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唇鹿的生态和仔鹿的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亦称黄鹿,是我国珍贵的特产经济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近年来我国养鹿事业发展很快。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了解白唇鹿的生态和仔鹿的饲养,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珍贵动物,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养、猎并举”的狩猎方针,合理利用野生白唇鹿资源,促进养鹿事业的发展,现将白唇鹿的生态及仔鹿的饲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半圈养条件下白唇鹿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白唇鹿 (Cervus albirostris)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种 ,在鹿类进化史上极其重要。因其药用价值很高 ,几十年来捕杀现象严重 ,数量大为减少 ,濒于灭绝 ,1 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 ] 。目前白唇鹿分布在 2 9°~ 40°N,92°~ 1 0 2°E的区域内[1] 。它们主要活动于海拔 350 0~ 50 0 0 m之间的高寒半荒漠草原 ,高山草甸草原和亚高山灌丛草原 [7] 。国内对白唇鹿的研究 ,涉及到食性[7,11] 、繁殖[3~ 5] 、形态、生态地理分布[6] 等 ,而对白唇鹿非发情期行为时间分配尚无报道。 1 998年 3~ 4月我们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对其进行了专题研…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下,许多野生动物因生境退化和丧失而濒临灭绝。为了探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白唇鹿适宜生境的分布格局及保护状况,基于491个白唇鹿分布位点,利用GIS和Maxent模型模拟预测了SSP1-2.6和SSP5-8.5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全球气候变化对白唇鹿在2040年(2021-2040)和2100年(2081-2100)潜在适宜生境分布并对其保护空缺进行了评价,并利用受试者曲线和刀切法对模型模拟结果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从2021到2100年期间:(1)影响白唇鹿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植被类型、最暖季均温和最热月最高温和海拔;(2)白唇鹿潜在适宜生境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布格局变化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南部、三江并流区以及青海、四川和甘肃交界带;(3)白唇鹿潜在适宜生境平均海拔上升,质心向高纬度移动;(4)在SSP1-2.6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白唇鹿2040年和2100年位于中国生态屏障区、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之内的潜在适宜生境的平均最高和最低比例分别为76.11%和26.92%,而在SSP5-8.5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分别是69.41%和69.34%。本研究揭示了全球气候变暖主要通过对青藏高原暖季的增温效应影响白唇鹿潜在适宜生境,最高达到73.08%的潜在适宜生境还处于保护空缺区域。全球经济发展尽早进入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对保护空缺区域进行保护地规划与建设将对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是中国特有珍贵资源动物。由于其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寒地区,故自1883年被分类记载以来,至今还未见有关此种兽类的详细研究报道。今就作者调查作一些补充报道。 白唇鹿分布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灌丛带,其活动上限可达5,100米甚至更高的高山裸岩带。在它们的分布区,虽然有高山峻岭连绵不断,但它们总是选择较平缓、稍开阔的地方活动、休息,在那些地势险峻、切割剧烈的悬岩绝壁区域,极少见到白唇鹿的踪迹。  相似文献   

5.
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特有鹿种,人们对其生境选择与利用知之甚少。2009 年6 -8 月和2011 年7 - 8 月,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研究了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唇鹿的夏季生境选择。在保护区内若当沟和麻绒沟两个白唇鹿集中分布区域测定了195 个样方中的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位、坡度、坡向、离水源距离、隐蔽度和人类活动干扰8 个生态因子。用Vanderloeg 和Scavia 选择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白唇鹿夏季生境选择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白唇鹿夏季倾向于选择海拔4 000 m 以上中上坡位的高山草甸生境和离水源距离500 m 以外的阳坡或阴坡生境;而回避坡度大于60 度、裸岩生境、下坡位生境和半阴坡生境。除隐蔽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外,其余6 个生态因子均对白唇鹿夏季生境选择有明显的影响。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 个主成分的贡献量为68. 8% ,其中:第1 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9.76% ,该主成分与坡位、坡度和海拔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6.32% ,与其相关系数绝对值较高的是隐蔽条件与植被类型;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 71% ,与其相关系数绝对值较高的是坡向。  相似文献   

6.
正动物园作为综合保护、科普宣传与公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Kleiman et al.,2010)。然而,不同的濒危物种在生理学及生活史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加之部分物种的生物学信息匮乏,使得动物园的饲养繁育和疾病防控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在常规体检及疾病诊断时,血液参数值有助于对动物机体的临床检查与诊断,解读动物的生理、营养和病理状态(胡翊群,2004;Etim et al.,2014),是及时发现动物  相似文献   

