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不同盐度下(5、20、30)人工选育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于鳃丝和鳃小片基部,且随盐度升高而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三个盐度组均存在由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细胞和附细胞构成的顶端小窝,盐度5组线粒体丰富细胞顶膜面积较大,微脊发达,顶端小窝内凹,盐度20和30组线粒体丰富细胞顶膜面积相对较小,微脊不发达,顶端小窝明显内陷;盐度5和30组线粒体丰富细胞胞质内存在发达的微细小管系统,线粒体内脊丰富,盐度20组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分布不均匀,结构松散,部分收缩成珠泡状结构,与粗面内质网相混杂。线粒体丰富细胞的结构变化与其所处的渗透压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扫描电镜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鳃中氯细胞的分布,及其不同盐度(0、10、20、30)胁迫对氯细胞数目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氯细胞分布在鳃丝的鳃小片基部,根据其表面开口长度,可分为Ⅰ型(>6.5μm)、Ⅱ型(3.2~6.5μm)和Ⅲ型(<3.2 μm)3种亚型;不同盐度下氯细胞总数目变化趋势为盐度10<盐度20<盐度0<盐度30;从盐度0转移到盐度10后,氯细胞总数目减少,主要是由于Ⅰ型氯细胞数目显著下降;盐度20中的氯细胞数量高于盐度10,但不显著;盐度30中的氯细胞数量随Ⅲ型氯细胞数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证实了不同盐度条件下Na+-K+-ATPase免疫反应性细胞均分布在鳃丝的鳃小片基部.本研究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可通过改变鳃氯细胞数量和形态结构来适应环境中的盐度变化,推测Ⅰ型氯细胞和Ⅲ型氯细胞分别在低盐、高盐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斑马鱼鳃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斑马鱼(Danio rerio)鳃的组织结构及鳃丝、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斑马鱼有4对全鳃,鳃耙呈长锥状,鳃丝呈梳状排列在鳃弓上,鳃小片均匀排列在鳃丝两侧。鳃小片由上皮细胞、柱细胞、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网组成,鳃小片基部和血管周围分布有泌氯细胞,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排泄小泡,根据线粒体形态特征和细胞质电子密度可将其分为两个亚型。黏液细胞通常与泌氯细胞对生存在,并且有通外的开口。斑马鱼鳃组织结构与其他硬骨鱼鳃结构相似,其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的显微结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升高,鳃小片逐渐变窄,间距变小,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向两侧扩布.高盐度组的S40组,鳃小片上皮出现分离脱落现象.随着盐度梯度的升高,肾小球及各级肾小管的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碱度(0、2、4 g/L Na HCO_3)胁迫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鳃离子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鳃、肾、肠中4个HCO_3~-转运因子碳酸酐酶(CAⅡ、CAⅣ)、碳酸氢钠协同转运载体(SLC4A4)、Cl~-/HCO_3~-离子交换体(SLC26A6)的阳性反应变化。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鳃离子细胞分布在鳃小片基部。根据其表面开孔形状和尺寸,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亚型,各亚型离子细胞的开孔尺寸随碱度胁迫强度增高呈正比增大,Ⅲ型离子细胞开孔尺寸变化最明显(P0.01);离子细胞总数目也随碱度升高而增加,Ⅲ型离子细胞数目上升最为显著(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淡水、碱水组中,CAⅡ、CAⅣ、SLC4A4、SLC26A6在鳃小片基部和肾中均有阳性反应,且随着碱度升高,阳性反应增强,但在肠道中未观察到阳性反应。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尼罗罗非鱼可通过鳃离子细胞形态和数量调节适应碱度变化,鳃和肾为主要应答调节器官。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了达里诺尔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碱水种)和松花江瓦氏雅罗鱼(淡水种)在相同碳酸盐碱度胁迫下(CA0、CA30和CA50)鳃组织结构的差异, 探究瓦氏雅罗鱼碱水种耐高碱特性与鳃组织结构微观调整的适应性关系。