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生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研究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较早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最近十年来,随着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全国各地先后发现了许多富含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地点,大大丰富了小壳化石的资料,各地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面貌渐趋清楚,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下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生物地理分区很有必要。根据生物相、岩相特征及古地理位置三方面的因素可以将中国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期—沧浪铺期)小壳化石的生物地理区划分为8个大区:Ⅰ.扬子区;Ⅱ.过渡区;Ⅲ.江南区;Ⅳ.东南区;Ⅴ.西北区;Ⅵ.华北-东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伊春早寒武世西伯利亚型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记述黑龙江伊春地区早寒武世含多门类小壳化石的三叶虫为主的动物群,并依据东北北部及其紧邻俄罗斯境内的寒武纪地层及动物群特征,论证了东北北部地区的沉积-生物-构造古地理属于西伯利亚构造域,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构造域的对接主带应在二连浩特-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符拉迪沃期斯克一线。  相似文献   

3.
最早带壳动物化石外壳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采自我国上扬子地层区内研究较细的若干条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带壳化石进行综合性矿物学研究。借鉴化石钙质骨骼研究方法和成果,运用电镜微区研究及能谱分析资料,就术语的运用、磷质壳与钙质壳之间形成机理的相似性、化石结构的原生及次生性质,以及小壳化石壳壁显微结构分类、演化序列提出一些看法。认为;小壳化石外壳壳质成分大部分为胶磷矿,少量为显微纤状磷灰石,部分为成岩后生作用交代成因的碳酸盐及硅质壳,偶而有原生方解石壳。本文提出此类化石外壳可分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其演化序列可简括为:胶粒→层纤、柱状→层纹(片状)。  相似文献   

4.
华中西南区一条国际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补充剖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全球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确定在加拿大纽芬兰东南幸运角剖面,并以遗迹化石带Trichophycus pedium的底作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点。但是,幸运角剖面主要是以硅质碎屑岩相为主,难以与含有丰富小壳化石和具有可对比的稳定同位素资料的碳酸盐相界线剖面进行对比。为此,提出我国云南会泽大海附近的一条以碳酸盐相为主的剖面作为全球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的补充剖面。理由是(1)在大海剖面上,震旦系灯影组白岩哨段、待补段和下寒武统牛家菁组的中谊村段,大海段之间为整合接触;(2)早寒武世早期地层单元含有丰富的小壳化石并且可划分出4个小壳化石组合带;(3)利用碳同位素资料可以将大海剖面与许多其它剖面相当地层对比;(4)著名的梅树村剖面离大海剖面不远,它们均含有丰富的小壳化石和遗迹化石,两者易于对比。文章进一步认为寒武系的下界放在第I小壳化石组合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的底,相当于大海剖面11层的底。  相似文献   

5.
小壳化石保存,壳壁成分和显微构造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大量薄片,初步总结了寒武纪小壳化石的保存类型及其形成过程。论证了以磷质为特征保存的小壳化石原始成分绝大部分经过了次生磷酸盐化改造,相当一部分为钙质,并提出不同壳壁原始成分的鉴定标准,认为磷质小壳化石多层壳壁结构多为成岩次生构造叠加,原生壳壁显微结构罕见。报道了软舌螺化石具有交叉纤晶显微壳壁构造。  相似文献   

6.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都匀阶“清虚洞组”上部三叶虫Redlichia(R.)guizhouensis-Redlichia (R.)nobilis顶峰带产包括软躯体化石的多门类化石组合,文中描述其中的单板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含2相似种和1未定种:Oelandiell...  相似文献   

