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首次报告人参坏死病的传播介体为速生薄口螨。在速生薄口螨的消化道和唾液腺均查到大量的类菌原体 MLO,大小为90~1300nm,单位膜厚度为9~11nm。与在罹病人参的筛管细胞里观察到的类菌原体 MLO 相同。在子一代和子二代速生薄口螨体内仍可查到类菌原体。将带毒活螨或螨液接种健株人参,健株人参发病。使用三氯杀螨(虫风)拌土,对人参坏死病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初步认为速生薄口螨是人参坏死病的传播介体。  相似文献   

2.
类菌原体引起的小麦蓝矮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对介体条沙叶蝉进行接种传毒试验发病的小麦病株和传毒的条沙叶蝉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株韧皮部筛管细胞和介体唾液腺中均可见类菌原体病原物(MLO),其直径为60- 700nm,单位膜厚度为8-10nm,形态多样.主要为球形、椭圆形、哑铃形等。四环素对麦苗接种发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小麦蓝矮病是由介体条沙叶蝉传播的类菌原体病原物引起的。这是对小麦类菌原体蓝矮病首次进行的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1978年3~9月在广东省普宁县和杨村华侨柑桔农场,采典型的黄龙病株的春、夏、秋梢,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叶脉韧皮部组织,在筛管细胞内发现多型性的类菌原体(MLO),大小为60~700nm。质粒内含物中有纤维状核酸物质存在。双层膜厚度为20nm 左右。病株除存在类菌原体外,尚有线状病毒质粒。在病株树干注入盐酸四环素,类菌原体出现萎缩、变形,聚集崩坏现象,注药后病情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4.
柑桔黄龙病病原体及其对抗生素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3~9月在广东省普宁县和杨村华侨柑桔农场,采典型的黄龙病株的春、夏、秋梢,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叶脉韧皮部组织,在筛管细胞内发现多型性的类菌原体~*(MLO),大小为60~700nm。质粒内含物中有纤维状核酸物质存在。双层膜厚度为20nm左右。病株除存在类菌原体外,尚有线状病毒质粒。在病株树干注入盐酸四环素,类菌原体出现萎缩、变形,聚集崩坏现象,注药后病情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周广泉  林国光  廖咏梅   《广西植物》1988,(2):197-200
影响四环素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类菌原体病害处理效果的限制因素是蒸腾作用,其中尤以适量的叶片和发达的根系(抗生素营养液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渗透吸收是不能把药液输送到感病植物组织的全部维管束组织中。  相似文献   

6.
在泡桐丛枝病病树中检出类菌原体和病毒质粒(15×250~300 nm)。在病叶叶脉筛管细胞中,观察到有些类菌原体似有穿透细胞壁现象,这种现象是否为通过筛孔或破坏细胞壁还有待阐明。这种病毒可以由病树分离、浓缩和接种到草本寄主(心叶烟、普通烟和洋酸浆),并引起系统花叶症状。可从这些病株分离得病毒质粒和回接到泡桐健苗上引起发病。泡桐丛枝病可能系由类菌原体和病毒一起感染所致,丛枝黄化症状可能由前者引起,而花叶症状可能由病毒引起。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 Stal)与传播泡桐丛枝病有关,可能为媒介昆虫。  相似文献   

7.
在泡桐丛枝病病树中检出类菌原体和病毒质粒(15×250~300 nm)。在病叶叶脉筛管细胞中,观察到有些类菌原体似有穿透细胞壁现象,这种现象是否为通过筛孔或破坏细胞壁还有待阐明。这种病毒可以由病树分离、浓缩和接种到草本寄主(心叶烟、普通烟和洋酸浆),并引起系统花叶症状。可从这些病株分离得病毒质粒和回接到泡桐健苗上引起发病。泡桐丛枝病可能系由类菌原体和病毒一起感染所致,丛枝黄化症状可能由前者引起,而花叶症状可能由病毒引起。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 Stal)与传播泡桐丛枝病有关,可能为媒介昆虫。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新分离的两个螺原体和典型的柑桔僵化病螺原体,在体外条件下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其敏感程度用最小生长抑制浓度(MIC)和最小致死浓度(MBC)表示。结果表明,红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有较强的生长抑制和致死作用;其次是氯霉素、夹竹桃霉素、庆大霉素;作用较弱的有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在试验浓度范围内(0.01—2000μg/ml)无作用。三株供试菌中,以柑桔僵化病螺原体(Sc189)对10种抗生素最敏感,新分离的两个螺原体CH-1和CB-2的敏感性相似。同时,不同培养时间对MIC测定  相似文献   

9.
三株螺原体对抗生素敏感性的体外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红  陈永萱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4):194-196
对我国新分离的两个螺原体和典型的柑桔僵化病螺原体,在体外条件下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其敏感程度用最小生长抑制浓度(MIC)和最小致死浓度(MBC)表示。结果表明,红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有较强的生长抑制和致死作用;其次是氯霉素、夹竹桃霉素、庆大霉素;作用较弱的有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在试验浓度范围内(0.01—2000μg/ml)无作用。三株供试菌中,以柑桔僵化病螺原体(Sc189)对10种抗生素最敏感,新分离的两个螺原体CH-1和CB-2的敏感性相似。同时,不同培养时间对MIC测定  相似文献   

