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芪对豚鼠Ⅰ型超敏反应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马血清致敏豚鼠1周后,黄芪粉稀释液(2.7×10-2g/kg体重)胃管给药.2周后发敏,出现典型发敏症状者立即麻醉,取十二指肠下段及肺组织作早期反应材料,发敏后5 h仍存活者,取上述同样组织做晚期反应材料.结果:通过透射电镜(TEM)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Ⅰ型超敏反应早期反应中即有典型的平滑肌收缩,腺体分必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等功能性障碍,还伴有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性变;肌丝溶解、空泡变;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肿胀,断裂、丢失等现象;同时早期反应的肠粘膜固有层中有较多的凋亡细胞存在.晚期反应中除有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炎症外,尚有少量纤维渗出及Ⅱ型肺泡细胞的增生,可见Ⅱ型肺泡细胞的的凋亡.黄芪能明显抑制Ⅰ型超敏反应的上述早期反应及晚期反应.结论:Ⅰ型超敏反应的早期反应除有功能障碍外,还有器质性损伤(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黄芪对豚鼠Ⅰ型超敏反应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芪对豚鼠Ⅰ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黄芪对豚鼠 型超敏反应早、晚期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马血清致敏豚鼠作为 型超敏反应的动物模型。结果 :通过病理观察发现 ,中药黄芪既能抑制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收缩等超敏反应的早期病理改变 ,也能抑制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晚期病理改变 ,效果显著。应用 EL ISA检测 IL- 4、IFN- 在豚鼠血清中的含量。致敏组和实验用药组 IL- 4浓度均值为31.2 2 pg/ m l和 14.40 pg/ m l(P<0 .0 5 ) ,而 IFN- 的均值分别为 10 .32 pg/ ml和 2 3.14pg/ m l(P<0 .0 5 )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黄芪可能是通过调整了 Th1和 Th2的偏移 ,使 IL - 4分泌减少 ,B细胞合成的Ig E也随之明显降低 ,从而阻止了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毒素诱导突发性耳聋模型血管纹损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线粒体毒素诱导豚鼠突发性耳聋模型血管纹损伤的机制。方法20只杂色豚鼠随机分为3-硝基丙酸(3-NP)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分别经圆窗膜给予0.3 mmol/L 3-NP或PBS 10min。分别检测两组豚鼠的听性脑干反应测听(ABR),血管纹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边缘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较,3-NP组ABR阈移增大、幅值减小;血管纹MDA含量增高(P〈0.05),SOD活性降低(P〈0.05);边缘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尤以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最为显著。结论线粒体毒素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损伤突发性耳聋豚鼠的血管纹。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缺血对小脑皮质超微结构的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兔全脑缺血对小脑皮质蒲肯野细胞的损害。方法 用电镜观察缺血后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随着缺血,缺血再灌时间延长,蒲肯野细胞肿胀,线粒体嵴部分断裂,空泡样变。细胞突起间的部分桥粒样结构移位,结论 缺血再灌比单纯缺血对蒲肯野细胞的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糖环境下豚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超微结构,探讨糖尿病膀胱(diabetic cystopathy,DCP)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透射电镜观察5、10、15mol/L葡萄糖浓度下培养24、72h的ICCs超微结构.结果:随糖浓度增高培养时间延长,ICCs内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大小不等,数量减少,肿胀、空泡样改变甚至溶解,内质网扩张、空泡样变,胞质广泛溶解,突起消失.