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我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和致危因素, 进而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开展国际合作, 本文依据中国两栖动物野生种群与生境现状, 利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和《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国家或地区的应用指南》(4.0版), 对中国已知的408种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 并编制了《中国两栖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结果表明: 中国两栖动物有1种灭绝, 1种区域灭绝, 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共计176种, 占评估物种总数的43.1%, 明显高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的物种受威胁率(30.8%)。中国两栖动物特有种272种, 其中48.9%属于受威胁物种。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目是有尾目(63.4%), 明显高于无尾目(39.0%); 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科是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 (仅有1种, 100%受威胁), 小鲵科(Hynobiidae) (86.7%)和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78.1%)。有11个省区的受威胁物种数占本省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0%及以上, 前3位分别是四川(40.8%)、广西(39.2%)和云南(37%)。中国大多数两栖动物物种分布在西南山地和华南地区, 以海拔2,000 m以下区域为主。栖息地退化或丧失、捕捉、环境污染列受威胁两栖动物致危因子的前3位。鉴于中国两栖动物区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进一步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种群和生境监测及相关科学研究, 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开展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国哺乳类野生种群与生境现状, 我们利用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 Guidelines for Using the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Guidelines for Application of IUCN Red List Criteria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Version 4.0), 评价了中国所有已知的673种哺乳动物的濒危状况。本次评估了71种《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没有评估的哺乳动物, 还评估了60种《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误认为中国没有分布的哺乳动物。发现中国有3种哺乳动物“野外灭绝”, 3种“区域灭绝”。受威胁中国哺乳动物共计178种, 约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6.4%, 高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物种平均受威胁率(21.8%)。中国哺乳动物1/4的特有种属于受威胁物种。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目是灵长目、食肉目与鲸偶蹄目。多数省区的受威胁哺乳动物物种占本省区哺乳动物总数的20-30%。中国哺乳动物种类多分布在中国第二级地理阶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哺乳动物虽然种类少, 但是受威胁哺乳动物的种类比例高。过度利用、生境丧失和人类干扰名列受威胁哺乳动物致危因子的前3位。自从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以来, 一些中国濒危哺乳动物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改善。然而, 鉴于中国哺乳动物区系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以及中国地形地貌的复杂性, 如何拯救这些濒危物种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爬行纲动物的分类体系和物种进行了系统的评估, 规范了中文学名, 给出了《中国爬行纲校正名录》, 结果表明: 中国现存爬行纲动物3目30科132属462种, 其中鳄形目(Crocodylia)1科1属1种, 龟鳖目(Testudines)6科18属33种, 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10科41属189种, 有鳞目蛇亚目(Serpentes)13科72属239种。与《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一卷(总论、龟鳖目、鳄形目)》、《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二卷(有鳞目: 蜥蜴亚目)》和《中国蛇类》相比, 目和亚目无变化; 科级水平新增5科, 变更2科; 属级水平新增23属, 合并15属, 变更6属; 种级水平新增81种, 变动2种; 未收录同物异名12种、杂交6种、中国无分布7种。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在爬行动物不同分类阶元均有一定差异, 文章对这些争议进行了讨论, 并对名录的选择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广东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对广东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本底普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目7科18种,包括中国特有种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CITES公约附录Ⅱ1种,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1种、近危(NT)1种。爬行动物共记录3目(含亚目)11科35种,其中,中国特有种5种,受保护和受胁物种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蟒蛇Python molurus。