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选取初始体重为(9.46±0.01)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研究对象, 以30%鱼粉组为对照, 分别添加5%磷虾水解物(LKH)和10%磷虾水解物(HKH)以替代鱼粉蛋白, 配制3组等氮等脂的饲料, 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 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磷虾水解物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HKH组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蛋白质效率比(PER)、蛋白质沉积率(P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摄食率(F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LKH、HKH组大菱鲆幼鱼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LKH、HKH组肝脏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血清GOT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HKH组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KH组(P<0.05), 但血清GPT活性显著低于LKH组和对照组(P<0.05); HKH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同时随着磷虾水解物添加量的升高, 肠道及幽门盲囊胰蛋白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且在HK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10%磷虾水解物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 促进其氨基酸代谢和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2.
牛膝多糖对草鱼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在饲料中添加牛膝多糖(ABP)对草鱼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选取平均体重(88.130.76) g的健康草鱼375尾, 随机分成5个处理, 即基础饲料组、0.05 %、0.10 %、0.20 %、0.40 % ABP添加组, 每个处理3个重复, 每个重复25尾鱼, 饲养65 d。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ABP对草鱼头肾体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 对脾体指数影响显著(P0.05), 与对照组相比, 0.05 %、0.10 %、0.20 %和0.40%添加组脾体指数分别增加6.29% (P0.05)、28.00% (P0.05)、9.14%(P0.05)和13.14% (P0.05); 血液中NBT阳性细胞数随着ABP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 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在饲料中添加ABP对草鱼血清白蛋白、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影响不显著(P0.05), 显著影响草鱼血清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肿瘤坏死因子(TN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 0.40%添加组的TP和AKP分别增加24.64% (P0.05)和33.56% (P0.05); 0.20 %、0.40 %添加组的LZM活力分别增加34.97% (P0.05)和31.21% (P0.05), SOD活力分别增加27.28% (P0.05)和22.41% (P0.05); 饲料中随着ABP添加剂量的增加, 各组血清ACP活性先增加后缓慢下降, MD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与对照组相比, 0.20%、0.40 %添加组ACP活性分别增加15.33% (P0.05)和11.10% (P0.05), 0.05%、0.10 %、0.20 %及0.40%添加组MDA含量分别下降11.97% (P0.05)、21.33% (P0.05)、32.37% (P0.05)和2.53% (P0.05)。饲料中随着ABP添加量的增加, 各组草鱼血清TNF-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 但与对照组相比, 0.20%添加组TNF-含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 在草鱼基础日粮中添加适量牛膝多糖可以提高草鱼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建议添加量为0.20%。    相似文献   

3.
不同糖源及糖水平对大菱鲆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34双因素实验设计, 以初始质量为(8.060.08) 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对象, 研究在饲料中添加3种糖源(葡萄糖、蔗糖和糊精)及4个水平(0、5%、15%、28%)对大菱鲆肝脏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K)、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和糖异生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1, 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料糖添加量从0升高到15%时, 大菱鲆的糖酵解酶GK和PK活性随饲料葡萄糖或糊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饲料中葡萄糖或糊精含量为28%时, GK和PK活性有下降的趋势。3种糖源的4个添加水平对HK和PFK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 0.05)。添加不同水平的葡萄糖对大菱鲆糖异生途径的PEPCK活性无显著影响(P 0.05), 但在饲料中葡萄糖添加量为5%时显著促进了FBPase活性(P 0.05), 当葡萄糖添加量升高为15%或28%时, FBPase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05)。糊精作为饲料糖源时抑制了大菱鲆肝脏FBPase和PEPCK的活性, 而添加不同水平的蔗糖对FBPase和PEPCK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 0.05)。总的来说, 从大菱鲆幼鱼肝脏糖代谢角度而言, 在饲料中添加15%的葡萄糖或糊精时, 可以有效促进大菱鲆肝脏糖酵解能力; 较添加葡萄糖, 糊精在促进大菱鲆肝脏糖酵解的同时对糖异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蔗糖作为饲料糖源时, 仅在添加量为28%时显著促进糖酵解酶GK活性, 糖酵解其他酶活性以及糖异生酶活性均不受蔗糖水平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对黄颡鱼幼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 g的黄颡鱼800尾, 随机分为5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40 尾鱼, 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100、300、500和700 mg/kg GSH的试验饲料, 饲养56d后采样分析, 并采用氯化铵进行96h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 除100 mg/kg组外, 饲料中添加GSH显著提高黄颡鱼肝脏、血清GSH含量(P<0.05), 当GSH添加量≥300 mg/kg时, 肝脏和血清GSH含量均呈现稳定状态。