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并探讨其高表达的作用机制,以期阐明GBM发生发展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变体3 (EGFRv III)阳性和阴性GBM组织IL-6的相对表达。以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为研究对象,构建表达EGFRv III的U87MG-EGFRvIII细胞,用IL-1β分别处理U87MG、U87MG-EGFRvIII细胞,ELISA检测IL-6分泌量。采用EGFR下游效应通路p38MAPK、MK2、MEK1/2、JNK抑制剂SB、sc-48、PD、SP预处理细胞1小时,IL-1β刺激细胞后,检测各组IL-6分泌量变化。将IL-1β处理后的U87MG-EGFRvIII细胞记为IL-1β组,以不做任何处理细胞记为Control组,用联合SB、sc-48处理的IL-1β细胞依次命名为IL-1β+SB和IL-1β+sc-48组,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MK2通路蛋白和IL-6蛋白表达,qPCR检测IL-6 m RNA表达。结果:IL-6在EGFRv III阳性GBM组织中普遍高表达,在EGFRv III阴性GBM组织中普遍低表达。EGFRv III可在未受IL-1β刺激的恶性胶质瘤细胞中上调IL-6基础分泌,也可在IL-1β刺激情况下进一步促进IL-6分泌。在U87MG细胞中,所有通路抑制剂对IL-6分泌均无影响;在U87MG-EGFRvIII细胞中p38 MAPK-MK2通路抑制剂SB和sc-48明显抑制IL-1β诱导的IL-6分泌,而MEK1/2、JNK抑制剂PD和SP则无明显影响。IL-1β能够诱导p38MAPK-MK2通路激活,诱导细胞内IL-6表达增加,联合SB、sc-48处理细胞后,p38MAPK-MK2通路活性降低,细胞内IL-6表达降低。结论:癌基因EGFRv III能够上调恶性胶质瘤细胞中IL-6基础分泌,IL-1β可进一步刺激IL-6分泌,其机制可能与p38MAPK-MK2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分析了共表达白细胞介素-15 (interleukin-15, IL-15)和趋化因子配体19 (C-C chemokine ligand 19, CCL19)的EGFRvⅢ CAR-T细胞的功能特性及其体外特异性杀伤效果,旨在优化CAR-T细胞多项功能,提高靶向EGFRvⅢ 的CAR-T细胞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的治疗效果。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293T细胞获得慢病毒并感染T细胞获得靶向EGFRvⅢ的第四代CAR-T细胞(EGFRvⅢ-IL-15-CCL19 CAR-T)。利用流式细胞仪、细胞计数仪、趋化小室、凋亡试剂盒等检测了第四代和第二代CAR-T细胞(EGFRvⅢ CAR-T)的CAR分子表达率、增殖、趋化能力、体外特异性杀伤能力及抗凋亡能力等。结果表明,与EGFRvⅢ CAR-T细胞相比,EGFRvⅢ-IL-15-CCL19 CAR-T细胞能成功分泌IL-15和CCL19,具有更强的体外增殖能力、趋化能力以及抗凋亡能力(P值均<0.05),而体外特异性杀伤能力无显著差异。因此,靶向EGFRvⅢ且同时分泌IL-15和CCL19的CAR-T细胞有望提高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试验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EGF受体Ⅲ型突变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GFRⅢ型变异体(或EGFRvⅢ)是一种新型的肿瘤特异性靶点。EGFRvⅢ是正常分子经过遗传学重排成为肿瘤特异性靶点的最好例证。由于仅在肿瘤细胞中发现EGFRvⅢ,可以应用它设计靶向性药物选择性治疗肿瘤,而不影响正常细胞,避免传统治疗中所见的副作用。以表达EGFRvⅢ的细胞为靶点的治疗方式有三种:1)作为毒性抗体或修饰病毒的直接靶点,2)利用EGFRvⅢmRNA的特异性核酶或EGFRvⅢ及其下游信号传导分子的特异性抑制剂进行治疗,3)利用EGFRvⅢ触发免疫反应。概括介绍了肿瘤特异性标记物EGFRvⅢ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探讨应用表达重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三型变异体(EGFRvⅢ)的单链可变区片段(scFv)抗体的重组腺病毒感染骨肉瘤细胞,靶向抑制EGFRvⅢ活性后,骨肉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情况。收获重组腺病毒,感染骨肉瘤细胞143B、MG63、TE85,靶向抑制EGFRvⅢ活性;体外通过MTT、结晶紫染色、划痕实验、细胞吸附、细胞Matrigel迁移等实验探讨骨肉瘤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侵袭等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情况。体内通过感染骨肉瘤动物模型,靶向抑制EGFRvⅢ活性后,应用Xenogen imaging成像技术分析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体外实验结果示,靶向抑制骨肉瘤EGFRvⅢ活性,可以明显下调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侵袭能力,逆转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体内实验结果示,靶向抑制骨肉瘤EGFRvⅢ活性,可明显下调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能力。