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鼠是卧龙自然保护区小形啮齿类的优势种。1986年3—10月,根据该区植被垂直带及社鼠分布情况,分别在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及针阔叶混交林带采用踏板式铁制鼠铗捕鼠(每带每月300铗日)进行社鼠繁殖情况调查,结果如下。一、共捕获社鼠251只。雄性126只、雌性125只,雌雄性比为1:1。有雄性成体99只,雌性成体63只,其中孕鼠和带子宫斑鼠各15只(各占雌性成体数的23.8%)。孕鼠怀胎仔数3—9只,平均5.3只,子宫斑数2—13个,平均6个。从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所捕获孕鼠的平均怀胎仔数分别为4.8只、5.8只和5.7只。二…  相似文献   

2.
针毛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针毛鼠种群生态学资料,给其测报及防治提供依据。对贵州省余庆县、岑巩县、雷山县、凯里市1984~2013年针毛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鼠形态特征无显著性差异。该鼠主要栖息于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3.84%,平均捕获率为0.19%。不同年度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全年种群数量在5月和10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均为0.27%,春季、夏季和秋季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冬季。种群总性比为0.82,平均怀孕率为27.92%,平均胎仔数为5.12只,平均子宫斑数为5.36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89%,平均繁殖指数为0.65。3~9月为主要繁殖期,其间在3~4月和7~8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春季和夏季为主要繁殖季节。每年4月和8月是防治该鼠的最佳时期,防治重点区域为旱地耕作区。  相似文献   

3.
高原鼠兔交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王学高 Smit.  AT 《兽类学报》1989,9(3):210-215
1984—1987年在青海湖黑马河湖滨地区,以耳标观察法对高原鼠兔繁殖期交配关系的研究表明:高原鼠兔种群中单婚制占39.73%;一夫多妻(2—5)占45.21%;二夫一妻和多妻(2—4)占15.07%,其中2只雄鼠必有1只为主雄,另1只为次雄。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地区黑线仓鼠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84—1989年,每年3—11月中旬在呼和浩特郊区定点调查,共捕获黑线仓鼠2920只,本文分析了该鼠每年的种群数量变动和年龄结构,用臼齿咀嚼面磨损程度划分年龄组,研究种群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变化也较明显,一般年有两个繁殖高峰和数量高峰(后峰8—10月,前峰5—6月)。每年3—10月为繁殖期,平均每胎产仔6.2±0.1只,各年间繁殖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1973—1977和1983—1988年在青海省共和县的二十地、东巴、倒淌河、铁卜加等地,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进行了生态观察。调查地区为河漫滩、山间盆地及沟谷草甸草原。海拔3000—3500米。方法在较平坦的开阔草原,选择鼠兔数较多的几个家族,进行活动习性观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小时,每季节各连续观察5天。四、五月选定几天观察交配行为。任选几个鼠兔家族,观察洞型。结果高原鼠兔在6—8月每日活动有2次高峰,即8—10时和17—19时,中午减少。9月到翌年5月,上午活动较多,中午最频繁,下午减少。雨雪后初晴及久旱小雨天活动增加。共…  相似文献   

6.
1985年1—12月在灵武县临河地区共捕羽尾跳鼠184只、五趾跳鼠169只、三趾跳鼠136只。雌雄性比,羽尾跳鼠为1∶0.8,五趾跳鼠为1∶2.31,三趾跳鼠为1∶0.9。羽尾跳鼠雌鼠4—9月均可繁殖。五趾跳鼠雌鼠4—8月为繁殖期。三趾跳鼠雌鼠4—9月为繁殖期。几种雄性鼠中,羽尾跳鼠一出蛰就有很强的繁殖能力,6月份达到高峰。五趾跳鼠4月初出蛰就有较强的繁殖能力,5、6月达到高峰。三趾跳鼠4、5月的繁殖能力较强,6、7月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7.
灰仓鼠的室内繁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实验室饲养的灰仓鼠资料和观察对该鼠的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鼠的好斗习性经过5年驯养已较温顺。性成熟为50d,动情周期4~4.5d,交配高峰在晚上23.00点至次日1.00点,妊娠周期19d(16~21),平均产仔间隔39.25d.窝仔数4.59只/窝(1~10),离乳成活率64.5%,雌雄性比0.883(242/274),并就以上三个指标在不同季节、不同胎次和不同繁殖代数进行了比较。雌体繁殖高峰3~12月,雌、雄体最长繁殖年限分别1.5和2.0年,寿命2.5年以上。  相似文献   

