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氧化型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氧化型胆固醇是胆固醇氧化衍生物,多达上百种。氧化型胆固醇存在于胆固醇膳食,高胆固醇血症的血浆和动脉组织、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斑块内的泡沫细胞,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中。大量实验表明氧化型胆固醇对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等)具有毒性作用,提示,氧化型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演变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十余年来,载脂蛋白(ApoE)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 (LDLr)基因敲除小鼠已成为研究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用的模型.在这两种小鼠模型基础上,通过与不同的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杂交,产生了多种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为发现调控血浆脂蛋白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新的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小鼠模型也制备成功,本文笔者研究组研究了其中的脂蛋白脂酶缺陷模型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而利用不同转基因和去基因小鼠作为供体, 以及ApoE或LDL受体缺陷小鼠作为接受体的骨髓移植技术,则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巨噬细胞中不同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消退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形成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应用小鼠模型进行模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小鼠与人类在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中存在很大的种系差异,本文对此也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探讨AS的发生机制。方法以高脂饲料复制家兔实验性AS模型,分阶段检测家兔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观察主动脉内膜病理学变化;分析主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及AS斑块面积与血浆脂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脂组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和内膜增生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0.01),血浆LDL-c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及AS斑块面积均与血浆LDL-c水平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837,P<0.001)。结论提示血浆LDL-c水平升高,是致A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探讨AS的发生机制.方法:以高脂饲料复制家兔实验性AS模型,分阶段检测家兔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观察主动脉内膜病理学变化;分析主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及AS斑块面积与血浆脂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脂组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和内膜增生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0.01),血浆LDL-c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及AS斑块面积均与血浆LDL-c水平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837,P〈0.001).结论:提示血浆LDL-c水平升高,是致A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脂蛋白(a)是由载脂蛋白(a)和低密度脂蛋白构成的。脂蛋白(a)不随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脂蛋白。脂蛋白(a)的合成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完成的,脂蛋白(a)可以抑制NO介导的血管舒张,破坏血管壁中促凝与抗凝因子的平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基本的病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脂蛋白(a)与脑梗死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血清中脂蛋白(a)的水平来预测脑梗死的患病风险,尤其能对病变损害程度重,病变累及范围广的脑梗死的发生提出预警。高水平的血浆脂蛋白(a)是脑梗死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参考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新生儿(脐带血),青年(18—24岁),老年(55—65岁)各40例的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新生儿的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含量在各年龄组中最低(P<0.01),其LDL受体结合水平最高,(P<0.01)。血清TC,TG,LDL-C,apo B和CII随增龄上升,但LDL受体水平和HDL-C,apo AI,AII的增龄变化不明显。该结果指出,衰老对LDL受体的结合水平和HDL-C,apo AI,AII的影响似乎不大。另方面说明,TC,LDL-C和apo B浓度随增龄增加而不伴有相应的LDL受体结合水平及HDL-C,APO AI,AII浓度的上升,使老年期的脂蛋白代谢平衡被打破,因而促使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周永列(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310014)关键词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与血浆脂质关系的研究中,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升高被认为是引起AS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免疫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体内ACAT1的变化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油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包括染CD68,a-SMA及Masson)方法确定各组小鼠斑块大小及各组分的含量,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ACAT1蛋白及mRNA在小鼠肝脏的表达。结果抗体免疫组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ACA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可能通过抑制ACAT1的表达来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可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发展、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从早期的脂质条纹到进一步的动脉粥样病变及血栓性并发症都能见到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中又以激活的巨噬细胞尤为重要。新蝶呤是巨噬细胞激活后的代谢产物,它不仅是巨噬细胞激活的炎症标志物,还参与多种调节氧化平衡的生化途径,增加氧化应激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斑块不稳定性及不良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临床上,降低血清新蝶呤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危险事件的风险。因此,新蝶呤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新蝶呤在冠心病中的角色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做为细胞和环境之间的屏障调节细胞膜的流动性。胆固醇是体内所有的类固醇激素和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参与体内代谢。同时胆固醇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血浆中胆固醇以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这两种胆固醇运载血脂蛋白的形式运输。