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天山、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海扇类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天山和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地层比较发育,双壳类化石也相当丰富。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多年来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双壳类化石材料,经初步鉴定有古栉齿类、裂齿蛤类、小花蛤类、海扇类、古满月蛤类、并齿蚶类和蛏海螂类等,其中不少属种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待  相似文献   

2.
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的地理区系和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仁杰 《古生物学报》1992,31(6):734-755
对我国已报道的113属349种泥盆纪海相双壳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进行总结,讨论这一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组合序列,并深入讨论了我国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双壳类动物群的特征;划分出我国早、中泥盆世的4个海相双壳类群落,其中3个为浅海、近滨至陆棚双壳类群落,另一个为较深水浮游相双壳类群落.此外,还对双壳类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炭系孢粉组合带序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中唯一的在石炭纪发育有欧美植物区,华夏植物区,安加拉植物区和风瓦纳植物区植物群的国家,并以欧美-华夏植物群最为发育,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华北和西北(新疆,甘肃,宁夏)的石炭系孢粉研究成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古物 系孢粉组合带序列方案(计15个孢子带),描述了各带的特征,依据孢子带的对比和同层所产动物化石,讨论了它们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一、双壳类化石的产出在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所发现的海相侏罗纪双壳类化石不下150种,分隶于9目30科。它们产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龙爪沟群和鸡西群中,但多半产自龙爪沟群。龙爪沟群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等地,由中、晚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组成,其中含有一些广布性的动物化石群,但也具有许多北极-太平洋区的分子。这些动物群包括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菊石、介形类等化石。本文所列海相双壳类化石及其有关结论,部分摘录自本文作者所参加不同研究队各自的初步研究。龙爪沟群厚约400m,由砾岩、砂岩、粉砂岩  相似文献   

5.
广西凤山、西林等地中三叠统上部双壳类分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讨论广西西部中三叠统上部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序列,建立5个化石带;并附述黔南和滇东南晚三叠世1个双壳类带.这些带自下而上为:(1) Daonella (Longidaonella) producta-D. americana 带,属晚安尼早中期;(2) D. moussoni 高峰带,属晚安尼晚期;(3) D. rieberi-D. indica 带,属早拉丁期;(4) D. kotoi-D. jilongensis 带,属晚拉丁早期;(5) Halobia subcomata-D. varifurcata带,属晚拉丁晚期;(6) H. rugosoides-H. bifurcata 带,属早卡尼期.文内简要描述了各带的主要标志化石23种.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西南斯木哈纳剖面上白垩统海相地层发育完整,产丰富的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介形虫等化石。本文主要对该剖面中产自库克拜组的双壳类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其自下而上可划分出三个生物组合:Flaventia ovalis-Cardita sp.,Ostrea oxiana-Ostrea vatonnoides-Ostrea nummus和Rhynchostreon suborbiculatum-Lima marrotiana-Pycnodonte(Costeina)costei。通过对双壳类化石进行洲际对比,将库克拜组的时代归为于Albian晚期—Turonian早期。对库克拜组双壳类生物群落的古生态分析表明,斯木哈纳地区Albian晚期至Turonian早期经历了一次海侵,海侵规模在Turonian早期(库克拜组上段中上部)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
简述措勤地区双壳类的地层分布及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20属20种,其中有6新种。非海相双壳类(Isodomella,Costocyrena)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璞  庞其清 《古生物学报》1998,37(3):339-343
描述了采自河北阳原和蔚县的双壳类化石2新种,根据共生的动物群的讨论,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9.
滇西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苔藓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4个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描述了双壳类2新属(Sichuatrigonia, Pseudoburmesia)和11新种(包括新亚种).  相似文献   

10.
西藏措勤地区早日垩世双壳类新材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宗海 《古生物学报》1995,34(1):76-89
简述措勤地区双壳类的地层分布及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20属20种,其中有6新种。非海相双壳类(Isodomella,Costocyrena)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甘肃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的双壳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颉光普 《古生物学报》1999,38(1):94-101
描述了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中首次发现的5种双壳类化石;它们均属于古异齿目珠蚌科,是现代东方区的特征属种。根据相应层位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推断,咸水河组中的生存的时代为早浙新世晚期;与欧洲的哺乳动物带MN2-3相当。  相似文献   