7.
动物血液的色彩是多种多样 ,除了红色 ,还有蓝色、绿色。动物血液是随着循环系统的产生而产生的。一般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极低等的动物 ,在血液循环时 ,氧气只需物理性溶解在血中就可以 ,但在大多数动物 ,氧的运输则需要靠血中特殊的媒介物——血色蛋白 (或称血色素 )。血色素均为含有金属元素的蛋白质 ,在氧分压高的组织 (肺或鳃 )中能与氧结合 ,而在氧分压低的组织中则可将氧放出 ,从而作为氧的载体而起到运输氧的作用。血液的颜色是由存在于血浆或血细胞中的血色素所决定的。不同的血色素由于所含化学元素各异 ,因而形成不同颜色的血液…  相似文献   

8.
白唇鹿血象值,红细胞形态和心脏重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通过对42只白唇鹿的血样和14只鹿心脏重的测定。结果表明:白唇鹿红细胞系统的血象值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多的趋势。红细胞形态呈双面凹陷的轮胎形,侧面观为哑铃状,其直径为4.368±0.1926微米。不同海拔高度的鹿心脏重的比值为25.0%—33.3%,差异不显著。对适应低氧环境的机理,本文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白唇鹿性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和祁连山等地。从1986—1988年,我们对白唇鹿生态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现就性行为的观察作简短报道。 发情期 自9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1月(郑生武等,1989,兽类学报 9(2):123—129),也有一周(胡锦矗、王西之主编,1984,四川省资源动物志,第二卷兽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和30天的记录(Cai Guiquan 1988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8(1):7—12)。我们在四川省石渠县观察到一群118只鹿,发情期从10月5—25日,约20天,繁殖交配领域位于海拔4600米的500×400平方米的山顶及缓  相似文献   