结果显示, 随着碱度增加, 碱水种鳃丝变宽、鳃小片变长、鳃小片间距变大(P<0.05); 淡水种鳃丝变宽、鳃小片间距变大(P<0.05), 鳃小片长度在CA30时显著变长(P<0.05), 而在CA50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碱水种在CA30和CA50的氯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 CA50的氯细胞排列更加紧密并且有叠加现象, 扁平上皮细胞变大, 细胞表面增厚; 淡水种在CA30时的氯细胞数量明显多于CA50, 但在碱度胁迫下, 鳃小片出现破损, 扁平上皮细胞、柱细胞和血细胞融合、脱落现象严重。另外, 在碱水种和淡水种鳃耙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量黏液细胞分泌, 随着碱度增加, 黏液细胞由大而稀疏变为小而密集, 其中碱水种的黏液细胞数量较淡水种多, 而且排列更为整齐、密集。鳃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 瓦氏雅罗鱼碱水种通过保持鳃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完整性达到对高碱环境的长期适应, 而淡水种则因鳃细胞融合、脱落造成生理功能丧失, 不能长期适应高碱环境。研究结果可为淡水鱼类在盐碱水的移植驯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水环境中的低盐度对大底鳉(Fundulus grandis)的适应性影响, 采用生理和荧光定量PCR 方法探讨了盐度为5、2、1、0.5 和0.1 的情况下, 不同饲养时间大底鳉的血浆渗透压, 鳃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及通道蛋白mRNA 表达的变化。饲养时间小于1 d、盐度小于0.5 的胁迫可以导致血浆渗透压明显降低(P<0.001); 鳃上皮表面泌氯细胞的体积增大、顶隐窝开口扩大或其细胞的形状变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当饲养时间超过3 d 时, 血浆渗透压以及鳃上皮表面泌氯细胞的形态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盐度为5); 低盐胁迫上调了六种鳃通道蛋白mRNA 的表达, 并下调了两种鳃通道蛋白mRNA 的表达。结果显示: 广盐性的大底鳉通过调整鳃上皮的形态及通道蛋白mRNA 的表达来维持机体渗透压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应用扫描电镜对华鲮Sinilabeor rendahli鳃耙、鳃弓、鳃丝和鳃小片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鳃耙和鳃弓表面凹凸不平,分布着大量丘突.鳃丝和鳃耙表面有大量粘液细胞分布,鳃丝上皮细胞表面密布微嵴,氯细胞附着在鳃丝表面和鳃小片侧表面.鳃小片薄、表面凹凸不平,垂直排列在鳃丝上.鳃丝和鳃小片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有助于提高鱼鳃的气体交换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存活率、鳃ATP酶活力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 试验共设置4个盐度组(S0、S8、S16、S24), 试验周期42d, 解剖取鱼鳃测定ATP酶活力, 并运用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其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 S8和S16组大麻哈鱼幼鱼存活率最高, 均达到98.89%, S0组存活率为94.45%, 而S24组存活率最低, 为83.34%。随着盐度的升高, 大麻哈鱼幼鱼鳃组织Na+/K+-ATP和Ca2+/Mg2+-ATP酶活力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酶活力最高的均为S8组、最低的为S24组。鳃丝宽度随盐度升高逐渐增大且各组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而鳃小片长度和宽度均随盐度升高逐渐减小。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升高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逐渐增多、顶膜变小且微绒毛消失; 同S0组相比, S8组和S16组鳃丝表面扁平上皮细胞之间的轮廓更加清楚且环形微脊条纹清晰, 而S24组鳃丝表面扁平上皮细胞之间界限模糊, 环形微脊间有融合或间断情况; 鳃小片底部扁平上皮细胞表层结构由清晰逐渐变得混乱、气孔数量逐渐减少且孔径变小。因此推测大麻哈鱼幼鱼在降海阶段适宜的盐度生存范围可能介于8‰—16‰, 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珠江口池塘养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鳃的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特征及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梭鱼具有4对鳃,每个鳃由鳃弓、鳃丝、鳃小片和鳃耙组成。梭鱼鳃丝和鳃小片的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的基本相似,鳃丝表面分布有众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鳃丝分为呼吸区和非呼吸区,呼吸区较为平滑,上皮细胞表面无微嵴,呈皱褶状;非呼吸区分布有沟、坑、孔等结构,上皮细胞有较规则的指纹状微嵴。鳃小片是最主要的呼吸场所,由基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柱细胞和毛细血管网组成。泌氯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并有开口通往外界。