靶向抑制EGFRvⅢ活性可能逆转骨肉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其可能成为骨肉瘤治疗中极有希望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细胞-指数级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Cell based 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enrichment,cell-SELEX)方法从随机文库中筛选得到与稳定过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Ⅲ,EGFRvⅢ)的胶质瘤细胞U87细胞株(U87-EGFRvⅢ)特异结合的DNA适配子。以U87-EGFRvⅢ细胞作为检测对象,筛选到的适配子A15作为检测分子,建立一种细胞酶联反应(Cell enzyme-linked assay,cell-ELA)方法测定适配子的亲和力,并用EGFR抗体作为对照来比较此种DNA适配子的亲和力。结果显示,所测定的DNA适配子A15的解离平衡常数(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s,Kd)小于100 nmol/L,对U87-EGFRvⅢ细胞的结合能力与抗体相似。Cell-ELA法可较方便地用于cell-SELEX中适配子亲和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该文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缺氧环境,利用缺氧相关的启动子,设计和制备在缺氧环境中诱导表达靶向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研究缺氧条件下其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表达及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研究者通过基因合成缺氧启动子(5H1P)和CAR的DNA片段,利用酶切方法将其插入到慢病毒载体中,然后感染T淋巴细胞。在体外用CoCl_2构建缺氧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oCl_2未诱导组CAR有42%的弱阳性表达,诱导后阳性率增加到84.4%,且荧光强度显著增加。结果表明,诱导组比不诱导对照组抗肿瘤效果更好。综上所述,该实验成功构建了靶向PSCA的缺氧诱导型CAR-T,使其在缺氧的环境中效能增强,这为CAR-T在实体瘤的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信号肽(signal peptide, SP)参与调节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结构的分泌水平及跨膜易位过程,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行使功能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优化SP序列,并研究其对CD19-CAR-T杀伤功能的影响。首先,利用基因合成和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野生型SP (SP-wtY)、2种突变型SP (SP-muK或SP-muR)的靶向CD19的CAR载体;对构建成功的载体进行慢病毒包装,并使用慢病毒侵染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转染效率,钙黄绿素释放法检测对靶细胞的体外杀瘤能力,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技术检测2种细胞因子[干扰素-γ (interferon-γ, IFN-γ)和干扰素-α (interferon-α, 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构建了野生型和信号肽突变的重组慢病毒质粒,慢病毒转导T细胞后,携带3种信号肽(SP-wtY、SP-muK或SP-muR)的CD19-CAR转染效率分别为33.9%、35.5%、36.8%。进一步杀伤实验显示,与SP-muK和SP-wtY细胞相比,SP-muR细胞的肿瘤杀伤效果显著提高,当效靶比为10:1时共培养24 h后,SP-muR组CAR-T细胞的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显著高于SP-muK和SP-wtY组。本研究揭示信号肽N端正电荷数的增加可以提高CAR的表达效率和对CD19+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为CAR结构的优化改造和临床高效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是运用重组DNA技术制备的基因工程抗体,由单链抗体、协同刺激分子及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等部分融合而成。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是传统的c DNA文库表达血清学方法之外的筛选肿瘤抗原的新方法。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s,CAR-T细胞)在治疗包括实体瘤在内的一系列恶性肿瘤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临床试验表明,CAR-T细胞在产生强大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毒副反应。该文将讨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恶性肿瘤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高美华  聊菲 《生物磁学》2011,(16):3017-3021