结论:高糖环境对豚鼠膀胱ICCs超微结构造成显著影响,这种结构破坏可能是造成DCP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四川分离株PRRSV-SC1株感染体外培养的Marc-145细胞为模型,通过透射电镜对PRRSV的病毒形态发生学和宿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大小约45-65nm,内含直径约25-30nm的核衣壳。病毒感染细胞后以细胞内吞方式进入细胞,在胞浆内复制,装配好的病毒以出芽或细胞外分泌释放到细胞外。感染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胞浆空泡增多,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增生、嵴肿胀、脱落,最后空泡化,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脱落,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并观察到凋亡小体,最后整个细胞裂解、破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四组:组一:小胶质细胞(BV2)生长于DMEM(High Glucose)培养液中;组二:BV2细胞生长于加入脂多糖(LPS)的上述培养液中;组三:BV2细胞、BMMSCs共培养于加入LPS的上述培养液中;组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生长于加入LPS的上述培养液中。观察BV2细胞的生长状态、电镜超微结构变化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TNF-α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光镜下BV2细胞密度依次为:组一组三组二,组四中BMMSCs生长状态良好;电镜下可见组二BV2细胞内出现大量肿胀及空泡化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少见生长活跃多核仁细胞,同时可见大量崩解细胞,组三细胞状态明显好于组二;BV2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TNF-α表达量依次为组二组三组一组四。结论 BM-MSCs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新西兰雌兔为动物模型,研究妊娠期间胎盘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动态变化.基因组DNA凝胶电泳实验检测到妊娠中期和晚期胎盘基因组DNA中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DNA梯带,而且DNA断裂值在妊娠早、中、晚期分别为:0.14、0.49和1.43,与妊娠早期相比,妊娠中、晚期胎盘基因组DNA断裂值有显著性增加.TUNEL实验和活化caspase-3的免疫定位实验表明,在妊娠早期胎盘中存在细胞凋亡,而且在各妊娠期中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合体滋养层.免疫印迹法分析表明,Bcl-2和Bax随妊娠的进行其表达量明显增加,Bax∶Bcl-2比值在妊娠早、中、晚期分别为:0.89,0.91和1.25,呈增加趋势.实验结果说明,在兔正常妊娠中,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发生凋亡,且随妊娠的进行,凋亡细胞数量增多,胎盘细胞凋亡主要与细胞中Bax∶Bcl-2的比例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新西兰雌兔为动物模型。研究妊娠期间胎盘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动态变化,基因组DNA凝胶电泳实验检测到妊娠中期和晚期胎盘基因组DNA中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DNA梯带,而且DNA断裂值在妊娠早、中、晚期分别为:0.14,0.49和1.43,与妊娠早期相比,妊娠中,晚期胎盘基因组DNA断裂值有显著性增加,TUNEL实验和活化caspase-3的免疫定位实验表明,在妊娠早期胎盘中存在细胞凋亡,而且在各妊娠期中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合体滋养层,免疫印迹法分析表明,Bcl-2和Bax随妊娠的进行其表达量明显增加,Bax:Bcl-2比值在妊娠早、中、晚期分别为:0.89,0.91和1.25,呈增加趋势,实验结果说明,在兔正常妊娠中,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发生凋亡,且随妊娠的进行,凋亡细胞数量增多,胎盘细胞凋亡主要与细胞中Bax:Bcl-2的比例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高原低氧(海拔3300米)对高原鼠兔、移居高原大鼠、急进高原大鼠的肺泡Ⅱ型细胞及表面活性物质超微结构的影响。发现高原鼠兔肺占体重的百分比低于移居高原大鼠(P>0.05)和急进高原大鼠(P<0.001)。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急进高原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微绒毛减少,线粒体变性肿胀,板层体排空、合成减少。而高原鼠兔未出现上述超微结构改变。移居高原大鼠的微细结构变化介乎于高原鼠兔与急进高原大鼠之间。  相似文献   

11.
