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扁颅蝠是继凹脸蝠之后的世界第二小蝙蝠,褐扁颅蝠与扁颅蝠同在一个属,扁颅蝠属就只有这两个种,世界最小的凹脸蝠体重仅为2克左右,扁颅蝠也下过3.5克左右。褐扁颅蝠也就4.3克左右,虽然打开翼膜后看起来比较大,但是它们的身体并不比我们成年人的拇指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再生几丁质亲和层析和两性电解质等电聚焦电泳,纯化了扁豆荚几了酶,其分子量30kD,等电点为9.1,主要呈内切酶活性。扁豆荚中不同组织几丁酶比活力有很大差异。在豆荚发育过程中,其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而比活力则持续上升,表明扁豆几丁酶活性变化与发育相关。经HgCl2处理后,扁豆荚壳和种子的几丁酶活性均明显提高。在扁豆荚发育的不同阶段,几丁酶的诱导特性也有明显差异,幼嫩豆荚几丁酶诱导活性的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扫描电镜对小煤炱科Meliolaceae的美座附丝壳 Appendiculella calostroma (Desm.) Hoehnel和莫勒针壳炱 Irenopsis molleriana(Wint.)Stev.的子囊壳进行观察的结果,发现它们的子囊壳都有一个小孔口,孔口周同有2~4层小圆柱形至椭圆形细胞;它们的子囊壳表面细胞呈疣状或乳突状,具纵向沟纹。其中美座附丝壳还有具横条纹的蠕虫状附属物,莫勒针壳炱有光滑的子囊壳刚毛。子囊壳表面孔Izl的发现为小煤炱目Meliolales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sum Kze.)系 Kunze 于1817年报道见于丹麦石竹(Dianthus carthusianorum L.)茎上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的第一个种(模式种)。Cooke and Ellis 在1878年描述了见于飞蓬属(Erigeron L.)腐茎上的橄榄色毛壳(C.oliaceum C.et E.)。在 Chivers(1915)、Skolko and Groves(1953)、Udagawa(1960)、Ames(1963)和 Seth(1972)关于毛壳菌属的专著都曾指出很难划分这两个种的界限。Skolk and Groves(1953)区分此两个种时以橄榄色毛壳具有较大的子囊壳、较宽的顶附属丝和较大的子囊孢子,而 Chivers(1915)则认为橄榄色毛壳是球毛壳的异名,Udagawa(1960)区分此两个种仅根据子囊孢子的长度和宽度,他认为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孢子大于球毛壳的子囊孢子。Seth(1972)在他的专著中虽保留此两个种作为独立种,但他指出限于他镜检过的标本材料及根据 Chivers 专著中的球毛壳的特征辑要概括了橄榄色毛壳的特征,对这两个种的区分界限确实是很难划分的。最近我们在北京采集和分离了来源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材料上的毛壳菌种类,以期进行北京地区毛壳菌种类调查研究。我们分离获得许多球毛壳——橄榄色毛壳类的毛壳菌菌株。参考了不同作者对这两个种的子囊壳、顶附属丝、侧附属丝、子囊及子囊孢子的特征记载,对北京的这一类型菌株进行了细致研究,认为球毛壳与橄榄色毛壳确有形态学特征区别,表现在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壳、顶附属丝和子囊孢子较球毛壳的更为粗壮,兼之球毛壳的顶附属丝较橄榄色毛壳的为窄且有分隔和微粗糙,球毛壳的子囊孢子呈浅橄榄褐色至暗橄榄褐色,含两个折光性油滴而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孢子呈暗橄榄褐色,量度亦较大,凭依经验即可鉴别此两个不同种。  相似文献   