10.
4种鹿科动物被毛显微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森林  郭海涛  薛晓明 《四川动物》2008,27(1):102-104,F0003
应用扫描电镜、偏振光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对黄麂、黑麂、白唇鹿和狍的背部、腹部、颈部和臀部的毛的髓质指数和鳞片花纹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麂背、臀、腹、颈等4个部位的毛髓质指数区间为60.5%~84.5%,黑麂4个部位的毛髓质指数区间为62.8%~80.2%,白唇鹿4个部位的毛髓质指数区间为60.1%~90.2%,狍4个部位的毛髓质指数区间为85.8%~93.2%.4种动物的毛鳞片花纹类型较单一,主要包括杂波型、扁平型、镶嵌型和冠状型等,其排列顺序不尽相同.用毛的显微形态学特征对4种动物进行识别具有可行性,但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2003~2005年对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64种。其中东洋界种类有32种,古北界种类30种,广布种2种。保护区兽类有11种分布型,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Ⅱ级保护动物20种。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兽类31种。保护区兽类的特点是大型兽类如白唇鹿、水鹿、林麝、马麝、黑熊、马熊等资源非常丰富,种群数量大、密度高,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小型兽类资源丰富,有较多的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12.
解放多年来,在党的领导关怀及支持下,我国也有许多生物工作者进行动物无性杂交工作,以蛋白的移换,得到杂交后代生长快,体量重形态羽色都起变化.最近又有好些科学家发表了的“通过输血进行鸡品种间无性杂交的初步报告”(1956),所以从上面的事实已说明动物通过各种形式的无性杂交,引入异种营养物质,都可以引起性细胞及胚胎发育遗传性的改变。在论文的试验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做得仍是很不够,现仅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实验所用供血者为纯种白色北京鸭及青铜黑色火鸡,受血者为纯种黄色本地母鷄及纯种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对高原低氧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海拔的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等;通过质谱测序明确两种高原动物血红蛋白亚型;采用PAML4.8程序分析两种动物血红蛋白亚基中的正向选择位点;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分析正向选择位点对血红蛋白氧亲和力的影响,基于对两种高原动物血液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它们适应低氧的策略。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高原鼢鼠通过增加红细胞数目、减小红细胞体积应答低氧,相反,高原鼠兔通过减少红细胞数目、增大红细胞体积应答低氧;高原鼠兔红细胞中具有α2β2成年型血红蛋白和α2ε2胎儿型血红蛋白,高原鼢鼠红细胞中只有α2β2成年型血红蛋白,但高原鼢鼠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和别构效应显著高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与高原鼠兔的血红蛋白α和β亚基中,正向选择的氨基酸位点数目、位置以及它们的侧链基团极性和取向具有明显不同,这可能是造成两种动物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不同的重要原因。总之...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测定鼠类11项血液流变学正常值,并在不同鼠种、鼠龄、性别和取血方式间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学值受鼠种、鼠龄、性别及取血方式的影响,因此在同一实验中应保持上述几方面的一致。本实验特别提出取血方式对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的影响,并认为心脏取血由于简便、采血量多、较少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血液流变学实验中是一个较好的取血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移地与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移地是指将生物有机体从一个区域自由释放到另一区域的移动,通常包括引入、重引入以及复壮等3 种类型。野生动物的移地有较悠久的历史。在许多国家,通过移地以维持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在野外的长期续存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上的一种重要手段。影响圈养动物野外放归成功的因素主要来自物种生物学特性、自然环境、社会生物学以及放归方式等几方面,同时,放归亦给基础生态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兽类,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等几大隔离的山系。由于部分山系栖息地的高度破碎以及隔离小种群普遍面临的来自种群及环境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就地保护的措施可能并不足以保证这些隔离小种群在野外长期续存。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将圈养个体放归野外以复壮孤立小种群应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同时,随着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逐步改善,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时机亦逐步成熟。文中尚就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植被的自然分布格局是植物与环境在长期共同进化中形成的,理解分布格局规律是管理和利用植被的基础.植被分布受温度、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其中温度影响最大.植被分布受植物生长三基点影响,存在分布上限、分布下限以及最适分布区,其中上限和下限影响其分布范围.一直以来,植被分布状况在海拔升高与纬度的北移具有等效意义这一理论模型都被广泛认可,但该模型的量化分析仍可进一步完善.本文基于文献数据,收集了我国42座山体不同植被类型海拔分布上限的资料,并通过数据处理软件R对植被类型所处纬度、温度与其分布海拔进行拟合后发现,植被分布上限在海拔上的升高与纬度的北移并不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另通过30个相同经度、相同海拔、不同纬度的样点来验证纬度与温度的关系,选取相同经度、不同纬度的三个山地样点不同海拔的温度变化来验证海拔与温度的关联.拟合后发现,纬度北移1°温度下降约0.7℃,海拔每上升100 m,大尺度拟合结果为温度下降约0.3℃,小尺度实测数据结果为下降约0.8℃.以上结果表明,海拔的升高并非简单等效于纬度的北移,在利用原有的海拔升高等效于纬度的北移这一理论模型指导实际工作时,要考虑到具体的小气候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藏族就诊人群血脂、血液黏度、HCY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328例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藏族就诊患者为三组,高海拔组(纳入99例),中海拔(纳入120例)和低海拔组(纳入109例),比较不同海拔高度组患者血压、血脂、血液黏度、HCY、疾病类型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藏族就诊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海拔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HCY、TC、TG、HDL-C、LDL-C水平、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海拔升高,收缩压、舒张压、血清HCY、TC、TG以及LDL-C、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下降。41.8%(137/328)的就诊者至少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组比较,心血管疾病组年龄明显偏高,居住主要分布在中度及高度海拔地区,合并高血糖、高血脂、高HCY的比例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海拔、高血糖、高血脂、高HCY均和心血管疾病相关(r=-0.230~0.334,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海拔、HCY水平、全血低切粘度、TG水平、LDL-C等因素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因素。结论: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就诊人群在血压、血脂、血液黏度、HCY水平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不同。年龄、居住地海拔、HCY水平、血液黏度、血脂水平等增加可能使高原藏族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放生活动作为一种宗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群众基础。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监管,放生引起了环境污染、生态入侵等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的事件,造成大量放生动物无效死亡、危害公共安全、助长非法猎捕等,影响放生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给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带来隐患,同时也违背了放生"尊重生命"的本意。201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动物放生纳入管理范围,使对动物放生的监管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支持,切合我国自然保护的现实需求。为实现对放生活动的科学监管,本文建议继续完善法规来加强放生管理,明确监管部门,制定放生管理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提出包括放生环境选址、放生动物规模、放生动物适合度、放生时间地点和放生监测方案等指标的放生技术标准,以期为放生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使动物放生得以科学、有序、安全开展。同时,放生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科学放生的终极目标应为取消放生,建议通过更新观念、开展动物及栖息地保护来实现关爱动物的放生目的。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北坡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群落间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科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间的相关性及沿环境梯度的物种替代关系。应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海拔550~2650m地段,每隔100m海拔高度设置一块样地,共计22块样地,并应用Jaccard指数,对各海拔不同土壤动物群落间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间物种的共有度,无论以哪一生活层的土壤动物科来表达,基本都以与其最相邻的群落间为最高,群落间物种共有度峰值与谷点反映了群落类型随海拔具有间断性变化。线虫、甲螨、弹尾等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的共有度以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均随着海拔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并非与植被情况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0.
白唇鹿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G带带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唇鹿产于我国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它和大熊猫一样,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有关它的染色体组型至今尚未见报道。我们于去年八月,对两头雄性白唇鹿外周血及茸缸淋巴细胞进行了培养,并作了染色体组型观察和C带及G带带型的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北京动物园的两头准性白唇廘,一头10岁,一头4岁。 每一头先后采样二次。用装有司可林(Succinylcholinum chloratum)麻醉弹的麻醉枪击中鹿后,在颈静脉处,用含有1毫升肝素(浓度为50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