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分析腔镜下腺体切除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NF-α、IL-10水平的影响,从而对其优势评估。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实施乳腺癌手术患者100例,根据其选择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A组(腔镜下腺体切除术,59例)和B组(开放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41例),分别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离心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IgM和IgG含量、采用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反应指标TNF-α和IL-10含量、统计术后两组患者出现术野皮下出血、皮下积液、乳头乳晕坏死等并发症的例数;术后一年,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等现象的例数。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B组,而其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5.00 %)显著高于B组(25.71%)(P<0.05)。术前1 d,两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IgM和IgG水平和炎症反应指标TNF-α和IL-10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 d~术后1 m,A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IgM和IgG水平以及抗炎因子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促炎因子TNF-α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年内乳腺癌复发率(3.3%)与B组(10.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下腺体切除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其原因可能与该手术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及炎症因子TNF-α、IL-10水平影响程度较小、术后恢复较快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兔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对血管壁变化及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均分为:单纯损伤组,辛伐他汀组,rhG—CSF组及辛伐他汀和rhG—CSF联合组(简称联合组),建立兔左颈总动脉内膜球囊导管损伤模型,术后给予辛伐他汀(10mg/kg/d经胃灌入)及rhG.CSF(100μg/a皮下注射)干预治疗,每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7d、14d、21d、28d抽取静脉血2ml,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4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取损伤段血管,弹力纤维染色,计算内膜厚度、中膜厚度、管腔面积(S)、内膜面积(si)、中膜面积(Sm)TLSi/Sm比值评价血管再狭窄程度。结果:①术前4组之间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d时各组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最高,后逐渐下降,28d较低,但仍高于术前含量;rhG—CSF组及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明显增多(P〈O.01,P〈0.01);术后7d、14天时辛伐他汀组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21d、28天时辛伐他汀组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有显著差异(P〈0.05)。②与单纯损伤组相比辛伐他汀组、rhG—CSF组及联合组Si/Sm比值明显减小(P〈0.05);辛伐他汀组和rhG—CSF组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联合组分别与辛伐他汀组、rhG-CSF组比较血管内膜增生更少,具有显著性(P〈0.01,P〈0.01),结论:本实验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可促进损伤内膜修复及预防血管再狭窄,长期服用可以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rhG—CSF可明显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及预防血管在狭窄;辛伐他汀与rhG—CSF联合用药可明显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加速内皮修复与预防再狭窄,较单一用药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兔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对血管壁变化及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均分为:单纯损伤组,辛伐他汀组,rhG-CSF组及辛伐他汀和rhG-CSF联合组(简称联合组),建立兔左颈总动脉内膜球囊导管损伤模型,术后给予辛伐他汀(10mg/kg/d经胃灌入)及rhG-CSF(100μg/d皮下注射)干预治疗,每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7d、14d、21d、28d抽取静脉血2ml,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4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取损伤段血管,弹力纤维染色,计算内膜厚度、中膜厚度、管腔面积(S)、内膜面积(Si)、中膜面积(Sm)及Si/Sm比值评价血管再狭窄程度。结果:①术前4组之间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d时各组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最高,后逐渐下降,28d较低,但仍高于术前含量;rhG-CSF组及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明显增多(P<0.01,P<0.01);术后7d、14天时辛伐他汀组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21d、28天时辛伐他汀组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外周血CD34+细胞有显著差异(P<0.05)。②与单纯损伤组相比辛伐他汀组、rhG-CSF组及联合组Si/Sm比值明显减小(P<0.05);辛伐他汀组和rhG-CSF组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联合组分别与辛伐他汀组、rhG-CSF组比较血管内膜增生更少,具有显著性(P<0.01,P<0.01)。结论:本实验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可促进损伤内膜修复及预防血管再狭窄,长期服用可以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rhG-CSF可明显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及预防血管在狭窄;辛伐他汀与rhG-CSF联合用药可明显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加速内皮修复与预防再狭窄,较单一用药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疗价值。方法:用SYSMEXCA2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85例可疑为DVT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比较其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体检组的差别。结果:60例健康体检者及185例疑似DVT患者中18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无一例患有DVT;167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DVT患者150例,D-二聚体检测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100%、51.43%、89.82%、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具有快速、经济、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点。可以作为DVT诊断的排除试验,值得在临床检验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朱江丽  朱兵  王秉林  田广磊 《生物磁学》2011,(21):4126-412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色谱法对101例新生儿进行PCT水平测定,并与C反应蛋白(CRP)作比较。将患儿按出院诊断分为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非感染组进行分析。结果:败血症组患儿血清PCT和CRP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清PCT、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5ng/mL为临界值,PCT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度为92.11%,特异度为78.79%;以8.0mg/L为临界值,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65.79%,特异度为69.70%。与CRP相比,PCT诊断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更高。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血清PCT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血清CRP下降幅度。结论:新生儿血清中PCT水平的检测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程度判断、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色谱法对101例新生儿进行PCT水平测定,并与C反应蛋白(CRP)作比较。将患儿按出院诊断分为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非感染组进行分析。结果:败血症组患儿血清PCT和CRP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清PCT、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5ng/mL为临界值,PCT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度为92.11%,特异度为78.79%;以8.0mg/L为临界值,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65.79%,特异度为69.70%。与CRP相比,PCT诊断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更高。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血清PCT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血清CRP下降幅度。结论:新生儿血清中PCT水平的检测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程度判断、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