5.
寒武纪早期是全球小壳动物化石大幅射的时期,贵州寒武纪初期磷块岩中就含有大量种类丰富的小壳动物化石,而前人对其研究多局限于外观形态的描述,对其微观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文中通过对贵州熊家场地区磷块岩中小壳动物Turcutheca,Paracircotheca,Loculitheca zhijinensis以及Protospongia化石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描述其显微结构特征。并对Turcutheca,Paracircotheca进行重点生物结构研究,探讨其壳体形态、生长发育方式。通过对小壳动物化石壳体进行SEM-EDS分析,确定组成壳体主要成分为碳氟磷灰石。另外,对化石Turcutheca内核填充部分、壳壁、围岩进行EDS能谱分析,及其元素特征进行对比,初步探讨生物体与成磷之间的关系,认为寒武纪早期小壳动物的繁盛对同期磷块岩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扬子地台西部梅树村阶中的一些疑难小壳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描述的一些疑难小壳化石,均产于我国扬子地台区西部下寒武统梅树村阶Anabarites trisulcatus带和Paragloborilus subglobosus带。其中有4个新属,即Acanthocassis gen. nov.,Huizenodus gen.nov.,Amoebinella gen.nov.和Yuliunia gen.nov.。它们中有的是单体,有的是聚合体,其形态奇异,构造特殊。有的呈簇状、辐射状;有的呈单锥状、叠瓦状。聚合体化石离散后,可呈刃状、刺状、单锥状的骨片。这些离散骨片以前曾一度被描述为单个微体动物的外壳化石,本文对其中一部份进行了讨论和厘订,并讨论了一些疑难小壳化石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7.
土壤动物与陆地生态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除了典型的海洋动物以外,大多数的动物门类,在土壤中都有它的代表。根据它们与土壤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1)永久土壤动物与(2)暂时土壤动物(只在土壤中度过部分生活的或某一发育阶段的动物)。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土壤动物的营养来源对估价动物在土壤中栖居的性质是重要的。例如,蟋蟀、虎(虫甲)、扁触角甲虫,以及穴居蜂和许多啮齿类等,它们在土壤中营穴,但主要在地面取食,大多数双翅类和甲虫的幼虫则在土壤中取食。永久土壤动物仅偶然来到地  相似文献   

8.
1.问:钉螺蛳的构造与普通田螺或其他的小螺蛳有什么不同?是外壳不同呢还是螺体内部不同? 答:钉螺蛳和田螺以及其他常见的小螺蛳如川卷螺、扁卷螺等虽然都属于软体动物门,但它们却是属于不同的种或属,它们不仅外壳不同,内部形态也有差别,生态等也不—样。例如,钉螺蛳属于Oncomelania属,是长圆锥形,一般有8个螺旋,长7—8毫米,宽3毫米;壳较厚,壳的表面有一类钉螺蛳不平滑,有隆起的纵肋(图1);有一类钉螺蛳表面光滑,没有纵肋(图2)。但无论那一类,在壳口外唇的背侧都有一个隆起的嵴;在眼的上方有—些黄色的斑点——假眉;雄螺在颈部有一个扁的长大的阴茎。田螺属于Viviparus属,是卵圆的圆锥形,一般有4—5个螺旋,长2—5厘米;壳较薄,壳的表面光滑或有轻微隆起的綫;雄螺触角不等长,右侧的有阴茎的作用;颈部有两个叶.不同种  相似文献   

9.
朱志梅  杨持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261-2266
探讨了自然条件下沙质草原沙漠化过程中4个共有植物种群的形态、生长和抗氧化系统酶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共有种种群株高、密度、密度百分比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其中扁蓿豆中度沙漠化阶段前生长渐趋旺盛,中度沙漠化阶段后生长受到限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羊草受损最重,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下降至原生植被阶段的57.19%,密度和密度百分比仅为原生植被阶段的2.50%和6.22%.糙隐子草和冷蒿在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或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的增加与种群所处的阶段性优势地位及其抗逆性增强有关.共有种群SOD、POD活性普遍在潜在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阶段增加,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降低.羊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对沙漠化的响应不显著(P>0.05);扁蓿豆CAT活性在潜在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明显升高(P≤0.01).在重度沙漠化阶段,共有种3种酶活性普遍下降,只有扁蓿豆CAT活性上升.共有种群丙二醛含量从原生植被到中度沙漠化阶段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不同阶段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4个共有种中,羊草对沙漠化较敏感,扁蓿豆则生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张平  杨祝良 《菌物学报》2003,22(4):663-665
报道了中国热带珊瑚菌类的一新纪录属--扁枝瑚菌属Scytinopogon.目前该属在我国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采到两种,即扁枝瑚菌S.pallescen和刺孢扁枝瑚菌S.echinosporus.文中对这两个种进行了描述,并附有插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室(HKAS).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蕉孢壳属真菌4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马克欧文蕉孢壳菌Diatrype macowaniana、波纹蕉孢壳菌Diatrype undulata、俄勒冈蕉孢壳菌Diatrype oregonensis和刺蕉孢壳菌Diatrype spilomea。其中,马克欧文蕉孢壳菌和波纹蕉孢壳菌采自吉林省,前者的主要特征为子座扁球状,不规则,黑色至黑褐色,子囊孢子短棒状、无色透明;后者主要特征为子座大片垫状蔓延,呈波浪状轮廓,表面黑色,通常具明显边界,子囊孢子腊肠状、淡黄色;俄勒冈蕉孢壳菌D. oregonensis采自云南省,其主要特征为子座呈圆锥状肿块,圆形或多边形,表面黑色,子囊孢子腊肠状,透明至淡黄色;刺蕉孢壳菌D. spilomea采自海南省,其主要特征为子座从树皮中裂出,垫状,轮廓不规则,边缘陡,黑棕色至黑色,子囊孢子短棒状,透明无色。根据采集的材料对以上4种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及图示。  相似文献   

