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7~8月和2006年10月,对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39种,东洋界种类10种,古北界26种,广布种3种;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特有兽类15种.总体上看,保护区兽类资源比较贫乏、种类少.大型兽类藏原羚、藏狐和鼬科动物常见;小型兽类黑唇鼠兔、鼢鼠等种群数量大,已对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建议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年7~9月对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统计保护区共有兽类76种,隶属7目23科.保护区内有国家I级保护兽类5种,国家II级保护兽类16种.在76种兽类中,古北界种类14种,占18.4%;东洋界59种,占77.6%;3种为广布种,占4.0%.保护区兽类种类丰富,种群数量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牛羚、水鹿,其次有藏酋猴和金丝猴.兽类主要集中分布在保护索索棚一带.  相似文献   

3.
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兽类调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02 年至2003 年, 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兽类进行了6 次野外考察。调查确认, 保护区有兽类78 种, 其中东洋界种类50 种, 古北界种类25 种, 广布种3 种; 有10 种分布型。保护区兽类物种分布体现了较高的南北类群渗透性和残遗性; 有20 种国家I、II 级保护动物, 其中I 级6 种, 珍稀性较明显; 有四川林跳鼠、四川毛尾睡鼠、沟牙田鼠等稀有小型种类; 随着海拔增加, 兽类分布呈现古北界种类增多, 东洋界种类减少的趋势, 但在海拔3 200~3 600 m , 古北界和东洋界种类都仍然丰富, 仍然表现出区系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何百锁 《四川动物》2001,20(3):132-134
对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已知兽类52种,隶属于7目23科46属,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5种,II级保护动物9种。  相似文献   

5.
马家山自然保护区(105°28′~105°40′E,32°50′~32°56′N)属秦岭西段的南坡山地。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4年10~11月,对该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包括灵长类、食肉动物和偶蹄动物)的资源、区系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23种大中型兽类,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5种和9种。它是秦岭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金丝猴和猕猴在此同域分布,大熊猫和羚牛四川亚种也分布于此地,该保护区是这4个珍稀濒危物种的一个新分布区。区内的23种兽类中没有古北界的区系成分,而属于东洋界成分的兽类有17种,占73.9%;其余6种为广布种,占26.1%。分析该区域23种兽类的生态分布发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别有16种、20种和12种动物活动。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000 m以上、500~1000 m、500 m以下的物种分别有5种、13种和5种。区内不同海拔带的兽类物种数随海拔升高的变化比较平稳,没有表现出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2010年8月—2012年6月,利用样线法、访问调查法及红外相机技术,结合历史资料对浙江省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浙江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F指数(family index)和G-F指数(genus-family index)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百山祖共有兽类8目20科55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百山祖与浙江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F指数和G-F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百山祖和凤阳山的兽类F指数和G-F指数相当接近,相似性指数也高,这可能与百山祖和凤阳山地理位置接近、生境组成相似有关.各保护区的物种分布密度虽然差异不显著,但牛头山自然保护区因为保护区面积较小,导致物种分布密度偏大.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11月年和2006年4月,对四川青川县毛寨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并结合访问、查阅历史资料,确认毛寨保护区有哺乳动物66种,隶7目26科。东洋界有45种,古北界有15种,广布种6种。兽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南北混杂现象。66种兽类中,啮齿目种类最多,有7科22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33.33%;其次是食肉目,有7科16种,占24.24%;食虫目3科10种,占15.15%;偶蹄目4科8种,占12.12%;翼手目2科6种,占9.09%;灵长目和兔形目各2种,各占3.03%。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Ⅱ级10种。有东洋界特有科2科,即熊猫科和刺山鼠科。保护区分布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物种,即猪尾鼠和可能为藏鼠兔的一个新亚种的藏鼠兔。  相似文献   

8.
黄龙寺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杰  李艳红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1,20(3):128-131
对黄龙寺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报道兽类共635肿,分属6目23科,其中北方类型的兽类与南方类型的比例为38.1:53.97,保护区内有我国特产兽类3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四川省缓重点保护动物5种,最后,还对区内兽类资源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兽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文县,是该省兽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为大熊猫在该省唯一分布区。据笔者1980年4月至1986年9月在保护区工作期间所收集标本及文献,初步查明有兽类59种,隶属7目21科。其中臭鼦、四川短尾鼩、长吻鼩、鼩鼹、金管鼻蝠为甘肃省兽类新纪录。该区兽类中有18种列为国家或省级保护动物。 保护区兽类垂直分布较明显,并与该区植被垂直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级、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m以上、1000m左右、450~700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于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最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相似文献   

