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中国壁虎属动物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壁虎属动物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动物,在我国除东北外其它各地都有分布。本文主要对国内壁虎属动物分类及系统学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壁虎属动物该方面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的壁虎科动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知我国西部地区有走爬型壁虎科动物9种,分隶于3个不同属:漠虎属:裸趾虎属和沙虎属。这是一些具有原始而脚趾不膨大成吸 状的穴居壁虎类。它们分布在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省(自治区)。本文对我国走爬型壁虎类的鉴别特征、模式标本产地和分布作了简述,并列出了它们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壁虎属三新种兼记铅山壁虎(蜥蜴目:壁虎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壁虎属Gekko在我国的壁虎科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过去已知的包括六个种另二个亚种(Stejneger,1932;陈兼善,1969)。1975—1980年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包括海南岛)、广西等省区采到壁虎属标本1637号,遵义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提供了贵州省的部分壁虎标本。研究中发现三个新种,确定多疣壁虎铅山亚种 Gekko japonicushokouensis应改隶种级。中国的壁虎属现在已知的共十个种另一个亚种,检索如下:  相似文献   

4.
无蹼壁虎对环境温度的选择及体温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蹼壁虎 (GekkoswinhonisCuenther)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壁虎科动物 ,它既可药用 ,又能捕食多种有害昆虫 ,十分有益人类。人们对其形态、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研究较多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姜雅风 ,1985 ;邹寿昌 ,1992 ;梁刚 ,1999)。它作为一种外温动物 ,其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等都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但有关无蹼壁虎甚至壁虎科动物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对环境温度的选择 ,得温和失温的速度以及对极端环境温度的耐受性等方面未见研究报道。为此笔者于 1999年 10~ 11月在实验温度条件下 ,对有…  相似文献   

5.
动物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是动物对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适应的结果。大壁虎是我国名贵动物药材, 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具有分布范围广、分布地区不连续以及分布区内环境条件变化剧烈等特点。通过对广西、云南和越南的大壁虎进行深入调查, 采集大量样品分析后发现, 大壁虎随着分布区环境条件的不同, 其色斑特征和疣粒存在明显的差异: 分布在石山环境, 其体表光泽度较好, 斑点较小, 颜色较素净, 疣粒均为钝圆凸起; 而分布在土山(或橡胶林)环境,其体表光泽度较差或无光泽, 斑点较大, 颜色鲜艳醒目, 疣粒为锥状凸起或者钝圆凸起和锥状凸起两种。钝圆凸起的疣粒为白色, 而锥状凸起为桔黄色。这些结果表明可能是当地环境因子选择作用对大壁虎的色斑和疣粒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彬  王跃招 《四川动物》2001,20(2):70-73
沙虎属是壁虎科中比较特化的沙生蜥蜴类,主要分布在中亚及其临近地区的低海拔荒漠中,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实物标本,对沙虎属的形态分类概况、染色体研究及分子生物学进行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沙虎属尚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放  余丽江  徐蕴丽 《四川动物》2003,22(4):234-235
2003年1月4日,我们对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考察,采得壁虎科(Gekkonidae)标本1号(♀),经鉴定系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疣尾蜥虎隶属于蜥蜴亚目壁虎科蜥虎属^[1-3]。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1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中国10种壁虎的系统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肌肉样品采用SDS/蛋白酶K裂解,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提取总DNA,用线粒体12SrDNA通用引物扩增,用银染测序和ABI Prism 310型遗传分析仪测定了Gekko japonicus,G.swinhonis,G.hokouensis,G.gecko,Cyrtopodion elongatus,C.russowi,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Hemidactylus bowringii.,H.frenatus和Gehyra mutilata 10种壁虎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对位排列后的序列长421bp,含201个变异位点,属间核苷酸变异范围为0.228-0.282,属内是0.005-0.263。重建的分子系统树将10种壁虎聚为三支:第1支是大壁虎和截趾虎,第2支由壁虎属其余的3个种构成一个单系;第三支由基余3个属的5个种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截趾虎与壁虎属4物种亲缘关系较近;吐鲁番沙虎和弯脚虎属2物种,晰虎属2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Russell(1976)关于弯脚虎属与晰虎属间进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而不支持Kluge(1987)将沙虎属另立亚科的系统发生假说;铅山壁虎与无蹼壁虎最先聚为姐妹群,再与多疣壁相聚组成一个单系。  相似文献   

