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动物实验麻醉药物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Bio Pac MP150动态记录四种麻醉药物麻醉后大鼠的心电图、血压,采集麻醉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的血糖以及实验终点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结果水合氯醛可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异氟烷对心率有抑制作用,戊巴比妥钠可引起大鼠心电图P波增高,乌拉坦可引起大鼠心电图J点抬高。乌拉坦、戊巴比妥钠均可引起SBP升高,水合氯醛可引CK升高,异氟烷可降低CK、CKMB,戊巴比妥钠、异氟烷有降低ALT、AST的作用,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异氟烷均可降低肌酐,四种麻醉药物均有降低血钠、血钾的作用。结论水合氯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明显,不适合用于心血管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戊巴比妥钠、乌拉坦、异氟烷可适当选择作为心血管病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氨基甲酸乙酯三种麻醉药物对雌性SD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戊巴比妥钠(40mg/kg)、水合氯醛(400mg/kg)、氨基甲酸乙酯(1g/kg)腹腔注射麻醉雌性SD大鼠,麻醉20min后眼眶静脉丛取血测定大鼠血液细胞学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三种不同药物麻醉雌性SD大鼠20min后,某些血液细胞学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麻醉药物可对雌性SD大鼠的血液学指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醚吸入与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只受肝大鼠分成两组,每组10只。A组为单纯的乙醚吸入麻醉对照组,B组先用乙醚吸入作麻醉诱导,再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作麻醉维持。观察手术时间、术中追加麻醉次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死亡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平均需要重复吸入乙醚5±1.63次,以维持麻醉状态。B组术中麻醉平稳,不需要继续给药.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醚吸入与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可延长麻醉的有效时间,加强麻醉效果,有效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对SD大鼠麻醉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一次性腹腔注射麻醉对SD大鼠麻醉状态的影响.方法 经预试验确定两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可维持相同的麻醉时间.比较两种麻醉药物对大鼠呼吸频率、体温、心室峰压、±dp/dtmaxt、心率和t-dp/dtmax等的影响.结果 戊巴比妥钠对大鼠的呼吸频率、体温抑制较强,并能抑制大鼠的心肌收缩性,表现为 dp/dtmaxt值降低,t-dp/dtmax值增大,心室峰压及心率下降;水合氯醛对大鼠呼吸频率和体温的抑制作用较少,但与前者比较,维持相同麻醉时间,使用剂量对心功能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 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对大鼠的体温、呼吸频率及心功能均有抑制作用;水合氯醛,一次性腹腔注射,获得较长的麻醉时间须增加剂量,但亦增加其对心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建立大鼠肺鳞癌模型的差异。方法体重180~220g Wistar大鼠,依不同麻醉方法分为2组:实验Ⅰ组(110只)用0.3%戊巴比妥钠麻醉;实验Ⅱ组(80只)基础麻醉用盐酸氯胺酮44mg/kg,然后乙醚吸入麻醉。两组均采用额镜直视法,灌注3-甲基胆蒽(MCA)、二乙基亚硝胺(DEN)与普通碘油混悬液于大鼠左下叶支气管。结果麻醉显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分别为:Ⅰ组,(23.50±1.98)min,(246.56±15.46)min,Ⅱ组,(3.05±0.45)min,(12.47±1.35)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灌注成功率、存活率、诱癌率分别为:Ⅰ组94.55%,48.08%,90.00%,Ⅱ组93.75%,90.67%,92.65%,两组成功率、诱癌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活率有显著差异(P〈0.01)。分别于不同时间处死大鼠,2组基本病理过程相同。结论戊巴比妥钠麻醉剂量易控制,以小剂量灌注雄性大鼠为佳;盐酸氯胺酮与乙醚复合麻醉较难控制,但速度快,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常见的多种麻醉剂对小鼠心脏超声结果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25只,随机分5组,每组5只。首先在清醒状态下,借助小动物高频超声系统(Vevo2100)评价小鼠心功能,然后分别用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三溴乙醇、氯胺酮/地西泮及异氟烷麻醉,再次对心功能进行评价。比较6种不同处理情况下,超声反映的小鼠心功能的差异。