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从中药山栀子中分离制备主要药效成分京尼平甙,色谱条件:常规柱(2.5×30cm),固定相:柱层析硅胶;流动相∶乙醇-石油醚(1∶5,1∶3)。样品通过薄层层析以及600~190nm波长扫描定性鉴定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纯度,结果表明纯度为97.6%。  相似文献   

2.
珊瑚共附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研究活跃,产物种类多样,活性丰富,但珊瑚中的耐热真菌未见报道。对耐热珊瑚共附生真菌C21-5B进行鉴定,研究其生理学特性及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为该菌的深入研究及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形态学观察、18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通过测量不同海精盐浓度、pH、温度条件下的菌落直径研究该菌生理特性;根据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该菌抗氧化活性;通过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代谢产物活性成分。珊瑚真菌C21-5B经鉴定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菌株C21-5B能够生长的条件:海精盐浓度0.0%~20.0%、pH值 2.0~12.0、温度15~45 ℃;最适生长条件:海精盐浓度0.5%~3.5%、pH值6.0~8.0、温度35 ℃。该菌代谢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DPPH和ABTS自由基的EC50分别为0.113、0.504 mg/mL。经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该菌代谢产物的中性极性成分偏多,含有生物碱、类脂化合物、还原性物质、黄酮类物质、芳香胺类。菌株C21-5B为耐热、兼性海洋真菌,具有极强的耐酸碱能力,代谢产物种类丰富,并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孙月  王琦 《菌物研究》2006,4(3):47-51
从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叶中分离出一株内生真菌———瓶霉菌属(Phialophorasp.)。鉴定次生代谢产物中含有皂甙类、多糖类和黄酮类物质,并通过薄层层析证明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粗提物与黄芪植物水煎液的粗提物含有相同的成分。证明发酵液及菌丝体提取物对4种常见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麝香中脂溶性成分的提取与麝香质量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技术,比较了超声、冷浸和热回流3种提取方法及乙醇、乙醚、正己烷3种溶剂对麝香提取液中脂溶性成分及麝香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用不同提取方法和溶剂提取的麝香脂溶性成分经薄层层析后均呈现6或7个斑点。而经气相色谱分析,其结果却有较大的差别,麝香乙醚提取液的色谱峰较乙醇和正己烷更丰富,超声提取的效果较冷缦和热回流好,色谱峰达到20个。麝香酮的定量分析显示冷浸法提取的麝香酮含量高于超声和热回流提取。通过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分析,对10个麝香样品的质量进行了鉴别。  相似文献   

5.
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降血压降血脂作用,为了解桑枝中芦丁、桑色素、山柰酚、异槲皮苷、桑辛素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对重庆9个产地、3个种类(桑、鸡桑、华桑)的18批桑枝进行黄酮成分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芦丁、桑色素、山柰酚、异槲皮苷、桑辛素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 5~0.999 8。18批桑枝中均检测出5种黄酮类物质,但其在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五种黄酮类成分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为桑辛素>桑色素>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含量最高的桑辛素平均含量为135.154μg/g,含量最低的山柰酚平均含量为6.929μg/g。不同种类桑枝中5种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华桑中黄酮总含量最高。本研究能为深入研究桑枝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数据资料参考,为临床上降血压降血脂的治疗提供药物来源参考。  相似文献   

