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基于微机控制的心脏电生理刺激系统。利用微机可视化界面设置各项刺激参数,然后通过串行口将所有参数传送给外接单片机系统,最后由微机启动控制单片机按照既定模式发放刺激脉冲,同时微机接收单片机反馈的当前状态参数并将其实时显示在可视化界面之上。实践表明,该系统较以往的电生理刺激仪而言功能完备,操作简单,并且监测实时,在临床心脏电生理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常规方法之一,并且在许多其他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常规DBS采用单通道恒定脉冲间隔的高频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刺激模式缺少多样化,限制了DBS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为了开发更多DBS刺激模式,用于改善疗效、拓展应用范围、并节省刺激器的电能,近年来研究人员基于去同步调控机制,在脉冲序列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排布两方面开发了DBS新模式.主要包括:变频序列(包括规则变频和随机变频)、不同空间位点上的多通道异步刺激以及变频和多通道两者的结合.这些新刺激模式能够提高DBS的临床疗效、降低刺激能耗,在帕金森病以及癫痫、强迫症和微意识障碍等其他脑疾病的治疗中都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更值得关注的是,多通道异步刺激不仅在刺激期间具有更好的即时疗效,而且刺激结束后还能长时间保持疗效,具有刺激后效应.这个特性突破了常规DBS主要为即时效应的局限性,展现了DBS新前景.本文在概述常规DBS模式及其去同步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综述变频脉冲刺激和多通道刺激等新型DBS模式,可以为促进DBS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观察其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以丘脑底核为刺激靶点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8例,对比手术前后患者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UPDRS评分。结果: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6个月后,患者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临床主症的改善上效果良好;与手术前相比,患者术后UPDRS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美多巴服用量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没有产生永久性的并发症以及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对大量油脂性渗出及典型面具性面容的治疗上未见明显疗效。结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氏病,可以使帕金森病主要临床症状肌肉僵直、静止震颤及运动迟缓得到明显改善,显著减少美多巴服药量,具有安全可靠的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在医学术语上称“脑深部刺激系统(DBS)”,其外形及工作原理与心脏起搏器类同。DBS由植入脑内的刺激电极、埋在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和皮下导线组成。脑内电极质地柔软,直径1.2mm,电极头端有4个刺激触点,供刺激选用。脉冲发生器大小为6×6×0.5cm,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持续发出高频脉冲电刺激,通过皮下导线传递到脑内电极,抑制不正常的脑核团放电,消除帕金森病症状。整个刺激系统均埋在皮下,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触点、频率、强度及脉宽等参数,通过体外电脑程控调节,以达到最佳刺激效果,调节时病人无…  相似文献   

5.
脑刺激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等脑刺激方法尽管能调控运动功能(包括减轻运动性障碍疾病的运动障碍、提高运动能力等),但存在空间分辨率低且无法刺激深部脑组织的局限性.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光遗传学、经颅超声刺激(transcranial ultrasound stimulation,TUS)、时间干涉(temporal interference,TI)等精准定位脑刺激方法,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可聚焦深部脑组织等优点.本文综述了上述几种脑刺激方法的原理、特点,对运动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从而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工具,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干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中医按摩的电刺激仪器——将产生的电刺激信号通过中医的按摩手法给患者按摩。方法研究采用STC89C58RD+单片机作为控制器,采用LCD点阵液晶显示作为可视化的提示工具,采用4*4矩阵键盘作为输入控制接口,采用变压器作为电刺激信号升压器件。结果研究实现了预期目标,用户可通过LCD提示输入控制点刺激信号强度的按键,单片机处理后输出相应的脉冲波形,进而触发生成用于按摩的电刺激信号。