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原兔(LEPUS OIOSTOLUS)亚种补充研究—包括两个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兔(Lepus oiostolus)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整个分布区大约在东经78.5°-103.3° 北纬27.7°-39.0°之间。 高耀亭、冯祚建于1964年曾将高原兔分为5个亚种:Lepus oiostolus oiostolus、L.o.sechuenensis、L.o.grahami、L.o.przewalskii和L.o.comus。 近几年作者在青海、西藏的动物考察中,又积累了标本180余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高原兔的种下分类作了进一步研究。本文描述了2个新亚种。对L.O.prze-  相似文献   
2.
使用样线法进行马麝粪堆密度的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永生  蔡桂全 《兽类学报》1992,12(4):302-305,293
要想精确地调查林栖有蹄类的种群数密度是极端困难的。有时,即使想得到一个相对密度的指数也并不容易。Neff(1968)在J.Wildl.Manage.中指出,由于粪堆的不移动性,在精心设计取样步骤出。一般后,统计粪堆数则可以间接地达到统计动物数量的目的。王会志等(1988)在兽类学报第4期中亦指出。一般在测定密度时,首先需要测定或假设一些辅助性的数值以便于进行合理的计算。然而,如果只假定粪堆数与栖居在这一地区中的动物数为正相关,离开那些辅助性的数值依然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密度的粗略指数。  相似文献   
3.
Harr.  RB 蔡桂全 《兽类学报》1996,16(2):113-118
作者于1990~1992年在青海省中部未受保护的野牛沟地区进行以有蹄类物种为重点的野生动物考察。考察结果表明: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和岩羊的数量都超过1000只,藏野驴约800只,盘羊近250只,白唇鹿未估计数量。对其他10种兽类也进行了考察。尽管有法律保护野生动物,但偷猎行为并没有得到控制。因此,必须尽快建立野牛沟自然保护区或野生动物管理区。  相似文献   
4.
鼢鼠(Myospalax fontalierii Milne-Edwsrds)俗称瞎老鼠,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危害农业较为严重的啮齿动物之一。就山西省而言,因其危害造成农业的损失是很可观的。目前,对鼢鼠的数量分布研究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进行鼠害区划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更具有生态学理论意义。为此,我们于1963年6—9月在滹沱河上游地区开展了鼢鼠数量分布的调查研究(图1)。由于此项工作为初次探索,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希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5.
西藏东南部兽类的区系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5—9月间,我们在西藏东南部进行了一次动物考察。此次考察范围在北纬28°10′—31°30′,东经94°10′—99°00′之间,工作地点主要集中于昌都地区各县(考察路线见图1),共采集标本489号,分隶于7目16科46属80种,其中获得一批国内及西藏自冶区的新纪录,现列示如下。  相似文献   
6.
喜马拉雅麝在我国的发现及麝属的分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喜马拉雅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过去在我国尚无记录。高耀亭(1963)曾把我国麝属划为3种:林麝(M.berezovskii)、原麝(M.moschiferus)和马麝(M.sifanicus),而Groves(1975)提出亚洲的魔属除上述原麝和马麝以外,还有喜马拉雅麝(M.chryso-gaster),把林麝(M.berezovskii)视作后者的同物异名。但陈服官等(1980)最近又提出麝属仅有原麝(M.moschiferus)1种,认为berezovskii和sifanicus等均是它的亚种,实  相似文献   
7.
西藏哺乳类名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九世纪30—40年代,曾一度旅居尼泊尔的霍奇森(Hodgson),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一批西藏标本。本世纪初,沙俄军官科兹洛夫(1901)率“探险队”入藏考察;沃尔顿(Walton,1903,1904)随英军到藏南收集动物标本;沃拉斯顿(Wollaston,1921)以及路德洛(Ludlow,1932,1934,1938,1946—1947)等,相继在藏南(包括珠穆朗玛峰地区)、藏东南和藏西北等地区调查采集。他们所得的标本,由采集者或他人鉴定,他们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国外各类刊物或个别专著  相似文献   
8.
白唇鹿交配季节的群体活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桂全  刘永生 《兽类学报》1992,12(2):105-109
成年白唇鹿平时雌雄分开活动,只有在交配季节即将来临时,才混合群集由暖季栖息地向越冬栖息地迁移,并最后组成交配群。但各交配群之间界线分明,由主雄支配全群其他成员。交配期约81天,交配盛期为9月底至10月下旬,共24天。当天气突变时,如下大雪,则会扰乱其正常生活,表现出更换卧息地、中止采食或交配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是中国特有珍贵资源动物。由于其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寒地区,故自1883年被分类记载以来,至今还未见有关此种兽类的详细研究报道。今就作者调查作一些补充报道。 白唇鹿分布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灌丛带,其活动上限可达5,100米甚至更高的高山裸岩带。在它们的分布区,虽然有高山峻岭连绵不断,但它们总是选择较平缓、稍开阔的地方活动、休息,在那些地势险峻、切割剧烈的悬岩绝壁区域,极少见到白唇鹿的踪迹。 白唇鹿分布区的气候条件,一年中几乎无夏季,终年处于气温低或较低的秋、冬、春季节。所以白唇鹿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一种耐寒鹿类。 白唇鹿营群居,除配种期外,成年动物往往雌、雄分群活动于一定的范围内。活动主要在晨、昏。在食物充裕的夏、秋季,白天大多休息。活动高度随季节而有变化。 一年繁殖一次。每年约10月初进入配种期,受孕母鹿于翌年5月底陆续产羔至6月下旬结束。 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但随其栖息环境的差异,食物成分也有所改变。 白唇鹿整个分布区西起长江源区的囊极巴陇一带,东至四川省甘孜、康定境内;南界至西藏的芒康县;北缘抵青海省与甘肃省交界的祁连山地区。所以整个分布区位置约在东经92.5°—102°;北纬29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进行我国黑熊种下分类时,发现得自西藏自治区波曲河谷的标本系黑熊喜马拉雅亚种(Selenarctos thibetanus laniger Pocock,1932),为国内首次纪录。 标本于1974年5月采自聂拉木丁仁布桥,其外形及头骨量度如下表:(单位:毫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