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2.
寒武纪凯里生物群在贵州镇远竹坪地区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东部镇远县竹坪地区付家冲寒武系凯里组中上部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至Peronopsis taijiangensis带粉砂质泥岩、泥岩中新发现丰富的多门类化石组合,共计22属及3未定属种,分属海绵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水母状动物及藻类9大门类,其中动...  相似文献   
3.
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产出大量古盘虫类三叶虫化石,包括分离头盖、尾部和完整背甲。依据标本中具分类鉴定意义的构造特征的测量数据比值并线性拟合,结合形态学特征、个体发育趋势等特点分析,认为Tsunyidiscus armatus和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两个三叶虫种是有效的,支持以尾部肋区分节差异作为两个种种征判别标志。本项研究可为厘定贵州金沙地区三叶虫Tsunyidiscus序列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4.
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寒武系九门冲组发育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灰岩,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发现有海绵动物骨针和腕足动物的微体骨骼化石。海绵动物骨针包括粗短三轴六射针和细长三轴六射针。腕足动物经对比研究后将其鉴定为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均与陕南和鄂西地区的E.zhenbaensis非常相似,具有贝体轮廓亚圆形或横卵形、壳体饰以明显的同心纹,腹壳内顶坑浅弱或不发育、顶突起微凸,背壳假铰合面明显、中间沟和中支板发育良好等特征。E.zhenbaensis主要见于中国扬子区陕南和鄂西的寒武纪第二世地层中,在黔东斜坡相区九门冲组中尚属首次报道。E.zhenbaensis在黔东寒武系九门冲组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组的生物组成面貌,扩展其地理分布,而且可为扬子区和过渡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对比提供信息。麻江羊跳寒武系九门冲组微体化石远较鄂西和陕南等地水井沱组中微体化石的分异度低,可能与当时麻江地区水体较深有关,为研究不同相区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研究标本均为Protoryctoce phalusarcticus Geyer and Peel,2011的蜕壳标本,保存于贵州剑河八郎村寒武纪第2世的清虚洞组中,头部、胸部、尾部都得以保存,且胸部与尾部未分离。该类三叶虫可能经历了3个时期的蜕壳过程:1)头部进行上下弯曲,水阻力造成两侧活动颊受到的压力明显大于头盖,这种压力可能导致面线出现裂缝,之后海水通过裂缝进入头部,新头部活动范围增大,并利用水压力降低旧头盖与新头盖的连接程度;2)虫体携带着旧胸尾及其他相连接的部分向前爬行,并在短距离内将旧头盖与虫体分开;3)虫体通过不同的爬行方式摆脱旧壳。本文还重点讨论三叶虫蜕壳过程中首断裂缝的产生、胸尾是否分离的原因、头部运动方向对旧壳保存的影响、以及水动力和水压力在蜕壳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补充oryctocephalids三叶虫的蜕壳研究,为三叶虫的系统演化、个体发育的再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贵州剑河革东镇八郎村南甲劳组中部钙质白云岩中新近发现的具有粗强放射状辐管的水母状化石和其下凯里组中具细辐管及同心环的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有明显区别,属于伊尔东钵科(Eldoniidae)。其层位晚于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中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层位1个化石带,属中寒武世中期,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最高层位,相当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Eldonia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7.
贵州化石丰富,素有古生物王国之称,其中早期特异埋藏后生生物十分发育,由老至新有埃迪卡拉系的瓮安生物群、江口庙河生物群、寒武系第1统的小壳动物群、第2统下部的牛蹄塘生物群及中上部的杷榔动物群、第3统底部的凯里生物群。这些特异埋藏生物群与云南寒武系的澄江动物群、关山生物群及陕南埃迪卡拉系高家山生物群构成了我国早期后生生物的演化链,反映了从动物起源(瓮安生物群)、可疑多门类动物出现(江口庙河生物群)、动物骨骼化(高家山生物群)、生物矿化质和量的变化或骨骼动物爆发性辐射(小壳动物群)及海绵动物辐射(牛蹄塘生物群)再到动物主要门类出现的寒武纪大爆发(澄江动物群)、海洋生物多样化及生态复杂化(凯里生物群)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贵州剑河寒武系凯里组软舌螺化石丰富、埋藏形式多样,其中以脊状单臂螺Haplophrentis carinatus化石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过去有关学者对凯里组单臂螺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石分类学方面,对脊状单臂螺埋藏特征及与其他生物共生关系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对324块脊状单臂螺化石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对比后发现,凯里组脊状单臂螺口盖化石埋藏形式有四类:口盖单独保存、口盖以内模或外模化石形式保存、口盖与锥壳完全绞合保存、口盖与锥壳不完全绞合保存;附肢保存较少;锥壳多以内模化石形式保存;脊状单臂螺内模化石与印痕化石上普遍出现类似软体保存形成的三分叉结构,这类三分叉结构属于后期埋藏因素造成的次生结构。文中还对脊状单臂螺与始海百合共生关系进行探讨,并将二者共生关系归为偏害共生。  相似文献   
9.
贵州剑河寒武系甲劳组中发现大量艾苏贝(Nisusia),经鉴定共1属2种(贵州艾苏贝Nisusia guizhouensis、瘤点艾苏贝Nisusia granosa), 1未定种(Nisusia sp.)。其中Nisusia guizhouensis丰度高、保存好,壳体上具明显的壳刺构造,与同区下伏地层凯里组和清虚洞组中已报道的N. guizhouensis有一定区别。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从清虚洞组到甲劳组N.guizhouensis的腹壳和背壳的主端和侧缘位置相对向外扩张,壳体前缘部分相对向内收缩,其体腔也相应变小;腹壳的变化略大于背壳,且从凯里组到甲劳组的变化大于清虚洞组到凯里组的变化,但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这些差异都属种内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层位的N. guizhouensis所处的沉积环境差异所致,其壳体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可能是适应更强水动力环境的结果。本研究丰富了甲劳组腕足动物的组成,为Nisusia系统分类和形态学研究提供新材料,还为腕足动物对环境适应性演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松桃县黄莲村西的黄莲剖面杷榔组厚417.8m,主要由深灰色钙质泥岩组成,岩性与湘西、黔东杷榔组基本相似,除底部38m未见三叶虫外,以上均含有三叶虫,由下而上可分为2个三叶虫带,下为Oryctocarella duyunensis带(38-83m),化石较少;上为Oryctocarella duyunensis-Arthricocephlus chauveaui组合带(83 m以上)。除Arthricocephlus chauveaui外,还含有A.xinzhaiheensis,Oryctocarella duyunensis,O.sibirica?,O.balangensis,Duyunaspis duyunensis,Changaspis elongata及Redlichia (Pteroredlichia)murakamii。与剑河交榜潜在的寒武系第四阶国际层型剖面下部2个三叶虫带Oryctocarella duyunensis-Arthricocephlus chauveaui组合带及Oryctocarella duyunensis带完全相同,也可和格陵兰北部Freachen land及Peary land等地Henson Gletscher组对比。黄莲剖面是潜在的寒武系第四阶国际层型剖面剑河交榜杷榔组剖面的良好辅助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