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氨酸神经递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氨酸是化学结构最简单的氨基酸,但具有复杂的功能。甘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是介导快速抑制性神经传递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神经元兴奋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其神经递质功能对甘氨酸的生物合成、释放与调控以及作用模式等方面的近年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对甘氨酸神经递质的全面认识将有益于炎性痛、痉挛状态以及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雌激素受体与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霞  鲁亚平 《生物学杂志》2010,27(3):79-80,112
雌激素受体是类固醇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雌激素受体在脑内具有广泛的分布,且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就雌激素受体在脑内的分布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光周期下,MT1-R在无蹼壁虎室旁核(PVN)的节律性(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表达变化。方法运用了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计数法。结果 (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T1-R蛋白分子量为37KD,MT1-R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室旁核,且有少量阳性纤维;(2)在无蹼壁虎的活动期(夏季),各光周期(DD、DL和LL)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均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001),DD、LL较DL均有时相变化;(3)在冬眠期(冬季),DL光周期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无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05),DD和LL光周期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001),DD、LL较DL均有时相变化;(4)各光周期(DD、DL和LL)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均呈明显的季节性节律变化(P0.0001),活动期(夏季)的MT1-R阳性细胞数较冬眠期(冬季)明显多(P0.0001),DD和LL在活动期、冬眠期的节律图形相似。结论 MT1-R在无蹼壁虎室旁核的表达有明显的节律性(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不同光周期对MT1-R的节律性表达有影响,但其图形基本相似。提示光周期可能通过启动"内源性节律钟"影响MT1-R在无蹼壁虎室旁核的节律性表达,其可能调控MT1-R蛋白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4.
Nogo在中枢神经损伤再生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go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少突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髓磷脂蛋白,它的主要功能是抑制损伤后轴突的再生,它含有两个完全独立的具有抑制活性的结构域:位于细胞内的amino—Nogo和位于细胞表面的Nogo-66。Nogo-66是通过与受体复合体NgR/p75/Lingo—1结合,触发Rho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Nogo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日益成为CNS损伤再生的研究热点,就Nogo在CNS损伤再生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究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免疫阳性反应在无蹼壁虎全脑的分布。方法我们采用苏木素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发现AVP免疫阳性细胞在无蹼壁虎脑部的鲁卡斜角带核(nucleus of thedi—agonalband of Broca)、视上核(supraopticnucleus)、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分布较多,在室周视前区(periventricular preoptic area)、终纹床核(bed nucleusof the stria terminalis)、下丘脑外侧区(area lateralis hypothalami)、前脑外侧束(1ateral forebrain bundle)、室周核(periventricular nucleus)分布较少;AVP免疫阳性纤维除在嗅球、嗅束、大脑皮层、视叶、小脑皮层未见外,其它脑区均可见或多或少的阳性纤维;AVP阳性纤维在全脑投射广泛,且均与哺乳动物相似;AVP免疫阳性细胞数在PVN的6个部位呈中间阳性细胞数较多,两侧阳性细胞数较少(F=58.02,P〈O.001)。结论上述结果显示AVP免疫阳性反应在无蹼壁虎与哺乳动物脑区间存在相似性,提示AVP在无蹼壁虎脑区执行着类似于哺乳动物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MT1受体在无蹼壁虎肝脏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观察褪黑激素受体1(melatoninreceptor1,MT1)免疫反应在无蹼壁虎肝脏分布。方法我们采用苏木素染色和免疫荧光单标的方法。