12.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集群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2002年在广西宁明县和龙州县利用直接观察、捕捉测量(共捕到197群蝙蝠,全捕180群)和标记重捕法(标记了31群的101只扁颅蝠,重捕到36只)比较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a)与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集群结构。结果发现: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主要栖宿在刺竹(Bambusa stenostachya)的竹筒内,通过竹筒上的裂缝进出。扁颅蝠栖宿的竹筒长平均为27.7cm,外围直径平均为23.6cm;褐扁颅蝠的分别为28.3cm和23.8cm。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24只,褐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13只;2种蝙蝠的栖宿群中皆为独居所占比例最大(扁颅蝠为22.30%,褐扁颅蝠为40.63%),2只所占比例次之(分别为14.87%和18.75%),其它大小类型呈不规则变化。扁颅蝠栖宿群的性别组成,以雌雄混居最常见(占54.72%),其次为独居雄性(占20.95%),而褐扁颅蝠栖宿群雌雄混居群与独居雄性所占比例相当(均为40.63%)。2种蝙蝠的雄性趋向于独居,而雌性趋向于群居。扁颅蝠与褐扁颅蝠可以栖宿在同一片竹林内,并且可以在不同时间轮流使用同一个栖宿竹筒,但2种蝙蝠从未共栖于同一个竹筒内。另外,标记重捕扁颅蝠发现:扁颅蝠经常变换栖宿竹筒(栖宿竹筒不固定);同时栖宿群之间经常发生个体交换[动物学报50(3):326—333.2004]。  相似文献   

13.
张平  杨祝良 《菌物系统》2003,22(4):663-665
报道了中国热带珊瑚菌类的一新纪录属——扁枝瑚菌属Scytinopogon。目前该属在我国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采到两种,即扁枝瑚菌S.pallescen和刺孢扁枝瑚菌S.echinosporus。文中对这两个种进行了描述,并附有插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室(HKAS)。  相似文献   

14.
柯萨奇病毒B3(CVB3)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病原体,与多种疾病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球毛壳菌代谢产物毛壳素对CVB3在体外培养细胞系中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毛壳素显著抑制CVB3在体外培养细胞系中的复制。250 nmol/L毛壳素可使 CVB3感染的 HeLa细胞相对存活率从未加毛壳素时的(21.9±1.8)%提高至(70.1±4.3)%。同时,毛壳素处理的HeLa细胞中病毒产量仅为对照组的(5.3±0.8)%,而病毒RNA水平也仅为对照组的(13.0±8.3)%。毛壳素也可使CVB3感染的Vero细胞相对存活率从(64.6±1.7)%提高至(87.2±4.8)%。毛壳素的这种抑制作用可被抗氧化剂 N-乙酰半胱氨酸部分抑制。研究毛壳素抑制病毒复制的具体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制。  相似文献   