动物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 receptor,LDLR)介导的内吞可以从血液中摄取富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当细胞表面的LDLR的功能缺陷时,可以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继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中风等严重疾病。本文综述了LDL受体的概述及其通过内吞调节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并对LDL受体的调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巨噬细胞(M)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泡沫细胞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可通过其表面的多种脂蛋白受体介导摄取合APOB或APOE的脂蛋白,导致M的脂质增加.此外,M有较强的分泌ApOE的能力[1],这一现象虽已发现多年,但意义尚不清楚VLDL是一种含APOE的脂蛋白,它能通过M膜上识别APOE的受体进入M,从而促进Mg内脂质堆积,并与AS密切相关[2,3].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我国的高脂血症中2/3为VLDL升高为主的高甘油三酯(HTG)血症.另外,Evans等报道HTG血症患者的血浆中以ApoE-poorVLDL升高为主,它们在血浆中清除的速率较Apo…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家兔实验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增高及同步饮磁处理水时动脉内膜病理变化的区别,探讨磁处理水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NG)、模型组(ASG)和预防组(MWG) ,以高脂饲料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MWG家兔喂高脂饲料同步饮磁处理水,分阶段检测各组家兔血浆LDL -c含量并观察其主动脉内膜病理学改变。结果:MWG血浆LDL -c含量明显较ASG降低(P <0 .0 1,MWG主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及粥样斑块形成面积较ASG减小(P <0 .0 1,内膜增生程度较ASG减轻(P <0 .0 1)。结论:提示磁处理水在家兔实验性高LDL -c血症及AS的预防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夏冰 《生理科学进展》2005,36(4):318-318
在现代社会,冠心病已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死因。通常人们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仅发生于吸烟、高脂饮食、高血脂的人群,但实际上,临床医生早就发现,该病也常发生在不吸烟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不高的人身上。而且,迄今为止在小鼠身上发现的大多数动脉粥样硬化基因座并不影响那些与粥样硬化相关的全身性风险因子。这些现象提示,可能存在一种尚未被发现的引起血管疾病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血浆脂蛋白的一种,许多研究表明,HDL有防护冠心病的作用。美国、挪威、夏威夷和以色列等国不同地理区域的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血浆HDL—胆固醇浓度与冠心病发生率呈负相关。例如,在Framinghan地区的研究显示,在老年组中,最主要的冠心病易患因素是HDL—胆固醇降低。男性或女性,HDL—胆固醇浓度均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P<0.001),HDL—胆固醇浓度低于35毫克%者的发病率高于65毫克%者8倍。还发现,HDL—胆固醇浓度较高的家族,除了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低之外有许多长寿者具有相对较高的HDL—胆固醇浓度,有些人具有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15.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这点已经通过动物实验、病理解剖、临床医学以及国际范围内大规模的比较分析、回顾性分析及前瞻性分析的科研协作,得到一致公认。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已经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所谓高胆固醇血症,就是指血清或血浆胆固醇浓度增高超过正常值的上界,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增高,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增高的趋势。人血清胆固醇正常值,由于测定方法不一及所选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住院的80例非脑梗死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年龄、吸烟、血压、饮酒、糖尿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磷脂酶A2等指标,然后进行卡方检验、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2.43%,对照组为12.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脂酶A2(LP-PLA2)血症是经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LP-PLA2水平、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与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脂酶A2(LP-PLA2)血症有关,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LP-PLA2和高血压患者要关注其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脂联素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脂肪因子,它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分别在粥样斑块形成早期、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和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等多个方面发挥抗粥样硬化的作用.脂联素的抗粥样硬化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维护动脉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稳定粥样斑块等.脂联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载脂蛋白E(apo E)是人血液中重要的载脂蛋白成分之一,其遗传表型和血液浓度与高脂蛋白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建立相应的免疫化学技术是测定人apo E表型和浓度的重要途径。 利用本室建立的不连续密度梯度超速离心  相似文献   

19.
1969年,在研究患有同型半胱氨酸遗传代谢疾病的儿童血管生理时,首次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同型半胱氨酸理论。事实上,自从1969年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同型半胱氨酸理论后,许多回顾与展望人类的观察性研究已经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微生物,脂蛋白和脆性斑块的形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脂诱导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浆HSP70抗体水平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28只大鼠分为正常组和高脂组,动态测定了大鼠血清TC、TG、LDL,HE染色观察大鼠主动脉弓病理改变;通过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浆HSP70抗体水平及抗体亚型的变化。结果:2周时,高脂组大鼠血清TC、LDL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TG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浆HSP70抗体在第四周开始显著升高(与对照比较P〈0.01),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逐渐升高;HSP70抗体IgM亚型第四周达到峰值(与对照比较P〈0.01);而IgG亚型第四周开始升高(与对照比较P〈0.01),后逐渐升高。第12周时主动脉出现粥样斑块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结论:高脂可以诱导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脂组大鼠血浆HSP70抗体IgG亚型水平随着疾病的进程逐渐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血浆HSP70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