9.
无蹼壁虎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无蹼壁虎(Gekkoswinhonis)消化道内5-HT免疫反应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以及形态。方法应用显示5-HT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5-HT阳性细胞在无蹼壁虎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其中以十二指肠部位分布密度最多,食道和直肠其次,回肠部位分布密度最低。消化道各段5-HT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其中梭形细胞多具有胞突。结论无蹼壁虎的消化道5-HT细胞的分布、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无蹼壁虎繁殖生态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壁虎科 (Gekkonidae)动物以恒定窝卵数作为其主要生殖策略 ,多疣壁虎 (Gekkojaponicus)以较高产卵频率和较大雌体 (卵大一些 )在种群中的比例 (计翔等 ,1991a)作为其又一生殖策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无蹼壁虎 (G .swinhonis)的繁殖生态生物学做进一步研究。1 研究方法1 1 野外观察时间及地点1993~ 1997年 ,在江苏省云龙山上的旧碉堡内 ,观察记录壁虎产卵、孵化等情况。1 2 饲 养1995、 1996、 1998和 1999年 ,参照计翔等 (1991b)方法 ,用木箱和纸箱饲养壁虎。每箱内饲养 1对成体壁虎 ,以…  相似文献   

11.
微孢子虫一新种的描述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业的发展, 传播性寄生虫病给水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微孢子虫是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生物之一, 迄今, 已报道的鱼类寄生微孢子虫多达100 余种。    相似文献   

12.
马立名 《蛛形学报》2000,9(1):41-42
记述多盾螨科异多盾螨属1新种:贺氏异多盾螨Polyaspinus hejianguoi sp.nov.,该科和属在中国为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60年代,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地层中陆续发现了p3由5个主要褶沟组成的兔类化石,并先后建立了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 Gureev et Konkova,1964)和三裂齿兔(Tris- chizolagus Radulesco et Samson,1967)两属。近年,在中国安徽淮南大居山新生代晚期不同时代的洞穴、裂隙堆积物中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数量颇多的上新五褶兔的材料。笔者在研究大居山新洞早上新世的上新五褶兔时, 将其与欧亚大陆该属内的已知种和三裂齿兔的各种进行了详细比较,发现产自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稻地组的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Cai,1989被指定为上新五褶兔值得商榷。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材料仅有1枚p3(GMC V 2008-1)和两枚中间颊齿(p4 或ml,GMC V 2008-2及m2,V 2008-3)。正型标本p3的中前褶沟(AR)中央、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后壁釉质层具有小褶曲,这些形态确实与上新五褶兔的特征有些相似。但褶曲的发育程度明显比上新五褶兔的弱;另外,其齿冠舌侧后缘向后内突出,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较平直并近与齿纵轴垂直,后外褶沟与后内褶沟深度相近等而与上新五褶兔也有所不同。褶沟的釉质层在两枚中间颊齿中较平直,与上新五褶兔显然也有较大的区别。就该p3而言,可以认为它属于一枚釉质构造极简单的上新五褶兔的前臼齿,也可以认为是釉质构造很复杂的三裂齿兔的p3。研究表明,在上新五褶兔和三裂齿兔的系统演化过程中,其颊齿褶沟釉质层的构造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向。作为上新世较晚期的“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p3,指定为上新五褶兔显然有悖于该属釉质构造在地史中越来越复杂的演化事实,而指定为三裂齿兔则正好与该属釉质构造的演化趋势相符(Averianov and Tesakov,1997)。另外,从共生动物群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看,安徽淮南发现的上新五褶兔与大量现代东洋界特有的类型共生(如Tupaiidae、Platacanthomyidae等),上新五褶兔的后裔——现生的日本琉球奄美黑兔(Pentalagus)的栖息地为温暖、湿润的多山环境;而目前发现的三裂齿兔共生动物群所指示的是干凉的稀树草原环境,与上新五褶兔的生态环境有所不同。含“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晚上新世稻地动物群主要由典型的古北界属种(如Mesosiphneus paratingi、Mimomys orientalis、Germanomys cf. G.weileri、Chardinomys nihewanicus及Ochotona spp.等)组成,而未见典型的东洋界成员。这种温带相对干旱的草原环境,显然与中国发现的上新五褶兔及其后裔的生存环境很不一样。因此,笔者认为“泥河湾上新五褶兔”应归入三裂齿兔属,正名泥河湾三裂齿兔Trischizolagus nihe—wanensis(Cai,1989)。种征订正为:p3具有较复杂的形态构造;中前褶沟具衍生的中央小褶曲, 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后壁釉质层褶曲相对发育。该种以这些基本特征而不同于欧亚大陆的已知种(如T.dumitrescuae、T.mirificus等),它可能代表该属的一个进步类型。  相似文献   