12.
前言本文描述的双壳类化石,采自广西隆林德峨下泥盆统及南丹罗富下、中泥盆统,初步研究计22属34种,其中5个新种。双壳类动物群在两个地区有不同的组合特征:在隆林县德峨含山剖面上,化石产出层位,一般为黄褐色粉砂岩、微变质的页岩和深灰色泥岩,双壳类个体都较大,可达5—10cm。在颗粒较粗岩层中的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寒武纪双壳类研究之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4,43(3):448-457
长期以来,双壳类研究者虽未将扬于蛤(Yangtzedonta Yu)纳入到双壳类早期系统演化的研究范畴,支却又难以予以完全否定。最近,钱逸的工作终于解决了这一悬案,这是寒武纪带壳软体动物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然而,钱逸对双壳类早期演化的理解仍存在着误解,例如,将Xianfengoconcha Zhang当作是“最古老的双壳类”,为此有必要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寒武纪双壳类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Xianfengoconcha发育有两侧对称排列的所谓“片状齿”,实属腕足类小圆货贝型铰合构造。化石证据表明,真正的片状齿是由古栉齿型铰齿演化而来,因此,古异齿型不是双壳类最古老的铰齿类型。目前,我国没有争议的寒武纪双壳类只有.Pojetaia Jell一属。  相似文献   

14.
假嬉蚌壳微细结构和分类位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前言双壳类壳微细结构的研究自50年代以来,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且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目前,这项研究已应用到双壳类的分类(J. D. Taylor, W. J. Kennedy & H. Hall, 1969; 1974)和演化中(Taylor,1973;鱼住悟。铃木清一,1981)。本文重点讨论的双壳类化石假嬉蚌(Pseudohyria),在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有广泛分布而  相似文献   

15.
早、中侏罗世珠蚌类壳质微细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珠蚌类在早、中侏罗世的繁盛,是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淡水双壳类动物群的重要特色。珠蚌类的起源,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材料加以论证。例如,泥盆纪的“珠蚌”类化石 Archan-odon,Amnigenia,石炭纪的 Asthenodonta,Arc-hanodon,二叠纪的 Neamnigenia 等虽具有 An-odonta 型轮廓,但究竟与中生代及现代珠蚌类有何关系,尚不清楚。然而,中国、印度、南非、北美及澳大利亚等地中三叠世或三叠纪内开始出现的珠蚌类却可能与现代珠蚌类有一定的关  相似文献   

16.
新疆早寒武世Lapworthella一新种及本属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昭 《古生物学报》1992,31(1):108-116
西藏海相下第三系,广泛断续地出露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南北。本文概略论述西藏海相下第三系,列举一些新的地层剖面,划分对比地层,简述沉积岩相古地理,提出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并描述5个双壳类化石新种。它的研究对了解喜马拉雅地质历史的发展,海水退出该区的最后时限,以及探讨古地理、古气候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象州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壳相含泥质石灰岩中发现一个海星口面化石 ,定名为Devonasterguangxiensissp .nov .。该种中盘较大 ,腕长且直 ,下缘板发育 ,口角板肥大 ,略尖 ,与美国标本Devonastereucharis(Hall)相比 ,有一定的区别。海星化石与东岗岭组常见化石Actinopteria(双壳类 )和Atrypa(腕足类 )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的材料来自鄂西巴东县宝塔河中三叠统巴东群宝塔河组。巴东群在长江三峡地区颇为发育,为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宝塔河组由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从中首次发现比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同层位中还有菊石、双壳类、牙形刺和有孔虫等化石。  相似文献   

19.
1982年,笔者与本队郑有铭同志在深圳地区南澳水头沙进行野外工作时,曾发现一批海相双壳类化石。当时曾有人怀疑这里的地层为上三叠统,据说前人曾发现过三叠纪的标志化石Myophoria(Neoschizodus)laevigata(Ziethen)。但是后来广州地质学校黄沃章老师在双壳类化石层之下采集到早侏罗世金鸡组的菊石Hongkongites,菊石层中又共生有少量双壳类。1984年笔者携带这批双壳类标本到中国科学院南京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与描述了泾川组(狭义)中双壳类化石计4属16种。根据国内与其有关的双壳类动物群的研究现状,从东亚地区类三角蚌类动物群的演化事件和与海相层的关系两方面分析,认为泾川组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早期,并进一步指出泾川组的双壳类动物群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北方生物区的混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