结果:与清醒状态相比,5种麻醉方式下,小鼠的心率及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三溴乙醇及异氟烷麻醉组的左心收缩功能显著降低(P0.01),而氯胺酮/地西泮麻醉的小鼠与清醒组相比,收缩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余参数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论何种麻醉方式,都会对小鼠心率及心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但其同组内仍具有可比性;因此应根据现实条件及实验需要选择麻醉剂,并贯彻始终,保持试验中麻醉条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药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乙醚组、硫喷托钠组、水合氯醛组、乌拉坦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用不同麻醉药进行麻醉,对照组不予任何麻醉药物.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检测胃半排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乙醚组胃半排时间略有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硫喷托钠组半排时间与对照组重叠较好,并具有更小的离散趋势;水合氯醛组半排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拉坦对胃排空的抑制作用最大,12 h几乎无胃排空.结论 在进行大鼠活体的胃动力研究时,硫喷托钠是较为适宜的一种麻醉药物;乙醚具有操作简单、易得的优点,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因乌拉坦对胃肠动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蓝斑区(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在orexin促麻醉觉醒中作用。方法:应用异氟烷对成年SD大鼠进行麻醉,15分钟后,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注射orexin-A/B(100pmol/0.3μL)及其溶剂saline(0.3μL);orexin I型受体拮抗剂SB334867/II型受体拮抗剂TCS-OX2-29(20μg/0.3μL及其溶剂DMSO(0.3μL),通过观察大鼠翻正反射的消失和恢复时间,研究蓝斑区微注射orexin及其拮抗剂对异氟烷麻醉的诱导和觉醒的影响。结果:蓝斑区(LC)微注射四种试剂或其溶剂均对SD大鼠异氟烷麻醉的诱导时间无明显影响;蓝斑区(LC)微注射orexin-A能缩短SD大鼠异氟烷麻醉觉醒时间(P〈0.001),而微注射orexinI型拮抗剂SB334867能延长觉醒时间(P〈0.001);orexin-B、orexin II型受体拮抗剂TCS-OX2-29对大鼠异氟烷麻醉的觉醒无明显影响。结论:蓝斑区(LC)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介导了orexin的促麻醉觉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花色豚鼠与白化豚鼠静脉血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气情况。方法分别取健康成年花色豚鼠和白化豚鼠,利用便携式多功能麻醉机经异氟烷吸入麻醉后,腹主静脉取血,经NOVA血气.电解质分析仪全自动分析测定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气等指标。结果花色豚鼠的Cl-、pH、SBC、PO2、SV O2、O2ct均显著低于白化豚鼠(P〈0.05,P〈0.01),而PCO2显著高于白化豚鼠(P〈O.05)。结论花色豚鼠的携氧能力明显低于白化豚鼠,可以作为血瘀证和亚健康模型研究较好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异氟烷单独或联合咪达唑仑对7日龄大鼠大脑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3),异氟烷组(I组,n=13)和咪达唑仑联合异氟烷组(MI组,n=13).C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0ml/kg,吸入30%O2 6 h;I组:在37℃恒温并通入1.5%异氟烷的麻醉小室内维持麻醉6h ;MI组:腹腔注射咪达唑仑9 mg/kg后,随即置于37℃恒温并通入1.5%异氟烷的麻醉小室内维持麻醉6h.麻醉结束即刻每组取3只大鼠,行动脉血气分析.麻醉结束2h 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皮质和海马组织Caspase-3 mRNA水平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大脑Active caspase-3阳性神经细胞的分布情况,计数阳性细胞.结果 ⑴ I组和MI组大鼠麻醉结束即刻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 Realtime-PCR 结果显示,I组与MI组大鼠皮质和海马区Caspase-3 mRNA与对照组相比表达增多,且MI组与I组比较Caspase-3 mRNA表达增加(P<0.05).⑶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组与MI组大鼠在皮质、海马及丘脑部位Active caspase-3阳性神经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 (P<0.05),而MI组与I组相比,在海马和丘脑部位Active caspase-3阳性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 异氟烷麻醉能诱导脑发育高峰期大鼠重要脑区Caspase-3表达增加,联合应用咪达唑仑增加更明显;推测Caspase-3表达增加可能引起凋亡级联反应,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因素致亚健康模型大鼠血液生化和血气电解质指标的变化。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多因素(MF)组、热水游泳(WS)组、睡眠不足(SD)组、单纯束缚(PC)组和正常对照(C)组,每组12只。采用热水游泳、睡眠剥夺和单纯束缚等单因素或多因素联合建立亚健康大鼠模型,各组造模5d后,处死6只,剩余动物进行恢复性饲养3 d后处死。分别测定造模结束后和恢复3 d时大鼠的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气电解质等指标。