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首例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毒基因特征进行分析。用ELISA法检测血清麻疹病毒IgM抗体;用Vero/Slam细胞对采集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麻疹毒株用RT-PCR方法扩增其核蛋白基因3′端的部分序列,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以3′端456个核苷酸为目的片段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2012年共报告1 105疑似麻疹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590例,临床符合病例2例,排除513例,报告发病率为2.52/10万;共采集到984份疑似麻疹病例咽拭子标本,分离到247株麻疹病毒,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5.3%;除Shanghai12-239为D8基因型外,其他均为H1a基因亚型。Shanghai12-239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参考株(Manchester.UNK30.94(D8)AF280803)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6%。与WHO其他基因型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6%~94.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8.7%~95.3%。  相似文献   

2.
基孔肯雅病毒是引起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主要经伊蚊传播,感染者的症状主要以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为主。该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近年来在印度洋地区造成大规模流行。我国主要以输入性病例为主,未发生大规模流行。对基孔肯雅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开展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合并感染的检测,明确合并感染的可能性,为防御这两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依据。通过流行病史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对两名从泰国普吉岛旅行归来的发热病人进行了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诊断。两名患者在泰国旅行停留10天,在此期间两人均有蚊虫叮咬史。回国3天后两患者相继出现高热症状(39℃以上),且伴有皮疹,肌肉酸痛和乏力。实验室血常规检测发现轻度血小板降低伴淋巴细胞减少,登革病毒IgG/IgM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发现一名患者登革病毒IgM阳性。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证实两患者血液中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均阳性,同时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了登革病毒C-prM蛋白部分基因,经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证实感染登革病毒属于Ⅰ型登革热病毒。这是我国首次出现的输入性登革病毒合并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病例,本研究建议对流行病史和临床症状满足的病例要同时进行两种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4.
急性弛缓性麻痹聚集病例病原毒力和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脊灰病毒型内重组、位点突变等分子特征与神经毒力的关系,对2002年6月四川省攀枝花地区发生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聚集病例的分离病毒株进行了转基因小鼠(PVR-Tg21 mice)神经毒力实验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所测4株分离病毒(均为Ⅱ型脊灰病毒)神经毒力没有明显升高。4株病毒基因全长都是7 439bp,编码区翻译的氨基酸全长2 207aa。4株病毒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6208和6235c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Ⅲ型脊灰病毒在3A区重组而来,6209和6236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Ⅰ型脊灰病毒在2C区重组而来。4株病毒在5'非编码区nt481和VP1区的nt2 909两个强减毒位点都发生回复突变,6209和6236两株病毒重组的SabinⅠ的重要减毒位点nt6 203亦发生回复突变。结合神经毒力实验和序列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脊灰病毒的型别间的重组与神经毒力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可以推论SabinⅢ的nt5 832,SabinⅡ的nt1 450和nt2 386这3个位点可能是毒力相关位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福建省登革热(Dengue fever,DF)输入性病例持续存在,且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全省内广泛分布,为了解福建省福州市登革热的媒介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状况,2017年10月7日在福州市台江区元一花园小区内开展伊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捕获255只白纹伊蚊蚊体研磨液上清提取核酸后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DENV特异性核酸,将检测阳性的蚊体研磨液上清接种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成功分离到1株DENV病毒株mosquito13/Fujian/2017;经实时荧光RT-PCR法鉴定所分离病毒株的血清型为I型;利用型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病毒E基因并测序进行分子遗传特性分析;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该毒株与2017年10月17日同小区本地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得到的登革毒株E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与越南2014年分离株KT825033/Vietnam/2014核苷酸(99.7%)和氨基酸(99.8%)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所分离登革病毒毒株的基因型为I型,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进化关系相近,可能输入来源于东南亚国家。本研究证实了登革热外潜伏期的存在以及白纹伊蚊在登革热疫情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提示在登革热的防控工作中媒介登革病毒监测、检测的重要性,也提示福建省需要加强输入来源监测,特别是东南亚入境人员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7.