7.
扬子地台西部梅树村阶中的一些疑难小壳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描述的一些疑难小壳化石,均产于我国扬子地台区西部下寒武统梅树村阶Anabarites trisulcatus带和Paragloborilus subglobosus带。其中有4个新属,即Acanthocassis gen. nov.,Huizenodus gen.nov.,Amoebinella gen.nov.和Yuliunia gen.nov.。它们中有的是单体,有的是聚合体,其形态奇异,构造特殊。有的呈簇状、辐射状;有的呈单锥状、叠瓦状。聚合体化石离散后,可呈刃状、刺状、单锥状的骨片。这些离散骨片以前曾一度被描述为单个微体动物的外壳化石,本文对其中一部份进行了讨论和厘订,并讨论了一些疑难小壳化石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8.
华中西南区早寒武世梅树村阶的软舌螺纲及其它化石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钱逸 《古生物学报》1977,(2):255-278
本文记述华中西南区早寒武世的软舌螺纲、寒武骨片目及一些分类位置尚有疑问的化石,共14属、33种,其中11新属、28新种。讨论了产这一古老的多门类带壳动物化石的地层时代,属早寒武世早期,作为寒武纪的第一个阶,命名为梅树村阶。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炭纪海相双壳类及其生活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石炭系相当发育,富含多门类化石。由于对其中双壳类化石的研究程度颇低,目前要详细讨论石炭纪双壳类的生物地理分区、建立双壳类化石带或组合带尚为时过早。本文仅就我国石炭纪双壳类的分布、发育情况及其特征进行总结,并分析、讨论它们的生活习性。为了说明我国石炭纪双壳类在这个纲的演化史中所占的地位,也扼要回顾了全球石炭纪海相双壳类动物群的面貌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甘肃灵台小石沟晚中新世—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根据发现的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将甘肃灵台小石沟72074(4)地点剖面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Ⅰ带与榆社马会组化石组合相当,为中新世晚期;Ⅱ带、Ⅲ带及Ⅳ带代表中国上新世较为完整的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发现的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将甘肃灵台小石沟72074(4)地点剖面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I带与榆社马会组化石组合相当,为中新世晚期;Ⅱ带、Ⅲ带及Ⅳ带代表中国上新世较为完整的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2.
湖南石门杨家坪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小壳化石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描述了湖南石门杨家坪组下段(本文命名为泥沙段)和灯影组顶部的小壳化石15个属、11个种和7个未定种(包括3个新属、8个新种)。它们分属于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海绵类、阿纳巴管类、牙形刺状化石、球状化石和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建立了二个小壳化石组合:上组合为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Kaiyangites multispinatus;下组合为Eocucumaria sinica-Huangshandongella yangjiapingensis。本剖面的寒武系与震旦系的界线划在上、下化石组合之间。该区小壳化石的发现改变了我国过渡区内没有小壳化石的观念,为解决本区和邻区(川、鄂、黔)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3.
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地层时代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区域和洲际对比以及第二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确定方面,它们是重要的生物地层对比化石。湖北省宜昌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含大量的小壳化石,根据小壳化石带可知岩家河组第1-3层为幸运阶,第5层硅磷质结核灰岩中出现Aldanella yanjiaheensis,表明第5层应属于第二阶。由于第4层炭质灰岩中缺乏化石记录,而不能确定幸运阶和第二阶的地层界线位置。笔者首次在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第4层上部炭质灰岩处理出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弥补了这一层位化石记录的空缺。通过28个样品的系统分析,笔者获得上千枚小壳个体,系统鉴定和描述了6属10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新种为肿瘤形盘织金壳Zhijinites tumourifomis sp.nov.。据材料中出现的纽芬兰统第二阶的标准分子Zhijinites longistriatus、其它共生化石组合以及碳同位素地层学等证据,可以推测第4层上部应该属于纽芬兰统第二阶,因此幸运阶和第二阶间的界线位置应该在第4层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4.
凯里动物群有一些分类位置暂不能确定的疑难化石,Triplexa(gen.nov.)就是其中的一个属,其标本超过300多件。Triplexa由左右两瓣壳组成,体小,最大直径仅几毫米,呈扁球形。壳内被两条纵向弧形沟分成轴部及两个侧叶,形同水字形。Triplexa仅与棘皮动物的某些萼板相似,但Triplexa个体小,呈小扁球体,壳内部构造三分性极为明显,易于区别。Triplexa可能是某一门类动物的部件或器官。小而中空的壳体,显示可以漂浮,并非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15.
我国陕南寒武纪初期的宽川铺组(距今大约535百万年)以盛产磷酸盐化的微体小壳化石和球状动物胚胎化石而闻名于世,是探索早期动物门类起源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在宽川铺组中寻找微体化石新类型主要依赖显微镜下人工挑选的传统方法日趋低效,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微体化石数量庞大,大小接近,形态简单,非常适合于采用机器学习的手段进行人工智能分类。我们在宽川铺组微体化石中尝试使用机器学习的手段来进行化石图像识别和机器分拣。采用方向梯度直方图来提取化石图像的主要向量特征,并设计了二叉树型多分类识别器进行化石数字分类。目前处理了5 000多张微体化石照片的人工智能识别,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陕西西乡灯影组杨家沟段小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西乡灯影组杨家沟段地层中富含大量的小壳化石,除了软舌螺类、织金壳类和球壳类外,还有异常丰富的针棘状化石,这种针棘状化石是某种生物的外骨骼,鉴定为一个新形态属Acidocaracus,五个新形态种,并作了详细描述。 本文根据所发现的小壳化石与扬子地台其他地区,如云南梅树村渔户村组上部,四川麦地坪段,湖北神农架西蒿坪段所含化石可以对比,并与新疆乌什—柯坪—阿克苏地区的玉尔吐斯组化石群也很接近,从而推断早寒武世早期古海洋的海水通道所在。  相似文献   