结论对51单片机开发应用,实现了输入不同的频率信息,产生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信号,使人感觉不同程度的麻刺激,能够用于治疗和保健。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人数多,波及范围广,已成为老年医学中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临床上AD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副作用。目前,物理干预AD的治疗方法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表明,物理干预如嗅觉干预、光疗法、脑电刺激、声光刺激、温度干预等能通过提高神经发生、神经保护、调控神经元兴奋性和可塑性、提高脑血流量、改善代谢、减少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从而改善AD症状与认知功能。本文综述了不同物理干预对AD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为物理干预用于实施预防和延缓AD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深部脑刺激器(deep brain stimulator),也经常被称为脑起搏器,是可植入人体设备,并连续不断地传送刺激脉冲到深部脑组织的特定区域,即所谓的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迄今为止,深部脑刺激是治疗严重顽固抗药性运动障碍疾病(如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及肌张力异常等)的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之一.此外,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也不断地探索应用DBS治疗其他神经及精神异常(如,癫痫和强迫症)的新的临床应用.尽管应用DBS治疗运动障碍非常有效,并也迅速被探索性地应用到其他神经障碍治疗中,但其作用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热点.DBS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通常有两种基本的观点:高频刺激抑制学说及高频刺激兴奋学说.基于最近发表的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高频刺激效应的资料、数据及相关评论,两种机制共存并发挥作用的DBS作用假说被提出,认为DBS通过施加高频刺激干扰并控制了核团病理性紊乱随机活动,同时施加兴奋性刺激到其他基底节的网络,以实现对帕金森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由于中脑黑质以及其他核团结构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所致的以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近年来,双侧高频刺激的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术(STN-DBS)治疗PD效果确切,疗效较好,但其出现了术后淡漠等类似副作用,严重影响了PD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本文对STN-DBS术后淡漠发病情况、表现及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等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它在难治性癫痫、顽固性强迫症等其他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经过30多年的临床应用、动物实验和计算模型仿真等多方面的研究,DBS的机制也逐渐明朗.虽然尚无定论,但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本文从电生理角度分析和总结了有关DBS机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抑制论和兴奋论到目前主导的调控论;从关注刺激位点的神经元活动,到发现神经元胞体与轴突活动的去耦合,再到高频刺激诱导的间歇性轴突阻滞,以及由此轴突活动可能导致的投射区神经元群体的去同步活动.这一系列研究进展表明DBS具有复杂的神经网络调控机制.了解DBS的作用机制对于提高其疗效、开发新刺激模式以及扩大临床应用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蛋白激酶在真核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影响了生长、发育、迁移以及凋亡等各个细胞过程。其表达水平或活性异常时,就有可能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各种疾病,因此蛋白激酶是治疗这些疾病很好的分子靶点。迄今为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了28个蛋白激酶的抑制剂作为上市药物,用于相应的临床治疗。目前存在着各种检测激酶活性的方法,激酶生化检测方法尤为众多,比较经典的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也有一些非均相非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诸如酶联免疫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分析法等等。而各种均相非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方法,由于其污染小、操作便捷,逐渐成为激酶抑制剂筛选的首选。本文综述了各种激酶生化检测方法及其发展历史,并介绍了一些新的趋势,如激酶酶谱筛选。  相似文献   

12.