结果 (1)与正常对照(C)组比,造模5d后MF组的大鼠BUN和TG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同时CREA、AST、CK、CK/AST和LDH水平显著升高(P〈0.01),WS组的大鼠TC、CK、CK/AST和LDH水平亦升高显著(P〈0.01),且各模型组的大鼠GLU浓度明显增加(P〈0.01);恢复3 d后,MF组的大鼠TC、AST、ALT、ALB、BUN、CK、CK/AST和LDH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P〈0.01);WS组的大鼠血清AST、CK、CK/AST比值和LDH水平亦显著高于C组(P〈0.01),SD组的大鼠CK显著高于C组(P〈0.05);(2)与C组比,造模5d后MF组、SD组和PC组的大鼠PCO2、Hct和Hb均明显升高(P〈0.05,P〈0.01),WS组Hct和Hb升高显著且Na+显著降低(P〈0.01),MF组的大鼠PO2和SO2%均显著降低且K+明显升高(P〈0.05),且各造模组的大鼠HCO3-♂的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P〈0.01);恢复3 d后,除各造模大鼠的血液pH值和PO2均明显下降(P〈0.05,P〈0.01)外,MF组、SD组和PC组的大鼠PCO2升高并伴有SO2%的降低(P〈0.05,P〈0.01),MF组和WS组Na+仍明显低于C组(P〈0.05,P〈0.01),SD组的大鼠K+和Mg2+则明显高于C组(P〈0.05,P〈0.01)。结论不同因素诱导的亚健康状态大鼠的血液生化、血气电解质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变,故血液生化和血气电解质指标能有效评估亚健康状态机体血液微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答问切题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插管即刻及插管后2 min MAP及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答问切题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与气腹前相比,气腹10 min、20 min及60min的PaCO2均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其他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显著减轻插管应激心血管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效果优于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兔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对血管壁变化及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均分为:单纯损伤组,辛伐他汀组,rhG—CSF组及辛伐他汀和rhG—CSF联合组(简称联合组),建立兔左颈总动脉内膜球囊导管损伤模型,术后给予辛伐他汀(10mg/kg/d经胃灌入)及rhG.CSF(100μg/a皮下注射)干预治疗,每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7d、14d、21d、28d抽取静脉血2ml,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4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取损伤段血管,弹力纤维染色,计算内膜厚度、中膜厚度、管腔面积(S)、内膜面积(si)、中膜面积(Sm)TLSi/Sm比值评价血管再狭窄程度。结果:①术前4组之间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d时各组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最高,后逐渐下降,28d较低,但仍高于术前含量;rhG—CSF组及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明显增多(P〈O.01,P〈0.01);术后7d、14天时辛伐他汀组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21d、28天时辛伐他汀组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有显著差异(P〈0.05)。②与单纯损伤组相比辛伐他汀组、rhG—CSF组及联合组Si/Sm比值明显减小(P〈0.05);辛伐他汀组和rhG—CSF组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联合组分别与辛伐他汀组、rhG-CSF组比较血管内膜增生更少,具有显著性(P〈0.01,P〈0.01),结论:本实验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可促进损伤内膜修复及预防血管再狭窄,长期服用可以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rhG—CSF可明显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及预防血管在狭窄;辛伐他汀与rhG—CSF联合用药可明显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加速内皮修复与预防再狭窄,较单一用药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静脉复合吸入全麻和静脉全麻两种方法用于小型猪胰肾联合移植实验中的麻醉效果,探讨简单、安全、易行的麻醉方法。方法A、B两组健康贵州小香猪,每组6只,基础麻醉后气管插管,A组:持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根据手术要求间断注入万可松和芬太尼;B组:持续注入氯胺酮,间断静脉注射万可松和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麻醉持续时间,镇痛和肌松药量,术后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监测麻醉过程中血压、心率、脉搏氧的变化。结果A组术中麻醉效果好,血压、心率和脉搏氧稳定,与B组有显著差异(P〈0.05);B组麻醉效果较差,肌松用药量明显增多,术后完全清醒时间长于A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后静吸复合的麻醉方法是用于贵州小型猪实验安全、合适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两麻醉剂在超声监测兔肾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组,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麻醉两组,每组12只。