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水平的增加, 血清免疫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300和500 mg/kg组溶菌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300 mg/kg组免疫球蛋白M与补体4含量、500 m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700 mg/kg组相比, 300 mg/kg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升高(P<0.05); 且300 mg/kg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氨氮应激96h时, 与对照组相比, 300 mg/kg组肝脏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力均显著升高(P<0.05), 且300 mg/kg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 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能提高黄颡鱼幼鱼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免疫及抗氧化性能, 其中以300—50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多糖对中华条颈龟(Mauremys sinensis)幼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134.7±19.1)g的中华条颈龟幼体,随机分成Ⅰ、Ⅱ、Ⅲ、Ⅳ4个组,按照龟体重各组饲料中酵母多糖的添加量分别为0 mg/kg(对照组)、800 mg/kg、1 200 mg/kg和1 600 mg/kg,并在第15天、30天检测各组的免疫器官指数、白细胞数目及血清中溶菌酶和补体C3、C4含量等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各实验组脾指数和肝指数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实验组白细胞数目比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在第15天血清中溶菌酶和C3、C4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添加量为1 200 mg/kg时活性最高;在第30天各实验组溶菌酶和补体C4含量与第15天同剂量组相比显著下降,补体C4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酵母多糖可提升中华条颈龟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以1 200 mg/kg添加水平的效果最佳,且投喂时间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6.
以初始体重(5.73±0.36)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添加紫苏子提取物100、300、500和800 mg/kg 配制实验颗粒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剂量紫苏子提取物(Extractives of Perilla seeds,EPS)对异育银鲫生长、存活和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础饲料中添加300 mg/kg的紫苏子提取物的实验C组对异育银鲫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该组(C组)异育银鲫不仅增重率最大(99.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分别为42.74%和118.72%),而且脏体比最小;添加EPS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异育银鲫躯体的水分(76%左右)、粗蛋白(16%-17%)和粗脂肪(4%-5%)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过C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脂肪含量最低(4.11%), 低于对照组;而其蛋白含量最高(17.03%),高于对照组(16.45%);此外C组的内脏脂肪含量(5.23%)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9.21%).添加紫苏子提取物能相应提高躯体和内脏的PUFA和HUFA的含量,综合效果以C组添加300mg/kg紫苏子提取物的效果最好.实验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00mg/kg的紫苏子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以初始体重为(7.90±0.07)g的大菱鲆为实验对象,鱼粉、豆粕、玉米蛋白粉和谷朊粉为主要蛋白质来源,鱼油为主要脂肪源,在此基础配方中分别添加0、1%、2%牛磺酸,0.5%蛋氨酸及0.5%半胱氨酸(分别命名为T-0、T-1、T-2、M-0.5和C-0.5),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配合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目的是研究饲料中含有高比例植物蛋白时牛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牛磺酸转运载体(TauT)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1、T-2组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提高(P < 0.05),内脏指数(VSI)降低(P < 0.05);M-0.5组大菱鲆幼鱼SGR和FE较对照组提高(P>0.05),VSI低于对照组(P < 0.05),肥满度(CF)高于对照组(P < 0.05);C-0.5组SGR较对照组降低(P < 0.05),但FE、VSI和CF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T-1、T-2组大菱鲆幼鱼肝脏、脑和眼中TauT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 < 0.05),且随着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大菱鲆幼鱼肝脏、脑和眼中TauT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 < 0.05);M-0.5组大菱鲆幼鱼肝脏、脑和眼中TauT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T-0、T-1、T-2组(P < 0.05);C-0.5组大菱鲆幼鱼肝脏、脑和眼中TauT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T-0、T-1、T-2组(P < 0.05),但与M-0.5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饲料中牛磺酸含量为0.48%、1.06%时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大菱鲆幼鱼体内TauT mRNA表达可能受饲料中牛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质量(7.270.40) g的青鱼为研究对象, 采用维生素E(VE)有效含量分别为14.36(对照组)、25.14、37.66、62.97、113.92和210.45 mg/kg 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 饲养青鱼幼鱼8周后, 根据生长情况选取对照组、62.97和210.45 mg/kg VE组进行24h氨氮胁迫(20 mg/L), 研究VE对青鱼幼鱼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折线模型分析表明青鱼有效维生素E需要量为45.00 mg/kg。肌肉、肝脏和血清VE含量与饲料中VE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当饲料VE含量超过113.92 mg/kg时, 肌肉和肝脏VE含量均达到饱和。VE对鳃丝Na+/K+-ATP酶活性(NKA)和血清皮质醇(COR)无显著影响, 但随着饲料VE含量的升高, 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SOD)呈上升趋势, 丙二醛含量(MDA)呈下降趋势。氨氮胁迫对各处理组肌肉VE含量和血清CAT活性无影响, 但肝脏VE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 且62.97和210.4 5 mg/kg VE组血清VE水平有所升高。在胁迫后, 对照组血清T-SOD、鳃丝NKA活性显著降低, 皮质醇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 62.97和210.45 mg/kg VE组T-SOD、NKA活性和皮质醇含量在胁迫前后无显著变化。各处理组MDA含量在胁迫后虽均显著升高, 但210.45 mg/kg VE组在胁迫后MDA含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 青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的有效维生素E需求量为45.00 mg/kg, 且较高VE能有效提高青鱼机体免疫力, 缓解氨氮胁迫对青鱼机体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085-1092