来源于出血后血红蛋白或衰老细胞释放的血红素能够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O-1,HSP-1)的表达。血红素氧合酶-1催化血红素生成气体介质一氧化碳,铁和胆绿素。胆绿素和它的代谢产物胆红素都是有效的抗氧化剂;同时铁诱导的铁蛋白和CO也发挥着各自的保护作用。因此,HO-1的表达被看作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在各种不同的脑病理改变发生后,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创伤性脑损伤及神经变性疾病,HO-1明显表达于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从而发挥其重要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学国  马生祥  马玄中  党斌  刘迟 《生物磁学》2013,(36):7182-7185
作为高效能的中枢神经抑制剂,γ-羟基丁酸(GHB)其相关物质γ-丁内酯(GBL)和1,4-丁二醇(1,4-BD)的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它们强烈的镇静及健忘效果常常被用作迷奸药,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在体内天然存在GHB,而且其在摄入后消除迅速,这增加了体内GHB及其相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评价难度。本文在对GHB及其相关物质的理化性质阐述基础上,综述了它们的提取技术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液.液提取、固相萃取等提取方法与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等在分析不同检材中GHB及其相关物质的应用,这也为国内法庭案件中GHB及其相关物质的滥用及相关案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法庭科学检测、分析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范高阳  王业忠  许晖  刘祺  姬云翔  赵冬 《生物磁学》2011,(20):3860-3863
目的:建立一种可重复的、有典型神经损伤症状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EBI)的机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采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法建立SAH模型。在4h、8h、12h、24h、48h、72h时间点,观察比较行为学与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枕大池和蛛网膜下腔内发现大量的血凝块和血液。(2)实验组光镜下可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大量红细胞,神经元细胞水肿,电镜下可见胶质细胞空泡样改变,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肿胀,髓鞘内存在空泡和板层分离现象。(3)实验组造模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对照组4h出现典型神经系统损伤表现,12h后恢复正常,空白组未见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结论:枕大池一次注血法是一种简便、可重复的症状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模型,适宜于研究早期脑损伤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良好的纳米级药物载体。嵌段共聚物具有载药能力强、粒径小、体内循环时间长、主动靶向性和被动靶向性等特点,因此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简要介绍了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性质,及其作为脂质体、胶束、微球等载体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脱落酸作为根源信号物质经由木质部被传递到叶片,经重新分配再与脱落酸受体结合,然后刺激气孔开放因子,调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等关键酶活性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使胞质碱化并刺激钙离子通道使钙离子内流,活化阴离子通道使阴离子外流,最终导致气孔关闭的一系列过程。该过程涉及到的因子包括:脱落酸受体、气孔开放因子、磷脂酰环己六醇、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Ca^(2+)、pH、一氧化氮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动物模型的制作模拟新生儿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研究其脑组织病理变化,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0只7d新生昆明小鼠分四组,分别为正常组(A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B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组(C组)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D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B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组(C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将其置于20℃的恒温50mL密闭容器中,分不同的时间将其取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D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各组术后均送回母鼠身边继续母乳喂养,三天后再作病理检测。结果: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60min时,小鼠结扎侧皮质及海马区出现病理改变,随着缺氧时间延长(90rain、100min、120min)病变范围逐渐扩大,病理改变越明显。结论:本实验显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同时缺氧一定时间可以导致小鼠脑组织损伤,脑细胞发生病理改变,且皮层及海马区域的神经细胞对缺氧缺血最为敏感,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曾昭定  戴爱国  蒋永亮 《生物磁学》2014,(9):1769-1771,1708
硫氧还蛋白系统是由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reductase,TrxR)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组成的多功能小分子蛋白系统,广泛表达的硫氧还蛋白作为蛋白质二硫键的还原酶,它参与很多生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包括调节机体的氧化还原反应、抑制细胞凋亡、调节转录因子DNA结合活性以及免疫应答等,其中一重要作用是参与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状态以对抗氧化应激。因此在一些炎症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间质疾病、哮喘、肺结节病等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硫氧还蛋白系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抗氧化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郑候华  张绍权 《蛇志》2014,(1):34-36
目的分析不典型原发性肝癌(PLC)CT动态强化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9例原发性肝癌中4例多期动态增强CT不典型表现。结果 29例病灶平扫均呈低密度,22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增强扫描呈典型改变(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造影剂廓出或门脉期强化,平衡期造影剂廓出)。1例HCC呈渐进性强化呈等密度,再延时扫描出现低密度环;1例肿块出现坏死、囊变并出血,周边持续明显强化并见增粗血管;2例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呈分叶或不规则,渐进性强化不达等密度,无胆管扩张。结论少部分原发性肝癌因病灶内组织成分不同致影像表现不典型,需结合多相期表现进行分析,必要时应行穿刺取活检,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0.
脑机融合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机接口是生物脑与电脑或机器之间的一种直接连接通路。脑机融合计算系统是一种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综合利用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新型智能融合系统,其在医疗康复、生活娱乐和军事侦查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首先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简述由脑机接口到脑机融合的发展趋势;其次重点阐述脑机融合系统的概念及其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分三个层次介绍当前若干典型相关工作;最后介绍吴朝晖课题组在脑机融合计算系统方面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