采用频谱多普勒检测兔肾各级肾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乌拉坦组各级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期最低流速(Vmin)均明显高于戊巴比妥钠组(P〈0.05),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为保证超声监测兔肾血流动力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戊巴比妥钠麻醉较乌拉坦麻醉更适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Na^+通道阻滞剂河豚毒素(TTX)极化心脏停搏液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内游离Na^+浓度([Na^+]i)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心脏,用酶解法分离成具有搏动性的单个心室肌细胞悬液,随机分成基础组、STH2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照组)和TTX组(实验组),STH2组和TTX组分别应用St.ThomasⅡ号停搏液和TTX停搏液处理,建立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停搏/复搏细胞模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测定各组细胞不同时期的[Na^+]。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TTX组和STH2组细胞复搏后[Na^+];均明显高于基础组(P〈0.01),但TTX组明显低于STH2组(P〈0.01);在停搏期间,TTX组细胞[Na^+]i上升速度和幅度明显低于STH2组;形态学观察,TTX组复搏后具有正常活力的杆形心肌细胞比例高于STH2组(P〈0.01)。结论:河豚毒素心脏停搏液较去极化心脏停搏液能减轻心肌细胞Na^+超载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陈晓明  游运辉  罗卉  贺立新 《生物磁学》2011,(17):3266-3269
目的:研究来氟米特和依那西普联合使用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AA大鼠关节炎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来氟米特组、依那西普组、来氟米特联合依那西普配伍组;采用关节炎指数评分法评价大鼠关节炎症程度,半定量RT-PCR和放射免疫法检测滑膜组织及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MMP-3含量。结果:①相较于AA模型组,来氟米特组、依那西普组和配伍组中大鼠的A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以配伍组关节炎指数为最低(P〈0.05)。②模型组大鼠血清及滑膜组织的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各组的IL-1β和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并以配伍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或P〈0.05);③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MMP-3表达阳性密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备组的MMP-3阳性密度降低(P〈0.01),其中配伍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来氟米特组和依那西普组(P〈0.01)。结论:来氟米特和依那西普联合使用可明显减轻AA大鼠的关节炎症,降低血清和滑膜组织中IL-1β和TNF-α平,减少滑膜中MMP-3的表达,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来氟米特或依那西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CAR)对50%TBSA烧伤休克期胃内补液时氧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动、静脉置管和肠造口术,24h后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5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随机分为2组(n=6):胃内补液组和胃内补液+CAR组。伤后第一个24h从胃内分别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ES)和含CAR的GES液(20μg/kgCAR溶于GES);伤后24h起实施静脉延迟补液,补液量和速率均根据Park-land公式确定。测定动物非麻醉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肠粘膜血流量(IMBF)和血乳酸(LAC)含量,通过血气分析测定动、静脉氧分压和血氧含量、计算氧供量(DO2)、氧耗量(VO2)和氧摄取(Oext),并统计动物72h死亡数。结果:两组犬MAP和IMBF伤后均显著降低,LAC显著升高;伤后72hMAP回升至0h水平,但IMBF和LAC仍低于或高于0h水平。伤后2h胃内补液+CAR组MAP显著高于胃内补液组(P0.01),但之后两组MAP水平无统计学差别。胃内补液/CAR组IMBF伤后高于胃内补液组,伤后8h起LAC也显著低于胃内补液组(P0.05或P0.01)。伤后两组犬DO、VO2和Oext水平较伤前均显著降低(P0.01),伤后72hDO2恢复至0h水平,但VO2和Oext仍显著低于0h。胃内补液/CAR组DO2、VO2和Oext水平伤后8h起始终高于胃内补液组(P0.05或P0.01)。伤后72h胃内补液组死亡数为3/6,胃内补液/CAR为2/6。结论:50%TBSA烧伤胃内补液时加入卡巴胆碱能显著改善氧动力学指标,降低高乳酸血症,提高口服液体复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