目的:研究糖基磷脂酰肌醇(GeD)锚固蛋白CD59、CD55在脂筏介导T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协同效应。方法:应用siRNA技术,构建特异性针对CD55与CD59基因的重组载体pSUPER—siCD55,pSUPER—siCD59。实验分为未转染的Jurkat细胞组(I组)、转染pSUPER空质粒的Jurkat细胞组(Ⅱ组)、转染pSUPER—siCD59重组质粒的Jurkat细胞组(Ⅲ组)及转染pSUPER—siCD55重组质粒的Jurkat细胞组(Ⅳ组)。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CD55和CD59基因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别检测CD55与CD59联合作用对4组Jurkat细胞的增殖效应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结果:稳定转染后,Ⅲ组细胞CD59分子的表达和Ⅳ组细胞CD55分子的表达被成功抑制。Ⅰ组和Ⅱ组细胞CD55与CD59联合作用后增殖能力和钙离子浓度均明显高于Ⅲ组、Ⅳ组(P〈0.05),Ⅰ组和Ⅱ组之间无差异。结论:CD59和CD55在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通路中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樊平  邹赛英  赵海华 《生物磁学》2009,(16):3112-3114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10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组织中EGFR和EGFRvⅢ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EGFR和EGFRvⅢ的表达率分别为46.67%、35.24%和7.62%、3.81%,胃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二者的表达与性别和年龄均无相关性(P〉0.05),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结论:EGFR和EGFRvⅢ在胃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并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含F/2A序列的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慢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用具有自我剪切能力的弗林蛋白酶(Furin)/口蹄疫病毒2A多肽(F/2A)连接人鼠嵌合抗体的重链和轻链,形成一个开放阅读框(ORF),插入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构建重组抗P185神睨全长人鼠嵌合抗体表达载体pWPI/H-F2A—L。以已构建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H-IRES-L为对照质粒。应用磷酸钙沉淀法将慢病毒载体3质粒系统共转染入293T细胞进行包装,测定病毒滴度。再感染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和转染效率,RT—PER、ELISA方法分别检测嵌合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经测序鉴定,pWPI/H—F2A—L与预期设计一致;pWPI/H—F2A—L组的病毒滴度为4.3×10^5TU/ml,而pWPI/H—IRES—L组的病毒滴度为3.5×10^5TU/ml;两组重组慢病毒的转染效率分别为87.68%和79.08%;两组重组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后,都有嵌合重链和嵌合轻链的表达,由F/2A介导的嵌合抗体的表达水平要高于由IRES介导的嵌合抗体。结论成功构建了含F/2A序列的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慢病毒表达载体,为今后抗P185^erbB2工程抗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针对IL-1α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筛选能够抑制Hela229细胞内源性IL-1α表达的shRNA,建立无内源性IL-1d表达的Hela229稳定细胞系.方法:根据shRNA的设计原则,以IL-1 αcDNA oligo为模板设计一段21 bp核苷酸目标序列,构建成siRNA的DNA模板并克隆到shRNA表达载体pRNAT-U6.1/Neo中,获得靶向抑制IL-1α基因的重组shRNA质粒,转染Hela229细胞,经G418筛选后获得单克隆稳定细胞株,用ELISA方法在蛋白水平上检测IL-1α基因的沉默效果.结果: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确定IL-1 α-shRNA重组质粒构建正确,ELISA筛选出能够显著抑制内源性IL-1α表达的shRNA,获得沉默内源性IL-1 α表达的单克隆稳定的Hela229细胞株.结论:靶向IL-1α基因的重组shRNA表达质粒可显著抑制Hela229细胞内源性IL-1α的表达,成功构建靶向IL-1α基因沉默的Hela229稳定细胞系.  相似文献   

13.