以初始体重为(4.910.17)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研究投喂不同剂量人参茎叶提取物对刺参生长、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探讨人参茎叶提取物在刺参养殖中的应用。在每千克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20、40和80 g人参茎叶提取物作为实验组,并以基础饲料为对照进行为期30d的饲喂养殖。结果显示,投喂人参茎叶提取物对刺参的生长并无显著影响,刺参特定生长率不随人参茎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当人参茎叶提取物添加量为80 g/kg时,刺参体腔细胞总数、呼吸暴发强度、细胞吞噬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总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人参茎叶提取物添加量为40 g/kg时,细胞吞噬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余免疫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当人参茎叶提取物的添加量不大于20 g/kg时,各项免疫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 20、40和80 g/kg人参茎叶提取物组的健康率要高于对照组,其中80 g/kg人参茎叶提取物组健康率为80.56%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g/kg人参茎叶提取物组(P0.05)。人参茎叶提取物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刺参的养殖中来提高刺参的免疫和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西伯利亚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 ♀ × A. schrenckii Brandt ♂)幼鱼生长、饲料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为脂肪源, 配制4种脂肪水平分别为5%(D05)、10%(D10)、15%(D15)和20%(D20)的等氮饲料。选用初始体重为(152.83±0.67) g的杂交鲟, 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25尾鱼。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 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杂交鲟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 D15组杂交鲟幼鱼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D05、D10和D20组(P<0.05), 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D05和D10组(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 杂交鲟幼鱼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及肌肉、肝脏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干物质(ADCd)、蛋白质(ADCp)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D10、D15和D20组脂肪表观消化率(ADCf)显著高于D05组(P<0.05)。D15组能量表观消化率在各组中最高, 显著高于D05和D10组(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均显著升高,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此外, 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也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呈递增趋势(P<0.05)。肌肉中的各脂肪酸含量与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2>0.90, P<0.05)。综合各指标因素判断, 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15%, P/E为23.54 mg/kJ。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吉富罗非鱼对脂肪的适宜需求量,将630尾(2.63±0.16)g吉富罗非鱼随机分成6个脂肪组的饲料组(1.73%、3.71%、5.69%、7.67%、9.64%和16.55%),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含脂肪1.73%),另外5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4%、6%、8%、15%的鱼油,饲养90d后测定生长、饵料系数、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液常规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蛋白质效率极显著地提高(P<0.01),饵料系数极显著地下降(P<0.01)。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吉富罗非鱼获得最高增长所需饲料的最佳脂肪水平为9.34%。饲料脂肪水平对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和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显著提高了粗脂肪和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未添加鱼油的1.73%组血液中白蛋白和白球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胆固醇的浓度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极显著地上升(P<0.01)。饲料脂肪水平对血糖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甘油三酯浓度、谷丙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的脂肪水平可以促进吉富罗非鱼对脂肪和磷的表观消化率,但是脂肪水平过高会对鱼体增重及血液生化参数产生负作用,从生产上来说吉富罗非鱼鱼种对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7.67%-9.34%。    相似文献   

12.
以初始平均体重(2.02±0.02)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方式的植酸酶对牙鲆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在5000.0g豆粕中添加2.5g植酸酶,然后用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进行发酵预处理,得到植酸酶预处理豆粕。共制作4种等氮等能(粗蛋白49.7%、总能20.9kJ/g)饲料,对照饲料主要以鱼粉为蛋白源;在对照饲料的基础上,用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豆粕组饲料;在每千克豆粕组饲料中添加1000IU植酸酶,配制成植酸酶组饲料;用植酸酶预处理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植酸酶预处理豆粕组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用豆粕蛋白替代饲料中45%的鱼粉蛋白,若不添加植酸酶则显著降低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P0.05);直接添加植酸酶组、植酸酶预处理豆粕组牙鲆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与鱼粉对照组相比较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与不添加植酸酶的豆粕组相比较,在含豆粕饲料中添加1000IU/kg饲料的植酸酶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氮贮积率(P0.05)和磷贮积率(P0.01),显著降低氮排放率(P0.05)和磷排放率(P0.01),但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豆粕中添加植酸酶进行发酵预处理,降低了豆粕中植酸含量,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预处理豆粕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P0.05),显著降低氮(P0.05)、磷和钙的排放率(P0.01)。    相似文献   

13.
