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水湖泊附着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附着藻类是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淡水生态系统营养盐循环及沉水植物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附着藻类群落组成、生态功能以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从附着藻类种群结构入手,指出附着藻类通过改变群落中优势种的组成来适应不同的环境,阐述了附着藻类在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盐循环中的作用及其与沉水植物之间的关系。针对淡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提出了今后附着藻类生态学研究应侧重于:主要因子(如弱光、高浓度的营养盐等)的交互作用对附着藻类的影响,原位实验方法弄清楚附着藻类在湖泊生态系统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富营养湖泊附植藻类与沉水植物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2018,37(3):384-392
肌肉通过肌腱、韧带附着于骨骼,附着位点的形态改变与肌肉功能相关,因而被用于古代人群肢体功能活跃度的复原。本文对东周时期军都山古代人群股骨的臀中肌、髂腰肌、腓肠肌内侧头三个纤维软骨性附着位点的形态进行了观测,并与清代君子村组进行对比,检验其形态变化与组别、性别、年龄、体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部分附着位点的形态改变随年龄而增加,但性别、体型及组别差异对附着位点形态变化的影响较小。这与很多上肢研究中发现的附着位点形态受性别、体型、劳动强度等影响结论不同。这种差别可能来自下肢承重以及更为复杂的功能状况等原因,军都山与君子村样本年龄结构的不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古代人群下肢肌腱附着位点形态变化与其功能状况的关系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牡蛎幼体迁移与附着影响着牡蛎的空间分布、资源补充、种群维持及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监测了1个完整潮汐周期(9个潮时采样)内象山港2个试验点(采苗场和产卵场)表层、底层水体中熊本牡蛎幼体的时空动态,并开展野外附着试验,检验了熊本牡蛎在2个试验点和3个潮区(上层T、中层M和底层B)附着及生长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1个完整潮汐周期内,2个试验点表层水体中牡蛎幼体丰度均有显著的时间变化,采苗场表层水体中熊本牡蛎幼体丰度最大值(20.8±5.6 ind·L-1)出现于高平潮时,显著高于其他8个潮时;而产卵场相反,高平潮时牡蛎幼体丰度最低(0.1±0.1 ind·L-1);2个试验点底层水体中牡蛎幼体丰度在不同潮时之间均无显著差异。采苗场附着牡蛎总丰度、成活率和壳高在不同潮区间差异显著,牡蛎总丰度大小顺序为B>T=M,成活率和壳高的大小顺序为T>M>B,活体牡蛎丰度在潮区之间无显著差异。产卵场附着牡蛎总丰度、成活率、活体牡蛎丰度和壳高在不同潮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高平潮时是熊本牡蛎附着的主要时段,产卵场和采苗场具有相似的牡蛎稚贝附着密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微塑料引起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海洋环境中,微生物可以附着于微塑料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被膜可以为生活在其内部的细菌提供保护,被膜中可能富集了对人体或者水生生物有害的致病菌,且频繁的基因交流可能产生更多耐药菌。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能借助大洋环流随微塑料在海洋中迁徙,进而可能引起微生物入侵事件的发生。主要对微塑料与生物被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微塑料与附着在其表面的塑料降解菌、微塑料与致病菌、微塑料对微生物迁徙的影响,以及微塑料表面生物被膜中耐药基因的扩散进行综述,对微塑料附着微生物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更好地了解海洋微塑料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考查了Vero细胞在几种不同微载体表面的附着情况。发现Vero细胞在Cytode x1微载体系列上附着快于在明胶微载体系列上的附着,试验力求寻得一种更加适合于Vero细胞附着,生长的微载体,实验证明化工自制Ⅰ号微载体与CytodeX1无明显差别,为国产化微载体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 Dunker,1857),俗称淡水壳菜,是一种扩散能力与适应能力都较强的入侵性底栖动物,它对自然环境与输水工程的侵入和大规模附着,不仅会破坏当地的生物群落结构,而且沼蛤成贝在工程内稳定附着后难以去除,造成重大工程危害。通过试验研究沼蛤幼虫的附着行为特性,并利用该特性对原水中的幼虫进行吸引附着处理,以减少幼虫进入工程造成污损附着。选用前期研究推荐的沼蛤幼虫喜好附着的黄麻材料制成的附着排作为试验材料,设置5组附着排长度工况:1,3,5,6,8 m,在5组流量工况:3.1,5.7,6.7,9.6,12.1 L/s下开展试验,研究不同附着排长度和流量条件下沼蛤幼虫的附着行为,以便优选出吸附幼虫的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1)黄麻材料的吸附效果与附着排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材料长度为3—5m时,吸附率即可达到50%;材料长度为6—8 m时,平均效果为62—76%,最佳吸附率可达93%;(2)流量过大会降低幼虫吸附效果,吸附也更不稳定;(3)幼虫发育先后经历D型幼虫、前期壳顶幼虫、后期壳顶幼虫、踯行期4个时期,吸附材料对后期壳顶和踯行期幼虫的吸附效果较前期壳顶幼虫更好;(4)附着材料密集布置于较短的长度内比稀疏布置于较长的长度内更有利于提高附着效果。  相似文献   

