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立华 《微生物与感染》1999,22(5):17-19,30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消化道疾病的病因。除了细菌产生的毒性致病因子外,由于感染诱导的自免疫反应也可能是引起胃粘病变的重要因素;(1)Hp感染可致B细胞异常增殖,在胃粘膜后期青草厢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2)HP感染不仅诱导抗菌抗体,而且可诱导针对胃粘膜结构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参与胃粘膜的炎性损害并可能与粘膜萎缩有关;(3)HP菌体成分与胃粘膜上皮组织间存在交叉怕,这是该菌感染导自身抗体的原  相似文献   

2.
降解有毒的含羞草素和二羟基吡啶化合物瘤胃细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蓓英  汪儆 《微生物学报》1994,34(5):379-384
从有食银合欢不引起中毒症状的我国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的黄牛瘤胃中,分离了4株厌氧细菌。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证实,菌株BR-1,BR-2,BR-5和BR-7能降解有毒的含羞草素、3-羟基-4(1氢)吡啶酮(3,4DHP)和2,3-二羟基吡啶(2,3DHP)。在宿主体外进行纯菌和混菌液体培养。3天分别降解含羞草素44-59%,3,4DHP30-47%和2,3DHP58-60%。经分类鉴定,确定为三个种:BR  相似文献   

3.
建立敏感度高、重复性好的基因分型方法,对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复发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介绍了HP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方法的类型、原理、优缺点及取得的主要进展。研究表明,HP感染的复发主要是由于同一菌株的复发,而不是新菌株的重新感染。  相似文献   

4.
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肤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比较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方法实验菌株包括来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22株、须癣毛癣菌3株、犬小孢子菌5株,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9-羟基乙酚噻唑标识的酪蛋白和酶标仪检测真菌细胞外蛋白水解酶的活性。结果须癣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高于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P〈0.05),而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之间无差异(P〉0.05)。红色毛癣菌的细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分离自浅部感染部位的菌株之间无差异(P〉0.05),但高于引起毛癣菌肉芽肿的菌株(P〈0.05)。结论不同的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可能不同;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同一菌种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也有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鉴别念珠菌性阴道炎和龟头炎传染、复发及再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对实验菌株进行微卫星PCR扩增,对所获得的PCR指纹图谱多态性进行分析,比较两次感染或夫妻同时感染的病原菌株的亲缘性关系.结果 22株实验菌株中,8株来自4例患者前后两次感染的两株,图谱相似系数大于0.8,可以认为是复发,3对夫妻间感染的6株菌株相似系数大于0.8,可以认定是性传染,其余8株菌的相似系数小于0.8,可以认为是再感染.结论 微卫星PCR指纹图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念珠菌阴道炎、龟头炎发病及复发的原因,在鉴别感染是由传染、复发还是再感染所致时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旨在观察幽门螺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大鼠乙酸性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实验发现,大鼠发生乙酸性溃疡后,一次性接种HP几乎使所有大鼠感染,并引起胃溃疡的自然愈合明显减慢;组织学和生化检测观察到HP组大鼠胃溃疡病灶处有更多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未受溃疡累及的胃窦和胃后壁粘膜也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研究发现HP组胃粘膜出现较多的IL-8阳性细胞;此外发现HP组胃粘膜BrdU标记细胞显著减少,既粘膜上皮的再生减慢。结果提示,HP感染延缓乙酸性溃疡的愈合,后者与HP感染后增加IL-8表达所诱导更强的炎症反应和粘膜细胞再生减慢有关。  相似文献   