11.
周口店田园洞大中型哺乳动物记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田园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含不少动物化石,其中主要为大中型哺乳动物,并以鹿类为主。除一枚残破鬣狗牙齿以外,目前在此所发现的材料全可归入现生种。该地点主体堆积的地质时代可能与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同期。本化石组合中有几个种现在已经离开本地区,如貂、黑熊、香麝、梅花鹿、马鹿、牛及鬣羚等,它们可能代表了这些动物在北京地区的最晚记录。但有些动物却是北京地区的首次发现,例如猪獾和鬣羚。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云南部分人间鼠疫流行区蚤类区系调查(英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归纳了中国云南 13个人间鼠疫流行区的调查资料 ,对调查疫区的蚤类区系进行了研究。总计捕获12 0 77只小兽 ,隶属啮齿目、食虫目及攀目 3个目中的 9科、2 9属、4 7种。从小兽体表共采获 9369只蚤 ,经分类鉴定 ,隶属 5科、18属、33种。 33种蚤及 4 7种小兽宿主均按其分类阶元详细列于文末。结果表明 ,山区蚤及小兽宿主的种数明显多于坝区。坝区农耕地的优势种相对简单 ,优势种地位突出 ,黄胸鼠及印鼠客蚤分别是最重要的宿主及蚤种 (构成比分别为 83 2 7%和 75 32 % )。山区的优势种相对较复杂 ,优势种的种类较多 ,但其构成比较低 ( 10 96%~ 4 7 95% )。黄胸鼠及绒鼠为山区地带的两种优势宿主 ,缓慢细蚤、端凹栉眼蚤、印鼠客蚤、偏远古蚤及短突栉眼蚤为山区地带的 5种优势蚤种。多数蚤种可寄生两种以上的小兽宿主 ,但其所寄生的主要宿主并不多。结果提示 ,作为疫区主要媒介的印鼠客蚤及其所对应的主要寄生宿主 (黄胸鼠 )在坝区突出的优势种地位 ,似可解释近年疫区的鼠疫病人主要出现在坝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记吉林集安仙人洞的鹿类化石,兼述我国斑鹿化石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记述了产于吉林省集安县大路乡仙人洞洞穴堆积中的晚更新世鹿超科化石。这些化石可以分别归入麝科Moschidae和鹿科Cervidae,共四个种:Moschus moschiferus, Cervus (Sika) nippon horiulorum, Megaloceros ordosianus和Capreolus manchuricus。它们代表四种大小不同的鹿类动物,同为我国北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成员。本文还指出斑鹿亚属的拉丁学名应为Sika,而不是Pseudaxis。产于我国的斑鹿化石可分为四个种。  相似文献   

14.
甘肃华池马兰黄土中的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85年10月,原华池县党校张文忠同志,在校址旁的柔远城子下挖窑洞时,于马兰黄土中发现一批化石,庆阳地区博物馆于同年11月组织了发掘.1986年1月,笔者同往华池,进一步观察了地层.鉴于我国北方马兰黄土中发现的化石很少,在此给予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5.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一直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山地生态系统的生境异质性和物种多样性高, 适合研究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机制。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 本研究选取秦岭南坡陕西洋县辖区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样线法、红外相机法和笼捕/夹捕法, 系统分析了8目21科48种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发现秦岭南坡洋县辖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是中南部低, 北部和东部高; 物种多样性指数大致是中南部和北部低, 东部高。啮齿类动物和非啮齿类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垂直分布格局都符合中峰模式, 但啮齿类动物和非啮齿类动物间存在差异。最优线性模型结果表明, 研究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 年均温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最强, 在6个最优线性模型中贡献都是最大。综上, 秦岭南坡洋县辖区中高海拔区域的物种多样性较高, 应加强对中高海拔地区的保护, 以维系该区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UCKING LICE IN YUNNA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9 counties (towns)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ucking lice on the body surface of small mammal hosts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 Species richness ( S ) is used to stand for the species diversity. The calculation of community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are based on Shannon-Wiener's method. 2 745 small mammals captured from the investigated sites belong to 10 families, 25 genera and 41 species in 5 orders (Rodentia, Insectivora, Scandentia, Logomorpha and Carnivora) while 18165 individuals of sucking lice collected from the body surface of the small mammal hosts are identified into 4 families, 6 genera and 22 species. The species of sucking lice are much less than the species of their hosts. Most species of small mammals have their fixed sucking lice on their body surface. One species of small mammals usually have few species of sucking lice (1 to 4 species). The close species of the hosts in the taxonomy are found to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dominant species of sucking lice on their body surfac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sucking lice on small mammals is very low with a very simple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results also imply there may be a close co-evol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ce and the hosts.  相似文献   

17.
Roads negatively impact animals in a variety of ways.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impacts is vehicle-induced mortality. We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terns and rates of road mortality for mammal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representative road-kill rates for local mammal species, compare road-kill rates between mammal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diets, and compare patterns of road mortality between seasons. We hypothesized that carnivores would be killed less often than herbivores or omnivores and that medium sized mammals (1.0–10.0 kg) would be killed more often than expected based on their frequency in the area. At least 50% of the mammal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impacted by road mortality, representing 21 species from 5 mammalian orders. Carnivores were found less often and medium-sized mammals more often than predicted. Porcupines (Erithizon dorsatum), raccoons (Procyon lotor), cottontails (Sylvilagus floridanus) and striped skunks (Mephitis mephiti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species to be killed. On average, 3.8 mammals were killed per 100 km of road. The road-kill rate varied between seasons and species and peaked in mid June. We also looked across studies to determine general rates of vehicle-induced mortality for mammals and found that an average of 8.8 mammals are killed per 100 km. Given the rapid decline of many mammal species and the consistent increase in vehicle miles traveled, efforts to preserve roadless areas and develop strategies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roads on mammals are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8.
在对云南省9个县(市)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境内小型哺乳动物(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表示,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计算采用Shannon-Wiener方法。所捕获的2745只小兽经分类鉴定隶属啮齿目、食虫目、攀目、兔形目和食肉目5个目中的10科、25属、41种。从各种小兽宿主体表共采集到吸虱昆虫1816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4科、6属、22种,其种类明显少于宿主种类。几乎每种小兽宿主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但吸虱种类数很少(1-4种)。动物分类上接近的宿主,其体表的优势吸虱种类基本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哺乳动物体表吸虱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很低,群落结构十分简单。研究同时提示,吸虱昆虫与小兽宿主之间可能存在高度一致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