区系分析结果显示,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两栖爬行动物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区系的过渡特征。另外,调查发现掌突蟾属1种、湍蛙属1种分别与已知同属物种存在分化,颈槽蛇属有1新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分类学文献资料,在1990年出版的《浙江动物志:两栖类爬行类》的基础上,校订更新了浙江省现生爬行动物多样性名录,进而进行了区系特征分析。截至2019年,浙江省共记录现生爬行动物3目18科54属89种及1亚种。其中,有鳞目12科43属77种及1亚种,龟鳖目5科10属11种,鳄形目1科1属1种。中国特有爬行动物20种。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2种和5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收录7种、附录Ⅱ收录6种、附录Ⅲ收录2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RL)极危物种(CR)2种、濒危物种(EN)6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RLCV)极危物种(CR)10种、濒危物种(EN)11种。浙江省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种为主(69种),广布种18种,古北种2种。生态类型以陆栖型为主(61种)。本研究可为爬行动物的系统分类、系统地理和生态学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期望对于浙江省爬行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区域物种编目及适时更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实践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福建省全省网格化的野外调查, 并整合文献资料(截至2021年12月), 更新了该省现生本土两栖、爬行动物名录。本名录共收录两栖动物2目9科29属55种、爬行动物2目25科72属126种。其中, 分别有4种两栖动物和2种爬行动物是福建省特有种; 24种两栖动物和18种爬行动物的模式产地位于福建省。与《福建省两栖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和《福建省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的物种名录相比, 本名录新增物种22种, 删除8个物种, 修订64个物种的名称。有6种爬行动物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分别有5种两栖动物和25种爬行动物被列为II级保护动物。10种两栖动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四卷): 两栖动物》评估为受胁物种(2种极危, 1种濒危, 7种易危, 分别占两栖动物物种数的3.64%、1.82%和12.73%); 41种爬行动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 爬行动物》评估为受胁物种(11种极危, 15种濒危, 15种易危, 分别占物种数的8.73%、11.90%和11.90%)。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罗键  高红英  周元媛 《四川动物》2004,23(3):249-256
1996~2004年对重庆市35个县(区、市)进行野外调查采集,结合有关资料记载,重庆市共有爬行动物2目12科38属58种,其中龟鳖目4种,有鳞目蜥蜴亚目12种、蛇亚目42种(含重庆市蛇类新记录3属4种)。建议加强对该市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利用爬行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重庆开县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9~2002年对开县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初步发现有两栖类17种,其中有尾目2种。无尾目15种;爬行类23种,其中龟鳖目2种,有鳞目蜥蜴亚目8种、蛇亚目13种(含重庆市蛇类新记录1属1种)。建议加强对该县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解焱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45-3254
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全面的关于全球动物、真菌和植物物种灭绝风险状况的信息来源, 是生物多样性健康的关键指标, 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决策的有力工具。本文全面介绍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的发展以及应用状况, 积极推动其在中国的物种评估和广泛应用。总结了IUCN红色名录从依赖于评估专家的主观意志决定物种濒危等级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到IUCN受威胁物种等级和标准(3.1版)的客观量化和所有门类使用统一标准的过程。该等级体系可囊括全球所有物种, 其中“受威胁”的3个等级——极危(CR)、濒危(EN)或易危(VU)需使用5个标准进行量化评估, 对评估规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该等级和标准体系不仅适用于全球层面, 同样也适用于地区层面物种评估, 只是在具体物种种群如果和周边其他地区(国家)存在种群交流情况时, 评估结果要进行调整。迄今为止, 全球层面使用该等级体系和标准评估了14万多种(其中在中国有分布的物种10,846种), 100多个国家和地方制定了地区/国家层面的红色名录, 中国红色名录评估了5.5万多种。IUCN红色名录已广泛应用于评估生物多样性变化速度; 为保护规划提供决策信息; 支持履行国际公约、修订国家/地区重点保护物种名录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等; 指导资源有效合理分配和宣传教育等。广泛应用过程中, 讨论主要集中在获取数据的方法改进上; 另外, 一方面有专家认为标准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另一方面有呼吁维持标准的长期相对稳定, 以便进行跨时间、跨区域、跨物种门类的比较。本文提出来了中国红色名录的持续机制和应用建议, 包括建立中国红色名录委员会、建立中国红色名录专业网站、发展评估专家队伍、建立中国红色名录评估更新机制, 以及加强国际协作、促进全球和中国红色名录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罗键  高红英  罗钰 《四川动物》2007,26(4):822-826
1996~2007年对四川省资阳市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两栖类7种,其中有尾目1种,无尾目6种;爬行类18种,其中龟鳖目2种,有鳞目蜥蜴亚目5种、蛇亚目11种,其中包括新记录1科3属5种。建议加强对该市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11.
