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3年2月从保靖县梅花乡海拔300 m高的山地引进了一批大果形的刺梨枝条,在低海拔(45.5m)扦插繁殖,经过4年的栽培试验初步弄清了其物候期、结果习性及果实生长动态,为选育适应低海拔栽培的刺梨优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天然营养保健果品——刺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梨(Rosa roxburghii)又名缫丝花,木梨子,为蔷薇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果实扁球形,直径3—4厘米,熟时呈金黄色,常带绿点,外密生软毛刺。刺梨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湖北、广东等地,常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溪沟、路旁及山林间。我国南方早有栽培。  相似文献   

3.
香根草是能够长期适应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的少数物种之一。虽然国内对香根草的引种栽培和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对香根草在三峡库区消落带长期水陆周期性变化条件下的生态适应对策还知之甚少。为此,以2008年在三峡水库巫山段消落带建立的香根草引种栽培试验示范基地为研究平台,在2016年对海拔166—169 m、169—172 m和172—175 m区段的香根草的形态性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海拔166—169 m香根草的分蘖株数、平均株高、节间数量、节间长度、叶片数/分蘖株、叶片数/丛、叶片长等各指标值均低于海拔169—172 m和海拔172—175 m,海拔166—169 m与其它海拔区段的节间数量差异显著(P<0.05);(2)海拔166—169 m香根草的根系数量最少,但根系长度最长;(3)海拔166—169 m无节间的香根草株数最多,且与海拔172—175 m和海拔169—172 m差异显著(P<0.05);(4)不同海拔区段香根草的总生物量大小表现为海拔172—175 m>海拔169—172 m>海拔166—169 m,且海拔166—...  相似文献   

4.
不同海拔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海拔(2 100~2 700 m)下,野生和人工栽培云南黄连的生物量、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海拔2 600 m和2 700 m处分别为87.5 kg·hm-2和97.0 kg·hm-2,显著高于海拔2 300 m处(34.8 kg·hm-2,P<0.05),且海拔2 300、2 600和2 700 m的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均大于野生云南黄连,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野生云南黄连的根茎和根生物量均与全株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700 m处最高,分别为4.60%和1.93%; 根茎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根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巴马汀含量在2 300 m处最高.人工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600 m处最高,分别为4.41%和1.90%; 根茎巴马汀含量,根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茎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300 m处最高.海拔2 600~2 700 m处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中各有效成分产量显著高于海拔2 100和2 300 m处(P<0.05). 野生云南黄连分株的根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高度和冠幅沿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增大种植密度和加强人工管理可以提高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产量.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橡胶林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贾开心  郑征  张一平 《生态学杂志》2006,25(9):1028-1032
对西双版纳低(550~600 m)、中(750~800 m)、高(950~1050 m)3个海拔梯度上橡胶林地上及各器官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拔从低到高,地上生物量和干生物量都呈降低趋势,干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70%以上;海拔间的地上生物量和干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枝和叶生物量为中海拔最高,低海拔次之,高海拔最低,二者分别占地上生物量20%和5%左右,仅高海拔和低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气温的海拔间差异可能是引起生物量海拔间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3个海拔上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枝>叶。橡胶林低海拔模型用于中海拔和高海拔、混合模型用于各海拔的生物量计算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误差。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高原低氧对牦牛(Bos mutus)骨骼肌中乳酸脱氢酶(LDH)三种亚基基因(LDHA、LDHB和LDHC)表达的影响,本实验分别选取高海拔(4 200 m)、中海拔(3 200 m)和低海拔(1 900 m)三个海拔位置养殖的临床健康成年雄性牦牛各5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牦牛骨骼肌中LDH三种亚基基因的m 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牦牛骨骼肌中LDHA m RNA的表达逐渐下降;LDHB m RNA先降低后升高,在高海拔组牦牛中表达最高,相对表达量为2.82±0.12,与低海拔组(1.01±0.07)、中海拔组(0.73±0.06)牦牛LDHB mRNA表达量差异显著(P <0.05);LDHC mRNA的表达量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低海拔组(1.10±0.16)、中海拔组(0.86±0.16)、高海拔组(0.69±0.12)组间两两相比均差异显著(P <0.05)。LDHA和LDHC蛋白表达量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LDHA蛋白表达量在低海拔组(1.00±0.00)、中海拔组(0.88±0.0...