7.
家蚕精母细胞接合丝复合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界面铺浮技术制备出完整的家蚕精母细胞粗线期接合丝复合体。它的形态呈条带状,主要是由侧带和横纤维组成。侧带呈现出粗细相间的纤维状,同时证明接合丝复合体通过它的附着板与细胞核纤维网架相联。接合丝复合体的形成开始于附着位点处。在联会发生前,染色质纤维凝聚在轴成分上呈现出染色粒。在联合发生后,染色质纤维解聚成环状附着在侧带上。最后对接合丝复合体附着位点和同源染色体成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昆虫卓越的爬行和附着能力来源于其精细的功能性黏附系统。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昆虫的黏附系统可分为光滑型黏附垫和刚毛型黏附垫两种类型,二者在分泌液的支持下均能附着于几乎所有的光滑或粗糙的物体表面,而且这两种类型的黏附垫与界面的附着的形成均主要依赖于范德华力。本文综述了昆虫足的附着机制,包括光滑型和刚毛型两种黏附垫的结构和其形成附着的机理,以及黏附垫分泌液的功能、组成成分和释放机制,阐明了昆虫如何巧妙地解决稳定附着和快速脱附这一矛盾的问题,讨论了诸如界面的理化性质和环境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昆虫附着的影响,以期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昆虫足的附着机制,并为其在仿生学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光学显微镜、电镜技术和附着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研究了发根农杆菌各菌株附着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离子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不同菌株对共培养基离子强度的敏感性有差异。菌株R1000附着植物细胞及其引起植物细胞的聚集对离子强度不敏感,而菌株A4和15834则非常敏感;农杆菌对植物细胞附着的多寡与其引起植物细胞的聚集程度有相关性;共培养基中Mg~(2 )、Mn~(2 )等二价刚离子(不包括Ca~(2 ))是农杆菌附着所必需的;植物凝集素ConA显著地促进了附着和植物细胞与细菌聚集团的形成。从菌株A4附着植物细胞的进程可以看出,附着至少是两步的过程:第一步主要是离子力的相互作用,是第二步附着发生的前提;第二步是位点专一的特异性附着,不可逆。发根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附着机制不同于根癌农杆菌。  相似文献   

10.
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陆生植物类似,沉水植物的叶表也存在着大量的附着细菌。附着细菌拥有独特的生态位和显著的生态功能,与沉水植物构成了复杂的共生体系。针对附着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在方法学上,"表面活性剂+超声处理"的方式能够比较有效地洗脱叶表的附着细菌。显微计数和分离培养的方法分别发现,某些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的多度在105~107个/cm2以及106 CFU/cm左右。克隆测序的研究表明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的OTU在几十到上百的范围内。在群落结构上,Beta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lph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Planctomycetes、Cyanobacteria等门类的细菌较为常见。先锋物种在附着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环境条件和植物体都会对附着细菌的多样性造成影响。富营养化水体观察到较高的附着细菌丰度,溶解性有机物比无机营养物更加适合附着细菌的利用。植物体的叶片化学组成、渗出物以及物理结构等会影响附着细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对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假说性质的总结,并对附着细菌的研究前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水螅在洁净缓流富水草的小河渠或小池塘中生活,附着在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上,以小的甲壳类为食。在自然环境中,水螅的数量一般较少。以水螅为材料开展研究和实验,必须首先进行采集和人工培养。采集在清洁的水域中,于岸边水浅处水草丰盛的地方常有水螅分布。在不扰动水域环境,晴天光线良好时,仔细寻觅,可看到附着在水草上完全伸展的淡褐色  相似文献   