开展受威胁和濒危物种价值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受威胁和濒危物种研究正处于濒危等级界定和保护优先性确定阶段,存在不同保护等级交叉管理、价值评估方法欠缺及重复性计算等多方面问题。利用IUCN濒危等级和中国特有种等级名录确定厦门市不同濒危等级物种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能值转换率和修正的中国能值/货币比率对厦门市陆域受威胁和濒危物种价值进行估算。结果显示,通过多途径整理纳入估算的厦门市陆域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为1444种,其中受威胁和濒危物种数为318种;2015年厦门市物种能值价值约为3.53×10~(11)元,2010年约为3.08×10~(11)元,其中两期受威胁和濒危物种能值价值均占物种总价值的88.31%;中国特有种等级对价值贡献最大达73.25%,其次是IUCN濒危等级达23.24%。研究表明,能值评估法能够客观凸显受威胁和濒危物种价值,研究结果可为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保育的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被子植物濒危等级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文献和标本信息收集以及专家提供的数据,运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方法首次对中国范围内所有已知被子植物进行灭绝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评估的30,068种被子植物中,灭绝等级(含灭绝、野外灭绝、地区灭绝)共计40种;受威胁等级(极危、濒危、易危)3,363种,受威胁比例为11.18%。从空间分布看,我国受威胁被子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以及台湾、海南等岛屿,且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对受威胁物种的分析结果表明,包括原生植被破坏在内的生境丧失及破碎化是我国被子植物濒危的首要因子,涉及约84.1%的受威胁物种;过度采挖和物种内在系统问题位列致危因子的第二、三位,分别涉及38%和14%的物种。其他的致危因子包括外来入侵种在内的种间竞争、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一个物种的致危因子往往是多方面的。本次评估与2004年红色名录相比,生境变化、实施保护措施及分类学新修订使一些物种的濒危等级发生了变化,这也印证了红色名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根据最新信息进行更新,以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实时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大型真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但由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境丧失与破碎化, 以及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 其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全面评估中国大型真菌的生存状况, 国家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16年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编制工作。经广泛和全面收集文献资料, 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与标准, 结合大型真菌特点和国内研究现状, 制定了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方法和流程, 动员和组织了全国相关研究力量, 对9,302种大型真菌的受威胁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 中国大型真菌受威胁物种(包括疑似灭绝、极危、濒危、易危)共97个, 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1.04%; 近危101种, 占总数的1.09%; 无危2,764种, 占总数的29.71%; 数据不足6,340种, 占总数的68.16%。此次评估工作汇集了全国140多位专家的智慧, 是国内外迄今为止涉及物种数量最大、类群范围最宽、覆盖地域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大型真菌生存状况评估, 对我国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就引入IUCN红色名录原理, 对我国生物物种的濒危状况开展评估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 一些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区发生了变化, 加之在以往的评估中存在一些不足, 亟需对我国生物物种的濒危状况开展一次全面的评估。2008年, 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分别于2013年9月和2015年5月正式对外发布。本文回顾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完成了对我国34,450种高等植物和除海洋鱼类外的4,357种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是迄今为止对象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一次评估。在评估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统计了中国已知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物种数, 确定了物种丰富度在世界上的排名; 完善了国际上所使用的IUCN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标准体系; 评估分析了我国已知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受威胁程度及分布差异; 评估分析了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濒危灭绝的原因, 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和退化是首要因素。这些成果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中国苔藓植物濒危等级的评估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参考"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同时也吸收了其他苔藓学家的评估指南和结果。作者将10年内发表的新分类群暂评为数据缺乏(DD)等级,根据馆藏标本份数估计栖息地物种成熟个体数。在此基础上,对3,221个中国苔藓植物分类群进行评估,结果为:极危(CR)16种;濒危(EN)58种;易危(VU)112种;近危(NT)214种;无危(LC)1,900种;数据缺乏(DD)921种。极危、濒危和易危等级的受威胁苔藓植物合计186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数的5.77%。  相似文献   

1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受威胁等级的评估是确定物种优先保护顺序和制订濒危物种保护策略的重要依据,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本研究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所列物种(包括即将发布的物种)为评估对象,采用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和标准,从全国尺度上对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受威胁等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绝灭(EX)2种,野外绝灭(EW)3种,极危(CR)310种,濒危(EN)638种,易危(VU)911种,近危(NT)117种,无危(LC)162种,数据缺乏(DD)34种.将评估结果与国家Ⅰ、Ⅱ保护级别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不一致性,其原因是物种的受威胁程度并不是确定受保护物种以及划分保护级别的唯一依据.该研究为建立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体系、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此前辽宁省爬行动物调查资料和分类学研究,结合近年来野外调查进展,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和区系进行修订,并报道辽宁省蛇类新记录二种——乌梢蛇(Ptyasdhumnades)和黑头剑蛇(Sibynophischinensis)。根据从辽宁省凌源市野外获得的影像资料进一步确认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在辽宁省的分布。另依据采集自葫芦岛市的1号王锦蛇(E. carinata)标本对该种在辽宁省的分布予以补充描述。截至2023年5月,辽宁省记录爬行动物2目11科21属37种,其中,龟鳖目3科4属5种,有鳞目蜥蜴亚目3科5属10种,蛇亚目5科12属22种。爬行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此外,有15个物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评估为受威胁物种。根据辽宁省爬行动物最新分布信息,将辽宁省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省,分别为辽东山地丘陵省、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努鲁儿虎山北麓丘陵台地及西辽河沙地省、辽西山地丘陵省和冀辽山地省,其中,冀辽山地省为本研究中新增动物地理省。扩大原辽东半岛丘陵省涵盖范围,并将其名称修订为“辽...  相似文献   

18.