2001~2011年上海市风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2001~2011年本实验室保存的血清标本检测结果为麻疹IgM阴性,风疹IgM阳性病例相对应的咽拭子标本进行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分离,用RT-PCR方法对细胞培养产物鉴定后扩增病毒E1基因,扩增产物用于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60份咽拭子标本共分离到31株RV,获得27株RV的739nt(nt8 731~nt9 469)核苷酸序列,系统同源性分析表明,27株RV分离株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基因型,除分离自2011年的11009株、11052株和11106株为2B基因型外,其他分离株均为1E基因型。27株RV分离株大部分的核苷酸突变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24株1E基因型分离株中大部分毒株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自2001年以来可能有来自同一传播链的RV在持续传播。本研究首次监测到2B基因型RV2011年开始在上海流行,经GenBank核苷酸序列比对发现,其与越南、日本、阿根廷等国家近几年的RV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由于以前对风疹的监测较少,尚不能证明其来源。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发生了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登革热暴发,共报告病例113例。为查明病因,从分子水平分析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对疑似患者血清测定了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C6/36和BHK-21细胞分离登革病毒。同时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E基因和NS1基因后又分别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毒株进行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及登革I型病毒核酸;从18份疑似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0株登革I型病毒;浙江登革I型分离株(ZJ/07/04)与登革I型夏威夷株、广东株和泰国株的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3%、98.8%和99.2%,而与登革Ⅱ、Ⅲ、Ⅳ型毒株相同区域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8.3%、77.5%和62.8%。基因进化树显示浙江省登革病毒分离株与泰国株亲缘关系最近,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证实该次疫情的病因为由泰国输入的登革I型病毒。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云南省2013年和2016年登革3型病毒(DENV-3)流行株的全基因组分子进化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采用C6/36细胞培养法从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病毒,用RT-PCR法扩增新分离DENV-3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astalX1.83和MEGA6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云南省本地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0株DENV-3,其中西双版纳州2013年5株(简称版纳分离株),德宏州瑞丽市2016年5株(简称瑞丽分离株)。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这10株DENV-3的全基因组序列(10 707nt),其开放读码框(95~10 265)编码3 389个氨基酸。基于全基因组或各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版纳分离株均为基因II型(genotype-II),瑞丽分离株均为基因I型(genotype-I),并各自高度聚集为同一进化群并与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版纳分离株间和瑞丽分离株间的全基因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75%~99.91%(99.40%~99.91%)和99.21%~99.68%(98.78%~99.57%),并与DENV-3原型株(H87)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21%~94.34%(97.88%~98.14%)和93.81%~93.98%(97.12%~97.67%)。与H87株比较,本次云南分离株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分别存在26和63个氨基酸位点的改变。本研究证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2013年流行的DENV-3为基因II型,瑞丽市2016年流行的DENV-3为基因I型,它们的传播来源分别为老挝和缅甸北部边境地区。本次云南DENV-3分离株与H87株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决定病毒抗原性和毒力的关键位点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掌握广州市荔湾区2013—2018年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病例及病原学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荔湾区2013—2018年流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3— 2018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流感7 585例,其中2018年最高为2 691例,发病率283.26/10万;2013年最低,仅有528例,发病率57.78/10万。流感流行趋势每年出现1~2次流行高峰,高峰季节为春季和冬季;男女性别比1.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年龄以0~<5岁和5~<15岁组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年龄和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共检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cases, ILI)咽拭子标本总数 6 110 份,其中,流感病毒阳性标本总数564份,阳性率9.23%;每年可有1~2次检出高峰,高峰季节为春季和冬季。流感病毒型别呈现新甲H1型、季H3型和B型交替流行趋势。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流感防控重点人群是15岁以下的散居、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防控重点季节为春季和冬季。据此预测,2019年则需重点防控新甲H1型(A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2.