以新西兰雌兔为动物模型,研究妊娠期间胎盘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动态变化.基因组DNA凝胶电泳实验检测到妊娠中期和晚期胎盘基因组DNA中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DNA梯带,而且DNA断裂值在妊娠早、中、晚期分别为:0.14、0.49和1.43,与妊娠早期相比,妊娠中、晚期胎盘基因组DNA断裂值有显著性增加.TUNEL实验和活化caspase-3的免疫定位实验表明,在妊娠早期胎盘中存在细胞凋亡,而且在各妊娠期中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合体滋养层.免疫印迹法分析表明,Bcl-2和Bax随妊娠的进行其表达量明显增加,Bax∶Bcl-2比值在妊娠早、中、晚期分别为:0.89,0.91和1.25,呈增加趋势.实验结果说明,在兔正常妊娠中,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发生凋亡,且随妊娠的进行,凋亡细胞数量增多,胎盘细胞凋亡主要与细胞中Bax∶Bcl-2的比例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鳞盖肉齿菌(Sarcodon scabrosuskarst)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Sarcodonin G,对Sarc-odonin G进行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其抗肿瘤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本文利用MTT实验法测定Sarcodonin G对HeLa细胞株增殖的抑制率,检测其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效果;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arcodonin G对HeLa细胞的凋亡的影响;利用电镜技术观察Sarcodonin G对HeLa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发现,Sarcodonin G对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为7.19μmol/L,并有较好的剂量依赖关系;流式细胞学检查发现Sarcodonin G处理后的HeLa细胞出现凋亡现象;超微结构发现Sarcodonin G处理后的HeLa细胞的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核固缩及形成新月体,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胞浆出现大量空泡等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鳞盖肉齿菌的纯化物Sarcodonin G能抑制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的增殖,并初步推测Sarcodonin G有可能是通过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来实现其抗肿瘤增殖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微结构细胞化学方法,用计算机图象分析仪测量计算了小鼠肺毛细血管和Ⅱ型肺泡线粒体、线粒体膜和嵴上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变化的二维形态学、三维立体学定量参数。结果表明,毛细血管线粒体面积较Ⅱ型肺泡细胞小,但体密度却大;毛细血管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阳性反应面积比正型肺泡细胞小,但酶反应体密度却大、暴露于高压氧(0.5MPa)后小鼠Ⅱ型肺泡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双歧杆菌诱发实验性大肠癌凋亡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青春型双歧杆菌对移植瘤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歧杆菌经荷瘤鼠腹腔注射后能诱导多量大肠癌细胞凋亡,凋亡早期的细胞主要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聚;中期为核膜破裂,胞核崩解,凋亡小体形成;晚期主要为邻近活细胞吞噬凋亡小体。提示双歧杆菌诱导大肠癌细胞程序化死亡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喜树碱诱导的草地贪夜蛾Sf9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植物源杀虫剂喜树碱具有优异的抑制昆虫生长发育活性, 其诱导昆虫细胞凋亡的作用方式和机制尚不明确, 极大地限制了喜树碱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开发。本研究以1 μmol/L喜树碱诱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f9细胞呈现细胞皱缩、微绒毛消失和染色质边集等典型细胞凋亡早期超微结构形态特征, 中期凋亡小体逐渐出现并急剧增多, DNA电泳分析可见清晰DNA片段化凋亡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1 μmol/L喜树碱诱导Sf9细胞12 h凋亡率达到最大值39.67%, 是对照的13.13倍, 随后减小。喜树碱诱导Sf9细胞凋亡在12 h和24 h 时Sf caspase-1分别出现两个活性高峰, 表明其作为效应因子在细胞凋亡级联反应过程中具有影响作用。喜树碱显著抑制Sf9细胞拓扑异构酶Ⅰ活性, 阻断解旋负超螺旋pBR322 DNA, 导致DNA损伤进而启动细胞凋亡级联反应使Sf caspase-1活性增加, 提示其信号转导过程是细胞凋亡诱导机制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喜树碱的诱导昆虫Sf9细胞凋亡, 对揭示喜树碱诱导昆虫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DNA双链断裂损伤反应及它的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损伤应激反应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基石.细胞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由损伤监视、周期调控、损伤修复、凋亡诱导等在内的自稳平衡机制.一方面,借助感应、识别并启动精细而复杂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另一方面,通过DNA损伤应激活化的细胞周期检查点机制,延迟或阻断细胞周期进程,为损伤修复提供时间,使细胞能安全进入新一轮细胞周期;损伤无法修复时则诱导细胞凋亡.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是真核基因组后果最严重的损伤类型之一,其修复不利,同肿瘤等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新进展揭示:DSBs损伤反应信号分子ATM-Chk2-p53、H2AX等的组成性活化,是肿瘤形成早期所激活的细胞内可诱导的抗癌屏障,其信号网络的精确、精细调控在基因组稳定性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HIV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过程也依赖于宿主细胞中ATM介导的DSBs损伤反应信号转导;ATM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在抗HIV感染中显示重要的功能意义.