10.
以确证枣疯病类菌原体抗原性的有无为目的,采收病树新梢茎皮用差速离心法进行了抽提分离。将此类菌原体抽提物用作抗原,对家兔免疫注射,制备了枣疯病类菌原体抗血清。用血清学方法测定了免疫原的抗原性及抗体效价。结果表明,枣疯病类菌原体具有抗原性。但其特异性抗体效价不高,仅是1/32.实验还证明了ELISA技术可以用予枣疯病类菌原体抗血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桑萎缩病的类菌原体病原物及其超微病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感染桑萎缩病的桑叶及嫩梢进行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发现,其韧皮部组织,筛管及伴胞内有多型性类菌原体。菌体为圆形及椭圆形,大小约为50~160nm,双层膜,厚度约为8~10nm,内含物中具有核质样的纤维状物质,而在健株叶梢中未观察到任何病原体.随着病害的发展,可观察到细胞成份的降解。第一,在感病植株叶肉细胞内存在部分细胞核的降解、核膜破裂或核质流失甚至核仁分散消失。第二,叶绿体内有不同程度的淀粉粒和嗜锇颗粒累积,部分叶绿体外膜破裂,基质流失,基粒降解。第三,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在数量上有所增加,部分线粒体嵴已降解。  相似文献   

12.
用ELISA和Dot-ELISA方法检测植物病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ELISA和Dot-ELISA方法检测番茄巨芽类菌原体(Tomato Big Bud Mycoplatma-Like Organism,TBB-MLO)、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番茄斑萎病毒无明显差异,对番茄巨芽类菌原体,用Dot-ELISA比用ELISA的检测灵敏度高50—100倍,对青桔假单胞菌,用Dot-ELISA比用ELISA检泓抗原  相似文献   

13.
各类高等院校目前使用的《微生物学》教材中,有、些在述及枝原体(Mycoplasma)时,称“枝原体又称类菌质体”[1,2],或将有关的微生物含糊其辞地称作“枝原体类”[3],《英汉微生物学词汇》和《英汉生物学词汇》等权威性工具书中,对Mycoplasma的释义也有枝原体和类菌质体之说。其实,枝原体和类菌质体二者既密切相关,又不等同,对此甚有必要加以澄清,以利于在教学工作中有一个正确的概念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14.
很久以前就有人报道许多种植物有黄化病.它们有许多类似病毒病的特征,如类似病毒病的症状、叶蝉介体、寄主特异性、能通过细菌滤器等.此外,它们还有叶色浓绿和花序变叶病等症状,这很特别.1967年Doi等用电镜观察黄化病植株韧皮部的超薄切片,发现了动物和人类菌原体的类似物(类菌原体MLO),电镜技术促进了这类病害病原学的研究.现已发现这些  相似文献   

15.
林含新  谢联辉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2):98-101
RFLP在植物类菌原体鉴定和分类中的应用林含新,谢联辉(福建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福州350002)植物类菌原体(MycoplasmallkeOrgg-nism,简称MLO)为1967年日本学者土居原二首次发现,现已报道了近600种植物上有这类病害...  相似文献   

16.
花生丛枝病普遍发生于海南岛花生种植区,在崖县、儋县大田中更为常见,俗称“花生公”。这种病害,国内过去认为是一种病毒病,但无正式的研究与报道。在国外,对花生丛枝病也仅推测是由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病  相似文献   

17.
1978年3月、7月、8月,在广东省普宁县的柑桔黄龙病病树上取样进行包埋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在病树叶脉筛管细胞中见到了类菌质体病原,形态不一,大小为60~700毫微米,双层膜的厚度为20毫微米左右。对病树加压注射盐酸四环素后,病状得以减轻,以至消失,长出新梢表现正常,提高了座果率,果实大小和品质正常。  相似文献   

18.
用0.3M的甘氨酸缓冲液(含0.1M的MgCl_2,pH7.4)对泡桐丛枝病病树的新鲜或冰冻组织进行抽提,用蜗牛酶处理,并差速离心,获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然后用蛋白酶E处理,苯酚和氯仿抽提,酒精沉淀,可有效地制备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总核酸。所得总核酸在0.6%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呈现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种电泳带。DNase I RNase A及专一性降解单链核酸的S.酶等分析结果表明,大分子带为DNA,小分子带为RNA,且DNA具有双链性质,RNA具有单链性质。将上述总核酸用RNase A消化,苯酚和氯仿抽提,乙醇沉淀,可获得单一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DNA。电泳测得其DNA分子量约为1.5×10~7道尔顿。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核酸报导。  相似文献   

19.
<正>一、衣原体及其感染症的持征: 衣原体是一种只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且必须由宿主细胞供给其增殖所需的ATP等高能量分子的寄生生物。大小约为300nm左右,被称之为原体的感染性颗粒附着于细胞、并进入细胞的吞噬泡中,这种颗粒虽具感染性,但无代谢活性。进入细胞内10小时后变成大小为100nm左右称之为始体的大型颗粒,具高度代谢活性,不久便分裂增殖,24小时以后再次形成原体,在细胞质内开始形成封入体。 感染沙眼衣原体60~72小时后,原体全部变成成熟的封入体,并充满全部细胞质,在封入体内可以看到有糖原的积累。但是鹦鹉热衣原体的成熟封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半薄切片,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人参锈腐病菌的侵染状况,从人参病斑分离出的病原菌经鉴定属于柱孢菌属(CYlindrocarp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