本文还探讨了梭鱼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鲑点石斑鱼和大眼鳜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鲈形目科、底栖生活、凶猛肉食性的鲑点石斑鱼 (Epinephelusfario)和大眼鳜 (Sinipercakneri)鳃的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两种鱼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 ,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 ;然而两者的鳃小片都较高 ,表面更加凹凸不平 ,是对低溶氧环境的适应。鲑点石斑鱼的鳃丝表面一部分较为平坦 ,另一部分则凹凸不平 ,其鳃小片高度也高于大眼鳜 ,因而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较高的摄氧效率。在扫描电镜下能在鲑点石斑鱼和大眼鳜的鳃上分辨出扁平上皮细胞、氯细胞和粘液细胞 3种细胞 :前者鳃上的扁平上皮细胞界限清楚 ,而后者的界限模糊且表面遍布不规则的微嵴 ;前者的鳃丝和鳃小片上氯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后者 ,两者细胞形态也存在差异 ;而鳃丝表面的粘液细胞的数量则是后者较多。两种鱼鳃上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存在的差异 ,可能与前者生活于海水而后者生活于淡水的不同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的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的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的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的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斑的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的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的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斑的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的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的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急性低温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幼鱼肝脏、肌肉以及鳃组织结构的影响。该研 究设置了常温(27±0.5 ℃)组、20 ℃组以及15 ℃组共三个温度梯度进行试验, 以常温组作为对照,在试验进行的2 h、6 h 以及12 h 分别采集肝脏、肌肉以及鳃样品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显示: 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 20℃组的肝脏细胞空泡结构呈增多, 细胞核偏离, 染色变浅趋势; 肌纤维出现弯曲现象, 肌纤维之间与内部均出现较大间隙; 线粒体丰富细胞数目增多, 鳃小片末端轻微的膨大到鳃小片整体水肿且严重弯曲, 血管以及血窦内出现大量的红细胞, 部分鳃小片因红细胞过多而涨破; 同时, 15 ℃组肝脏细胞排列混乱, 肝板结构不清晰, 细胞核溶解, 肝脏整体失去固有形态。肌纤维间隙增大, 部分断裂直至肌纤维之间与内部均严重开裂, 部分肌纤维溶解并暴露出细胞核。鳃小片表皮出现轻微的脱落, 少部分鳃小片胀大到其吸水涨破, 鳃小片基本形态不可见。该研究结果为优化四指马鲅养殖生产温控管理措施, 提高越冬成活率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以日本鳗鲡(505.1±35.7)g为实验对象,分别在淡水(盐度0)、盐度10和盐度33条件下处理14 d,在0、1、4、12、24、96 h和14 d时测定其血清渗透压、离子(Na+、K+、Cl-)浓度和鳃Na+/K+-ATP酶活力指标。结果表明:日本鳗鲡血清等渗点为329.1 m Osm·kg-1,其对应盐度为10.48;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盐度处理组血清渗透压、Na+和Cl-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清K+浓度受盐度影响较小(P0.05);盐度10处理组鳃Na+/K+-ATP酶活力于12 h达到最小值(5.40±0.72)μmol·mg-1·h-1,至96 h时恢复至淡水组水平(P0.05);而盐度33处理组鳃Na+/K+-ATP酶活力则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并于24 h达到最大值(13.05±0.62)μmol·mg-1·h-1,约为淡水组的1.5倍(P0.05)。日本鳗鲡的渗透压调节可初步分为3个阶段:(1)快速升高期,血清渗透压、Na+和Cl-浓度异常升高,鳃Na+/K+-ATP酶活力受到抑制;(2)缓慢升高期,鱼体补偿失水以缓解渗透压升高,血清渗透压、Na+和Cl-浓度表现为缓慢升高,鳃Na+/K+-ATP酶被激活;(3)适应期,鳃Na+/K+-ATP酶活力处于较高水平,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不同钙离子浓度对日本沼虾感光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研究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变化对甲壳动物感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了日本沼虾感光细胞,在暗适应时高钙离子浓度中温育的感光器细胞的感杆束直径下降,微绒毛排列零乱;多囊体、板膜体数量增加;色素颗粒散布在细胞质中,呈现出光适应的结构特征。