文中重点讨论调控DSBs损伤应激反应信号网络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抗HIV感染中的新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形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观察博来霉素 (Bleomycin ,BLM)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形态学及胶原含量的变化 ,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 ,BLM 5mg (kg·bw)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 ,于 1、3、7、14、2 8d ,观察肺纤维化形成的病理变化和肺匀浆羟脯氨酸 (HYP)的含量变化。结果 光镜所见 :给予BLM后 1- 7d肺部病变以肺泡炎为主 ,14d以后则进入慢性纤维化阶段。电镜所见 :模型组 3- 7dⅠ型细胞受损 ;Ⅱ型细胞增生 ,其内板层小体明显增多 ,线粒体嵴消失甚至出现空泡样变 ;14 - 2 8dⅡ型细胞数目减少 ,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肺组织匀浆HYP含量于 7d开始明显增加 ,2 8d达高峰。结论 博来霉素诱发大鼠肺纤维化早期以肺泡炎为主 ,7d开始出现肺纤维化 ,2 8d肺纤维化为主要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移植手术患者28例,根据移植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将肝移植的28例患者分为急性排异反应组6例和无排斥反应稳定组22例,1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急性排斥组及稳定组在移植术后3 d和7 d,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同时检测受检者外周血Th17细胞,受检者血清中IL-17水平。结果移植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显示急性排斥组随着移植时间延长,排斥反应逐渐增强。肝组织出现典型的细胞免疫性病理损伤,术后7 d肝脏汇管区、肝实质、小静脉壁、胆管上皮内及小叶间胆管被大量的淋巴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包绕及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内空泡形成、上皮细胞凋亡。病理改变明显比术后3 d严重;急性排斥组患者术后3 d和7 d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血清中IL-17含量较稳定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5),且Th17细胞及IL-17在术后急性排斥期7 d值均明显高于3 d(P〈0.05)。结论 Th17细胞及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外周血Th17细胞及IL-17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株的形态发生学与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强毒株人工感染成年鸭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形态发生及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及发病后死亡鸭的肝、肠、脾、胸腺、法氏囊等组织器官中,均观察到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病毒主要的靶细胞为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肠道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等.DEV的核衣壳有空心型、致密核心型、双环型和内壁附有颗粒型四种形态,存在胞核和胞浆两种装配方式.病毒核衣壳可在核内获得皮层,通过核内膜获得囊膜成为成熟病毒;也可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在其中获得皮层,然后在各种质膜上获得囊膜,最后成熟病毒释放到细胞外.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出现多种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核内致密病毒核酸颗粒、微管和中空短管以及胞浆内膜包裹的电子致密小体、双层管等病毒相关结构.超微研究表明,组织细胞有坏死和凋亡两种变化.坏死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有的细胞器甚至完全崩解,染色质或固缩或溶解.凋亡细胞则染色质聚集,胞浆凝聚深染,细胞膜上有大量空泡,并有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坏死与凋亡往往同时存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脾、胸腺、法氏囊以及小肠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工水质染毒的方法,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及流式细胞术(FCM),探讨重金属镉对小鼠精巢内生殖细胞凋亡及附睾内成熟精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小鼠生殖细胞处于凋亡时期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凋亡时期的生殖细胞超微结构呈现出线粒体空泡、核膜内陷、染色质周缘化及核固缩等形态特征,表明镉容易引起小鼠生殖细胞凋亡;各试验组精子早期凋亡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活性精子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高剂量组(0.10 mmol·L-1)精子成活率(75.1%)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而早期凋亡率(22.6%)则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睾丸生殖细胞DNA断裂率(18.2%)及附睾精子断裂率(2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3%、5.6 %)(P<0.05).各试验组小鼠睾丸内DNA断裂的生殖细胞数量低于附睾内DNA断裂的精子数量.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小鼠睾丸内生殖细胞及附睾内精子凋亡率逐渐升高.表明小鼠生殖细胞凋亡及DNA损伤数量与镉剂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