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微生物制剂生产筛选菌种资源。运用昆虫解剖技术取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肠道,采用稀释涂板法对肠道内的菌种进行分离,并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改良培养基初筛产纤维素酶菌株。结果表明,从东亚飞蝗肠道内共分离得到12株产纤维素酶菌株,均为细菌,并对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K005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测定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竹蝗     
一、竹蝗发生情况及其分布地区我国竹蝗的种类,根据蔡邦华民编著的昆虫分类学(上册)就载有:青脊竹蝗(Ceracrisnigricornis Wk.)、黄脊竹蝗(C.kiangsu Tsai)、白角竹蝗(C.fasciata Br.W.)、小灰竹蝗(C.hoffmanni Vr.)等。本文所述的是黄脊竹蝗和  相似文献   

3.
李新华 《昆虫知识》1992,29(5):287-289
意大利蝗和红胫戟纹蝗对蒿子、苔草、针茅、羊茅的积累食量(从孵化到性成熟)分别是:9.36g、8.17g、10.23g、8.43g和12.14g、10.14g、10.66g、8.49g(干重)。意大利蝗对蒿子和针茅的利用效率较高于红胫戟纹蝗,但红胫戟纹蝗对苔草和羊茅的利用率较高于意大利蝗。  相似文献   

4.
用等位酶电泳分析方法对短额负蝗(A tractom orpha sinensis)和奇异负蝗(A tractom orpha p ereg rina)各3个自然种群10种酶(AAT,CK,G 3PD,HEX,IDH,LDH,M DH,M E,PG I,PGM)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种负蝗在某些基因座上共享常见的等位基因,如A a t-1-b、A a t-2-b、G 3p d-a、Ck-1-b和Ldh-b;除个别基因座在部分种群符合H ardy-W e inberg平衡外,两种负蝗的大多数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 ardy-W e inberg平衡。此外,奇异负蝗M e-c(0.318~0.740)、短额负蝗H ex-1-a(0.800~1.000)及Ldh-b(0.487~0.750)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表明M e和H ex、Ldh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短额负蝗平均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A)为1.9~2.3、多态基因座百分率(P)为56.3%~68.8%、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072~0.096;而奇异负蝗的相应值依次为A=1.7~2.2,P=43.8~56.3%,Ho=0.070~0.107。从A、P和Ho3个参数可知,短额负蝗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奇异负蝗。6个负蝗种群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均明显低于H ardy-W e inberg平衡预期值,表明6个负蝗种群均出现了杂合体缺乏现象。短额负蝗3种群I值为0.971~0.996,奇异负蝗3种群I值为0.982~0.995,短额负蝗与奇异负蝗I值为0.379~0.451,表明种内遗传相似度明显高于种间,从种间I值可知奇异负蝗和短额负蝗属于近缘种。根据R oger's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两种负蝗可分为两支,且两种负蝗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均存在明显的相关趋势。两种负蝗的平均FST值都不显著偏离0值(奇异负蝗FST=0.087,p>0.05,短额负蝗FST=0.045,p>0.05),表明该两种负蝗种群间的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引言 Roberts(1941)根据外生殖器形态的不同,将蝗科(Acrididae)分为两大类:即Chasmosacci和Cryptosacci;前者包括癞蝗亚科(Pamphaginae)和锥头蝗亚科(Pyrgomor-phinae),后者包括所有其他蝗亚科。细胞学研究指出,癞蝗亚科(Granata,1910;Ch’en,1937)和锥头蝗亚科(McClung,1932;Rao,1937;Sharman,1952)的染色体数目与其他蝗亚科有所不同。White(1951)总结为:癞蝗亚科和锥头蝗亚科的染色体基数为2n=19;而其他蝗亚科则为2n=23。但到目前为止,特别关于癞蝗亚科的染色体研究已发表的只有Pamphagus marmoratus Burm.(Granata,1910)和笨蝗Haplotropis  相似文献   

6.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选择了 1 9个性状 ,利用 PAUP程序 ,以支序分析探讨了小车蝗属昆虫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红胫小车蝗 ( 1 )与黄胫小车蝗 ( 2 )的亲缘关系很近 ,是 1对姐妹群 ,亚洲小车蝗 ( 3)、黑条小车蝗 ( 4 )、红翅小车蝗( 5)、隆叉小车蝗 ( 6)这 4个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近 ,它们的亲缘关系可表示为 :( ( ( 3,6) 4) 5) ,而台湾小车蝗 ( 7)与其它种类的亲缘关系均较远。  相似文献   