7.
体外拮抗幽门螺杆菌的人嗜酸乳杆菌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人嗜酸乳杆菌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毒力株的体外拮抗作用,筛选出对HP毒力株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嗜酸乳杆菌菌株。方法 从健康人胃肠道中分离出52株嗜酸乳杆菌可疑株,通过其培养特性,生理特性,生化反应及代谢产物测定等进行鉴定,获得26株嗜酸乳杆菌。同时,从临床患者胃活检标本中分离出23株HP菌株,用PCR方法筛选出cagA阳性HP毒力株,然后,采用打孔法进行嗜酸乳杆菌培养上清拮抗HP毒力株的实验,以1%的乳酸作对照。结果 筛选出4株对HP毒力株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嗜酸乳杆菌,这种拮抗作用不依赖嗜酸乳杆菌分泌的乳酸。结论 人嗜酸乳杆菌在体外对HP毒力株具有明显拮抗作用。该研究为应用微生态疗法治疗HP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谢勇  王崇文  祝金泉  张昆和  周美珍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6):342-344,359
本文采用细菌学和血清学方法检测了217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和169例健康输血员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情况和ABO血型,以探讨HP感染与ABO血型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消化性溃疡各组患者O型血所占的比例均较高;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和健康输血员中O型血人群HP阳性率分别为89.58%和51.78%,显著高于其它血型(P<0.005、0.05);并且在同一疾病中HP阳性者O型血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25)。提示:O型血人群对HP易感染,这可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的分子指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敏 《微生物与感染》1994,17(4):167-168,179
分子指纹法包括:细菌全细胞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法,染色体DNA限制酶酶切图谱分析法,rRNA基因限制酶酶切图谱分析法。分子指纹法能敏感表达幽门螺杆菌(HP)基因变异,从菌株水平准确鉴定HP,并应用于HP感染复发,耐药性,致病机理和分子流行病学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改良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ABC法),对270例宫颈癌和33例慢性宫颈炎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宫颈癌革兰氏染色切片中细菌L型感染率(75.1%)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45.5%)(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抗原阳性率(76.2%)明显高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抗原阳性率(57.1%)。L型、HPV混合感染率为42.8%。上述结果表明宫颈癌中金葡菌L型与HPV感染均常见,尤其金葡菌L型感染更为多见;金葡菌L型与HPV感染的致病特征相似,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空泡细胞出现。提示金葡菌L型感染可能也是宫颈癌的致癌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脱落酸产生菌的遗传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京蔬菜研究所植物致病株中分离到3株脱落酸(ABA)产量较高菌株,经初步鉴定均为灰葡萄孢(BolrytiscinereaPers.)。分别命名为A23,A101,A160通过紫外诱变及菌株生长状况比较,选出一株菌A101作为出发菌,经紫外,硫酸二乙酯多次诱变,在ANA合成代谢关键酶抑制剂平板上定向选育出一株ANA高产菌UUD-1,该菌固体发酵可产生ABA374μg/ml,是出发菌株产量的14倍,且其产量连续培养5代稳定。  相似文献   