王剀  吕植桐  王健  齐硕  车静 《生物多样性》2022,30(4):21326-160
云南省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省份, 其详实的物种本底资料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实体标本, 汇总编制了云南省现生、原生爬行动物更新名录。截至2021年12月31日, 云南省记录爬行动物25科82属235种, 其中龟鳖目4科12属16种, 有鳞目蜥蜴亚目6科20属72种, 蛇亚目15科50属147种。较《云南两栖爬行动物》确认新增82种, 存疑收录21种, 移除23种。基于先前云南省爬行动物区划和更新后的物种分布信息, 将云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分为6个动物地理区, 即滇西北横断山区、滇西山地区、滇南山地区、滇东南山地区、滇中高原区以及滇东北山地区; 其中滇西北横断山区、滇西山地区、滇中高原区和滇东南山地区的范围与先前研究相比有所调整。结合调整后的爬行动物地理区划, 对物种分布、物种特有性、受威胁状况等给出了统计结果。云南省爬行动物特有物种、国内仅见于云南的非特有物种数量较多, 受威胁等级高。建议今后继续加大分类学研究投入, 对滇西北、滇中特有爬行动物分布集中的区域积极开展栖息地保护工作, 同时在最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基础上, 定期组织专家研讨, 对《云南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提出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19.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独具特色的高山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动植物资源,但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尚未报道。为此,2016至2018年对该区域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1种,隶属于2目8科。其中,东洋种17种,古北种1种,广布种3种;湖北省级保护动物12种;IUCN收录21种,其中棘腹蛙(Quasipaa boulengeri)为濒危级(EN),秦巴巴鲵(Liua tsinpaensis)、棘胸蛙(Q.spinosa)为易危级(VU);《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21种;中国特有种10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有5种。共记录爬行动物31种,隶属于2目13科。其中,东洋种23种,古北种1种,广布种7种;湖北省级保护动物8种;IUCN收录24种,其中,乌龟(Mauremys reevesii)为濒危级(EN),舟山眼镜蛇(Naja atra)为易危级(VU);CITES附录Ⅱ收录舟山眼镜蛇、附录Ⅲ收录乌龟;《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11种;中国特有种12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有13种。结果表明,该区域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具有种类较多、东洋界物种占优势、中国特有种及受保护物种较多的特点。调查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生物资源概况,为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2015年发表的爬行动物名录及同年《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发布的两栖动物名录的基础上, 通过整理新发表的分类学研究及先前名录遗漏的部分早期文献, 更新了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生本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名录。2015-2019年间, 中国两栖动物新记录1科, 新描述2属, 恢复1属有效性, 新记录1属, 新描述或恢复有效种74种, 新增国家纪录18种; 另6属、8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在此视为次定同物异名而未做收录, 后同)。同期, 中国爬行动物新恢复5科, 新描述1亚科, 新描述1属, 恢复3属有效性, 新记录3属, 新描述、恢复或提升有效种43个, 新增国家纪录10种; 另有5属、4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 并移除1属、4种在我国的分布纪录。此外, 通过整理2015年前文献, 爬行动物增补3属, 提升3亚种至种级地位, 增补国家新纪录3种, 另有3属、2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 同时移除1种在我国的分布纪录。综上, 截至2019年底, 我国共记录现生本土两栖动物3目13科62属515种(蚓螈目1科1属1种, 有尾目3科14属82种, 无尾目9科47属431种), 爬行动物3目35科135属511种(鳄形目1科1属1种, 龟鳖目6科18属34种, 有鳞目蛇亚目18科73属265种、蜥蜴亚目10科43属211种)。此外, 本文还对先前名录中部分爬行动物的中文名提出了修改建议, 建议恢复部分物种的惯用中文名。2015-2019年, 新物种及新纪录已知物种数量占现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17.1%和10.2%。近年来, 我国发表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和已知物种的新纪录数量持续增加, 分类体系也在研究中不断完善, 建议今后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 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讨论, 以推动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