双低菜粕替代豆粕对青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重(5.77±0.05)g 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为研究对象, 以双低菜粕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0 (对照)、25%、50%、75%和100%的豆粕蛋白, 配制双低菜粕含量分别为0、11%、22%、33%和44%的5 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 研究双低菜粕对青鱼生长、消化酶、消化率、体组成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 每水族箱(300 L)饲喂25 尾, 每处理组3 个重复, 以鱼体重3%—5%投喂量, 日投喂2 次, 试验持续8 周。实验结果表明, 当饲料中双低菜粕含量大于11%时, 其特定生长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当双低菜粕含量达到44%时, 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P<0.05)。饲料菜粕对鱼体水分和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但鱼体脂肪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脏体比指数和灰分含量有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肝体比指数有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 青鱼幼鱼饲料中双低菜粕含量以不超过11%为宜。    相似文献   

14.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2):362-369
以初始体重(100.00.29) 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草鱼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理指标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设置7种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C)以鱼粉为唯一蛋白源,其余6组分别以棉粕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20% (R20)、40% (R40)、60% (R60)、80% (R80)、90% (R90)、100% (R10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呈下降的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6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效率、蛋白质贮积率和能量贮积率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通过折线法分析,在实验条件下,棉粕可以替代鱼粉蛋白的43.3%而不影响草鱼的生长。各组草鱼之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总胆固醇、高密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胆固醇呈现下降趋势,当替代水平达到4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棉粕替代鱼粉蛋白显著影响鱼体的水分含量(P0.05),当替代比例达到80%,鱼体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鱼体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R2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10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降低藻毒素毒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0d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含量的谷胱甘肽(GSH)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摄食含蓝藻粉饲料后的毒性保护作用。共配制6种近似等氮等能(粗蛋白45%,总能19.5kJ/g)的实验饲料。以不添加蓝藻粉、不添加GSH的饲料组作为正对照,其他5种饲料均添加7.5%的藻粉,微囊藻毒素(Microc ystins,MCs)含量约为58μg/g,GSH添加量分别为:0(负对照)、200、500、800和1400mg/kg。实验结果表明,第1至第30天时,负对照组与正对照组实验鱼的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1至第60天时,负对照组实验鱼的摄食率显著高于正对照和其他GSH添加组(P0.05),但各GSH添加组肾脏中GSH显著低于正对照而高于负对照(P<0.05)。200、500和800mg/kg GSH添加组肝脏和肌肉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负对照(P<0.05)。在整个实验期间,随着饲料中GSH含量的增加,肝脏、肾脏、全肠和肌肉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先显著下降,当GSH添加量为500和800mg/kg时达到稳定,直至GSH添加量为1400mg/kg时显著上升。根据对黄颡鱼增重,肝脏和肌肉中MDA的含量以及组织中毒素的分析,在饲料中添加500-800mg/kg GSH可以有效缓解黄颡鱼饲料中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相似文献   

16.