7.
基于斑翅蝗科14种的线粒体Cytb基因462 bp序列,使用MEGA2和PAUP4.0b软件包进行分析,显示Cytb基因序列具有明显的高A、T偏向性和距离依赖的TS/TV值.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P)和极似然法(ML)分别构建斑翅蝗科4亚科8属的系统发育树,不同算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分为四大分支(亚科):A(绿纹蝗属)、B(束颈蝗属)、C((飞蝗属+车蝗属)+小车蝗属)、D((痂蝗属+异痂蝗属)+皱膝蝗属);红胫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作为两个种比较合适;痂蝗亚科和异痂蝗亚科应该合并为一个亚科;飞蝗亚科与斑翅蝗亚科的分类关系尚未解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8.
为蝗虫预测与综合防治提供参考,应用五点取样法、昆虫分类学和相关动物地理学方法对通辽各地蝗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进行研究。通辽共分布蝗总科7科12亚科37种,以斑翅蝗科Oedipodidae物种最多(14种),其次为网翅蝗科Arcypteridae(10种)。多样性分析表明扎鲁特旗具有最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但均匀度最低;开鲁县具有最低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从科的分布范围看,剑角蝗科Acrididae、斑腿蝗科Catantopidae和斑翅蝗科在通辽各地均有分布;而癞蝗科Pamphagidae仅在扎鲁特旗有分布。从物种分布看,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和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分布最广,其次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从分布地区看,扎鲁特旗为物种最丰富(34种)。研究结果显示通辽市蝗虫物种多样性及分布特点与各地的草地面积和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蝗对四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是新疆草原的优势危害蝗虫种类之一。本研究利用GC-MS和嗅觉仪分析了意大利蝗对其寄主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cata)、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4种植物所含的主要挥发油为萜类和醇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冷蒿(51.76%)、黄花苜蓿(20.52%)、黄花草木樨(19.46%)、沙漠绢蒿(9.00%);醇类化合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黄花草木樨(33.48%)、沙漠绢蒿(20.26%)、黄花苜蓿(16.80%)、冷蒿(1.74%);不同寄主植物对意大利蝗的引诱效果不同,引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冷蒿(56.00%)、沙漠绢蒿(36.12%)、黄花苜蓿(30.47%)和黄花草木樨(10.00%);意大利蝗对4种寄主植物的采食量与植物体内总黄酮含量的关系表明,食量与植物体内总黄酮的含量呈负相关(r=-0.601),意大利蝗喜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低的冷蒿,而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黄花草木樨表现出驱避。研究表明,寄主植物中所含的萜类化合物对意大利蝗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而醇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则对意大利蝗有明显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10个RAPD引物对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赤胫伪稻蝗(Pseudoxya diminuta)的种群遗传分化进行分析。10个随机引物共产生135条带,扩增谱带具有明显的属、种间多态性。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693),日本稻蝗次之(2.319),赤胫伪稻蝗最低(1.042)。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不同地理居群出现遗传分化,由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20.7%,42.4%。用UPGMA和NJ法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树显示: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优先相聚,而后,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依次相聚;日本稻蝗广西南宁种群和广东广州种群首先聚为一支,陕西西安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中华稻蝗聚在一起,最后与赤胫伪稻蝗相聚。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日本稻蝗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呈现一定的相关趋势,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亲缘关系较近,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0.142,而赤胫伪稻蝗与它们关系较远,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0.451。聚类图所显示的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学和细胞分类学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对昆虫中华剑角蝗肠道共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的发酵产物进行化学表观遗传修饰研究。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辛二酰双羟肟酸(SBHA)或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结果发现通过添加0.5mmol/L的SBHA,该真菌的发酵产物的结构类型发生较大变化,并从中新发现了1个吡啶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该类型的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菌株中获得,推测可能在SBHA的胁迫下,激活了该菌株的沉默基因,从而产生了新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2.
蝗虫是个极广泛的名称,包括种类很多,仅我国已知道的种类,已在400种以上。在昆虫分类学上蝗虫属於直翅目,蝗虫总科(Acridoi-dae),总科下分五科:即(1)大腹蝗科(Pneums-cidae);(2)(虫修)蝗科(Proscopiidae);(3)菱蝗科(Tetrigidae);(4)短角蝗科(Eumastacidae);(5)蝗科(Acrididae)。前二科分布於非洲东部、  相似文献   

13.
蝗科高级阶元的分子系统发育(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蝗科内各分类阶元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大部分是未知的。本文用来自中国24种蝗科昆虫的12SrDNA和16SrDNA2个基因的联合序列(共795bp)数据,以锥头蝗科的锥头蝗(Pyrgomorpha conica)为外群,重建了分子系统树。研究结果表明,在12SrDNA与16SrDNA组成的联合数据中,转换的替代速率明显比颠换的替代速率高得多,核酸的替代已经发生了饱和。分子系统树表明:斑翅蝗亚科是一单系群,该亚科是一个合法的亚科,但斑腿蝗亚科和蝗亚科都不是单系群;斑翅蝗亚科在蝗科内是一个相对原始的类群,而稻蝗亚科比斑翅蝗亚科相对进化,比蝗科的其他亚科的种类相对原始。  相似文献   