8.
从2009年7月到2011年6月,采用定期观察法研究了白头鹎集群及季节变动行为。共记录到白头鹎350群,1301只,每群平均(4.08±3.36)只,主要集成1~4只为一群,占总集群数的80.29%。白头鹎常见的停歇点是电线、灌丛、高树和地面,其中高树中的集群数有198群,占总群数的76.45%。一年中白头鹎集群呈现两个高峰,即5月和12月,分别为42群和43群。温暖的季节白头鹎以小规模的集群生活为主,5~8月每群平均<3只;寒冷的季节白头鹎以较大的集群生活为主,11~3月每群平均>5只。分析表明,天敌对白头鹎的影响较小,但天气和食物分布对集群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H—Y抗体在宫内处理植入前鼠胚对后代性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云鹤 《动物学研究》1992,13(2):173-176
本文以C57BL/6J鼠分2组进行实验。实验组45鼠,对照组20鼠,与同品系雄鼠交配后,在3日龄胚期,通过腹部手术对实验组雌鼠每侧子宫腔内注入未稀释的H-Y抗血清与豚鼠补体(二者以1:2混合)3μl。抗血清是由C57BL/6L雌鼠用同品系雄鼠的脾细胞以2.5×10~7个/只的剂量,每周免疫一次,共免疫7次后制备。对照组的处理操作与实验组相同,但每侧子宫腔内仅注入补体3μl,未注入抗体。实验组中有42只产仔247只(每窝平均6只),雌雄比为2.7(180/67)雌性占73%;对照组20只均产仔共163只(每窝平均8只),雌雄比为0.92(78/85),雌性仔鼠占48%。实验组雌性仔鼠百分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5%。据X~2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很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10.
1988年6—9月我们对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3种蚊虫的叮刺活动和叮人率进行了观察,以作为分析丝虫病传播趋势、指导防治措施的依据之一。在川南、川西南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筠连、五通桥、雅安和川东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武隆、忠县、黔江等县农村,分别选定人房1间,于每月中旬由专人进行一次人帐诱饵通宵捕蚊,按小时分装,次日鉴种计数。共捕获嗜人按蚊1071只、中华按蚊576只、致倦库蚊646只。前者午夜后2—3时为叮刺高峰;次者午夜前后叮刺较活跃,黎明前为叮刺高峰;后者黄昏后、黎明时叮刺活跃,无明显叮刺高峰。3种蚊媒叮人率平均分别为44.6、…  相似文献   

11.
臭NFDA7是一种小型哺乳类动物,与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组成南方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根据雷州半岛40多年(1950~1994年)鼠疫监测和10年(1985年2月~1995年1月)鼠情监测资料,对臭NFDA7的数量、分布、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臭NFDA7占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比例逐年上升,80年代达高峰;其分布是农村多于城市,野外也有发现;月份分布呈马鞍形曲线;全年均可繁殖,月均怀孕率为35.7%,每胎胎仔数1~7只,平均为3.15只,频率分布近似正态.  相似文献   

12.
李裕棠  刘荣兴 《动物学报》1989,35(2):177-181
于长爪沙鼠体保种的周期型马来丝虫,其感染性幼虫(100条/只)接种于BALB/cCR和BALB/cJ两株小鼠腹腔内,都获得感染成功。在95只BALB/cCR株鼠(45,50)中,显性感染者8只(4,4),占8.42%;隐性感染者34只(17,17),占35.79%。共检获成虫110条,每鼠检获1—11条,平均2.62条。在30只BALB/cJ株鼠(18,12)中,12只雌鼠全部阴性;18只雄鼠中,2只为显性感染,4只为隐性感染,共检获成虫18条,每鼠检获1—5条,平均3.0条。两株小鼠中的10只显性感染鼠,有2只腹腔液内首次发现微丝蚴是在感染后80天,其最短潜隐期约为75天。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鼠兔种群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在繁殖群体中主要是来自上年出生的第1、2胎的鼠兔(82.85%),第3胎和老体占少数。成年雌鼠兔100%参加繁殖,通常年产3胎,有的年份可产4胎或5胎。产仔数1—8只(平均为4.52±0.12),1只雌鼠兔终生可产2—29只。妊娠期为22.2±0.13天。洞内哺乳期为11.65±0.01天。有的年份当年出生的少数雌鼠兔到36.8+3.05日龄可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生1—2胎。雄鼠兔性成熟较晚。  相似文献   

14.
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卵块的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1964年对两个品种、19块春玉米地心叶期着卵量及着卵株率的调查资料,分析了:1)卵块在田间的分布型式,2)着卵株率与百株累计卵量的关系,3)百株高峰卵量与累计卵量的关系。 分析表明:心叶期卵块在田间的分布型式符合于随机分布,因此着卵株百分率与百株累计卵块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着卵株率(p)与百株累计卵块数(x)间有 P=1-e-0.00985x0.9984的曲线函数关系。作者利用此式制成了一个由著卵株百分率来推算百株累计卵块数的检索表(表3)。 心叶期百株高峰卵块数(x)与百株累计卵块数(Y)之间则有直线回归的关系,以百株高峰卵块数估计百株累计卯块数的回归式为:Y=11.47+2.64x。 利用上述两种调查方法来估计心叶期的累计卵块数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这两个方法在实用上各有其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任用一法。  相似文献   

15.
鼠得克Difenacoum是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其化学名称为3-(3-P二二苯基—1、2、3、4—四羟基萘基—4—羟基香豆素)。本药剂对有耐药性的鼠类效果更为显著。为确定其对黑线姬鼠、高山姬鼠的毒力(按抗凝血灭鼠剂常规测定法作一或三次灌胃测定)、适口性等毒杀效果,特作下述实验,现将实验情况简报于后:一、毒力测定:(一)药物:系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1979年合成的纯品一克。(二)动物:野外捕获的黑线姬鼠、高山姬鼠在实验室饲养7~20天,分别选择20~35克健康成年鼠8—10只,雌雄各半备用。(三)给药:将鼠得克按所需浓度,精密称取后,用聚乙二…  相似文献   