对辽宁省2019年的3例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疟疾病例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与诊断分析。 收集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汇总。根据疟疾实验室现有最新执行诊断标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的要求,对临床诊断的疑似三日疟患者采集抗凝血制作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上送全血到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复核,巢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比对。3份病例患者外周血血涂片镜检薄厚血膜,虫体分期主要为环状体期、大滋养体期、配子体期和成熟裂殖体期,其中大滋养体期中疟色素呈深棕色、较大、沿边缘分布,发现寄生的红细胞通常不胀大甚至会缩小,配子体小而圆,根据镜下特点初步判定为三日疟原虫;RDT结果提示为感染除恶性疟以外的其他3种疟疾(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单一感染,省级参比实验室对于上送全血利用巢氏PCR检测技术进行复核检测;将扩增出的三日疟的目的片段产物序列送至上海维基基因测序公司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了100%。 同时使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和PCR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均鉴定为三日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确定为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病例。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2009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和病原学信息,提出改善建议,为更好的控制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9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例报告,对其流行病学及病原学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全国共报告655 965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其中≤5岁儿童分别占报告总病例的50.38%和死亡病例的70.0%。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报告病例数的5.04%,其中病毒性感染占92.79%,细菌性感染占6.92%。结论≤5岁的散居儿童应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重点监测人群。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中约有95%为临床诊断病例。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诊断率及病原学诊断结果的报告率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不断报道有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且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有增高的趋势。2008年,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防治法》丙类传染病管理。本文对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及诊断、预防、治疗措施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郑州市2015—2017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和非NIP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郑州市2015—2017年报告的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郑州市2015—2017年共报告AEFI个案2 803例,一般反应占91.15%、异常反应占7.53%、偶合症占1.25%、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各占0.04%。2017年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年度指标要求,而2015和2016年个别指标均未达到。2 803例AEFI中,金水区报告例数最多,上街区报告最少; 6、8和12月呈现3个高点,占31.47%;男女性别比为1.33∶1; 2岁以下儿童占79.45%。造成AEFI例数发生较多的疫苗分别为:乙脑减毒活疫苗(556例)、麻风疫苗(533例)、无细胞百白破疫苗(318例)。临床诊断以发热/红肿/硬结、过敏反应-荨麻疹和其他为主。AEFI转归99.61%愈后良好。4例死亡病例均分类为偶合症,涉及的疫苗分别为卡介苗、乙肝疫苗(酿酒酵母)、A+C群流脑疫苗(多糖)和狂犬病疫苗(Vero冻干)。结论 AEFI监测系统的灵敏性较高,且监测质量逐年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服务的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6.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布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呈反弹趋势,我国尤甚.进入2000年以后,人间布病在我国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令我国布病防治形势严峻.为了明确我国布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需求、最新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入研讨分析我国布病防治研究中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凝练和提出今后我国布病防治研究发展中亟需关注、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共同协办,于2013年6月21日召开了由来自全国布病防治与基础研究领域专家共同参加的“布鲁氏菌病防治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在我国布病疫情最重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石河子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19家从事布病防治与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疾病防治机构的4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现结合文献资料以及本次会议的内容,对国内外布病流行现状、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我国布病防治的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建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辽源市2016-2018年0~6岁人群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情况。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辽源市2016-2018年报告的0~6岁人群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8年辽源市共报告306例0~6岁人群AEFI个案,一般反应占97.06%,异常反应占1.96%,AEFI报告发生率为62.73/10万剂次;年度AEF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27.09,P<0.05),月平均报告例数显示,3月、7月和10月是AEFI发生率报告例数的3个高峰;不同地区间AEF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16.89,P<0.05),以东丰县最高;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05),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7,P<0.05),年龄分布主要分布于2岁以下;疫苗分布以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发生率(148.90/10万剂次)最高;转归情况除2例正在治疗中外,其余均已痊愈;2017年应调查的AEFI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未达标,其余指标均达到方案要求。结论辽源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监测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国家计划和非计划免疫疫苗的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4—2013年聊城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乙脑策略提供流行病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4—2013年聊城市乙脑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聊城市2004—2013年共报告乙脑病例232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40/10万,其中2013年发病率达到1.34/10万;95.69%的病例集中在8-10月,9月份为发病高峰;年平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为临清市、东昌府区和高唐县;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123例),占总病例数的53.02%;2006年以来≥15岁病例所占比例(46.98%)呈逐渐增加趋势;职业分布以农民(36.64%)、散居儿童(28.45%)、学生(22.41%)为主。结论聊城市乙脑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13年呈高水平流行,威胁依然存在,预防控制策略应采取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措施。乙脑发病年龄明显后移,建议结合发病情况制定成人乙脑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青海省2004—201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青海省15年间乙肝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5年来青海省共报告乙肝患者20193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39.71/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2018年西宁市乙肝报告病例98218例,占48.64%;果洛藏族自治州最低,乙肝报告病例6766例,仅占3.35%。玉树藏族自治州乙肝报告发病率最高332.89/10万,海东市最低133.43/10万,不同地区乙肝报告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χ^2=21997.32,P<0.05)。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25~55岁人群中,50~<55岁组发病率最高为454.99/10万,0~<5岁组发病率最低为23.69/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7∶1。报告病例职业分布以农、牧民为主,占47.19%。结论 青海省经过多年的计划免疫的实施,乙肝防控效果明显,2009年以后乙肝报告病例呈现平稳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