以40%棉粕为主的混合蛋白源制成基础饲料, 分别在其中添加0.00%、0.14%、0.28%、0.42%、0.56%蛋氨酸(分别记为0.00%Met、0.14%Met、0.28%Met、0.42%Met和0.56%Met), 配制了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 以全鱼粉组(64.4%鱼粉)作为对照, 探讨了在高比例棉粕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0.390.02) g的摄食率、生长率和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全鱼粉对照组相比, 0.42%Met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其显著高于0.00%Met、0.14%Met和0.28%Met组(P0.05);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高于0.56%Met组(P0.05); 从幼蟹的摄食量和蛋白质沉积率来看, 0.42%Met和0.28%Met组的摄食量与对照组相似, 当蛋氨酸的补充量低于0.28%或高于0.42%时, 幼蟹的摄食量均有所下降; 统计表明, 对照组的蛋白质沉积率最高(23.20%), 在各试验组中, 0.28%Met和0.42%Met组之间的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0.00%Met、0.14%Met和0.56%Met组(P0.05); 分析幼蟹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 发现0.42%Met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 0.28%Met、0.42%Met和0.56%Met处理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 在高比例植物蛋白(40%棉粕)的基础饲料中, 补充0.42%Met能够显著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率、消化率和抗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初始体重为(0.900.02)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试验对象, 采用酪蛋白、明胶、进口鱼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 配制成12组试验饲料, 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Leu)和异亮氨酸(Ile)的需要量。饲料中Leu水平为0.87%、1.26%、1.64%、2.03%、2.39%和2.81% (分别记为Leu-1Leu-6组), Ile水平为0.69%、1.21%、1.70%、2.19%、2.70%和3.21% (分别记为Ile-1Ile-6组)。试验周期为60d。结果表明: (1)饲料中Leu含量为2.3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无显著差异(P 0.05)。当饲料Leu含量大于2.39%时, 河蟹肌肉Leu含量、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 0.05)。(2)饲料中Ile含量为2.1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试验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差异不显著(P 0.05)。河蟹肌肉Ile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随饲料中Ile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最大值均出现在Ile-5组(2.70% Ile), 但Ile-4组(2.19% Ile)与Ile-5组差异不显著(P 0.05)。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Leu或Ile水平的折线模型, 确定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2.36%和2.25%, 即饲料蛋白的5.88%和5.72%。    相似文献   

18.
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生长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 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 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 分别添加0、10%、20%、30%和40%的发酵豆粕替代0、9.81%、19.63%、29.44%和39.26%的鱼粉蛋白, 设计5种等蛋白(50%)、等脂(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和Ⅴ), 每组设3个重复, 每重复15尾鱼, 初始体重为(49.01.0) g, 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 结果表明: (1)饲料效率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 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为20%时, 鱼体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量均会显著降低(P0.05)。(2)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胃蛋白酶和肝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Ⅰ组最高, 显著高于Ⅲ组 (P0.05), 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Ⅱ、Ⅲ和Ⅴ组的胃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肠淀粉酶活力则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Ⅲ组最高, 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其他消化酶活力(肠蛋白酶、胃淀粉酶、肠脂肪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Ⅰ组的皱襞高度和肠壁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各组的黏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 在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的生长、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无显著性影响,过量添加则抑制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适宜于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饲料植物蛋白源,探究不同植物蛋白源饲料对幼蟹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和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以50%的鱼粉配制基础饲料(记为FM),分别采用30.5%发酵豆粕、32.5%豆粕、28%棉粕和39%菜粕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总量的50%,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记为FSBM、SBM、CSM和RSM),投喂初始体重为(0.249±0.003)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8周。结果表明:(1)与FM组相比,FSBM、SBM和CSM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RSM组的增重率与FM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SBM组(P < 0.05),而其饲料系数则显著高于FM、FSBM及SBM组(P < 0.05),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 0.05),蛋白质沉积率显著低于SBM和CSM组(P < 0.05)。(2)不同植物蛋白组的总必需氨基酸沉积率和FM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RSM组总必需氨基酸沉积率显著低于FSBM和CSM组(P < 0.05)。(3)与FM组相比,不同植物蛋白组蟹的血清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而RSM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的高于其他各组(P < 0.05)。结果表明,在幼蟹饲料中,豆粕、发酵豆粕和棉粕替代基础配方中鱼粉的50%后并未对幼蟹的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及抗氧化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发酵豆粕、豆粕和棉粕可以作为替代鱼粉的适宜蛋白源,且添加水平约在30%左右。菜粕替代后降低了饲料的利用和氨基酸沉积效率,这可能是由于菜粕的蛋白质消化率低、含有相应的抗营养因子和添加水平过高所致,建议使用前应适当进行脱毒处理,并与或和其他植物蛋白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对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体成分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以确定美洲鳗鲡幼鱼饲料中鱼油的适宜添加水平, 选用初始体重(8.34±0.12) g的美洲鳗鲡幼鱼800尾, 随机分成5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40尾; 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3%(FO3组)、6%(FO6组)、9%(FO9组)和12%(FO12组)鱼油的试验饲料, 试验期56d。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鱼油显著影响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 FO6组美洲鳗鲡幼鱼的增重率、投饵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鱼油添加组美洲鳗鲡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 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6组、FO9组和FO12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 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在FO12组显著降低(P<0.05), 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FO9组和FO12组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12组脂蛋白酯酶和肝脂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 饲料中添加适宜鱼油水平可以提高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 调节肠道脂肪酶活性、全鱼粗脂肪含量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水平或活性; 美洲鳗鲡幼鱼获得最佳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时, 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推荐为6.43%—6.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