茶的种子含油脂质量等级指标接近我国现行茶油标准(GB11765—2003),可以作为重要的优质油茶种质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克隆植物可通过克隆整合较好地适应逆境胁迫,克隆整合对克隆植物忍耐逆境胁迫能力的促进作用可能随环境条件而异。本文以海南恶性入侵植物薇甘菊为对象,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低或高)克隆整合对薇甘菊匍匐茎克隆片段(具2个节)忍耐部分分株被埋藏(仅远端分株被埋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远端分株被埋藏3 cm时,无论有无克隆整合,其均有较高的出苗率;当远端分株被埋藏入土壤6 cm时,克隆整合显著提高了其出苗率(从不足17%提高到67%),且这些结果不受土壤养分条件的影响。对于近远端均出苗的克隆片段,埋藏深度、是否保持克隆连接对克隆片段的总生物量未见显著影响,尽管近端或远端分株生物量可能受到影响。即便是对远端分株埋藏6cm的处理,克隆整合也可使克隆片段的总生物量维持在和远端分株没有被埋藏时克隆片段总生物量相当的水平,且这些结果也不受土壤养分条件的影响。因此,克隆整合是薇甘菊对局部埋藏胁迫的生态适应对策之一,它能够提高薇甘菊被埋藏分株的存活,提高薇甘菊在局部埋藏胁迫下的适合度。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克隆整合对出苗率和生物量的影响差异不大,可能是因为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克隆分株间的资源输送并没有差别,或埋藏深度(6 cm)不足以使植物生长表现出差别。  相似文献   
9.
红花瘤果茶(Camellia rubituberculata)为地理分布狭窄的贵州特有植物,颇具经济价值。为查清其分布特征和评估其濒危状况,该文在红花瘤果茶的集中分布区设置三个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空间点格局及多元点格局分析法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利用种群动态量化指数分析预测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兴仁县新寨村大皮坡1号样地幼龄树的小尺度呈集群分布、大尺度呈随机分布,中龄树和老龄树均呈随机分布; 兴仁县新寨村槽子土2号样地的幼龄树均呈集群分布,中龄树和老龄树均呈随机分布; 晴隆县紫马乡龙头村上捧碧林区3号样地幼龄树、中龄树和老龄树均呈随机分布。(2)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主要表现为1号样地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负相关,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在大尺度上为无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2号样地幼龄树和中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 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 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3号样地的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正相关; 幼龄树与老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尺度上为无相关,大尺度上为正相关; 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3)种群数量动态分析表明3个样地中幼苗补充充裕,种群结构为增长型,但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生态脆弱。(4)红花瘤果茶的生境异质性及其种内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影响种群数量扩大和物种散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海南莎草属(Cyperus Linnaeus)15个种1个变种的叶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该属叶下表皮微形态基本特征如下:长细胞为长筒形、短筒形,少数为近方形,边缘波状、深波状;无短细胞的存在;副卫细胞为高圆屋顶形、圆屋顶形、圆屋顶至三角形或三角形;(2)根据保卫细胞的形态将海南莎草属分为两大类型即保卫细胞两端明显加厚型和保卫细胞两端不明显加厚型;(3)海南莎草属叶下表皮微形态一致,表明莎草属是一个自然类群,但在莎草属种间叶下表皮的长细胞形态、保卫细胞及副卫细胞形态、气孔长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作为本属种间分类鉴别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