12.
牙龈与牙种植体颈部的附着是影响牙种植体长期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钛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牙种植生物材料,在临床上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牙龈组织与种植体钛面的附着、附着机理、种植体钛面的性质、结构对龈附着的影响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海洋硅藻附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的人工设备用于水下操作,而海洋生物污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些设备的应用,给人类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海洋生物污损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海洋硅藻是海洋生物污损过程中形成生物膜的主要物种,其在水下固相表面的附着可诱导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从而影响生物污损群落的形成。本文综述了硅藻在固相表面的附着机理、固相表面性质对硅藻附着的影响及具有应用前景的广谱抗污损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海洋硅藻附着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合形态学与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外寄生于三种不同宿主(鲢、鳙与麦穗鱼)的眉溪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myakkae(Mueller, 1937)?rámek-Hu?ek, 1953进行了附着盘特征量化的种内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眉溪小车轮虫三种群(鲢种群、鳙种群与麦穗鱼种群)在虫体直径方面的P值为0.136(P>0.05),在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和齿体纵长三方面的P值分别为0.009、0.000与0.000(P<0.01);三种群在齿环直径/虫体直径方面的P值为0.000与0.004(P<0.01)。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虫体直径、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与齿体纵长两两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缘膜宽与附着盘中其他结构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除虫体直径外,三种群在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齿体纵长,以及齿环直径/虫体直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鲢种群是最大的种群;相关性研究表明,虫体直径主要受附着盘直径的影响,反之亦然;齿环直径主要受齿体纵长的影响,反之亦然;齿体数主要受附着盘大小所影响;缘膜宽则不受附着盘相关结构...  相似文献   

15.
微载体大量培养动物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载体(Microcarrier)大量培养细胞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固体小颗粒作为载体,通过连续搅拌悬浮于培养液中,细胞在载体的表面附着,并成单层生长繁殖。由于扩大了细胞的附着面,能充分利用生长空间和营养液,因此大大地提高了细胞的生长效率和产量,具有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和空间等优点,为满足日益发展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利条件。近年国外已做了一些工作。但国内尚未见报  相似文献   

16.
附着体载体可以使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不整合到基因组上而是以附着体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安全、附着体表达载体。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由S/MAR(Scaffold/Matrix Attachment Region,S/MAR)元件介导的质粒。虽然此类载体均能介导载体附着存在,但是转基因的表达量不同。最近研究发现,载体的启动子、骨架结构、CpG基序以及表达系统等方面能够影响转基因的表达,针对以上内容作一综述,希望据此进一步优化载体,为临床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船舰、浮标、浮码头、输水管道等水下设施表面附着各种动植物,其中常见的有藤壶、贻贝、海蛸、牡蛎、苔藓虫等动物以及石菁、浒苔、裙带菜、水云等定生藻类。生物附着的过程是生物群落逐渐演替的过程。当物体浸入海水后,首先附着上去的是细菌,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往往在几天内就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菌层,以后附着的是硅藻和一些原生动  相似文献   

18.
大亚湾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8月至1989年7月在大亚湾鱼礁区进行附着生物调查研究,记录79种生物,大约有82.7%的生物种类是鱼礁区鱼虾的饵料生物(包括35种不带壳和32种带壳的饵料生物),有17.3%的生物种类为非饵料生物。礁区附着生物种类多,附着量大,生长迅速,投礁半年后100%被生物覆盖,附着厚度30mm,附着量达17.487kg/m~2。礁区生物一年四季都能繁殖附着,主要附着期4—10月,高峰期7、8、9三个月,是投礁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9.
陈周  刘志媛  彭宇飞  王帅 《微生物学报》2015,55(10):1336-1342
摘要:【目的】对1 株热带底栖硅藻———双眉藻(Amphora sp. HN08)的盐度和附着材料等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分析测定双眉藻在琼脂板、玻璃、PVC塑料板、塑料保鲜膜和尼龙网5种附着材料和6个盐度梯度(10‰–60‰)下处理9 d后的生物质产量、光合色素含量和细胞附着状态。【结果】双眉藻在玻璃板和PVC塑料板上的生物质产量最高,细胞干重达到3.64 g/m2;细胞在玻璃上的附着强度为III级,容易刮取和采用离心法脱水。盐度对双眉藻生物质产量无极显著影响,但对其附着性和光合色素含量有显著影响。盐度为30‰和40‰的培养液中,细胞的附着强度为IV级,易于离心采收;在50‰和60‰高盐度条件下的藻细胞多悬浮于培养基中,离心法较难采收。盐度大于30‰培养条件下的双眉藻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高于低盐条件下(10‰和20‰),50‰盐度条件下的Chl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可达干细胞重的26.27%和11.11%。【结论】从采收性和生物质量两方面考虑,双眉藻的最佳生长和采收培养条件为:附着材料选用玻璃板,盐度为30‰–40‰;然而综合安全性和成本考虑,建议将来生产上采用PVC塑料板作为附着材料。  相似文献   

20.
水螅是生物教学中必需的实验材料。但在自然条件下,水螅数量较少,加上受季节的限制,不易采到。因而掌握采集和培养方法很有必要。一、采集方法:水螅生活于池沼、水田、水沟和缓流中。只有在水质清洁、无污染、无臭味的浅水中才能采到水螅。采集季节在春季五月份、秋季九月份为宜,采集时以中午为好。水螅以基盘附着于水生植物、石块或木桩上,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