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灰鼠的年龄鉴定及种群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鼠(Sciurus vulgaris)是我国重要毛皮兽之一。为了更好的利用,掌握其种群动态规律是必要的。种群年龄组成是种群动态特征之一。因而,对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有关灰鼠年龄的研究报道不多。国外对黑松鼠(Sciurus niger)、北美灰松鼠(S.carolinensis)的年龄组划分吋,多以长骨骺骨的骨化程度、雄性阴茎骨的形态特征及其重量和长度的差异、水晶体的干重、尾毛的特征等作为指标的依据(Petrides 1951; Carson1961; Kirkpatrick等1957; Beale 1962),但年龄组划分的结果,多限于成年与幼年两组,  相似文献   
2.
3.
带岭林区森林采伐后短期内鼠类数量变动趋势的补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岭林区森林采伐后,短期内鼠类数量的变化趋势,过去曾有过报导(夏武平,1958)。其后,对此问题曾继续进行观察,先后于1958—1960年每年得到了一些新的材料。工作方法与过去相同。地点,甚至样地均未更动,只是1958年作过5—10月的观察;1959年只有5月与9月两个月份的资料;1960年有5、7、9三个月份的材料。现特作补充研究,以核对过去的看法,并试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安徽淮北农区黑线姬鼠种群动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盛侃  秦知恒 《兽类学报》1991,11(3):213-219
  相似文献   
5.
1982—1985年在淮北农田中的鼠类量调查表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数量在甘薯地中较高,捕获率为9.35%(4年合计),黄豆地中较低,为3.13%,两作物地之间存在显蓍差异(t值;2.781,0.025>P>0.01),显然该种鼠是喜栖于甘薯地中;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和黑线仓鼠(C.barabensis)对谈两作物地的倾向性没有明显的差异。另从夏收和秋收两次农事活动看,只有在后种情况下才能造成鼠类由农田中向周围非农耕地段内迁移。  相似文献   
6.
安徽淮北农区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朱盛侃  秦知恒 《兽类学报》1991,11(2):99-108
1982一1988年在安徽淮北农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仓鼠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特点是,数量高的年份出现3个波峰(即前峰、中峰和后峰),平常年份有2个波峰(中峰和后峰),数量低的年份仅1个波峰(后峰)。波峰峰度大都是后峰最高。黑线仓鼠的波峰数除个别数量高的年份有2个(前峰和中峰)外,多数年份只有1个前峰。两种仓鼠的年间数量变幅皆较明显,推测两鼠各自从一个高峰期到另一个高峰期之间需经历7—8年左右时间。繁殖期,大仓鼠为7个月(4—10月),黑线仓鼠为10个月(2—11月);两者均有两个繁殖盛期,即春峰和秋峰经相关分析,大仓鼠的年数量与年怀孕率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而黑线仓鼠则为年怀孕率对次年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安徽淮北农区三种鼠的种群数量动态与年龄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安徽省淮北农业区的黑线姬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及与年龄组成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各鼠的年龄组成在每年的不同时段内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各鼠主要繁殖群体的年龄组也是有区别的,如黑线姬鼠和黑线仓鼠主要是成年Ⅱ组,大仓鼠主要是成年Ⅰ组。如果种群中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Ⅰ组的比例高时,则当年数量就可能较高,如果种群中成年Ⅱ组和老年组的比例较高时,当年数量则低。  相似文献   
8.
小家鼠种群年龄研究及其对预测预报的意义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关于鼠类种群的研究,国内外有不少报道,它们一般着重于种群内部结构和特征的论述,对用年龄组可作预测种群数量的依据早已引起重视,但这方面的应用尚不多见。 等(1973)用在南克麦罗沃省收集的资料来计算种群内外因子对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5月及7月数量水平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新疆塔西河小家鼠种群年龄研究进行翌年种群数量测报,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9.
黄淮平原鼬、鼠关系及鼠害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4—1986年对黄淮平原农田鼠害的防治进行研究。先后在4省18县放置61822鼠铗日;在7660平方米农田用捕尽法调查鼠密度;在8县43个样地的75.12平方公里面积调查黄鼬密度,结果如下: 1.分析八十年代初鼠害大发生的原因。2.黑线姬鼠胎平均为5.48只(n=343),在淮北平原和豫东南的繁殖指数为14.84和15.52;大仓鼠在上述地区的繁殖指数分别为15.98和32.03;黑线仓鼠在鲁西南的胎平均为6.26只(n=365),繁殖指数仅为8.89。3.每平方公里害鼠密度高达7963只。4.黄鼬(害鼠天敌)的密度,夏季产仔期每平方公里为0.944±0.65头,初冬为2.68±0.93头。在鼠类非繁殖期,对降低鼠密度有一定作用,应重视害鼠天敌(包括鴞、家猫、豹猫、蛇类等)的综合作用。5.在黄淮平原,应研究在8月末至9月初进行灭鼠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安徽淮北家区三种鼠的种群数量动态与年龄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盛侃  颜世兵 《兽类学报》1991,11(4):285-29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