6.
贾成禹  窦永泽 《遗传》1984,6(4):3-5
核酸组成成分及衍生物的分析除常用的电 泳、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洗脱比色法外,近年来 又出现了双波长色谱扫描法和高压液相层析 法[2,3]。但已报道的双波长色谱扫描法测定的 碱基种类不多,在测定DNA (G + C)克分 子外方面,尚未见报道。我们在实验中摸索出 分离核酸碱基效果好的硅胶薄层析,并考查了 双波长色谱扫描分析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红曲菌代谢产物中低极性组分的分离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油醚∶醋酸乙酯 =4∶1(V/V)作为洗脱剂 ,采用柱层层析粗分离醇溶性红曲菌代谢产物中的低极性组分。经浓缩、结晶除去白色结晶后的浓缩液 ,用正己烷∶醋酸乙酯 =9∶1(V/V)作为展开剂进行薄层层析分离 ,在紫外灯下观察 ,从低极性组分中分离出六个组分 ,分别为 :具荧光组分、两个相隔较近的黄色组分、淡黄色具荧光组分、具浅蓝绿色荧光组分、具荧光组分。各组分的Rf 值分别为 :0 2 9、0 15、0 12、0 0 9、0 0 6、0 0 4。MS测定结果表明 ,Rf 值最大的具荧光组分可能为含有 OH及Br的共轭烯烃或脂肪酮 ,而在紫外灯下呈淡黄色组分为含有 OH的环状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邓振山  高飞  刘玉珍  魏婷婷  李静  李征霆 《广西植物》2018,38(11):1486-1492
为了从酸枣中筛选出内生菌并分析其代谢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用于开发和生产药物,该研究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从陕北野生酸枣植株体内分离得到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7株供试指示菌的抗菌活性,以心神宁片提取液为对照,对各拮抗菌株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从野生酸枣中共分离得到121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49株,内生放线菌6株,内生真菌66株;通过抗菌试验,发现54株内生菌(细菌33株,真菌21株)对1~7种指示菌具有抗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总菌数的44.63%,其中A-04、A-05、B-03、C-03、C-06和D-04共6株菌株的抗菌谱较广,对7种供试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薄层层析检测结果显示菌株B-03发酵产物在R_f值为0.46处有与酸枣提取液层析带迁移率相同的显色带,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黄酮类物质;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03与Bacillus axarquiensis的相似性为99%。菌株B-03能发酵产生黄酮类或产生与黄酮类类似的化合物,表明酸枣内生菌具有合成黄酮类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SephadexG25及ACA凝胶柱层析技术,对神经肽注射液中多肽成份进行过柱分离。将过柱后收集的不同洗脱峰的溶液通过紫外扫描,茚三酮显色,微量双缩脲试验及薄层层析等技术进行鉴定。此外还用SDS—PAGE检测该注射液纯度及分子量。结果表明神经肽注射液含有一种主要多肽成份及大量小分子肽类,其主要多肽成份的分子量为14,000D。  相似文献   

10.
通过薄层色谱(TLC)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技术鉴定了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肌肉中存在肌肽和谷胱甘肽,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肌肽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薄层层析采用的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水(4∶2∶1),层析板为硅胶板。高效液相色谱利用Kromasil C18反相柱分析,流动相为10%的纯乙腈和90%含有0.05%三氟乙酸的超纯水。结果表明:通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鉴定了暗纹东方鲀肌肉中肌肽和谷胱甘肽,其中暗纹东方鲀肌肉中肌肽含量约213μg/g(鲜重),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约211μg/g(鲜重)。本法样品无需衍生,操作简便,适合于暗纹东方鲀肌肉中肌肽和谷胱甘肽的测定。本文为生物体内肌肽和谷胱甘肽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显色反应、薄层层析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对甘蔗叶内16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黄酮类化合物检测。结果共筛选到3株能够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GZ-1、GZ-4和GZ-5)。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Z-1、GZ-5为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菌株GZ-4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相似文献   

12.
非洲山毛豆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ii)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用快速柱层析、薄层层析和液相色谱等对氯仿提取物进行分离提纯,通过红外光谱法、质谱及气-质联用系统分析、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手段进行分子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其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为鱼藤酮、鱼藤醇酮、鱼藤酚酮等鱼藤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羊奶果果实色素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研究了羊奶果果实色素的稳定性,并初步鉴定出羊奶果果实色素为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以石油醚-丙酮-苯(2∶0.5∶2,V/V)为展开剂,纤维素硅胶G薄层层析得7条色素带,其中最大量的色素带经紫外-可见及红外光谱分析鉴定为γ-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14.
用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柱层析(column chromatography)及高效液相层析(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对一种链霉菌产天然蓝色素的各成分进行了分离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示,该蓝色素至少含有5种不同的成分,其中2种分别为放线紫红素、γ-放线紫红素,其他3种未知成分是以放线紫红酸为主要成分的γ-放线紫红素的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醇提物不同部位的总还原力,羟自由基(.OH)和亚硝酸盐清除活性,表明乙酸乙酯部位能有效浓缩抗氧化的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还原力,以及清除羟基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活性。进一步以火绒草抗氧化活性成分为导向,对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硅胶柱层析和制备薄层层析,得到了丰度较高的一个单体化合物,经紫外、红外、氢谱和碳谱分析,推测该化合物的结构为对羟基苯乙酮。  相似文献   