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影响程度,完善大麦GSC空间分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大麦品种GSC的环境效应,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农艺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和南高北低的格局,并形成了以西藏拉孜、隆子、堆龙德庆、曲水、尼木、定日、萨迦、达孜、扎囊、日喀则、墨竹工卡、贡嘎、琼杰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中南部和以青海共和、贵德、海晏、同德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GSC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GSC的变化呈现出"S"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300.0—360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GSC逐渐增加,在海拔4200.0 m与4500.0 m之间达到最高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下降;(3)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穗密度﹥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芒长﹥9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0℃积温5月平均气温﹥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8月平均气温6月平均气温≥10℃积温6月平均月降水量5月平均月降水量7月平均相对湿度8月平均相对湿度7月平均气温。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对栽培大麦GSC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型,其次是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对GSC的影响不明显。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农艺因子主要是穗密度和芒长,气候因子主要是拔节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和籽粒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日照和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一、山区自然情况的特点山东省虽无高山,但地形比较复杂,海拔800m以上的中山占2.7%(面积为586万亩),海拔400—800m的低山占12%(为2586万亩),海拔200—400m的丘陵和海拔100—200m的台地占23.4%(为5064万亩),共占土地总面积的38.1%。鲁中南为全省地势最高、切割最强烈、地形最复杂的山地丘陵区。西起泰山,东至沂山,构成断续的略呈弧形的泰沂山脉,成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脊背。此外,蒙山平卧于泰沂山脉之南。胶东地区地形起伏较平缓,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区,仪山东半岛北部和西南部地势较高,有大泽山、艾山、昆嵛山、伟德山等自西向东分布,构成断续的低山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山东省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一部分,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和温性针叶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为活动的结果,天然植被已残存无几。广大的平原和不少低山丘陵已被开垦为农田而分布着各种栽培植被。山于林木稀少,至今全省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北地区自然植被保护现状及保护优先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北地区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和海拔信息作为基础数据,采用叠加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分布和植被分布与海拔的关系,以期对我国东北地区自然植被从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两个维度上提出保护指导。结果表明:(1)森林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体。随着海拔的升高,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在中海拔段(600~1000 m)出现了内陆湿地类型向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过渡的现象。(2)高海拔段(1000 m)的自然植被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中、低海拔段(1000 m)的自然植被未受到较好的保护,仍然存在保护空缺。(3)一级保护优化区集中在长白山中部和东北部林区、辽河口、通辽东北部和呼伦贝尔高原,二级保护优先区分布在东北山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特别是大、小兴安岭交接地带,以及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和辽东丘陵地区。(4)栽培作物作为保护区内植被的主要人为干扰来源,未得到足够重视,严重威胁到了东北平原地区内陆湿地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建议在长白山中部林区的一级保护优化区内,设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保护,其余一级保护优化区可考虑扩大现有保护区或增设新的保护区;而低海拔段受栽培作物干扰严重的地区,应加强管理监督,对于破坏后需恢复的植被地带,可对其破坏后形成的次生天然植被进行保护,以实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0.
蒋艾平  姜景民  刘军 《生态学杂志》2016,27(6):1829-1836
采用13对SSR引物,运用Bioptic Qsep100全自动核酸分析系统,分析了天目山5个海拔檫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在不同海拔下的变化模式.结果表明: 天目山檫木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84和0.61.根据Shannon指数,天目山檫木中海拔(500~800 m)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大于低海拔(200 m)和高海拔(1100~1400 m)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由基因分化系数和AMOVA分析可知,檫木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STRUCTURE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中、低海拔被划为一个群体,而高海拔被划为另一个群体.低海拔和中海拔檫木群体遗传距离的差异表明,人为干扰对物种多样性具有负面效应,而自然保护区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刺梨黄酮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化学发光及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刺梨黄酮对活性氧自由基O2-.,H2O2,DPPH·的清除作用,以及对H2O2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和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刺梨黄酮能很好地清除各种活性氧,并能显著抑制红细胞氧化溶血以及肝组织MDA的产生。提示其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2.