14.
蝗总科部分种类16S rDNA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8科8个种和从互联网GenBank中检索到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16S r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80bp的序列中。A T约占70.7%,G C为29.3%,颠换取代(transversion)的速率大于或接近转换取代(transition)的速率,其中188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直翅目蝗总科有差异的188bp中,属内种间的碱基序列差异仅为1.5%,科内属间为3.5%~3.6%,科间差异为4.8%~15.8%,亚目间差异达到15.2%~25.6%。分子系统树表明:科内的属和属内的种均优先聚在一起;蝗总科8科的起源关系为:锥头蝗科→瘤锥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剑角蝗科→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斑腿蝗科;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关系较近,是蝗总科内最原始的类群;槌角蝗科和网翅蝗科互为姐妹群,与最进化的斑腿蝗科关系较近;蚤蝼科为独立的一支,最先分出,似为一个亚目,与现用的分类系统有明显差别;哈螽科(螽嘶总科)和蟋蟀科聚在一起为剑瓣亚目(Ensifera),蚱科和蝗总科的8科组成短瓣亚目(Caehfera),同现用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光周期(L8∶D16、L12∶D12及L16∶D8)对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F.-W.),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denko,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Zub.)3种草原蝗虫高龄若虫的发育、存活、羽化、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天温度(28±1)℃,黑夜温度(23±1)℃的恒定温度下,不同光周期对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的发育、羽化、产卵影响不大,但是对其存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到成虫的发育速度在中光照下(L12∶D12)最快。而在短光照(L8∶D16)下更有利于小翅雏蝗若虫发育,其次是中光照;毛足棒角蝗的羽化在中光照条件下最适宜,而长光照时数(L16∶D8)更有利于亚洲小车蝗和小翅雏蝗的羽化;光周期对亚洲小车蝗产卵影响最为明显,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在中光照和长光照时数条件下有利于它们产卵,而小翅雏蝗在短光照和中光照时数下有利于产卵。  相似文献   

16.
吉林四平地区六个蝗虫优势种卵巢发育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卓  奚耕思 《昆虫知识》2005,42(5):524-527
通过对吉林省四平地区6个蝗虫优势种绿牧草蝗Omocestuaviridulus(L.),黄胫小车蝗OedaleusinfernalisSauss,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unicolor(Ikonn.),条纹异爪蝗E.vittatusZheng,异翅负蝗AtractomorphaheteropteraB.Bienko和长翅素木蝗Shirakacrisshirakii(I.Bol.)的野外养殖,从成虫出现到死亡对6个蝗虫优势种卵巢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发育历期成虫体长变化差异不显著,而卵巢形态和体积变化差异显著;(2)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3)卵巢发育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增长模式;(4)6个蝗虫优势种卵巢发育符合5个发育级别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线粒体Cytb、16S rDNA和核28S rDNA的部分序列的联合数据集,重建了中国斑腿蝗科9亚科26种蝗虫和癞蝗科笨蝗(外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1)除黑蝗亚科、秃蝗亚科和切翅蝗亚科外,其余6亚科的单系性都得到支持;2)黑蝗亚科似乎应当与秃蝗亚科合并为一个亚科,且与其他几个亚科亲缘关系相对较远;3)凸额蝗属应该由切翅蝗亚科中独立出来;4)卵翅蝗亚科和稻蝗亚科是姐妹群;5)星翅蝗亚科、黑背蝗亚科、斑腿蝗亚科、刺胸蝗亚科及切翅蝗亚科中的凸额蝗属间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8.
稻蝗属部分种类RAPD及其分子系统学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用经筛选的8个随机引物对稻蝗属(Oxya Audient-Serville)中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日本稻蝗(Oxyajaponica)、山稻蝗(0xya agaxisa)、短翅稻蝗(Oxya brachyptera)和小稻蝗(Oxya intricata)等5个种41个个体进行扩增,均扩增出特异性产物,在96条清晰稳定的扩增片段中,多态性片段为95条,种间共有片段1条(引物S362扩增的约850 bp的片段),所获片段的长度大小为200—2500bP,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在8-16之间,平均为12。根据扩增结果,应用SPSS软件包中的Between-groups linkage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种稻蝗的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中华稻蝗与短翅稻蝗关系密切,日本稻蝗与山稻蝗关系较近,而小稻蝗与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远。聚类图所呈现的种间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及细胞分类学结果基本一致,5种稻蝗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得以清楚显示,说明RAPD技术在稻蝗属种间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蝗虫的研究 Ⅱ.异爪蝗属及鸣蝗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爪蝗属(Euchorthippus Tarbinsky,1925)及鸣蝗属(Mongolotettix Rehn,1928)为蝗科中的二个小属,已知的种类不多。异爪蝗属在我国多分布于北部及西北地区,是草原上的一类重要害虫,目前在我国已知的约有五种。鸣蝗属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在我国已知有二种,在陕西省曾记载过一种,即Mongolotettix japonicus(Bolivar),但我们未采到标本。作者之一于1963年曾记载上述二属中的三种蝗虫(郑哲民、梁铬球,1963),其中有一种异爪蝗当时未能定名,近年来经核对后,认为是一新种,此外,并首次在我国发现异翅鸣蝗Mongolotettix anomopterus(Caud.)的大翅型。现将陕西省该二属的种类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解放以来,对天津地区洼淀蝗区的飞蝗发生特点,进行了长期调查,兹总结如下。 洼淀蝗区的概况(图1) (一)形成 洼淀蝗区是由地理、自然、气候、水文、植被、飞蝗及其他生物等长期以来相互适应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