16.
云南中华姬鼠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7—1985年对中华姬鼠的生态作了观察。在云南分布县占32.31%,以滇西山地地区分布数量比例最高,占21.47%。分布海拔最高4100米,以2000—3000米地区捕获率较高。混交林地区为最适的栖息环境。据1204只统计,性比52.66%。仅于4—9月有怀孕鼠,年均怀孕率14.85%,胎仔数2—6仔。全年捕鼠率出现8月高峰和3、10月小峰,1月最低。食性以绿色植物为主。洞栖。以夜间活动为主。体外寄生蚤类16种,恙螨12种及革螨6种。  相似文献   

17.
小毛足鼠繁殖活动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冬季活动和季节性繁殖模式的资料很少。九年来 ,我们在自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维持了一个实验室种群。这些自然条件说明其繁殖活动与野生条件下的很一致。甚至在零下 4 0度的冬季 ,罗氏仓鼠都不休眠。第一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4窝 ,每窝平均 3 5只幼鼠 )在 4月份 ,第二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9- 2 6窝 ,每窝平均 3 9- 3 6只幼鼠 )在 6 - 7月份。在秋季和初冬 ,繁殖强度降低到每 10对鼠产 0 1- 0 4窝 ,但繁殖并不完全终止。全年内 ,所有成年雄鼠可见下降的睾丸 ,雌鼠可见开放的阴道口。雄鼠的血液睾酮浓度在夏季最高 ,秋季和初冬降低。但是 ,独居鼠在最短的光周期和寒冷季节保持高的睾酮浓度。春季 ,睾酮平均水平显著升高 ,但未达到夏季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安徽淮北农区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朱盛侃  秦知恒 《兽类学报》1991,11(2):99-108
1982一1988年在安徽淮北农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仓鼠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特点是,数量高的年份出现3个波峰(即前峰、中峰和后峰),平常年份有2个波峰(中峰和后峰),数量低的年份仅1个波峰(后峰)。波峰峰度大都是后峰最高。黑线仓鼠的波峰数除个别数量高的年份有2个(前峰和中峰)外,多数年份只有1个前峰。两种仓鼠的年间数量变幅皆较明显,推测两鼠各自从一个高峰期到另一个高峰期之间需经历7—8年左右时间。繁殖期,大仓鼠为7个月(4—10月),黑线仓鼠为10个月(2—11月);两者均有两个繁殖盛期,即春峰和秋峰经相关分析,大仓鼠的年数量与年怀孕率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而黑线仓鼠则为年怀孕率对次年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无锡太湖地区夜鹭及白鹭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1999年 4~ 6月对分布在无锡地区的夜鹭 (Nycticoraxnycticorax)和白鹭 (Egrettagarzetta)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地面积约 2 72 37 5m2 ,植被以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和香樟树 (Cinnamomumhupehanum)为主。研究结果表明 :栖息地共有鹭巢近万个 ,平均密度为 0 36个 /m2 ,每棵树上平均巢数为1 0 6个 ,最多达 2 5个 /棵树 ;平均窝卵数夜鹭为 3 5 5枚 ,白鹭为 4 89枚 ;平均窝雏数夜鹭为 2 6 8只 ,白鹭为3 96只 ;孵化期白鹭为 1 9~ 2 1天 ,夜鹭为 2 2~ 2 3天 ;孵化成功率白鹭为 84 2 5 % ,夜鹭为 75 46 % ;白鹭雏鸟主要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 ,夜鹭雏鸟主要以鱼类和两栖类为食。  相似文献   

20.
2002年9月16日—11月28日和2003年9月9日—11月26日,在云南南涧凤凰山共网捕秋季迁移鸟176种6677只,分属13目29科。凤凰山鸟类夜间迁移时间开始于8月上旬,至11月中旬结束,可分为开始期、高峰期和结束期。高峰期出现于9月中旬—10月上旬,迁移波峰出现在10月初;高峰期间受圆月影响,中间出现2个网捕低谷。候鸟夜间迁移在日落后约1小时开始,在20:30—24:00出现第1个迁移高峰;随后鸟类迁移数量逐渐减少;到次日4:00左右又开始增多,出现当夜的第2个高峰;在凌晨5:30左右再度减少直到日出前为止。白天迁移主要出现在迁移后期,开始于10月中旬左右,10月下旬、11月中旬达到白天迁移高峰,随后逐渐减少,一直持续到11月下旬,1甚至到12月上旬。白昼迁移鸟在日出前约1小时开始迁过,8:30左右达到白昼迁移高峰,11:00后停止。凤凰山秋季迁移鸟的迁徙期持续约100天。夜间迁徙鸟在西南风无月有雾之夜在22:00过境高峰后,还会在午夜、凌晨和黎明前出现另外3个过境高峰,而其他天气仅在22:00出现1次过境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