4种蔷薇属植物叶片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HPLC法对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等4种蔷薇属植物在不同生长季节叶片的总黄酮甙含量和甙元配比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采摘期的华西蔷薇(R.moyesii Hemsl.et Wils.)绣球蔷薇(R.giomerata Rehd.e Wils.)和峨嵋蔷薇(R.omeiensis Rolfe)的叶片总黄酮甙含量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在展叶期黄酮含量较低,随后叶片黄  相似文献   

13.
将刺梨提取物用于卷烟加料,用二氯甲烷同时蒸馏萃取刺梨提取物,分别用极性柱和非极性柱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刺梨提取物与烟香谐调,具有增加香气质和香气量、掩盖杂气、改善余味的作用,是安全有效的天然烟用香料;采用双柱分析的方法共检出62种化合物,比用单一极性柱分析更能相对客观、全面的反映刺梨提取物中的致香成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开发并利用贵州独特野生资源刺梨茶,研究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刺梨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初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刺梨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g∶mL)1∶26,乙醇浓度74%,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120min。此条件下,刺梨茶总黄酮得率为2.190%,与预测值2.216%接近。刺梨茶总黄酮对DPPH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其EC50值为0.012 27mg/mL,其清除DPPH的能力微弱于Vc,但强于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刺梨茶总黄酮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 The high lignin content of Rosa roxburghii fruits imparts a strong rough taste, which has restricted its use in indust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olecular...  相似文献   

16.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7种中国野生蔷薇核DNA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7种中国野生蔷薇为试材,采用改良的LB 01裂解液,以4种不同的标准植物——大豆(Glycine max Merr.‘Polanka’)、绿豆(Vigna radiata(L.) Wilczek)、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和玉米(Zea mays L.)为外标,以二倍体材料丽江蔷薇(Rosa×lichiangensis Yü et Ku)为内部参照,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其核DNA含量及染色体倍性进行检测,并采用常规染色体压片法验证倍性准确性。本研究首次检测了3个二倍体种——商城蔷薇(Rosa shangchengensis T.C.Ku)、广东蔷薇(Rosa kwangtungensis Yü et Tsai)和无刺刺梨(Rosa roxburghii f.inermis S.D.Shi),1个三倍体种——伞房蔷薇(Rosa corymbulosa Rolfe)和1个四倍体种——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 Schrenk)的核DNA含量及基因组大小。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与常规染色体压片法结果一致,可对中国野生蔷薇的倍性研究进行补充。本研究结果可丰富中国蔷薇属植物的细胞遗传学背景资料并为繁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刺梨活性冻干粉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刺梨汁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得到其冻干曲线,测定了刺梨汁的共融点,确定经济合理的装料量和工艺参数.根据本研究工艺参数真空冷冻干燥刺梨汁,较好的保持了SOD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刺梨果实中维生素C积累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刺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维生素C(AsA)积累呈"慢一快一慢"的模式,其中6月底至8月初是AsA积累最快和最重要的时期.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活性与AsA积累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二者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AsA分解酶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AP)只在发育前期极短时间内表现活性,从而使AsA极少被氧化分解,这是刺梨果实能积累高水平AsA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始终未能检测到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的活性,表明它们不是刺梨果实积累高含量AsA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气候变化背景下刺梨(Rosa roxburghii)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该研究基于刺梨的自然分布数据及当代(1960~1990)、未来(21世纪50年代及70年代)气候因子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了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刺梨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并确定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温度因子是影响刺梨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尤其是最冷月份最低温度(BIO06)对模型的百分比贡献率和排列重要性分别为66.7%和53.4%。(2)在当代气候条件下,刺梨的总适生区面积为3.50×106km2,占中国陆地面积的36.44%。其中,高度适生区面积为2.05×105km2,占总适生区面积的5.87%,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四川中部及川渝陕边境。(3)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梨的总适生区和低度适生区面积将增加,而中、高度适生区面积将减小。在21世纪70年代RCP4.5气体条件下,中、高度适生区面积均出现最小值,分别为7.07×105km2和2.80×104km2,仅占当代中、高度适生区面积的53.30%和13.65%。研究发现,刺梨的适生区随着气候变化略增加并有向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但在四川中部及川渝陕边境的高度适生区显著减少,将来主要分布于贵州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