构建重组人IL-18-EGF肿瘤靶向分子双顺反子原核表达系统,研究重组人IL-18-EGF融合蛋白对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影响。构建重组人IL-18-EGF原核双顺反子表达系统pET28a(+)-proIL-18-EGF-Caspase-4/BL21,重组蛋白经纯化后,作用于NK细胞,应用CCK-8法和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NK细胞的增殖情况和IFN-γ的分泌量。Cy3荧光标记IL-18-EGF检测融合蛋白与肿瘤细胞表面EGFR的结合情况。IL-18-EGF与NK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取培养上清液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分别使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IL-18-EGF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重组人IL-18-EGF能加快NK细胞的增殖,促进NK细胞分泌IFN-γ;IL-18-EGF能与肿瘤细胞表面EGFR特异性结合;细胞划痕实验中,重组人IL-18-EGF组空白区域的抗填充能力高于对照组;Transwell小室实验中,12,24,48 h时IL-18-EGF组细胞穿膜数分别为94.6±2.9、101.8±4.0和116.2±4.5,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分别为128.6±8.5、133.0±7.5和138.8±5.4)(P〈0.05)。以上结果表明,IL-18-EGF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可能作为辅助药物运用于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和检测人正常成骨细胞系hFOB1.19以及骨肉瘤细胞系MG63中NOK以及EMT标志性分子E-cadherin、Vimi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并观察NOK对骨肉瘤细胞系MG63中EMT标志性分子E-cadherin及Vimi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探讨NOK在骨肉瘤细胞系MG63 E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正常成骨细胞系hFOB1.19以及骨肉瘤细胞系MG63中NOK、E-cadherin、Vimi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构建慢病毒并干扰骨肉瘤细胞系MG63中NOK表达,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干扰NOK前后EMT标志性分子E-cadherin及Vimi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相比于人正常成骨细胞系,NOK、Vimitin的mRNA和蛋白在骨肉瘤细胞系MG63中高表达,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在骨肉瘤细胞系MG63中低表达。慢病毒干扰骨肉瘤细胞中NOK表达后,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Vimi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结论:NOK具有促进骨肉瘤细胞系MG63发生EMT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PCR手段成功获得肝细胞特异性启动子人α1-抗胰蛋白酶启动子hAATp(human α1-antitrypsin promoter,hAATp)及具有增强子功能的肝脏特异的肝调控区HCR (hepatic control region,HCR)。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克隆手段构建获得携带有不同数量的HCR增强子的嵌合型肝脏特异性hAAT启动子,并在下游连入报告基因Luciferase,然后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小鼠肝癌细胞系Hepa1-6、人胚肾细胞系HEK293和人脑星形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MG,通过检测Luciferase表达活性分析携带不同数量增强子的肝脏特异性启动子的启动活性及其组织特异性。结果表明,携带有3个增强子的嵌合型肝脏特异性启动子活性及特异性最好,为肝脏类疾病的靶向性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通过对CAR结构的ScFv单链可变区进行改造,构建并筛选具有更强杀伤肿瘤细胞功能的新型靶向人源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 (CAR)-T细胞。方法:构建靶向人源BCMA的CAR分子,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成功后转导健康志愿者的T细胞,制备Anti-BCMA-CAR-T细胞。将Anti-BCMA-CAR-T细胞作为观察组,普通T细胞作为对照组,将其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采用CFSE染色的T细胞增殖实验观察两组体外增殖能力。采用荧光素酶化学发光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在不同效靶比(1:8、1:4、1:2、1:1、2:1、4:1)对RPMI-8226细胞的杀伤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在不同效靶比(1:4、1:2、1:1、2:1、4:1)对RPMI-8226细胞的杀伤效率。结果:CFSE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ITC信号明显左移,表明T细胞增殖能力越强。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相同效靶比时,观察组对RPMI-8226细胞的杀伤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荧光素酶化学发光实验结果显示,相同效靶比时,观察组对RPMI-8226细胞的杀伤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效靶比为4:1时,CAR170-T(未经改造的传统的ScFv)细胞和CAR174-T(经改造的ScFv)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达到了88.5±0.3 %和98.5±0.7 %。