15.
用一次性培养结合Monod方程测得海洋微藻-亚心型扁藻(Tetraselmis subcordiformis(Wile)Hazen)与大型海藻-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磷限制下的生长动力参数。孔石莼具有较低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及最大生长率,其分别为0.016μmol/L和0.16d^-1,而亚心型扁藻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和最大生长率分别是0.021μmol/L和0.83d^-1。两种藻类间的营养竞争实验采用半连续培养法在磷限制制条件下进行,实验过程中,分别对两者施予相同或不同的去除率,使两者享有相同或不同的资源需求值R^*。由Monod方程所作的竞争预测与实验观察结果的比较显示:仅在两种藻类间的资源需求值R^*差异显著(t检验,P<0.01)时,Monod方程才能对竞争结果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在两种藻类享的相同的资源需求值R^*时,亚心型扁藻在竞争中取代孔石莼。Monod模型仅能部分预测大型海藻与海洋微藻间的竞争结果。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中国热带珊瑚菌类的一新纪录属——扁枝瑚菌属Scytinopogon。目前该属在我国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采到两种,即扁枝瑚菌S. pallescen和刺孢扁枝瑚菌S. echinosporus。文中对这两个种进行了描述,并附有插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室(HKAS)。  相似文献   

17.
中生动物Mesozoa是一类小型多细胞动物,约50种。寄生在一些海产无脊椎动物,如扁虫,纽虫、多毛类、头足类、蛇尾类等动物的体内。虫体大者,长度不超过9毫米,小者也有不及1毫米的。体通常呈蠕虫状。身体结构简单,体外面只有一层有定数细胞构成,叫体细胞层(体细胞数,因种而异)somatoderm。体细胞包围一个(或几个)延长的轴细胞axial cell,形成有如由两细胞层构成的身体。其实它们和二胚层动物的内胚层,外胚层并非同源。轴细胞内,  相似文献   

18.
绢丝丽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绢丝丽蚌一年生长一个生长轮。年轮可肉眼观察贝壳外表面凹陷的生长轮来鉴定,用纵剖贝壳明暗相间层数与打磨后观察棱柱层和珍珠层上的生长轮来验证。绢丝丽蚌10龄以前生长较快,10龄以后生长逐渐减慢。10龄以前年龄(A)与壳长(L)呈直线相关,年龄与壳重(Ws)、体重(W)均呈幂函数相关,其10龄以前的方程式分别为:L=0.8980A 0.8600(r=0.9883),Ws=1.0175A^2.3399(r=0.9997),W=1.3188A^2.3333=0.9997)。10龄以后年龄与壳长、壳重和体重均呈直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分别为:L=0.1817A 7.9085(r=0.9813),Ws=10.7720A 61.1930(r=0.9902),W=13.6960A 78.8690(r=0.9903)。壳长与壳重、体重之间均呈幂函数相关,其相关方程式分别为:Ws=0.6303L^2.4846(r=0.9999),W=0.8181L^2.4775(r=0.9999)。壳重与体重之间呈线性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W=0.3560 1.2744Ws(r=0.9999)。  相似文献   

19.
陈嘉绩  陆桐 《四川动物》2004,23(1):49-52
对3例川金丝猴的内分泌腺作了观察。位于垂体窝内的垂体呈扁圆球形,前后径平均为8.0mm,横径为9.0mm,垂直径为4.5mm;松果体呈扁圆锥形,松果体脚很短,松果体隐窝很小;左肾上腺呈等腰三角形,右肾上腺呈直角三角形;连接甲状腺左、右叶的峡为纤维峡,仅1mm宽;1例川金丝猴有3个甲状旁腺(左侧1个,右侧2个);胸腺右叶较长,伸至颈部形成颈叶。此外,对右肾上腺方位、形态特征的形成也作了讨论。作者认为疣猴类右肾上腺这一特征与它们胃的膨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口盖是某些动物的一种保护组织,主要见于具有硬直管、旋绕或弯曲硬管状的无脊椎动物中。以腹足类而言,有的具口盖,有的缺失。所具的口盖也是各式各样的,海相腹足类的口盖有的呈很厚的一块结茧状,也有的很薄小,角质呈半透明,比壳口小,如红螺Rapana,当足缩入壳体内时,口盖也紧缩在壳口深处。淡水腹足类的口盖,一般较薄,也有全是几丁质的,也有含钙质的几丁质,含钙质的多少,随种属不同而不同,因此,淡水腹足类的口盖与上述的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