14.
鮊属和红鮊属模式种的订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鲤科鮊亚科中的鱼类是东亚特有的一个类群,在我国分布甚广,种类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有关鱼类的分类已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本文主要讨论Cutter alburnus Basilewsky和Cut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两个种的性状经订正后而涉及鮊属(Cutter)和红舶属(Erythroculter),与模式种的性状相一致的问题,并根据现有材料将鮊鱼类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15.
木兰科的分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主要以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为依据,以德坚木属为外类群,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木兰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23个分支单位,选取32个性状,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和化石地层学资料,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对数据矩阵的分支分析使用PAUP3.1.1和Hennig 86 v.1.5分别在Macintosh和IBM机上运行,前者以启发法,后者以BB命令运算,经严格一致化处理,得到一致化分支图。结果表明:1)木  相似文献   

16.
一株代谢煤油兼性厌氧菌的筛选鉴定和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大港油田的油层水样中分离得到一株能以煤油为碳代谢生成表面活性剂、产酸和产气的菌株DG7,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兼性厌氧,运动,能在NaCl浓度为18.5%的培养基中生长,经鉴定,可能为气单杆菌属(Aeromonas sp.)中的一个新种,但学需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7.
紊蒿属一新种和对该属分类及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宗元  梁存柱  王炜  刘钟龄 《植物研究》2003,23(2):147-153,T004
对新种多头紊蒿(Elachanthemum polycephalum Z.Y.Zhu et C.Z.Liang)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从形态和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区系起源等方面探讨了紊蒿属(Elachanthemum Y.Ling et Y.R.Ling)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紊蒿属与百花蒿属(Stilpnolepis Krasch.)在形态上虽有相近之处,但花、果实和花粉等形态差异明显,因而不能并入百花蒿属,而应独立成属。该属起源于第三纪亚洲北部的古蒿类群(Pro-Artemisia L.),是蒿类中较为原始的属,为古地中海东部残遗的旱生成分,也是现代亚洲中部荒漠(戈壁荒漠)的持有属;多头紊蒿新种的发现,使紊蒿属从单种属变成寡种(双种)属,表明荒漠植物区系的物种分化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多年生小麦族植物染色体数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根楼  颜济  杨俊良   《广西植物》1990,10(2):143-148
本文对1987年采集于新疆的多年生小麦族(Triticeae Dum. )属种进行了细胞学观察。该地区多年生小麦族各属种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是从2n=14到2n=84,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属(Hordeum)、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而后者全部集中于赖草属(Leymus).其中染色体数目为2n=28和2n=42的频率最高,主要存在于鹅冠草属(Roegneria)和披碱草属(Elymus)。Roegneria gobicola, Roegneria kuqaensis, Roegneria tahelacona, Roegneria zhoasuensis的染色体数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蕨科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晓思  徐养鹏  吴兆洪   《广西植物》1992,12(3):235-242
本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蕨科23个种代表9个属做了数量分类研究,通过23OTUs×37个性状的原始数值矩阵标准化后,用欧氏距离系数计算相似性,采用W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索各属之间的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其结果与我国植物学家经典分类处理基本上一致,并对粉背蕨属(Aleuritopteris)也做了修正,认为粉背蕨系(Ser.Farinosae)和银粉背蕨系(Sef.Argenteae)也可做为两个新属处理比较合理。另外对距离系数和结合线在类群划分申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双宫带绦虫属属征修订及一新种记述(绦虫纲:圆叶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内蒙古草原中啮齿类绦虫一新种,即多枝双宫带绦虫,新种Diuterimotaenis polyclada Yun et Lin,sp.nov.,文中对新种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比较,讨论了建新种的依据,对双宫带属的属征做了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