17.
高家山瓶状微化石为一类发现于陕南宁强高家山生物群Conotubus-Gaojiashania-Protolagena组合带中的微体化石。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在瓶状微化石外壳表面具有浅坑与水滴状构造;运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化石壳壁结构和壳腔内部结构,发现一个瓶状微化石内部存在球状构造。这些化石新材料中的微构造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形态的认知,还加深了我们对前寒武纪原生生物演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采自云南永善肖滩剖面下寒武统石岩头组的托莫特壳类(tommotiids)骨片化石Lnpworthella rete Yue,1987,其骨片锥状或塔状,横向环脊明显,环脊尖棱状;骨片外表面具多边形网状纹饰,但无齿、瘤或纵脊等装饰;骨片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弯曲型和近直立型,前者数量明显多于后者。简要地讨论了托莫特壳类化石的分类及生物亲缘关系,认为目前为止,其仍为亲缘关系不明的化石类别。尚难断定所有的托莫特壳类骨片化石皆属于同一生物门类,因为难以证明将它们归人同类生物所依据的骨片性状是共同衍征(synapomorphy)还是由于趋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结果;在缺乏躯干化石记录的情况下,离散骨片的生物亲缘关系研究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9.
文中报道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Ⅰ、Ⅱ组合之间的宏体藻类化石:中华细丝藻属Sinocy-lindra,崆岭藻属Konglingphyton,约克那斯藻属Yuknessia和文德带藻属Vendotaenia。通过对宏体藻类化石研究,表明它们无论从保存形式还是形态特征上看,带有庙河生物群的色彩,同时与牛蹄塘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可能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为研究宏体藻类的辐射、演化提供了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钰 《古生物学报》1981,(2):181-184
腕足动物是古无脊椎动物化石中属种多、分布广的一个大门类。从地球上最早的带壳动物出现时开始,贯穿整个显生宇,一直延续到现代。包括约50个超科、250个科和3,300个以上的属。从奥陶纪开始,就是主要的海生底栖生物,遍布于全世界的海相地层。所以,透过研究腕足化石的群落、古生态和演化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五亿多年来生物和地史演变的一个重要侧面。腕足动物是固着在海底生活的。利用不断改进它的器官构造、适应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生活环境。换句话说,也就是腕足化石的形态特征一般都能反映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