而温育在低钙离子溶液和生理溶液中的感光器细胞结构相同,呈现出暗适应的结构特征。另外,细胞器中储存的钙离子也受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在高钙离子溶液中温育后细胞器储存的钙离子量增加,膜下储泡囊、多囊体、线粒体、色素颗粒等细胞器中的焦锑酸钙结晶颗粒比温育在低钙溶液中的细胞明显增多。结果显示,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从而影响感光器细胞的结构而影响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经不同试验浓度的久效磷(0.25、0.5、1.0和2.0mg·L^-1)处理美国红鱼4d后,分别对鱼鳃Na^+/K^+—ATP酶活性和氯细胞密度进行了测定和计数,并观察了鱼鳃组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久效磷(0.25mg·L^-1)处理可以诱导鱼鳃氯细胞大量增生,Na^+/K^+—ATP酶活性增强,随着试验浓度的增加,久效磷对鳃组织的损伤越来越重,Na^+/K^+—ATP酶活性逐渐降低;久效磷对鱼鳃显微结构的损伤表现为鳃小片上皮细胞水肿、脱离。鳃小片基部粘连。鳃小片上皮细胞角质化;超微结构变化主要为内质网、线粒体、微小管和核膜的水肿及部分溶解,这种损伤表现为由细胞膜到细胞核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分析比较不同盐度(0-40‰)对一株淡水栅藻(Scenedesmus sp.)生长和生化特性影响,评价海水培养该藻株的产业化潜力,探讨其高盐适应机制,为进一步海水驯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显微观察、索氏提取法、凯氏定氮法、苯酚硫酸法、气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微藻生长及蛋白质、油脂、多糖含量以及色素、脂肪酸组成情况。结果表明,高盐条件下藻细胞明显增大,并出现自然沉降现象,可实现低成本采收。随盐度增加,栅藻生长逐步被抑制,40‰盐度条件下生长完全停止,但在3‰盐度下仍良好生长,培养末期生物量可达2.84 g/L。30‰盐度组蛋白质含量相对淡水组提高95.40%、产率与淡水组相近,加之高盐培养可较大幅度降低蛋白质的生产成本,因此,采用海水培养栅藻来开发蛋白资源具有一定的潜力。研究还表明,30‰盐度下藻细胞内β-胡萝卜素、虾青素、可溶性多糖等成分大量积累,可能是其适应高盐胁迫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双峰驼肾重吸收机能的细胞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秋生  王雯慧 《动物学报》2002,48(2):245-250
电镜下观察了18峰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肾脏细胞的超微结构,探究驼肾重吸收机能的形态学证据。结果显示,驼肾近曲小管的刷状缘高而密集,上皮细胞胞质顶端具有丰富的管泡结构,侧基底指状突起和基底质膜内褶多而明显,板状嵴线粒体发达。远曲小管和远直小管游离面微绒毛短而稀少,胞质线粒体排列密集,质膜内褶更为发达。集合小管上皮包括多量的亮细胞和少量的暗细胞两种类型,亮细胞结构简单,线粒体稀少,暗细胞线粒体密集,由皮质至髓质,暗细胞数量呈递减趋势,但内髓仍见暗细胞分布。皮质间质极少,志细血管丰富,管壁内皮菲薄有孔。髓质直小血管亦为有孔内皮。上述结构特征表明,双峰驼具有很强的重吸收能力,与其节水耐干渴特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非洲鲫鱼即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属广盐性鱼类,生长快、杂食性、抗病力强,是优良的养殖品种。自1957年移入我国后,已广泛在各地淡水池塘养殖,近年来在流水养鱼试验中又获得高产的成绩。从1976年以来,我们试验了非洲鲫鱼在不同盐度海水中的适应情况和在海水网箱中进行的密养试验,取得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20.
萨罗罗非鱼NKCC1α基因cDNA克隆及mRNA组织表达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鱼类适应盐度变化的过程中,鱼鳃是进行渗透调节的主要器官,NKCC1α基因是保持鳃丝氯细胞渗透平衡的关键离子转运器,以1Na+:1K+:2Cl–的比例进行电中性转运。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n)是耐盐强的广盐性鱼类之一。该文通过快速扩增cDNA末端的方法,首次从萨罗罗非鱼鳃丝组织中分离出NKCC1α基因cDNA全长序列,其开放阅读框(ORF)包含1151个氨基酸残基。多重比对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验获得的基因序列与莫桑比克罗非鱼、鲑及鳗鲡的NKCC1α最为相似,其中萨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相似性最高(99%)。预测萨罗罗非鱼NKCC1α蛋白质二级结构包含10个跨膜螺旋,这些跨膜螺旋的氨基酸序列及其布局都非常保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鳃、肝、肠、肾NKCC1α mRNA相对含量,这4种组织间差异显著;盐度显著影响NKCC1α在鳃组织中的表达,在136盐度下NKCC1α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0盐度下的4.9倍,差异极显著(P<0.001),显示NKCC1α基因与萨罗罗非鱼的耐盐性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