16.
啤酒酵母多糖的提纯、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性质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啤酒酵母为材料,通过化学抽提法得到水溶性提取物Mal;经薄层层析分析表明:Mal主要含有甘露糖;经检测分析,Mal含有蛋白成分,为蛋白多糖;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表明Mal含有多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和9种非必需氨基酸;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发现多糖能够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具有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辣萝中芦丁的薄层及紫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确定辣蓼中有效成分芦丁的定性鉴别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层层析(T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辣蓼分别进行理化鉴别和含量测定。结果:芦丁确系辣蓼中主要有效成分;同时建立UV检测中浓度在0.00808—0.04848mg/ml范围内与吸收度间的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A:11.4716C-0.0003(r=0.9928,n=6),平均回收率为97.95%(11SD=1.88%);辣蓼样品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1.939%。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为辣蓼开发新药及其相关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啤酒酵母为材料 ,通过化学抽提法得到水溶性提取物Ma1 ;经薄层层析分析表明 :Ma1主要含有甘露糖 ;经检测分析 ,Ma1含有蛋白成分 ,为蛋白多糖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表明Mal含有多种氨基酸 ,包括 7种必需氨基酸和 9种非必需氨基酸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发现多糖能够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 ,具有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有机溶剂萃取、制备型薄层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三步分离法从王不留行中分离出生物碱物质,鉴定并探讨其抗炎活性。王不留行种子经石油醚脱脂、乙醇回流提取,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依次萃取,获得水饱和正丁醇相(组分A3)。组分A3经制备型薄层层析分离,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上层),于紫外灯254 nm、365 nm下检视,分为7个组分(组分B1~B7)。含量高且峰形简单的组分B2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甲醇-水作为流动相,获得1个单体化合物(样品I)。经HPLC分析,样品I纯度高于98%。通过化学反应、UV、IR、LC-MS、1H NMR、13C NMR多种波谱分析方法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其分子式为C14H18N2O2,化学名称为N,N,N-三甲基色氨酸,中文名为刺桐碱(hypaphorine),属于吲哚类生物碱。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炎症模型,观察刺桐碱的抗炎效果。连续给药6 d后,刺桐碱剂量为25 mg·kg-1时,可显著抑制小鼠耳廓肿胀,肿胀抑制率为52.02%。与阿司匹林(200 mg·kg-1)的肿胀抑制率(67.4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首次采用一条新工艺路线获得王不留行刺桐碱,并发现其在整体水平上具有抗炎活性,有望成为化学一类新药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有机溶剂萃取、制备型薄层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三步分离法从王不留行中分离出生物碱物质,鉴定并探讨其抗炎活性。王不留行种子经石油醚脱脂、乙醇回流提取,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依次萃取,获得水饱和正丁醇相(组分A3)。组分A3经制备型薄层层析分离,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上层),于紫外灯254 nm、365 nm下检视,分为7个组分(组分B1~B7)。含量高且峰形简单的组分B2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甲醇-水作为流动相,获得1个单体化合物(样品I)。经HPLC分析,样品I纯度高于98%。通过化学反应、UV、IR、LC-MS、1H NMR、13C NMR多种波谱分析方法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其分子式为C14H18N2O2,化学名称为N,N,N-三甲基色氨酸,中文名为刺桐碱(hypaphorine),属于吲哚类生物碱。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炎症模型,观察刺桐碱的抗炎效果。连续给药6 d后,刺桐碱剂量为25 mg·kg-1时,可显著抑制小鼠耳廓肿胀,肿胀抑制率为52.02%。与阿司匹林(200 mg·kg-1)的肿胀抑制率(67.4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首次采用一条新工艺路线获得王不留行刺桐碱,并发现其在整体水平上具有抗炎活性,有望成为化学一类新药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