结论:通过对CAR结构的ScFv单链可变区进行改造后成功构建出的新型靶向BCMA的CAR-T细胞,它能保持较强的增殖活性且具有更强的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慢病毒干扰SOX9的表达,观察其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干性维持的影响。方法:设计2条针对SOX9转录短发夹RNA(sh RNA)的DNA序列,构建慢病毒并感染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细胞,利用嘌呤霉素筛选稳转细胞。在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SOX9的沉默效果,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 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相应干细胞相关标志分子SOX2、Nestin的表达差异。比较诱导形成的胶质瘤干细胞成球能力(肿瘤干细胞成球的直径),同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 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对干细胞相关标志物SOX2、Nestin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SOX9成功包装慢病毒并有效感染U87、U251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抑制率分别可降低83.74%和80.12%。并且在稳转细胞系水平相关干细胞标志分子表达含量有明显下降。在干细胞层面沉默SOX9可以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诱导成球的直径(P0.01),同时免疫荧光显示肿瘤干细胞相关干性分子SOX2、Nestin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慢病毒感染沉默SOX9基因可以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干性的维持,为胶质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在肿瘤中,黏蛋白O-糖基化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控制O-糖基化起始合成的是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家族,研究该酶家族对阐明O-糖基化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探讨了靶向干扰ppGalNAc-T2基因表达对白血病Jurkat细胞株增殖及迁移的影响.首先合成ppGalNAc-T2特异shRNA干扰及对照序列,将其连接至慢病毒干扰载体YH1;重组载体经双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的病毒颗粒经过滤纯化后感染Jurkat细胞,流式细胞分选仪进行细胞分选以获得ppGalNAc-T2基因稳定干扰表达的Jurkat细胞,然后使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各组别细胞中ppGalNAc-T2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ppGalNAc-T2基因表达被有效干扰;进一步利用MTT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ppGalNAc-T2基因干扰表达对Jurkat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靶向干扰ppGalNAc-T2基因表达的慢病毒载体,感染Jurkat细胞后能稳定干扰ppGalNAc-T2基因表达.MTT和Transwell实验研究发现,下调ppGalNAc-T2基因表达对Jurkat细胞增殖和迁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构建能够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EGFRvⅢ胞外区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并通过免疫骆驼构建噬菌体单域抗体库,筛选和制备EGFRvⅢ胞外区特异性单域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从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扩增EGFRvⅢ胞外区基因,并连接pAdTrack-CMV质粒载体,转化含有pAdEasy-1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J5183感受态细胞,获得同源重组质粒转染HEK293A细胞,得到表达EGFRvⅢ胞外区蛋白的重组腺病毒。利用重组腺病毒免疫双峰驼,构建EGFRvⅢ胞外区特异性噬菌体单域抗体库,并以EGFRvⅢ蛋白为筛选抗原,对其进行筛选,对筛选得到的单域抗体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表达EGFRvⅢ胞外区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构建得到的EGFRvⅢ特异性噬菌体单域抗体库的库容为1.4×109;经过3轮富集和筛选,通过噬菌体ELISA筛选出31个与EGFRvⅢ胞外区蛋白结合的阳性克隆,并对OD450值较高的重组单域抗体E14进行了表达和纯化。经ELISA鉴定,重组单域抗体E14可与EGFRvⅢ胞外区蛋白产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说明制备的EGFRvⅢ特异性噬菌体单域抗体库具有较高的库容和多样性,且筛选得到的单域抗体具有较高的抗原活性和免疫学反应性,为今后以EGFRvⅢ为靶点的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ACI)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已在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t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其中,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细胞治疗技术。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效应T细胞的靶向性、杀伤活性和持久性均较常规应用的免疫细胞高,并可克服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目前,CAR的信号域已从第一代的单一信号分子发展为包含CD28、4—1BB等共刺激分子的多信号结构域(第二、三代),临床应用广泛。但是,该技术也存在脱靶效应、插入突变等临床应用风险。该文将就CAR—T细胞技术在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