12.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基因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索的耐药性及其基因分型,了解其耐药性趋势与传播流行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鉴定技术鉴定细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77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药物的耐药性;K—B法鉴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其进行基因分型以确定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FINGERPRINT Ⅱ软件进行细菌基因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和氨曲南的耐药性明显增高,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是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的首选药物;经ESBLs确证试验,ESBLs阳性率为28.60%(22/77);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经PFGE指纹图谱分析,除第62株和第70株相似性系数为78.27%外,其余相似度均低于70.0%;ESBLs大肠埃希菌阴性株中除少数几对菌株相似性系数较高外,其余呈散在分布,且电泳带存有6条以上的不同条带,为流行病学无关的不同克隆。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索耐药性明显增高,且呈多重耐药趋势;该研究尚不能证明存在大肠埃希菌爆发性流行感染,提示可能存在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优势克隆;PFGE基因分型方法是耐药性与流行状况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17年辽宁省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特性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为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及抗生素使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对分离的54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PulseNet沙门菌标准PFGE分型技术,选取全部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分析,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菌株条带进行分析,确定菌株间的特征及相关性。结果 54株沙门菌血清型居首位的是肠炎沙门菌,占46.30%;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占24.07%;共分为10个血清型。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分析显示多重耐药菌株为36株,占66.7%,其中耐3~5种的13株(24.1%),耐6~8种的13株(24.1%),耐9~11种的10株(18.5%)。54株沙门菌经聚类分析获得36种带型,相似度区间为49.7%~100.0%。结论 辽宁省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状况比较严重,相同血清型其PFGE带型相似度相对较高,同时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带型特点;而且发现同一PFGE型菌株的耐药谱相对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40例有凹空细胞的标本(鳞状细胞乳头状瘤36例.尖锐湿疣61例,喉癌85例,子宫颈鳞癌58例)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细菌L型检测,比较两者在组织中的检出阳性率、分布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发现,凹空细胞中HPV—Ag检出阳性率(72.1%)与金葡菌CowanI株L型-Ag检出阳性率(65.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革兰染色有65.4%的凹空细胞检出L型菌,HPV-Ag与L型-Ag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基本一致。表明细菌L型与病毒具有相似的病理致病特征。细菌L型感染是引发上述病变及凹空细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已被公认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癌的重要病因,但其 致病与免疫机制等多问题的深入解决尚有 待于动物模型的发展。本文好在小猪、犬、猴、裸鼠胃中建立的HPB感染模型,或用HP近似菌如Helicobacterfelis(HF)或Helicobactermustelas(HM)在小鼠、雪貂胃中建立的拟HP感染模型,并介绍了它们在观察抗HP疗法疗效、HP及其近似菌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CRAB)之间的同源性,并了解是否存在耐药菌株的克隆流行。方法收集宁波大学附属医院ICU 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分离到的CRAB 40株,常规药敏试验采用K-B法。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耐药株的同源性。结果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为100%,其次米诺环素敏感率为50%;PFGE结果显示,40株CRAB菌株分为A、B、C三型,A型22株,主要分离时段为2010年2月~3月(16株)和2011年1月-2011年2月(6株);B型16株,主要分离时段为2010年5月-6月(16株),C型为C1亚型和C2亚型各1株为散发型。结论调查期间CRAB主要的PFGE基因型为A型和B型菌株克隆流行,流行相关的克隆株可在病区长期生存,从而引起病区持续感染,需要积极采取感染控制措施;同时不同时段主要流行株由克隆株A变为克隆株B,推测同一个病区的流行基因型可能存在流行变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猪、狗和猫胃内的螺旋样细菌进行了调查,用常规病理学技术发现这些动物胃内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是螺旋菌:幽门螺杆菌样、人胃螺旋菌样和弯曲菌样微生物,在三只猫胃培养出HP样细菌,用螺杆菌属细菌特异探针杂交发现GHLOs帮HPLOs属于螺杆菌属细菌,而用HPT特异物PCR扩增发现狸和猫胃内存在HPDNA,猫胃内HP样培养菌也扩增阳性,从而提出人胃内HP和GH感染可能来自动物传播论断。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L型实验动物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2~5×109个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细菌型与L型口饲感染了不同种的小鼠(KM种,C57BL/6N系),于感染后90天处死小鼠。组织学检查表明,口服细菌型与L型小鼠多数出现胃肠粘膜组织的慢性间质性炎症(15/18,24/34),表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同时引起肝脏细胞的轻微毒性变化。免疫组化技术(ABC法)证实,这些病变确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HP抗原检出率12/15和19/24)。在形态上,两组细菌均主要以圆球体形式在胃粘膜存在和潜伏。提示HP-L型仍保留一定的毒力因素,是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潜在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L—赖氨酸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赖氨酸产生菌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iumcrenatum)N30-25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分别在含有不同浓度的七叶苷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经摇瓶多次复筛获得了3株高产变异菌株。对这3株菌在相同发酵条件下进行发酵生产L-赖氨酸,与出发菌株比较,产量提高了22-31%,经过3次传代,产生L-赖氨酸能力仍很稳定。  相似文献   

20.
妥布霉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以妥布霉素产生菌黑暗链霉菌(S.tenebrarius)ATCC1792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处理,获得一株产量较高且稳定的菌株UV-59,其抗生素效价比原株提高92.3%对UV_59菌株进行高温处理,得到一株T-541菌株,所产抗生素只有两个组分,比原出发株减少一个组份,不再含有出发株产生的氨甲酸卡那霉素;再对T-541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分别用紫外线和紫外线加氯化锂以及亚硝基胍诱变处理原生质体,获得四株高产菌株,效价比原株提高115~150%,且稳定。此外还研究了变异菌株的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