结果发现无蹼壁虎肝脏主要由肝细胞和肝脏库普弗细胞组成;肝细胞单位区域细胞数右叶(rightlobe)(217·159±3·571个/mm2)较左叶(84·317±2·072个/mm2)明显多(P<0·05),库普弗细胞单位区域细胞数左叶(leftlobe)(50·276±2·257个/mm2)较右叶(18·241±1·563个/mm2)明显多(P<0·05);左、右叶库普弗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率明显不同(左叶:4·054%±1·642%,右叶:1·261%±0·536%)(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T1受体在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均有表达。MT1免疫阳性反应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MT1受体阳性反应肝细胞单位区域细胞数右叶(72·381±3·614细胞数/mm2)较左叶(38·153±2·684细胞数/mm2)明显多(P<0·05);库普弗细胞阳性反应单位区域细胞数左叶(12·541±0·572细胞数/mm2)较右叶(6·443±0·761细胞数/mm2)明显多(P<0·05)。MT1受体阳性反应细胞数在左、右叶库普弗细胞也存在明显的部位差异(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褪黑激素经褪黑激素受体的介导对无蹼壁虎肝脏左、右叶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刺五加对抑郁症动物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强迫游泳试验,确定实验中刺五加治疗组剂量。采用慢性温和性不可预知应激(CUMS)+孤养的方法复制大鼠抑郁模型,将48只SD雄性大鼠分为6组(n=8):正常对照组(NC)、空白对照组(BC)、实验对照组(EC)、刺五加浸膏治疗组(AS)、盐酸氯丙咪嗪治疗组(CH)及刺五加浸膏+盐酸氯丙咪嗪联合治疗组(A+C),观察大鼠糖水偏爱度、体重增长和行为学改变。结果: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一定剂量的刺五加浸膏能明显缩短大鼠水面停留时间,其中600mg/kg剂量作用最为显著。在CUMS+孤养抑郁模型动物实验中,与NC组相比,BC组和EC组中央格停留时间显著增加(P0.05),其它各项指标显著减少(P0.05),BC组和EC组间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28天的治疗后,AS组的中央格停留时间和穿越格数,CH组的穿越格数和清洁运动次数有改善但与NC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5),AS组、CH组的其余各项指标及A+C组的各项指标都恢复至NC组水平(P0.05)。结论:刺五加在改善抑郁模型大鼠快感缺乏和其他行为学变化方面的作用与盐酸氯丙咪嗪相似,在提高动物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及对自身的关注度方面略优于盐酸氯丙咪嗪。联合用药能有效改善各种症状且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雌激素对成年动物局灶性脑缺血诱导成年动物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再生的影响,将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雌激素组(SE)、假手术+生理盐水替代组(SN)、缺血+雌激素组(ME)和缺血+生理盐水替代组(MN),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缺血模型。在缺血90 min后恢复供血再灌注,分别于再灌注后1 3、12、24和28 h处死老鼠并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以及脑缺血诱导的成年动物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再生的情况。在5个时间点的检测中,ME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SE组(P<0.05);在MCAO大鼠中,海马齿状回区域并未发现有神经元丢失及凋亡的现象。同时,MN组与SN组相比较,损伤侧齿状回新生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5),说明这种缺血诱导的神经元再生并不依赖于齿状回区域神经细胞的死亡;ME组与MN组相比较,损伤侧新生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多(P<005);SE与SN组相比较,手术侧和对侧的新生神经元数目都显著增加(P<0.05)。结果提示雌激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再生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与海马缺血损伤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22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附肢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6天,前、后肢芽形成处的组织开始向外隆起。第8天,前、后肢芽突出呈乳状。第14天,前、后肢芽基部的中胚层浓缩,开始形成肱骨、股骨软骨原基。第16天,前肢的桡骨、尺骨及后肢的胫骨、腓骨软骨原基出现,软骨原基周围的骨骼肌亦开始分化。第18天,肱骨、股骨、桡骨、胫骨、腓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尺骨尚未发生软骨化,后肢跖软骨原基形成。第20天,前肢掌骨原基及后肢的第1、2、3趾骨原基出现。第24天,前肢第1、2、3、4指骨原基清晰,后肢第1、2、3、4趾骨基节软骨化明显,趾肌开始分化。第30天,前、后肢的指(趾)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掌骨以上诸骨和后肢跖骨以上诸骨的软骨化趋于成熟,其周围的骨骼肌已较发达。本文着重讨论了扬子鳄附肢组织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扬子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3000年前,我国的甲骨文字就有关于扬子鳄的记载,但直到1879年才由福韦尔(Fauvel)命名为Aligatorsinensis而公诸于世。有关扬于鳄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在扬子鳄生态学、组织学、胚胎学等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